当代护士·上旬刊
▲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概况
冯奕梅
▲▲
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笔者作为粤港合作培训专科护士计划中的成人精神科专科学员中的一员,在香港医管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启发。特别是香港社区精神科的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患者融入社区生活提供了保障,对今后我们精神科社区康复工作规划出很好的前景,对以后开展工作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1概述
目前的世界趋势是减少以住院方式护理精神病患者,改而发展社区精神科服务。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关注[1~3]。这种趋势由多个因素促成,包括新药的面世,医疗观念的改变———正常化理念:相信精神科患者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当他们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时,对他们的治疗更有帮助。根据张明兰等人的研究提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不加干预,精神症状易复发,并加重社会功能的缺损,同时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
[4]。顺应上述国际趋势,香港医管局近年陆续加强与地区团体合作,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精神科服务,目的是要增进市民的精神健康,为他们提供全面、多元化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服务。强调把家居和社区作为治疗环境,令患者及早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
2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18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82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精神患者砍人血案,造成6死44伤。这一惨剧引起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险性的恐惧。同年,香港医管局开展了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开始的十年里,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医疗为导向,护理的重点是患者的病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1983年建立了高危患者监察系统优先
跟进类别(Priority-followup ,PFU ),主要目标患者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如一些病发频密的,或因为曾经有高危行为而被列入“优先随访系统”中的患者。此类住院患者要在资深精神科医生领导下的跨专业小组评估并要接受有条件地出院后方可以出院,“有条件地出院”是指要住在特定的地方,定时到指定地方复诊,一定要服精神科药物,并接受社工或精神科社康护士的探访。
2.29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94年,青山医院成立了精神健康社区服务组,由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社工及心理专家组成,定期上门探访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让患者在家居及社区环境接受治疗。通过这些服务,患者的住院天数、暴力及企图自杀和非自愿入院的数字都有所下降。
2.3200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2001年,精神健康社区外展服务已扩展至全港九龙新界七个联网,并在同一年开始推行思觉失调服务计划,计划旨在及早发现和诊治患有精神病的青少年,把严重精神病病发和患者求诊时间缩短。同年也推行了毅置安居计划,为长期住院的精神科患者提供康复训练,以协助他们重返社区生活。2002年推行防止老人自杀计划,
为怀疑有自杀倾向或抑郁症的长者提供速治服务。2008年在九龙西及新界东医院联网成立社区精神科支持小组,为经常入院的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社区支持,并加强老人精神科外展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2009年开始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为有复杂需要的出院患者提供复元支持服务,协助他们康复和融入社区。
2.4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根据香港医管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务计划》,在未来的五年里,会进一步发展及扩展社区精神健康医护团队,在所有医院联网聘请个案经理,为所有适合在社区接受治疗的严重精神
病患者推行综合个案管理计划,并由经适当训练的人员透过医管局24h 精神健康热线提供支持;发展个案管理模式,并遵照个人数据私隐指引应用个人电子健康记录,加强住院及社区护理服务的融合及互通;试行跨专业社区精神健康专科服务团队,并与社会福利署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系,在社区提供全面的精神科及精神健康服
务。
3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内容
3.1社康服务部
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是由一群受过特别训练的护士组成,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向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护理,将医院的护理服务伸延至病者家中,使其可以在家居环境中康复。每位社康护士大约要分管80~100名患者,主要工作是跟进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每月要上门1~2次,通过家访、面谈或电话与患者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教导患者和他的家人有关精神健康与正确服用药物的知识,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与患者相处,协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以减低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旧病复发的机会。患者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患者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家人发现患者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以获得帮助。患者接受这些服务是免费的。3.2外展服务队
在社区生活的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住在私营安老院舍内的老人精神科患者,复诊率很低,据港岛东医院联网2008年6月的调查发现,52%受访的私营安老院舍,只有少于10名院友会到精神科门诊部复诊,复诊率偏低。因此医管局辖下各大联网在2008年推出老人精神科外展探访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派出由医生及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前往各私营安老院,向长者提供及早介入、复核服药情况等服务。社区外展队透过家访,为有需要精神科服务的人士提供评估、诊治、转介和治疗。患者也可以利用电话热线,在有需要时获得有效的危机处理。此外,外展队会定期到社区精神复康机构进行会诊服务,为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这些服务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况,亦能减低精神科门诊的患者求诊率及再度入院率。
3.3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主要是为15岁以上的精神状况稳定、能自我照顾的精神病康复患者提供过渡期的社区住宿及健康服务,是出院后的精神患者免费或廉价(以青山医院中途宿舍康恩园为例,其膳宿费及杂费每月不到港币1500元)的临时住处,期限为2年。主要功能是协助康复者改善人际关系、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及工作能力。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或去庇护工场工作,通过劳动让患者自食其力,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另外会提供服药训练,
职业技能训练,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社区资源、复诊预约、
紧急求助、援助金申请方法等)。工作人员会定期组织舍友外出活动,教他们如何使用社区资源,如带患者外出郊游,教患者如何使用八达通乘地铁坐巴士;带患者去超市购物,教患者一些简单的理财办法;教患者如何应付公共的社交场合。通过上述现实的模拟活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及使用公共设施的技能。若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则转入长期护理院。长期护理院着重于患者自理能力的训练,以减缓患者的进一步衰退。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均有专职的精神科护士关心患者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患者。3.4庇护工场
庇护工场主旨乃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工作的训练,以便日后能从事一般工作。除庇护工场外,新生精神康复会还于本港未有庇护工场前,已在青山医院邻设新生农场。庇护工场为康复期的精神患者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香港共有50家庇护工场,分工业性质和农业性质2种。在工业性庇护工场根据工友的能力将其分入不同的工作小组,如包装组、木工组、缝衣组、零售组等;新生农场是香港唯一的农业性庇护工场,主要安排患者从事种花种菜、蔬菜加工、零售等工作,目前可收纳140名工友。庇护工场有导师负责指导工友,工场要求工友按时上班,并计件算工资,多劳多
得,促使工友能积极地投入工作[5]。3.5日间医院
3.5.1日间医院主要接收的患者:定期在门诊复诊,精神状况不大稳定,但又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刚出院,未能立刻适应社会的患者。
3.5.2日间医院每天为患者提供8h 服务,来这里的患者必须有医生的转介,并进行预先登记,每次收费55港元。3.5.3日间医院有专职精神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服药管理,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康复活动。日间医院设有患者图书馆,患者可以自行前来借书;娱乐室,患者可以打麻将、打台球等;小影院可让患者观赏电影;音体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演唱的机会和体能锻炼的健身器;职业治疗部提供职业训练、工艺制作、电脑培训、家居料理训练等,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将社区的患者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实患者的余暇生活,并在活动中培养患者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3.5.4
日间医院(DayHospital/DayCentre)的优点在于患者没
有被长期性禁锢或消极性的隔离感觉,不单如此,患者仍可保持其在家中的位置,履行在家庭中的角色,经常与家人接触,更可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减少依赖和退缩的心理,有助他们康复及早日回归社会。若以提供服务者的立场来说,日间医院让患者家庭分担了部分照顾和经费的责任。此外,患者亦可享有如全日住院的治疗护理服务。3.6社区辅导就业服务中心
辅助就业部的患者要求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工作,他们主要来源于医院、中途宿舍、家庭,由社工和社康护士根据患者的能力转介到此。以新生精神康复会屯门辅助就业部为例,目前有145位患者,分为擦车组、除草组、环保清洁组等外出工作小组,另外还有患者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每位工作组均有导师指导患者的工作,一般一个导师负责20位患者。每位患者有一底薪,每日记工资,并根据患者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外出工作的患者每月约有3000港币的收入,足以支付日常开销。通过持续训练、辅导及跟进使精神病康复者能公开就业,发挥工作潜能,融入社会。3.7
续顾服务
含有外展与跟进性质的续顾服务,主要是关顾到将离院的精神患者或中途宿舍的舍友在生活、住宿、工作和家庭适应上的进展,以便提供适当的服务。患者会先接受适当的社交技巧和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出现病征时的自我处理方法,如何处理与服用药物相关的问题,预备膳食、理财,以及使用现有社区设施等技能,然后才安排将他们由精神科病房转往家庭式宿舍。参加这项计划的患者会由所属医院的精神科人员照顾,在这些辅助家庭式宿舍接受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并透过参与特别患者设计的日间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后,会安排这些精神病
康复者重投社会,而精神科社康护士会继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令他们在社区安居。相信这项计划可以和地区上其它活动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效益。
4小结
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是建基于一个已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及公营的医疗系统,这些服务对一般市民来说是容易接触到和能负担的。香港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其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由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减少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缺乏正确及时的疾病指导而导致的病情复发及肇事肇祸的事故。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方便。
参考文献
1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44~246.2张喜梅,肖春玲,朱凤艳.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50~152.3
施季华, 曾祥莉. 医院、街道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0,12(1):143.4张明兰,温从美,程兆萍,等. 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2:55.5
李萍,庄英兰. 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3):59~60. 责任编辑曹思军
当代护士·上旬刊
▲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概况
冯奕梅
▲▲
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笔者作为粤港合作培训专科护士计划中的成人精神科专科学员中的一员,在香港医管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启发。特别是香港社区精神科的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患者融入社区生活提供了保障,对今后我们精神科社区康复工作规划出很好的前景,对以后开展工作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1概述
目前的世界趋势是减少以住院方式护理精神病患者,改而发展社区精神科服务。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关注[1~3]。这种趋势由多个因素促成,包括新药的面世,医疗观念的改变———正常化理念:相信精神科患者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当他们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时,对他们的治疗更有帮助。根据张明兰等人的研究提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不加干预,精神症状易复发,并加重社会功能的缺损,同时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
[4]。顺应上述国际趋势,香港医管局近年陆续加强与地区团体合作,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精神科服务,目的是要增进市民的精神健康,为他们提供全面、多元化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服务。强调把家居和社区作为治疗环境,令患者及早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
2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18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82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精神患者砍人血案,造成6死44伤。这一惨剧引起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险性的恐惧。同年,香港医管局开展了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开始的十年里,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医疗为导向,护理的重点是患者的病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1983年建立了高危患者监察系统优先
跟进类别(Priority-followup ,PFU ),主要目标患者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如一些病发频密的,或因为曾经有高危行为而被列入“优先随访系统”中的患者。此类住院患者要在资深精神科医生领导下的跨专业小组评估并要接受有条件地出院后方可以出院,“有条件地出院”是指要住在特定的地方,定时到指定地方复诊,一定要服精神科药物,并接受社工或精神科社康护士的探访。
2.29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94年,青山医院成立了精神健康社区服务组,由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社工及心理专家组成,定期上门探访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让患者在家居及社区环境接受治疗。通过这些服务,患者的住院天数、暴力及企图自杀和非自愿入院的数字都有所下降。
2.3200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2001年,精神健康社区外展服务已扩展至全港九龙新界七个联网,并在同一年开始推行思觉失调服务计划,计划旨在及早发现和诊治患有精神病的青少年,把严重精神病病发和患者求诊时间缩短。同年也推行了毅置安居计划,为长期住院的精神科患者提供康复训练,以协助他们重返社区生活。2002年推行防止老人自杀计划,
为怀疑有自杀倾向或抑郁症的长者提供速治服务。2008年在九龙西及新界东医院联网成立社区精神科支持小组,为经常入院的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社区支持,并加强老人精神科外展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2009年开始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为有复杂需要的出院患者提供复元支持服务,协助他们康复和融入社区。
2.4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根据香港医管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务计划》,在未来的五年里,会进一步发展及扩展社区精神健康医护团队,在所有医院联网聘请个案经理,为所有适合在社区接受治疗的严重精神
病患者推行综合个案管理计划,并由经适当训练的人员透过医管局24h 精神健康热线提供支持;发展个案管理模式,并遵照个人数据私隐指引应用个人电子健康记录,加强住院及社区护理服务的融合及互通;试行跨专业社区精神健康专科服务团队,并与社会福利署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系,在社区提供全面的精神科及精神健康服
务。
3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内容
3.1社康服务部
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是由一群受过特别训练的护士组成,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向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护理,将医院的护理服务伸延至病者家中,使其可以在家居环境中康复。每位社康护士大约要分管80~100名患者,主要工作是跟进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每月要上门1~2次,通过家访、面谈或电话与患者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教导患者和他的家人有关精神健康与正确服用药物的知识,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与患者相处,协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以减低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旧病复发的机会。患者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患者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家人发现患者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以获得帮助。患者接受这些服务是免费的。3.2外展服务队
在社区生活的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住在私营安老院舍内的老人精神科患者,复诊率很低,据港岛东医院联网2008年6月的调查发现,52%受访的私营安老院舍,只有少于10名院友会到精神科门诊部复诊,复诊率偏低。因此医管局辖下各大联网在2008年推出老人精神科外展探访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派出由医生及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前往各私营安老院,向长者提供及早介入、复核服药情况等服务。社区外展队透过家访,为有需要精神科服务的人士提供评估、诊治、转介和治疗。患者也可以利用电话热线,在有需要时获得有效的危机处理。此外,外展队会定期到社区精神复康机构进行会诊服务,为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这些服务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况,亦能减低精神科门诊的患者求诊率及再度入院率。
3.3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主要是为15岁以上的精神状况稳定、能自我照顾的精神病康复患者提供过渡期的社区住宿及健康服务,是出院后的精神患者免费或廉价(以青山医院中途宿舍康恩园为例,其膳宿费及杂费每月不到港币1500元)的临时住处,期限为2年。主要功能是协助康复者改善人际关系、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及工作能力。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或去庇护工场工作,通过劳动让患者自食其力,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另外会提供服药训练,
职业技能训练,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社区资源、复诊预约、
紧急求助、援助金申请方法等)。工作人员会定期组织舍友外出活动,教他们如何使用社区资源,如带患者外出郊游,教患者如何使用八达通乘地铁坐巴士;带患者去超市购物,教患者一些简单的理财办法;教患者如何应付公共的社交场合。通过上述现实的模拟活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及使用公共设施的技能。若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则转入长期护理院。长期护理院着重于患者自理能力的训练,以减缓患者的进一步衰退。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均有专职的精神科护士关心患者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患者。3.4庇护工场
庇护工场主旨乃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工作的训练,以便日后能从事一般工作。除庇护工场外,新生精神康复会还于本港未有庇护工场前,已在青山医院邻设新生农场。庇护工场为康复期的精神患者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香港共有50家庇护工场,分工业性质和农业性质2种。在工业性庇护工场根据工友的能力将其分入不同的工作小组,如包装组、木工组、缝衣组、零售组等;新生农场是香港唯一的农业性庇护工场,主要安排患者从事种花种菜、蔬菜加工、零售等工作,目前可收纳140名工友。庇护工场有导师负责指导工友,工场要求工友按时上班,并计件算工资,多劳多
得,促使工友能积极地投入工作[5]。3.5日间医院
3.5.1日间医院主要接收的患者:定期在门诊复诊,精神状况不大稳定,但又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刚出院,未能立刻适应社会的患者。
3.5.2日间医院每天为患者提供8h 服务,来这里的患者必须有医生的转介,并进行预先登记,每次收费55港元。3.5.3日间医院有专职精神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服药管理,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康复活动。日间医院设有患者图书馆,患者可以自行前来借书;娱乐室,患者可以打麻将、打台球等;小影院可让患者观赏电影;音体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演唱的机会和体能锻炼的健身器;职业治疗部提供职业训练、工艺制作、电脑培训、家居料理训练等,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将社区的患者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实患者的余暇生活,并在活动中培养患者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3.5.4
日间医院(DayHospital/DayCentre)的优点在于患者没
有被长期性禁锢或消极性的隔离感觉,不单如此,患者仍可保持其在家中的位置,履行在家庭中的角色,经常与家人接触,更可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减少依赖和退缩的心理,有助他们康复及早日回归社会。若以提供服务者的立场来说,日间医院让患者家庭分担了部分照顾和经费的责任。此外,患者亦可享有如全日住院的治疗护理服务。3.6社区辅导就业服务中心
辅助就业部的患者要求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工作,他们主要来源于医院、中途宿舍、家庭,由社工和社康护士根据患者的能力转介到此。以新生精神康复会屯门辅助就业部为例,目前有145位患者,分为擦车组、除草组、环保清洁组等外出工作小组,另外还有患者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每位工作组均有导师指导患者的工作,一般一个导师负责20位患者。每位患者有一底薪,每日记工资,并根据患者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外出工作的患者每月约有3000港币的收入,足以支付日常开销。通过持续训练、辅导及跟进使精神病康复者能公开就业,发挥工作潜能,融入社会。3.7
续顾服务
含有外展与跟进性质的续顾服务,主要是关顾到将离院的精神患者或中途宿舍的舍友在生活、住宿、工作和家庭适应上的进展,以便提供适当的服务。患者会先接受适当的社交技巧和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出现病征时的自我处理方法,如何处理与服用药物相关的问题,预备膳食、理财,以及使用现有社区设施等技能,然后才安排将他们由精神科病房转往家庭式宿舍。参加这项计划的患者会由所属医院的精神科人员照顾,在这些辅助家庭式宿舍接受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并透过参与特别患者设计的日间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后,会安排这些精神病
康复者重投社会,而精神科社康护士会继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令他们在社区安居。相信这项计划可以和地区上其它活动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效益。
4小结
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是建基于一个已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及公营的医疗系统,这些服务对一般市民来说是容易接触到和能负担的。香港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其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由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减少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缺乏正确及时的疾病指导而导致的病情复发及肇事肇祸的事故。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方便。
参考文献
1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44~246.2张喜梅,肖春玲,朱凤艳.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50~152.3
施季华, 曾祥莉. 医院、街道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0,12(1):143.4张明兰,温从美,程兆萍,等. 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2:55.5
李萍,庄英兰. 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3):59~60. 责任编辑曹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