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学习资源

文章编号:1006—9860(2007)05—0060—04

总第244期中国电化教育2007.5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王润兰1,刘成锁2,黄嘉丰2

(1.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人们对多媒体作品技术层面的认识日见清晰。多媒体作品艺术设计、视听语言等诸多领域,有其自身独有的语言构成。本文借鉴视听语言的研究方(课件)开发,涉及认知学习、

法,从理论层面上对多媒体作品中的多媒体语言的元素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基本应用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交互语言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技术以其媒体的多样性和灵活的人机交互特点在当今教育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人们熟知其技术实现手段的今天,深入研究其作为一门语言的表述方式,可以从本体认识上提高多媒体作品的表现质量。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语言本身是由声音(语音)和静态视像(文字)构成的。影视的发明,丰富了传统语言的表现手段,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视听语言。在视听语言中动态影像成为语言表现元素,而声音与图像的多种结合方式更能产生出不同的声画蒙太奇效果。多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其自身媒体多样性和交互性的技术特点导致它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影视视听语言基础上,又有了更大进步。

多媒体语言是指多媒体作品中用于多种媒体信息呈现及人机交互的工具,主要由多媒体视觉语言、多媒体听觉语言和多媒体交互语言构成,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用于教学信息的多媒体综合表达,交互语言使学习者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三者的交叉作用下,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

一、多媒体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多媒体语言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科学研究证实,人类接受信息的80%以上来自视觉,多媒体作品中主要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媒体传递的。多媒体视觉语言构成主要有以下内容:

1.多媒体画面

多媒体画面[1]是多媒体视觉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由静态的文本、图形图像和动态的视频、动画在计算机屏幕上实时复合而成。传统影视作品中每个镜头呈现的时间是由影视作品制作者按照表意需

要事先确定下来,并固化于胶片、磁带或其它载体的视频文件之中的,观众在观看时不能随意改变其呈现长度;而对于交互设计良好的多媒体作品而言,多媒体画面的呈现时间则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从一带而过到长时间停留,完全取决于使用者。为了有别于影视视听语言中的镜头概念,笔者在这里将同一多媒体画面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称为多媒体页面(有学者称为画面组[2])。一部多媒体作品的视觉语言是由若干在逻辑上有联系的页面组成的(页面组),而页面则是由在时间线上展开的连续的多媒体画面构成的,当然,每一幅画面又由若干媒体文件复合而成。多媒体视觉语言与影视视觉语言的构成关系如下图所示。

受目前计算机硬件运算水平的限制,多媒体页面以全屏的静态演示结合局部、小窗口的动态视频动画为主,满屏的动画效果一般只在多媒体作品的片头部分出现。

2.多媒体画面的景别

多媒体画面表现的主体在屏幕边框中所占面积的大小称为多媒体画面的景别。综合考虑内容信息传递、画面布局和硬件演示水平的需要,文本在多媒

图像等在画体作品中,通常以全景方式出现;图形、

面中并不充满全屏,其边框处于屏幕边框之内。图像的景别以全景和特写为主,全景用于展现全貌,特写用于详细描述局部细节;而动画和视频通常仅占画面面积的1/2弱。

2007.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44期

学习资源3.多媒体画面的表现角度

多媒体画面的表现角度可分为仰视、俯视、平视

三种。在多媒体课件中,较多使用的是俯视和平视角

在需度,这两个角度能够科学客观地再现事物原貌。

要明确对象间相邻关系时,例如介绍电视接收机电路板上的各元器件时,垂直向下的俯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在表现机柜前面板的按钮布局时,不带透视的平视角度应为首选。斜侧和仰视角度由于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很少使用,一般仅用于装饰性的画面构成之中。

4.多媒体画面的运动

在视听语言中,画面运动是由主体运动和摄影机运动构成的,多媒体作品由于没有摄影机运动这一表现手段,因此多媒体画面运动以表现画面中各媒体的运动为主,通常使用的运动方式有缩放和平移。缩放画面可以在表现全景的基础上,逐渐地显示局部细节(或者相反),连续而自然。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画面在呈现长幅的内容时,在单位面积的画幅中扩充了画面的信息量,保证了信息的可认知性。超过一屏的大段文本内容,也多采用垂直上移的表现手法。

5.多媒体画面的色彩

色彩是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属性有色相、色饱和度和明度,多媒体作品色彩力求简约而不单调。考虑到学习者长时间注视屏幕进行学习的视觉心理需要,多媒体作品的界面设计中,色彩应以低饱和度明快的冷色系为主,通常使用白色、蓝色作为背景色,深蓝、深绿、白色或黑色作为前景色。这样的配色对比鲜明,易于辨认,同时画面清爽干净,有利于学习者情绪的稳定。与之对应,暖色系的颜色由于具有较强的视觉扩张刺激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较少大量使用,通常用做多媒体画面局部的装饰。

6.多媒体页面的链接

在使用行为上,多媒体作品页面间的链接是呈现非线性、间歇性运动特性的,这种特征是由人机交互技术造成的。页面链接可分为页面内链接和页面间链接两大类。页面内链接是指在当前页面上弹出另外的媒体文件,而并非跳至另一页面,弹出媒体与原有页面间关系清晰。页面间链接是指学习者点击某一热区后,跳转至另一页面,此种方式有较强的间隔感,适用于内容上相对独立的内容。多媒体页面的链接更多的是指页面间链接。

页面间链接方式有技巧链接(叠化、划像等)和无技巧链接(切换),从当前技术条件下多媒体软件运行的效能上讲,无技巧的切换是页面间链接的首选方式,此种方式能够保证软件运行得顺畅。多媒体页面在链接时除了要考虑逻辑上的合理之外,还要

顾及人们的视觉心理感受,即视觉上的流畅性。同一主题的不同页面之间,它们的画面布局应基本维持不变,在相邻页面中,导航控制按钮、文本、图片及视频媒体窗口位置以及画面的明暗、色彩不应有过大的差异,否则页面转换时将出现过强的视觉跳动,会引发学习者无意注意,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听觉语言

多媒体听觉语言作用于学习者的听觉系统,以声音媒体形式传递信息。合理运用多媒体听觉语言,不仅可以形象、生动、鲜明、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传达教学信息,也可以表达细节、情绪、情感、节奏、韵律等信息,同时,通过多媒体听觉语言塑造出的相应的时空结构,还可以构建画外空间,更好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表述。

声音在多媒体语言体系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不应只被看作视觉语言的点缀、补充,应切实发挥声音语言独特的表述能力,尤其是声音营造画外空间、塑造无形角色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作品中尤为重要,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情景的创立者都可以用鲜活的声音形象来塑造。多媒体听觉语言由语言声、音效声和音乐声三种元素构成。

1.语言声

语言声是指作品中以人类语音方式出现的声音(不包括声乐)。语言声是最重要的听觉语言元素,它不仅可以直接传达语言信息,而且可以与视觉元素以及其他听觉元素相互结合,更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通过语言声的语气、语调、音色、力度和节奏等,可刻画出发声角色的情绪、性格和力度,使塑造的形象和反映的内容更加真实。另外,通过语言声还可以整合画面内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语言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采用第三人称的语言声时,声音塑造的是画面内容的旁白者或解说者的形象,这种语言声能客观真实地表述学习内容。但在情景化学习中,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的语言声,这种语言声塑造的画外形象可以模拟学习者自己,也可以扮演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语音提示帮助与协作。相比较而言,第一人称的语音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被亲近感和认同感,更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2.音效声

在多媒体声音语言中,音效声是指自然、社会的声响和主观情绪化的声响。音效声是一种有内容的信息,同时也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在多媒体语言中,音效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能使学习者通过对

学习资源

音效声意义的理解,产生一定的空间环境的感受以及相应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声场对声音有很强的空间塑造能力,因此,不同的空间对声音的“加工”不一样,给人的主观听觉也不同,可以反映出不同空间的声学特性。比如,在空旷的大厅中和在小房间中走路,其声音印象就完全不同。由于声音的多普勒效应,使得音效声在塑造声源的运动(尤其是快速运动)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这些都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然、社会的声响多用于真实环境的模拟表现上,例如用蛐蛐的叫声表现月夜、用敲击计算机键盘的声音表示办公环境等。而具备主观情绪色彩的音效经常用作交互操作中操作正误的反馈提示音,如上升音调的音效声表示输入的答案正确,下降音调的音效声表示输入的答案错误等。适时、适度地使用音效声,能够增加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并降低画面内容的制作难度,尤其是在学习情景的创设方面,音效声更是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但切忌频繁地使用,例如某些课件在每个页面转换时都加入了刺耳的音效声,当页面反复跳转时就会积累学习者的烦躁情绪,从而引发认知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3.音乐声

音乐声是指声乐和器乐形式的声音,除去以音乐为表现主题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多媒体教学软件都将其作为背景音乐,通过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来为学习者营造愉悦的听觉环境,调节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具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对学习认知有强烈的帮助或干扰作用。多媒体课件在创作中不宜使用响度、节奏感过强的音乐(如舞曲、摇滚)及人们非常熟知的音乐,以免引发学习者的无意注意,导致对有用信息的屏蔽。一般而言,响度适中、音调柔和、音色甜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适宜用作多媒体作品的背景音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旋律节奏的音乐能将人的脑电波调整到最适合学习记忆的α波状态,使人进入高效学习状态[3],这方面可以参考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推荐的一些音乐曲目,有选择地・

用于多媒体作品的背景音乐。

实际运用中,设计者要注意语言声、音效声、音乐声三种语言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同一页面内,语言声、音效声、音乐声之间在响度、情绪、节奏等方面要协调一致。对于大多数多媒体课件而言,教学信息主要通过语音和音效声来传达(音乐类课件除外),在这类多媒体课件的总体声音构成中,其各组成部分的响度顺序依次为:语言声、音效声、音乐声,

总第244期中国电化教育2007.5

按照这个比例标准混合声音,可以保证教学有用听

觉信息的可辨认性。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不同页面跳转时音乐连接的顺畅性问题,包括声音的连贯性和响度的一致性等。实践中常见某些课件在不同的页面使用内容、情绪完全不同的音乐声,在每一个单独的页面内使用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不同页面之间跳转时,生硬的音乐切换会对学习者产生十分强烈的听觉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情绪。

三、多媒体交互语言

交互是指计算机系统根据用户输入指令自动产生的动作响应。多媒体交互语言是指基于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而产生的用于多媒体信息双向交流的工具。在多媒体课件中,如果说视听觉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信息表达,那么交互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交流,即学习者与多媒体作品之间的信息双向传递。正是有了交互语言元素,才使多媒体语言与影视视听语言有了显著不同,信息接受的主体由影视作品的观众转变为多媒体作品的使用者(用户),其中“使用”一词,包含了参与、选择、控制视听信息接收和评价信息接收效果之意。认知主体身份的这一转变,标志着学习认知由原来被动接受信息改为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这也体现了教学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多媒体交互设计一般采用事件响应机制,即多媒体课件根据用户对计算机的输入事件产生程序响应。目前成熟的技术条件下常见的输入事件包括:鼠标点击、拖曳、键盘按键等操作。多媒体页面中可以点击的对象通常是各种样式的按钮。脱胎于工业产品设计的按钮是鼠标操作的最基本对象,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用户看到它就知道它是可点击操作的;其缺点是较为生硬,缺少用户亲近感。因此许多课件在设计中,将按钮做隐形化处理,于是屏幕上便出现了可以点击

热区”热字”的区域———“,可以点击的文字———“,可

以操作的媒体对象—热物体”——“,极大地丰富了屏幕交互的对象形态。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对于输入事件的响应可以是多媒体页面间的跳转,也可以是各种媒体文件的控制,例如用户点击屏幕上的胶片图标后就可以开始播放视频媒体文件等。

多媒体课件中的交互由软件导航交互、媒体控制交互和测试评价交互三大类构成[4]。

1.导航交互

导航交互是控制作品运行、页面跳转的交互,是多媒体作品最基本的交互方式,通过它,用户得以控制课件的基本运行。常见的导航交互有章节选择、翻页、返回、退出等控制,这类交互要求简单明了,易于

2007.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44期

学习资源操作。为避免用户在学习分支结构比较复杂的课件

时产生迷航,即学习中不知当前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课件中可设计单独的导航页面,供学习者快速定位和选择学习路径。

2.媒体控制交互

媒体控制交互是指对页面上各种媒体文件的控制。通过媒体控制交互,学习者能够自主控制各种媒体文件的显示、播放功能。常见的媒体控制交互类型有文本的滚屏,图形图像媒体的放大、缩小、平移,声音媒体的静音、音量调整,视频和动画媒体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逐帧前进等控制。人性化的媒体控制交互能够使学习者根据应用需要灵活控制媒体文件的行为,如在讲解二维动画中角色的运动规律时,需要演示每帧画面间的联系和差异,因而动画媒体的逐帧前进、后退功能显得十分必要。

3.测试评价交互

测试评价交互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时使用的交互,通常包括题库选题、难度选择、选择答案、评分、错误评析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检测评价一般使用标准化的测试方式,即用户对事先存储的客观试题做出答案选择,课件比对用户选择和标准答案后给出反馈信息。由于是客观化测试,因而题型通常为选择题、连线题或图像拼贴题

等,如要求考生将打乱顺序的几张小电路框图拼贴

为一张完整的电路框图。现实情况下,多媒体课件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评判尚不成熟,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检测评价交互将会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得知,在三大类语言元素中,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使得多媒体作品的信息表达形象化,生动化,而交互语言使得学习者能更好地选择、控制、参与信息的接收,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接收的效能。认真研究多媒体语言构成的特点,将为更好地开发多媒体应用作品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游泽清.认识一种新的画面类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3,(7):59—61.

[2]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J].信息技术教育,2002,(12):79—80.

[3]珍尼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游泽清.多媒体教材中运用交互功能的艺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48—50.

! 收稿日期:2006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张静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十一五”

开题会议在上海召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

的课程创新、重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课程信息化设计方案、数字化课堂层次模型设计、课程资源两层次结构模型设计,然后又根据课题具体情况介绍了学校课程创新实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包括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源与工具的介绍以及实验学校的实施、申报方法介绍。校长、教研员等部分主要课题参与人员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新”经验,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区域教研创新、数字传感器技术支持的各学科教学创新,使其他参会代表感到收获颇多。

鉴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面很宽泛,总课题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筛选,提出若干研究专题,供学校确定实验研究课题参考。课题包括:(1)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和写作专题;(2)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3)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4)基于探究的社会课程研究;(5)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该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计划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总报告、若干学科的课程信息化方案以及实验报告及实验课例。

(本刊记者:张静然)

十一五”2007年4月6日至8日,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开题会议在上广东、浙海成功召开,多位教育界知名专家以及来自上海、江、云南、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区的电教馆、教研室及有关中开幕式由中小学校长、教师共16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题会。央电教馆教育技术研究部主任陈庆贵主持,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王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教育技术研究会上,王晓芜馆长作了特邀报告,题为《

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教育技术,从教育技术研究的轨迹、研究的状况以及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思路等角度介绍了十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成就、经验以及“十一五”期间“

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特邀报告,顾泠沅作了题为《行动学习:成就名师之路》报告中首先提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追求卓越,并介绍了面向新课程改革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并以具体案例指出行动学习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蒋鸣和作了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的开题报告,报告首先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介绍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创新思路,包括如何理解技术支持下

来自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中小学教师、

%%%%%%%%%%%%%%%%%%%%%%%%%%%%%%%%%%%%%%%%%%%%$

学习资源

文章编号:1006—9860(2007)05—0060—04

总第244期中国电化教育2007.5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王润兰1,刘成锁2,黄嘉丰2

(1.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人们对多媒体作品技术层面的认识日见清晰。多媒体作品艺术设计、视听语言等诸多领域,有其自身独有的语言构成。本文借鉴视听语言的研究方(课件)开发,涉及认知学习、

法,从理论层面上对多媒体作品中的多媒体语言的元素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基本应用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交互语言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技术以其媒体的多样性和灵活的人机交互特点在当今教育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人们熟知其技术实现手段的今天,深入研究其作为一门语言的表述方式,可以从本体认识上提高多媒体作品的表现质量。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语言本身是由声音(语音)和静态视像(文字)构成的。影视的发明,丰富了传统语言的表现手段,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视听语言。在视听语言中动态影像成为语言表现元素,而声音与图像的多种结合方式更能产生出不同的声画蒙太奇效果。多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其自身媒体多样性和交互性的技术特点导致它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影视视听语言基础上,又有了更大进步。

多媒体语言是指多媒体作品中用于多种媒体信息呈现及人机交互的工具,主要由多媒体视觉语言、多媒体听觉语言和多媒体交互语言构成,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用于教学信息的多媒体综合表达,交互语言使学习者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三者的交叉作用下,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

一、多媒体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多媒体语言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科学研究证实,人类接受信息的80%以上来自视觉,多媒体作品中主要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媒体传递的。多媒体视觉语言构成主要有以下内容:

1.多媒体画面

多媒体画面[1]是多媒体视觉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由静态的文本、图形图像和动态的视频、动画在计算机屏幕上实时复合而成。传统影视作品中每个镜头呈现的时间是由影视作品制作者按照表意需

要事先确定下来,并固化于胶片、磁带或其它载体的视频文件之中的,观众在观看时不能随意改变其呈现长度;而对于交互设计良好的多媒体作品而言,多媒体画面的呈现时间则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从一带而过到长时间停留,完全取决于使用者。为了有别于影视视听语言中的镜头概念,笔者在这里将同一多媒体画面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称为多媒体页面(有学者称为画面组[2])。一部多媒体作品的视觉语言是由若干在逻辑上有联系的页面组成的(页面组),而页面则是由在时间线上展开的连续的多媒体画面构成的,当然,每一幅画面又由若干媒体文件复合而成。多媒体视觉语言与影视视觉语言的构成关系如下图所示。

受目前计算机硬件运算水平的限制,多媒体页面以全屏的静态演示结合局部、小窗口的动态视频动画为主,满屏的动画效果一般只在多媒体作品的片头部分出现。

2.多媒体画面的景别

多媒体画面表现的主体在屏幕边框中所占面积的大小称为多媒体画面的景别。综合考虑内容信息传递、画面布局和硬件演示水平的需要,文本在多媒

图像等在画体作品中,通常以全景方式出现;图形、

面中并不充满全屏,其边框处于屏幕边框之内。图像的景别以全景和特写为主,全景用于展现全貌,特写用于详细描述局部细节;而动画和视频通常仅占画面面积的1/2弱。

2007.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44期

学习资源3.多媒体画面的表现角度

多媒体画面的表现角度可分为仰视、俯视、平视

三种。在多媒体课件中,较多使用的是俯视和平视角

在需度,这两个角度能够科学客观地再现事物原貌。

要明确对象间相邻关系时,例如介绍电视接收机电路板上的各元器件时,垂直向下的俯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在表现机柜前面板的按钮布局时,不带透视的平视角度应为首选。斜侧和仰视角度由于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很少使用,一般仅用于装饰性的画面构成之中。

4.多媒体画面的运动

在视听语言中,画面运动是由主体运动和摄影机运动构成的,多媒体作品由于没有摄影机运动这一表现手段,因此多媒体画面运动以表现画面中各媒体的运动为主,通常使用的运动方式有缩放和平移。缩放画面可以在表现全景的基础上,逐渐地显示局部细节(或者相反),连续而自然。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画面在呈现长幅的内容时,在单位面积的画幅中扩充了画面的信息量,保证了信息的可认知性。超过一屏的大段文本内容,也多采用垂直上移的表现手法。

5.多媒体画面的色彩

色彩是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属性有色相、色饱和度和明度,多媒体作品色彩力求简约而不单调。考虑到学习者长时间注视屏幕进行学习的视觉心理需要,多媒体作品的界面设计中,色彩应以低饱和度明快的冷色系为主,通常使用白色、蓝色作为背景色,深蓝、深绿、白色或黑色作为前景色。这样的配色对比鲜明,易于辨认,同时画面清爽干净,有利于学习者情绪的稳定。与之对应,暖色系的颜色由于具有较强的视觉扩张刺激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较少大量使用,通常用做多媒体画面局部的装饰。

6.多媒体页面的链接

在使用行为上,多媒体作品页面间的链接是呈现非线性、间歇性运动特性的,这种特征是由人机交互技术造成的。页面链接可分为页面内链接和页面间链接两大类。页面内链接是指在当前页面上弹出另外的媒体文件,而并非跳至另一页面,弹出媒体与原有页面间关系清晰。页面间链接是指学习者点击某一热区后,跳转至另一页面,此种方式有较强的间隔感,适用于内容上相对独立的内容。多媒体页面的链接更多的是指页面间链接。

页面间链接方式有技巧链接(叠化、划像等)和无技巧链接(切换),从当前技术条件下多媒体软件运行的效能上讲,无技巧的切换是页面间链接的首选方式,此种方式能够保证软件运行得顺畅。多媒体页面在链接时除了要考虑逻辑上的合理之外,还要

顾及人们的视觉心理感受,即视觉上的流畅性。同一主题的不同页面之间,它们的画面布局应基本维持不变,在相邻页面中,导航控制按钮、文本、图片及视频媒体窗口位置以及画面的明暗、色彩不应有过大的差异,否则页面转换时将出现过强的视觉跳动,会引发学习者无意注意,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听觉语言

多媒体听觉语言作用于学习者的听觉系统,以声音媒体形式传递信息。合理运用多媒体听觉语言,不仅可以形象、生动、鲜明、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传达教学信息,也可以表达细节、情绪、情感、节奏、韵律等信息,同时,通过多媒体听觉语言塑造出的相应的时空结构,还可以构建画外空间,更好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表述。

声音在多媒体语言体系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不应只被看作视觉语言的点缀、补充,应切实发挥声音语言独特的表述能力,尤其是声音营造画外空间、塑造无形角色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作品中尤为重要,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情景的创立者都可以用鲜活的声音形象来塑造。多媒体听觉语言由语言声、音效声和音乐声三种元素构成。

1.语言声

语言声是指作品中以人类语音方式出现的声音(不包括声乐)。语言声是最重要的听觉语言元素,它不仅可以直接传达语言信息,而且可以与视觉元素以及其他听觉元素相互结合,更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通过语言声的语气、语调、音色、力度和节奏等,可刻画出发声角色的情绪、性格和力度,使塑造的形象和反映的内容更加真实。另外,通过语言声还可以整合画面内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语言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采用第三人称的语言声时,声音塑造的是画面内容的旁白者或解说者的形象,这种语言声能客观真实地表述学习内容。但在情景化学习中,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的语言声,这种语言声塑造的画外形象可以模拟学习者自己,也可以扮演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语音提示帮助与协作。相比较而言,第一人称的语音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被亲近感和认同感,更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2.音效声

在多媒体声音语言中,音效声是指自然、社会的声响和主观情绪化的声响。音效声是一种有内容的信息,同时也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在多媒体语言中,音效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能使学习者通过对

学习资源

音效声意义的理解,产生一定的空间环境的感受以及相应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声场对声音有很强的空间塑造能力,因此,不同的空间对声音的“加工”不一样,给人的主观听觉也不同,可以反映出不同空间的声学特性。比如,在空旷的大厅中和在小房间中走路,其声音印象就完全不同。由于声音的多普勒效应,使得音效声在塑造声源的运动(尤其是快速运动)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这些都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然、社会的声响多用于真实环境的模拟表现上,例如用蛐蛐的叫声表现月夜、用敲击计算机键盘的声音表示办公环境等。而具备主观情绪色彩的音效经常用作交互操作中操作正误的反馈提示音,如上升音调的音效声表示输入的答案正确,下降音调的音效声表示输入的答案错误等。适时、适度地使用音效声,能够增加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并降低画面内容的制作难度,尤其是在学习情景的创设方面,音效声更是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但切忌频繁地使用,例如某些课件在每个页面转换时都加入了刺耳的音效声,当页面反复跳转时就会积累学习者的烦躁情绪,从而引发认知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3.音乐声

音乐声是指声乐和器乐形式的声音,除去以音乐为表现主题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多媒体教学软件都将其作为背景音乐,通过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来为学习者营造愉悦的听觉环境,调节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具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对学习认知有强烈的帮助或干扰作用。多媒体课件在创作中不宜使用响度、节奏感过强的音乐(如舞曲、摇滚)及人们非常熟知的音乐,以免引发学习者的无意注意,导致对有用信息的屏蔽。一般而言,响度适中、音调柔和、音色甜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适宜用作多媒体作品的背景音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旋律节奏的音乐能将人的脑电波调整到最适合学习记忆的α波状态,使人进入高效学习状态[3],这方面可以参考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推荐的一些音乐曲目,有选择地・

用于多媒体作品的背景音乐。

实际运用中,设计者要注意语言声、音效声、音乐声三种语言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同一页面内,语言声、音效声、音乐声之间在响度、情绪、节奏等方面要协调一致。对于大多数多媒体课件而言,教学信息主要通过语音和音效声来传达(音乐类课件除外),在这类多媒体课件的总体声音构成中,其各组成部分的响度顺序依次为:语言声、音效声、音乐声,

总第244期中国电化教育2007.5

按照这个比例标准混合声音,可以保证教学有用听

觉信息的可辨认性。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不同页面跳转时音乐连接的顺畅性问题,包括声音的连贯性和响度的一致性等。实践中常见某些课件在不同的页面使用内容、情绪完全不同的音乐声,在每一个单独的页面内使用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不同页面之间跳转时,生硬的音乐切换会对学习者产生十分强烈的听觉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情绪。

三、多媒体交互语言

交互是指计算机系统根据用户输入指令自动产生的动作响应。多媒体交互语言是指基于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而产生的用于多媒体信息双向交流的工具。在多媒体课件中,如果说视听觉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信息表达,那么交互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交流,即学习者与多媒体作品之间的信息双向传递。正是有了交互语言元素,才使多媒体语言与影视视听语言有了显著不同,信息接受的主体由影视作品的观众转变为多媒体作品的使用者(用户),其中“使用”一词,包含了参与、选择、控制视听信息接收和评价信息接收效果之意。认知主体身份的这一转变,标志着学习认知由原来被动接受信息改为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这也体现了教学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多媒体交互设计一般采用事件响应机制,即多媒体课件根据用户对计算机的输入事件产生程序响应。目前成熟的技术条件下常见的输入事件包括:鼠标点击、拖曳、键盘按键等操作。多媒体页面中可以点击的对象通常是各种样式的按钮。脱胎于工业产品设计的按钮是鼠标操作的最基本对象,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用户看到它就知道它是可点击操作的;其缺点是较为生硬,缺少用户亲近感。因此许多课件在设计中,将按钮做隐形化处理,于是屏幕上便出现了可以点击

热区”热字”的区域———“,可以点击的文字———“,可

以操作的媒体对象—热物体”——“,极大地丰富了屏幕交互的对象形态。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对于输入事件的响应可以是多媒体页面间的跳转,也可以是各种媒体文件的控制,例如用户点击屏幕上的胶片图标后就可以开始播放视频媒体文件等。

多媒体课件中的交互由软件导航交互、媒体控制交互和测试评价交互三大类构成[4]。

1.导航交互

导航交互是控制作品运行、页面跳转的交互,是多媒体作品最基本的交互方式,通过它,用户得以控制课件的基本运行。常见的导航交互有章节选择、翻页、返回、退出等控制,这类交互要求简单明了,易于

2007.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44期

学习资源操作。为避免用户在学习分支结构比较复杂的课件

时产生迷航,即学习中不知当前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课件中可设计单独的导航页面,供学习者快速定位和选择学习路径。

2.媒体控制交互

媒体控制交互是指对页面上各种媒体文件的控制。通过媒体控制交互,学习者能够自主控制各种媒体文件的显示、播放功能。常见的媒体控制交互类型有文本的滚屏,图形图像媒体的放大、缩小、平移,声音媒体的静音、音量调整,视频和动画媒体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逐帧前进等控制。人性化的媒体控制交互能够使学习者根据应用需要灵活控制媒体文件的行为,如在讲解二维动画中角色的运动规律时,需要演示每帧画面间的联系和差异,因而动画媒体的逐帧前进、后退功能显得十分必要。

3.测试评价交互

测试评价交互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时使用的交互,通常包括题库选题、难度选择、选择答案、评分、错误评析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检测评价一般使用标准化的测试方式,即用户对事先存储的客观试题做出答案选择,课件比对用户选择和标准答案后给出反馈信息。由于是客观化测试,因而题型通常为选择题、连线题或图像拼贴题

等,如要求考生将打乱顺序的几张小电路框图拼贴

为一张完整的电路框图。现实情况下,多媒体课件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评判尚不成熟,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检测评价交互将会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得知,在三大类语言元素中,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使得多媒体作品的信息表达形象化,生动化,而交互语言使得学习者能更好地选择、控制、参与信息的接收,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接收的效能。认真研究多媒体语言构成的特点,将为更好地开发多媒体应用作品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游泽清.认识一种新的画面类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3,(7):59—61.

[2]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J].信息技术教育,2002,(12):79—80.

[3]珍尼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游泽清.多媒体教材中运用交互功能的艺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48—50.

! 收稿日期:2006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张静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十一五”

开题会议在上海召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

的课程创新、重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课程信息化设计方案、数字化课堂层次模型设计、课程资源两层次结构模型设计,然后又根据课题具体情况介绍了学校课程创新实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包括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源与工具的介绍以及实验学校的实施、申报方法介绍。校长、教研员等部分主要课题参与人员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新”经验,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区域教研创新、数字传感器技术支持的各学科教学创新,使其他参会代表感到收获颇多。

鉴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面很宽泛,总课题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筛选,提出若干研究专题,供学校确定实验研究课题参考。课题包括:(1)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和写作专题;(2)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3)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4)基于探究的社会课程研究;(5)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该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计划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总报告、若干学科的课程信息化方案以及实验报告及实验课例。

(本刊记者:张静然)

十一五”2007年4月6日至8日,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开题会议在上广东、浙海成功召开,多位教育界知名专家以及来自上海、江、云南、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区的电教馆、教研室及有关中开幕式由中小学校长、教师共16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题会。央电教馆教育技术研究部主任陈庆贵主持,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王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教育技术研究会上,王晓芜馆长作了特邀报告,题为《

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教育技术,从教育技术研究的轨迹、研究的状况以及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思路等角度介绍了十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成就、经验以及“十一五”期间“

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特邀报告,顾泠沅作了题为《行动学习:成就名师之路》报告中首先提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追求卓越,并介绍了面向新课程改革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并以具体案例指出行动学习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蒋鸣和作了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的开题报告,报告首先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介绍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创新思路,包括如何理解技术支持下

来自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中小学教师、

%%%%%%%%%%%%%%%%%%%%%%%%%%%%%%%%%%%%%%%%%%%%$


相关内容

  • 第6课--艺术美和形式美
  • 第6 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 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 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 ...

  • 人教版高中美术说课1-10
  • 人美版高一美术说课稿: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 ...

  • 原子的教案
  • 篇一: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 ...

  • 一 语言技能
  • 一 语言技能 (一)概念:语言表达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运用语言传播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语言技能的目的: 1.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教学语言的类型: 1 叙述性语言 2 描绘性语言 3 论证性语言 4 启发性语言 5 解 ...

  • [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教学设计
  • <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教学设计 海林市高级中学 王玉平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美术鉴赏第六课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1. 本节内容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 ...

  • 2117 信息组织
  •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信息组织 课程代码:2117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 课程性质与特点 信息组织是是信息检索与咨询的基础,是开展信息服务的保证.<信息组织>课程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系统地讲述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对 ...

  • 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教案
  • 第二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艺术创造需要应用合适的表现手法来实 现,这就是它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符号,只有认识这些语言,才能了解美术作品特有的面貌,才能够读懂作品.因此本课是美术欣赏的基础课.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明确美术作 ...

  •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Kress & 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2016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会徽为例,分别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奥运会会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各种符号资源共同作用的表意功能,从而加 ...

  • 批判话语分析
  • 新闻文本的批判性话语研究 ①--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理论探究文本之"再现" 李敬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上海 200072) [摘 要] 英国批判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批判性话语研究(CDA )的语言观是将语言看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费尔克拉夫以"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