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阅读答案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

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20、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答案:

19、选B.C. B项中“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错,从文章中来看,作者对此是认可的。 C项对“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的意图分析错误,作者意在说明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

20、(评分意见:①②各2分)①相对于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还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21、(评分意见:①②各2分)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中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评分意见:角度选择合理,观点明确占2分;探究结合文本内容,有理有据,有层次有条理占4分)。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城》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叫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了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涵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的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

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20、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答案:

19、选B.C. B项中“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错,从文章中来看,作者对此是认可的。 C项对“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的意图分析错误,作者意在说明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

20、(评分意见:①②各2分)①相对于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还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21、(评分意见:①②各2分)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中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评分意见:角度选择合理,观点明确占2分;探究结合文本内容,有理有据,有层次有条理占4分)。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城》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叫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了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涵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的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相关内容

  • 鹊仙桥夜闻杜鹃阅读答案
  • 篇一:鹊仙桥夜闻杜鹃阅读答案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 ...

  •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阅读答案(附赏析)
  •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题目. (7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 ...

  • 2012湖北高考语文试卷AB答案
  •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A卷:1.B 2.C 3.D 4.A 5.C B卷:1.C 2.D 3.B 4.B 5.A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A卷:6.A ...

  • [鹊桥仙·夜闻杜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6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 ...

  • 最后的诗歌鉴赏
  •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 ...

  • 耽于美丽阅读答案
  • 耽于美丽 张丽钧 那天去晨练,发现公园里的芍药开了.原本设计的跑步线路是经芍药园,穿竹林,绕烟雨湖跑两圈.但是,一颗心,硬是让那盛开的芍药给黏住了.便跟自己谈判道:围芍药园跑十圈,差不多也抵得上绕烟雨湖跑两圈了--就这么着吧!可是,跑起来的时候,却一眼一眼地看着那灼灼的芍药,心空落英般飘飞着诸如&q ...

  • 中国的土地阅读答案
  • 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这首诗,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 ...

  • 山高路远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小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如果大山召唤我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我就走向大山 不论激越 双脚磨破 还是宁静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我祈求 双手划烂 只要不是平淡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如果远方呼喊我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我就走向远方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 四年级单元检测- 有答案
  • 综合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 省略号的用法:A .声音的延续 B .内容的省略 1."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 ) 2. 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 ) 3. 山上开满了色彩鲜艳的花,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