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名师教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的第3课(教材P51-52)。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并试着解释其原因;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了解太阳系的构成;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学习根据星空图观察星空;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和付出的努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本课是在学生对月球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较为具体的对月球地形特点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对宇宙的认识从地月系向太阳系过度的一个关键环节,丰富了学生对宇宙星空的认知。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进而让学生对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做出比较合理的推测,并通过自己制造“环形山”的模拟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了解到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结论”的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构建环形山的模型,并能认识到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为本单元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他们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我校是灵武市一所农村中心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按照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配备,能够满足教师教学需要,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我校学生都是来自周围的回族家庭,学生科学课的的学习兴趣浓厚,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等方式,对宇宙星空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习了一些月球的初步知识。但是,限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宇宙星空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还不能和城里学生相比,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教师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并且能据此做出自己的猜想和探究验证实验,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难点】: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照相机。

2.学具:塑料水槽、探究活动记录单、有照相功能的手机、细沙、台球、玻璃珠、黄豆、小立方体、各种形状的小石子、注射器、细胶管、水、镊子、抹布、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

3.课前谈话:小组分工,组长、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对比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课件出示满月图片,这是什么?(明月)月亮是我们熟知的天体,你也能经常看到它。那么,在你的认识里,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呢?(明亮、光滑、像镜子一样……)

2.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一起来近距离欣赏一下月球的表面吧!(课件出示月球表面图片)这是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在月球上空近距离拍摄到的月球表面,和你平常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这些都被称作环形山。

3.想不想知道月球表面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造“环形山”(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从学生熟悉的明月入手,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学生对月亮表面的认识,再与月球实际地形照片对比,激发矛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确定本课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二、引导观察,总结特点。

1.请大家继续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预设:到处都是凹凸不平,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千疮百孔,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月球上的环形山酷似地球

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所以伽利略命名为环形山,也叫“月坑”。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月球上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评价并板书(板书:特点)(预设:很多,布满整个月球表面;大小不一,直径有的达几百千米,有的不到一千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形状不同,大多数是圆形;分布杂乱,有单个的,有叠加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深浅不一)

5.环形山一般会用各国著名天文学家或者其他学者的名字来命名,月球背面有四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命名的。

[设计意图]:在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总结出月球环形山的特点。学生知道了环形山的特点,才能据此进行下一步的猜想和探究验证实验。给环形山命名的简介,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引导发散思维,提出假说。

1.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可以从几张照片里发现这么多的知识。但是老师现在又有疑问了,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出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思路未能打开,教师要及时引导如下:课件出示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如“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图片。〉

4.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学生可据环形山特点进行分析确定)

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

6.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想,到底哪种对呢?怎么来验证呢?(可以做模拟实验)对,聪明。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猜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推测,但是农村学生思路不够开阔,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用地球上熟悉的现象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想的合理,充分。

四、模拟实验,探究验证假说。

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你们小组提出的关于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修改,确定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了猜想,不代表就能做出合理且适宜的探究验证实验方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和修改,就能够化难为易,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主动、合作学习的精神。

2.模拟实验,验证结果。

(1)教师提出指导要求,小组分配任务,做好模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课件提示: ①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 协调合作,组员间适当互换角色轮流操作。

②各组长根据小组实验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物品,并进行检查完善。

③记录员做好实验现象记录,其他组员拍好照片,共同收集好证据。

④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按要求使用有关仪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操作。

[设计意图]: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决定着实验的效果,也是实验安全、有序进行的保证,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培养不可或缺的步骤。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合作,保证了实验不走过场,无论成败都能有所收获。证据的收集,为后面交流总结提供了支撑。

(2)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进行模拟实验。

1.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记录单上写出小组实验内容。

2.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的实验材料,确定与所做实验内容相符,且材料齐全、数量充足。

3.明确实验要求。模拟实验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是能在模拟实验中较好地呈现“月面”环形山的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4.证据的收集和实验的思考。分组实验中,要认真细致做好证据的收集,并结合实验情况讨论完成实验记录。同时,实验中要思考:(1)仔细分析自己的各种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

5.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和相关思考,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

[设计意图]:虽然模拟实验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因为要建立环形山的模型,思考环形山的成因与实验动作之间的关系,用相机收集证据,所以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提高模拟实验的效果。

五、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展示对比模拟实验现象。选择若干小组学生将模拟结果在展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并利用模拟实验中拍摄的相片与天文仪器拍摄的月面相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就模拟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现象进行一一比对,寻找证明自己猜想的证据。

2.探讨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呢?(预设:如果是撞击,可能大小不同的物品、投放的角度、撞击的次数等不同会制造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如果是火山喷发,会与火山大小、火山位置等有关……)

3.实验过程质疑。引导:在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学生交流并解释。

[设计意图]:实验后分析学生收集的资料,并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画面进行比对,既能指导学生学习寻找验证猜想证据的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获得合理正确的结论。

六、激励探究,拓展延伸。

1.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请大家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验证。

1.寻找相似处和不同处。如:造出来的“环形山”和真实的环形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相似之处,就是要找的证据。因为在模拟实验中能造出一个环形山,那么月球上也能这样形成一个环形山。

2.用照相机记录证据。本节课,我让学生用手机拍照的方式记录下学生求证过程中的证据,为学生实验结束后交流讨论提供最真实、最有力的实证。如:用照相机捕捉学生造的环形山图景这一细节,照相机的运用让课堂生成的图景可以直观的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增强了反馈的功效,更能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学生分析造就出来的环形山与真实的环形山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实验的现象与我们实验的动作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就很有说服力了。

三、课后分层次设计作业,让所有学生去巩固完成最基础的内容,家里有网络的部分同学完成更多资料的收集,个别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进行实际观测,最后通过他们的互相交流,激发所有学生的热情,带动更多的学生去完成后两项作业。

四、这节课结构完整,衔接自然,能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的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观,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效果较好。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营造了主动学习的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后记】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很想把拓展延伸内容设计为组织学生在课后用学校天文望远镜对月球环形山进行实际观察。但是因为白天我校天文望远镜无法清楚观看到月球环形山,而晚上又无法组织学生进行此项活动,因此倍感遗憾。宇宙这一单元其实非常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在夜晚去看星星,哪怕仅仅一次这样的活动,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能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让学生终身受益。可是限于条件和环境,我们无法完成这项工作。期待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能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走进星空,走进大自然。

《我们来造“环形山”》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的第3课(教材P51-52)。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并试着解释其原因;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了解太阳系的构成;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学习根据星空图观察星空;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和付出的努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本课是在学生对月球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较为具体的对月球地形特点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对宇宙的认识从地月系向太阳系过度的一个关键环节,丰富了学生对宇宙星空的认知。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进而让学生对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做出比较合理的推测,并通过自己制造“环形山”的模拟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了解到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结论”的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构建环形山的模型,并能认识到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为本单元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他们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我校是灵武市一所农村中心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按照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配备,能够满足教师教学需要,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我校学生都是来自周围的回族家庭,学生科学课的的学习兴趣浓厚,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等方式,对宇宙星空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习了一些月球的初步知识。但是,限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宇宙星空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还不能和城里学生相比,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教师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并且能据此做出自己的猜想和探究验证实验,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难点】: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照相机。

2.学具:塑料水槽、探究活动记录单、有照相功能的手机、细沙、台球、玻璃珠、黄豆、小立方体、各种形状的小石子、注射器、细胶管、水、镊子、抹布、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

3.课前谈话:小组分工,组长、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对比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课件出示满月图片,这是什么?(明月)月亮是我们熟知的天体,你也能经常看到它。那么,在你的认识里,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呢?(明亮、光滑、像镜子一样……)

2.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一起来近距离欣赏一下月球的表面吧!(课件出示月球表面图片)这是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在月球上空近距离拍摄到的月球表面,和你平常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这些都被称作环形山。

3.想不想知道月球表面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造“环形山”(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从学生熟悉的明月入手,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学生对月亮表面的认识,再与月球实际地形照片对比,激发矛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确定本课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二、引导观察,总结特点。

1.请大家继续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预设:到处都是凹凸不平,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千疮百孔,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月球上的环形山酷似地球

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所以伽利略命名为环形山,也叫“月坑”。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月球上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评价并板书(板书:特点)(预设:很多,布满整个月球表面;大小不一,直径有的达几百千米,有的不到一千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形状不同,大多数是圆形;分布杂乱,有单个的,有叠加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深浅不一)

5.环形山一般会用各国著名天文学家或者其他学者的名字来命名,月球背面有四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命名的。

[设计意图]:在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总结出月球环形山的特点。学生知道了环形山的特点,才能据此进行下一步的猜想和探究验证实验。给环形山命名的简介,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引导发散思维,提出假说。

1.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可以从几张照片里发现这么多的知识。但是老师现在又有疑问了,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出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思路未能打开,教师要及时引导如下:课件出示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如“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图片。〉

4.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学生可据环形山特点进行分析确定)

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

6.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想,到底哪种对呢?怎么来验证呢?(可以做模拟实验)对,聪明。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猜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推测,但是农村学生思路不够开阔,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用地球上熟悉的现象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想的合理,充分。

四、模拟实验,探究验证假说。

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你们小组提出的关于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修改,确定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了猜想,不代表就能做出合理且适宜的探究验证实验方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和修改,就能够化难为易,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主动、合作学习的精神。

2.模拟实验,验证结果。

(1)教师提出指导要求,小组分配任务,做好模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课件提示: ①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 协调合作,组员间适当互换角色轮流操作。

②各组长根据小组实验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物品,并进行检查完善。

③记录员做好实验现象记录,其他组员拍好照片,共同收集好证据。

④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按要求使用有关仪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操作。

[设计意图]: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决定着实验的效果,也是实验安全、有序进行的保证,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培养不可或缺的步骤。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合作,保证了实验不走过场,无论成败都能有所收获。证据的收集,为后面交流总结提供了支撑。

(2)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进行模拟实验。

1.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记录单上写出小组实验内容。

2.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的实验材料,确定与所做实验内容相符,且材料齐全、数量充足。

3.明确实验要求。模拟实验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是能在模拟实验中较好地呈现“月面”环形山的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4.证据的收集和实验的思考。分组实验中,要认真细致做好证据的收集,并结合实验情况讨论完成实验记录。同时,实验中要思考:(1)仔细分析自己的各种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

5.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和相关思考,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

[设计意图]:虽然模拟实验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因为要建立环形山的模型,思考环形山的成因与实验动作之间的关系,用相机收集证据,所以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提高模拟实验的效果。

五、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展示对比模拟实验现象。选择若干小组学生将模拟结果在展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并利用模拟实验中拍摄的相片与天文仪器拍摄的月面相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就模拟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现象进行一一比对,寻找证明自己猜想的证据。

2.探讨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呢?(预设:如果是撞击,可能大小不同的物品、投放的角度、撞击的次数等不同会制造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如果是火山喷发,会与火山大小、火山位置等有关……)

3.实验过程质疑。引导:在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学生交流并解释。

[设计意图]:实验后分析学生收集的资料,并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画面进行比对,既能指导学生学习寻找验证猜想证据的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获得合理正确的结论。

六、激励探究,拓展延伸。

1.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请大家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验证。

1.寻找相似处和不同处。如:造出来的“环形山”和真实的环形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相似之处,就是要找的证据。因为在模拟实验中能造出一个环形山,那么月球上也能这样形成一个环形山。

2.用照相机记录证据。本节课,我让学生用手机拍照的方式记录下学生求证过程中的证据,为学生实验结束后交流讨论提供最真实、最有力的实证。如:用照相机捕捉学生造的环形山图景这一细节,照相机的运用让课堂生成的图景可以直观的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增强了反馈的功效,更能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学生分析造就出来的环形山与真实的环形山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实验的现象与我们实验的动作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就很有说服力了。

三、课后分层次设计作业,让所有学生去巩固完成最基础的内容,家里有网络的部分同学完成更多资料的收集,个别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进行实际观测,最后通过他们的互相交流,激发所有学生的热情,带动更多的学生去完成后两项作业。

四、这节课结构完整,衔接自然,能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的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观,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效果较好。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营造了主动学习的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后记】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很想把拓展延伸内容设计为组织学生在课后用学校天文望远镜对月球环形山进行实际观察。但是因为白天我校天文望远镜无法清楚观看到月球环形山,而晚上又无法组织学生进行此项活动,因此倍感遗憾。宇宙这一单元其实非常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在夜晚去看星星,哪怕仅仅一次这样的活动,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能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让学生终身受益。可是限于条件和环境,我们无法完成这项工作。期待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能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走进星空,走进大自然。


相关内容

  • 2015第32届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解析(解析版)
  • 一.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 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 有的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有的小题有多项符合题意. 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面的英文字母写在每小题后面的方括号内.全部选对的得 6分 , 选对但不全的得 3分, 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 ...

  •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
  • 第十八讲 相遇问题 [知识概述] 行程问题是研究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运动的问题)指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路程 ÷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路程 ÷ 相遇时间 = 速度和 速度和 × 相 ...

  • [北京华图]2015年国家公务员数量关系备考:环形相遇追及问题
  • [北京华图]2015年国家公务员数量关系备考:环形相遇追及问题 [北京华图]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将在2014年10月发布招考公告,有志于参加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备考阶段, 本文总结华图教育名师关于数学运算的内容, 为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备考给予帮助. 行程问题一 ...

  • 加大投入 锐意进取 争创三星级高中
  • 加大投入 锐意进取 争创三星级高中 过去的一年,我校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为目标,顺利完成了教育局下达的责任目标,在~年中考中,我校陈倩同学以705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县第一,中考前10名、20名、50名中我校分别以4、8、22人的绝对优势名列全县第一。 ...

  • 刘禹锡实验学校简介与校长致辞
  • 学 校 简 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朝和州刺史刘禹锡这首千古流传的<陋室铭>几乎家喻户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诗豪", 广东省汕头美中教育集团斥巨资创办刘禹锡实验学校. 学校座落在钟灵毓秀.人 ...

  • 督导整改报告
  • 教育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整改报告 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小学 2012年10月18日 教育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整改报告 2012年10月11日至12日,新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导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督导评估.专家组认为,我校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势头良好, ...

  • 上级领导参观学校解说词
  • 政协调研学校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 (进门) 欢迎来到**二中!我校建校于2008年,占地75亩,是**镇党委.政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布局而多方筹资2000余万元建设的一所新型农村寄宿制中学. (门卫室) 这里是校园监控平台.去年,我们筹资5万余元,将原有的模拟信号摄像头 ...

  • 我的实习调查报告
  • 我的实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我校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

  • 河南南阳张衡墓导游词
  • 现在我们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张衡.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