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趣味和美好情愫,培养学生对民

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雅俗结合,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艺术。

3.感悟作者从平凡物事感受生活的妙处,学习以“凡人小事”入文,写出生活的精彩。

【教学重点】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趣味和美好情愫。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雅俗结合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文

师: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遭奸佞所害,报国无门,最后怀揣一腔

悲愤,投汨罗江而死,这位诗人,就是:——(生:屈原),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专

门设置了一个节日,是——(生:端午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去年的端午节是

怎么过的?

生: 吃粽子,打电脑。

生: 忘了,好像是看电视。

生: 吃粽子„„

师: 好可怜!和大家一样,我也只是吃粽子!可是有人的端午节过得精彩啊,这个人,就是儿时的汪曾祺。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去江苏高邮看

看他小时候是如何过端午的。

(设计思路:以屈原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由我们现代

人过端午的单调乏味与文中展示的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形成鲜明对比,体会民俗对我们

生活的意义。)

过 渡:老师听有同学在小声嘀咕:“汪曾祺,何许人?”让我们看大屏幕,认识认识这位文(设计思路: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特色,为下文的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的情感做好背景铺垫。)

二、探究·师生合作

活动一 赏习俗 品“鸭蛋”

★问题1. 速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在作者的家乡,端午习俗知多少?

学生阅读课文,用笔勾画重点词,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爱哪些习俗。

师: 百闻不如一见,请看大屏幕。

师: 大家说得是不亦乐乎啊!比起我们乏味的端午,作者儿时的端午节可算得上 (生:有趣,好玩,丰富,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每年过着这样的端午节,你想,

孩子此时的心理感受是 (生:美滋滋的,很高兴,快乐,幸福„„)。说得

真好,老师在想,多少年后,当汪先生坐在北京的书房里写这些文字时,也一定是面

上含笑的。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探究和图片资料阅读中了解高邮的

端午风俗,感受这些风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感。)

★问题2. 在这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中,你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 鸭蛋!课文中有好些段落都是写鸭蛋的。比如说:2、3、4、5段。

生: 第一段“十二红”也写鸭蛋了。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二个问题,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最难忘”一词突出强调鸭蛋

在作者记忆中的地位,也彰显出作者对鸭蛋的感情。)

★问题3.那么,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呢?

请你用 “因为家乡的鸭蛋 。文中是这样写的 (文中语句)”的形式说话,然后小组交流。

成果展示:

生: 因为家乡的鸭蛋多。文中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生: 因为家乡的鸭蛋有名气,文中说: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师: 这两个同学说的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更好,好在哪儿呢?他读出了一种感情!你再读一遍文中的这几句话。

生读。

师: 什么感情?

生: 自豪,骄傲。

生: 爱,对家乡的爱。

生: 因为高邮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文中说:高邮还出双黄蛋。可以成批输出!

生: 因为家乡的鸭蛋很好吃,吃法很多。文中说:带壳切开,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生: 还有呢,它可以和其它的菜一起炒,苏北名菜“朱砂豆腐”就是用的高邮鸭蛋 ;还可以白嘴吃„„

师: 也就是它可以配菜,还可以作课间餐。那如果给你个鸭蛋,你喜欢哪种吃法?

生: 我肯定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 你一读这句子,我觉得哈拉子都要流出来了!(生笑)大家试着自己读两遍。要求:绘声绘色,读到自己满口生津。

生读。

师: 平淡而有味,这正是汪先生的语言风格之一。普普通通的一个拟声词,外加两个动词“扎”和“冒”,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在联想中过了一把吃鸭蛋的瘾!你能否也学学作者,用上个拟声词说几句话?

师: 吱呀——,门开了,教室里闪进一个身影。

生: 老师,我来。放学回家,我口渴极了。看到茶几上有苹果,就拿起一个,一口咬下小半个,“嘎吱嘎吱”地嚼起来,苹果的香气飘了满屋。

生: 我,我。呜——火车来了„„

师: 打断一下,请“呜”地稍稍长一点!

生: 呜——(长)火车来了,“哐砌哐砌哐砌”,它在铁轨上摇晃着。突然,“啪”一声巨响,爆炸了!(师生大笑)

师: 生动!语言活起来了!这就是口语入文的魅力。我们不希望听到火车爆炸,但我希望大家在文章中常用一下拟声词。(学生笑)文中还有好多口语色彩极浓厚的句子,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如话家常,请你和同桌读一读体验体验。

(学生活动)

师: 我们继续说鸭蛋。

生: 我觉得这是有文化有历史的鸭蛋,因为袁枚在书中写了它。

师: 祝贺你,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小小鸭蛋真不平凡,入过才子书,也就沾了文化气息。你来读读原 文是怎么写的。

(生读)

师: 我觉得这段文字你读得也很有味,你能否说说它的特色?

生: 嗯,我觉得有点儿文言文的味儿。

师: 对呀!如果写文章尽是大白话,就显得有些俗了。大才子汪曾祺可是家学渊源,他在语言上造诣颇深。适当使用了文言句子,使他的文章更典雅,更有书卷气息了。文字也更生动活泼,有些句子甚至让人莞尔一笑,有了一股淡淡的幽默味儿。

咱们来读几个有文言味的句子,你可以学学古人,摇头晃脑得读。

(生活动)

生: 我说这还是好玩儿的鸭蛋,因为可以挂鸭蛋络子,当零食,吃完后还能装萤火虫玩儿。 生: 还可以囊萤夜读呢!(大家笑)

师: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端午的鸭蛋情有独钟了。因为这鸭蛋可不一般,它好吃有趣,历史悠久,还有文化,真让人为之骄傲。如果我是一个高邮人,也一定会特别喜欢鸭蛋的。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三个问题,带动学生赏析课文,在交流中了解高邮鸭蛋的特点及端午鸭蛋对于孩子的魅力;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鸭蛋的特殊感情。)

★问题4.即使这样,时隔多年,作者功成名就,衣锦他乡,应该是尝遍天下美味了,但对“端午的鸭蛋”依然念念不忘,这仅仅是因为鸭蛋本身的原因吗?与小组同学,谈谈你的思考。

(学生展示)

看到鸭蛋,他会想起小时候很好玩儿。

鸭蛋是他家乡的,汪先生常年在北京,见鸭蛋如见亲人。

鸭蛋会让他想起高邮端午的种种活动,很有趣儿。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想鸭蛋就是想念家乡。

师: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说小时候的豆好吃,戏好看。汪曾祺先生说,高邮的鸭蛋好,高邮的端

午好。两个人要表达的其实是一样的心声啊!

师: 小小鸭蛋入文,我们读出的是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家乡的向往。以小见大,滴水映海,这就是汪曾祺作品的一大特色。

师: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就是每日的柴米油盐,生活就是每时每刻的喜怒哀乐。生活就是一个个细节的累积呀!把那些难忘的举手投足、一草一木写入你的文章吧,它,就是最美的文章!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四个问题,师生在交流中,感悟文章主旨,感悟作者“凡人小事”入文的写作特色。为活动二的交流练笔做好伏笔!)

师: 关于这篇文章,大家还有什么需要交流的?

生: 我有一点想法,不知说的对不对,就是最后一段,是不是有些离题?

师: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课前我问问了“百度”,主要观点有两个。一说,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风格,联想丰富,自由闲适;一说,信马由缰,画蛇添足。我建议大家课下上网查阅资料,小组再深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同时思考一下,我们写作文时,遇到这种情况,是删好呢,还是留好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习资源,多角度多渠道摄取信息。)

(过渡)师:与文中高邮的端午相比,我们的节日也许有些简化,但其中仍有许多乐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二,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活动二继传统,话佳节

★问题1.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话题,为学生交流创造氛围,引导学生自觉走进曾经的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问题2.写一件你最感兴趣的过节小事,然后与大家分享。

师: 小时候过春节,我最难忘的是放滴滴金(你把火药粉摊放在一段十几厘米的劣质草纸上,用两手掌往前一推,一根滴滴金就捻成了)。那时的灶房和一家人睡觉的大炕是连在一起的,年久日深,墙被熏得黑乎乎的。特别到了晚上,一盏如豆的灯火,实在照亮不了多大地方。而到了年三十晚上就不同了,我把滴滴金没有药粉的一段粘在墙上,用火柴点着下端,“噼噼啪啪”金色的火花就开始飞溅,真是美极了!一般是一次点一根,偶尔奢侈一次,一起点燃三根,那就很壮观了!想想吧,黑色的墙为背景,一场小小的烟花盛会开始了:细碎的金子在眼前飞舞,轻脆的声响在耳边歌唱。房内,灯光洇出一片黄晕;房外,鞭炮声时起时落的。那时,我小小的心儿溢满了欢乐。

难忘滴滴金,那是我一个人的烟火盛会!它装扮了老屋,点缀了我儿时的的梦!

生: 我喜欢春节时包饺子。一家人围着面板而坐,妈妈用擀面杖擀面皮,我和爸爸包。爸爸爱讲笑话,常常逗得我俩哈哈大笑。有一次笑得我都直不起腰来了,半天也没包成一个饺子。好在爸爸包得快,我们才没有耽误看《春节晚会》。

生: 我喜欢正月十五放“花”。我爷爷虽然六十多岁了,可就像个“老小孩”,每年还不

到过节呢,他就买回了一堆烟花。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就和爷爷去街上放“花”。爷爷管把花炮固定好,我管点火。火药信子“兹兹”的响着,不一会儿,“花”就开始窜上了天,邻居也都来看。我特别高兴!

生: 过中秋节最好了。去年,爸爸妈妈专门从打工的地方回来,和我们过的中秋节。晚上,我们做了好多菜,爸妈专门从南方带回不同风味的月饼,我都吃撑了肚子!我们还背诗了呢,我背的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设计思路:教师示范,从选材、立意、写作方法各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学习“小事入文“,写出生活精彩。)

三 拓展·品读美文

(教师推荐语:这是汪曾祺先生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的节选。文中充满了平凡生活的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汪先生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语言朴实,却让人回味无穷。读着读着,就会让你忍俊不禁了!)

《茱萸小集二》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 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

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

(设计思路: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风格)

姓名:隋秀芹

地址:寿光市台头一中

电话:[1**********]

邮编:262735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趣味和美好情愫,培养学生对民

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雅俗结合,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艺术。

3.感悟作者从平凡物事感受生活的妙处,学习以“凡人小事”入文,写出生活的精彩。

【教学重点】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趣味和美好情愫。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雅俗结合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文

师: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遭奸佞所害,报国无门,最后怀揣一腔

悲愤,投汨罗江而死,这位诗人,就是:——(生:屈原),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专

门设置了一个节日,是——(生:端午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去年的端午节是

怎么过的?

生: 吃粽子,打电脑。

生: 忘了,好像是看电视。

生: 吃粽子„„

师: 好可怜!和大家一样,我也只是吃粽子!可是有人的端午节过得精彩啊,这个人,就是儿时的汪曾祺。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去江苏高邮看

看他小时候是如何过端午的。

(设计思路:以屈原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由我们现代

人过端午的单调乏味与文中展示的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形成鲜明对比,体会民俗对我们

生活的意义。)

过 渡:老师听有同学在小声嘀咕:“汪曾祺,何许人?”让我们看大屏幕,认识认识这位文(设计思路: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特色,为下文的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的情感做好背景铺垫。)

二、探究·师生合作

活动一 赏习俗 品“鸭蛋”

★问题1. 速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在作者的家乡,端午习俗知多少?

学生阅读课文,用笔勾画重点词,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爱哪些习俗。

师: 百闻不如一见,请看大屏幕。

师: 大家说得是不亦乐乎啊!比起我们乏味的端午,作者儿时的端午节可算得上 (生:有趣,好玩,丰富,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每年过着这样的端午节,你想,

孩子此时的心理感受是 (生:美滋滋的,很高兴,快乐,幸福„„)。说得

真好,老师在想,多少年后,当汪先生坐在北京的书房里写这些文字时,也一定是面

上含笑的。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探究和图片资料阅读中了解高邮的

端午风俗,感受这些风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感。)

★问题2. 在这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中,你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 鸭蛋!课文中有好些段落都是写鸭蛋的。比如说:2、3、4、5段。

生: 第一段“十二红”也写鸭蛋了。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二个问题,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最难忘”一词突出强调鸭蛋

在作者记忆中的地位,也彰显出作者对鸭蛋的感情。)

★问题3.那么,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呢?

请你用 “因为家乡的鸭蛋 。文中是这样写的 (文中语句)”的形式说话,然后小组交流。

成果展示:

生: 因为家乡的鸭蛋多。文中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生: 因为家乡的鸭蛋有名气,文中说: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师: 这两个同学说的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更好,好在哪儿呢?他读出了一种感情!你再读一遍文中的这几句话。

生读。

师: 什么感情?

生: 自豪,骄傲。

生: 爱,对家乡的爱。

生: 因为高邮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文中说:高邮还出双黄蛋。可以成批输出!

生: 因为家乡的鸭蛋很好吃,吃法很多。文中说:带壳切开,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生: 还有呢,它可以和其它的菜一起炒,苏北名菜“朱砂豆腐”就是用的高邮鸭蛋 ;还可以白嘴吃„„

师: 也就是它可以配菜,还可以作课间餐。那如果给你个鸭蛋,你喜欢哪种吃法?

生: 我肯定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 你一读这句子,我觉得哈拉子都要流出来了!(生笑)大家试着自己读两遍。要求:绘声绘色,读到自己满口生津。

生读。

师: 平淡而有味,这正是汪先生的语言风格之一。普普通通的一个拟声词,外加两个动词“扎”和“冒”,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在联想中过了一把吃鸭蛋的瘾!你能否也学学作者,用上个拟声词说几句话?

师: 吱呀——,门开了,教室里闪进一个身影。

生: 老师,我来。放学回家,我口渴极了。看到茶几上有苹果,就拿起一个,一口咬下小半个,“嘎吱嘎吱”地嚼起来,苹果的香气飘了满屋。

生: 我,我。呜——火车来了„„

师: 打断一下,请“呜”地稍稍长一点!

生: 呜——(长)火车来了,“哐砌哐砌哐砌”,它在铁轨上摇晃着。突然,“啪”一声巨响,爆炸了!(师生大笑)

师: 生动!语言活起来了!这就是口语入文的魅力。我们不希望听到火车爆炸,但我希望大家在文章中常用一下拟声词。(学生笑)文中还有好多口语色彩极浓厚的句子,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如话家常,请你和同桌读一读体验体验。

(学生活动)

师: 我们继续说鸭蛋。

生: 我觉得这是有文化有历史的鸭蛋,因为袁枚在书中写了它。

师: 祝贺你,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小小鸭蛋真不平凡,入过才子书,也就沾了文化气息。你来读读原 文是怎么写的。

(生读)

师: 我觉得这段文字你读得也很有味,你能否说说它的特色?

生: 嗯,我觉得有点儿文言文的味儿。

师: 对呀!如果写文章尽是大白话,就显得有些俗了。大才子汪曾祺可是家学渊源,他在语言上造诣颇深。适当使用了文言句子,使他的文章更典雅,更有书卷气息了。文字也更生动活泼,有些句子甚至让人莞尔一笑,有了一股淡淡的幽默味儿。

咱们来读几个有文言味的句子,你可以学学古人,摇头晃脑得读。

(生活动)

生: 我说这还是好玩儿的鸭蛋,因为可以挂鸭蛋络子,当零食,吃完后还能装萤火虫玩儿。 生: 还可以囊萤夜读呢!(大家笑)

师: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端午的鸭蛋情有独钟了。因为这鸭蛋可不一般,它好吃有趣,历史悠久,还有文化,真让人为之骄傲。如果我是一个高邮人,也一定会特别喜欢鸭蛋的。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三个问题,带动学生赏析课文,在交流中了解高邮鸭蛋的特点及端午鸭蛋对于孩子的魅力;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鸭蛋的特殊感情。)

★问题4.即使这样,时隔多年,作者功成名就,衣锦他乡,应该是尝遍天下美味了,但对“端午的鸭蛋”依然念念不忘,这仅仅是因为鸭蛋本身的原因吗?与小组同学,谈谈你的思考。

(学生展示)

看到鸭蛋,他会想起小时候很好玩儿。

鸭蛋是他家乡的,汪先生常年在北京,见鸭蛋如见亲人。

鸭蛋会让他想起高邮端午的种种活动,很有趣儿。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想鸭蛋就是想念家乡。

师: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说小时候的豆好吃,戏好看。汪曾祺先生说,高邮的鸭蛋好,高邮的端

午好。两个人要表达的其实是一样的心声啊!

师: 小小鸭蛋入文,我们读出的是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家乡的向往。以小见大,滴水映海,这就是汪曾祺作品的一大特色。

师: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就是每日的柴米油盐,生活就是每时每刻的喜怒哀乐。生活就是一个个细节的累积呀!把那些难忘的举手投足、一草一木写入你的文章吧,它,就是最美的文章!

(设计思路:通过活动一的第四个问题,师生在交流中,感悟文章主旨,感悟作者“凡人小事”入文的写作特色。为活动二的交流练笔做好伏笔!)

师: 关于这篇文章,大家还有什么需要交流的?

生: 我有一点想法,不知说的对不对,就是最后一段,是不是有些离题?

师: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课前我问问了“百度”,主要观点有两个。一说,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风格,联想丰富,自由闲适;一说,信马由缰,画蛇添足。我建议大家课下上网查阅资料,小组再深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同时思考一下,我们写作文时,遇到这种情况,是删好呢,还是留好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习资源,多角度多渠道摄取信息。)

(过渡)师:与文中高邮的端午相比,我们的节日也许有些简化,但其中仍有许多乐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二,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活动二继传统,话佳节

★问题1.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话题,为学生交流创造氛围,引导学生自觉走进曾经的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问题2.写一件你最感兴趣的过节小事,然后与大家分享。

师: 小时候过春节,我最难忘的是放滴滴金(你把火药粉摊放在一段十几厘米的劣质草纸上,用两手掌往前一推,一根滴滴金就捻成了)。那时的灶房和一家人睡觉的大炕是连在一起的,年久日深,墙被熏得黑乎乎的。特别到了晚上,一盏如豆的灯火,实在照亮不了多大地方。而到了年三十晚上就不同了,我把滴滴金没有药粉的一段粘在墙上,用火柴点着下端,“噼噼啪啪”金色的火花就开始飞溅,真是美极了!一般是一次点一根,偶尔奢侈一次,一起点燃三根,那就很壮观了!想想吧,黑色的墙为背景,一场小小的烟花盛会开始了:细碎的金子在眼前飞舞,轻脆的声响在耳边歌唱。房内,灯光洇出一片黄晕;房外,鞭炮声时起时落的。那时,我小小的心儿溢满了欢乐。

难忘滴滴金,那是我一个人的烟火盛会!它装扮了老屋,点缀了我儿时的的梦!

生: 我喜欢春节时包饺子。一家人围着面板而坐,妈妈用擀面杖擀面皮,我和爸爸包。爸爸爱讲笑话,常常逗得我俩哈哈大笑。有一次笑得我都直不起腰来了,半天也没包成一个饺子。好在爸爸包得快,我们才没有耽误看《春节晚会》。

生: 我喜欢正月十五放“花”。我爷爷虽然六十多岁了,可就像个“老小孩”,每年还不

到过节呢,他就买回了一堆烟花。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就和爷爷去街上放“花”。爷爷管把花炮固定好,我管点火。火药信子“兹兹”的响着,不一会儿,“花”就开始窜上了天,邻居也都来看。我特别高兴!

生: 过中秋节最好了。去年,爸爸妈妈专门从打工的地方回来,和我们过的中秋节。晚上,我们做了好多菜,爸妈专门从南方带回不同风味的月饼,我都吃撑了肚子!我们还背诗了呢,我背的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设计思路:教师示范,从选材、立意、写作方法各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学习“小事入文“,写出生活精彩。)

三 拓展·品读美文

(教师推荐语:这是汪曾祺先生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的节选。文中充满了平凡生活的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汪先生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语言朴实,却让人回味无穷。读着读着,就会让你忍俊不禁了!)

《茱萸小集二》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 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

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

(设计思路: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风格)

姓名:隋秀芹

地址:寿光市台头一中

电话:[1**********]

邮编:262735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刘 梅 高 柳 初 中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

  • 汪曾祺谈吃:端午的鸭蛋
  • 腾讯文化汪曾祺2014-10-04 语文教材中<端午的鸭蛋>插图 [编者按]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美食在各地都颇为流行,咸鸭蛋便是一例,而其中又以高邮的咸鸭蛋最为出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汪曾祺就曾描写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在他的笔下,高邮的咸鸭蛋不但 ...

  • [端午的鸭蛋]的教学反思
  •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城关中学二分校 蔡鹏高 2013年6月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 ...

  • 示范课[端午的鸭蛋]评课记录2
  • <旅鼠之谜>评课记录 八年级 王凤艳 授课者自评: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 ...

  • 端午节的文章端午节三题
  • 以文化的阅读来鲜活民俗的符号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新乌江镇李桥中学 曹苏敏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这一单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感受日常生活的无穷乐趣.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汪曾祺散文的 ...

  •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去年12月的一天,我到岑溪市大业镇二中上交流课,上的是汪曾祺的文章<端午的鸭蛋>.据我课前了解,学生已经对课文有所预习,于是,我精选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上课以后,从岑溪的特产.端午的风俗说起,巧妙地引入高邮的端午风俗.特产,然后让学生每六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集中研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

  • 知识点[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
  • 一.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 ...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 ...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