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描述 绝妙的讽刺
--浅析《聊斋志异》对贪官污吏的深刻批判
报名号:670 :王显玉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它的思想和艺术都具有独特的风貌。作者蒲松龄(清)在书。以前人所未有之勇气,以“志怪传奇”的形式,揭露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中对贪官污吏的揭露更是所揭露的社会问题中成功的代表,书中《席方平》、《促织》、《梦狼》、《窦氏》、《红玉》等文无不是权贵、豪绅,欺压凌辱下层人民的真实写照。本文将试着从语言风格、对比手法、梦幻形式及独特的构思等方面谈一谈作者对其时代贪官污吏现象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语言 对比 梦幻 批判
前 言
有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敢于直面自己创痛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个敢于直视其时社会黑暗并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是伟大的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历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儿女,但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酷的律法制度,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时代的贪官污吏之事采取的是“为尊者诿”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鲜有叙其事者,偶有一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敢于“直陈其事”,却又遭到了杀头、抄家,乃至株连九族的打击,文章也被焚毁。清代作家蒲松龄由于科举上的失意,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的贫苦,与下层人民有更多的接触,能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里官场极端腐败这一社会现实,又由于他在《聊斋志异》时又是采取“传奇志怪”这一形式来记述,而被许多人定为单纯的神鬼小说,所以能在“文字狱”盛行之际逃过劫难,流传下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的今天,我们翻开《聊斋志异》去阅读中间关于描写贪官污吏的篇幅,发现文中以辛辣的笔触,对其时代贪官污吏进行了形象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犀利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就必须得好好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前人关汉卿在目睹百姓蒙冤受屈,贪官污吏大行其道、公道不彰之时,在《窦娥冤》中借一个弱女子窦娥之口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天啊,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啊,你错勘贤愚枉为地。”将矛头指向了人们代表公理和公正的天与地,《聊斋志异》在这一点上更进一步,控诉更为直接。
1
《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端勒索,逐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又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哭曰:‘业根! 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住;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剧。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这只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抚臣受名马衣缎之赐,县宰也以“卓异”上闻。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压榨的残酷,也充分说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样飞黄腾达的。结尾的地方写皇帝喜欢成名进贡上来的促织,“上大喜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并惠及县令,真可谓“一虫得道,大小官员升天”,语言极具讽刺性,这些大小官员,对国家、社会无所贡献,只知逢迎献媚,为了进贡一头出类拔萃的促织,就不惜迫使百姓倾家荡产,正是这样的大小官员们,上上下下,狼狈为奸,串通一气,给受压迫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痛苦。
《席方平》中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状,可是从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冤敢莫伸,反遭种种毒刑。作品虽写幽冥,显然是影射人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没有任何是非曲直,钱就是理。正如二郎神判词所说:“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对阎罗殿里的官吏贪酷暗昧,狼狈为奸进行了形象的揭露。这不也是人世间官吏的真实写照。
《聊斋志异》还在不少作品里揭露了贪官蠹役、土豪劣绅种种压迫人民的暴行。《潞令》中的潞令“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不过百天,便杖杀五十八人。《梅女》中的典史为了三百钱的贿赂,便诬人为奸,逼出人命。土豪劣绅也和贪官蠹役一样横行霸道。他们的牛践踏了别人的地,还要串通官府把别人关进监牢(《成仙》) ;因为争夺一个妓女,便随便打死人(《向杲》) 。他们看上别人的东西,可以“举付健仆,策马竟去”(《石清虚》) ;看中了别人的妻子,就公然闯入人家抢劫(《红玉》) 。作者通过这一幅幅画面、用犀利的语言,真实地揭露出了封建社会“强梁世界”的本相,剥开了官吏对百姓的敲骨吸髓,闪烁着作者批判黑暗现实的思想光辉!郭沫若先生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巧妙的对比
对比手法,用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照,使之更加鲜明,作者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的不平,吏治腐败,多次使用对比手法。
《促织》一文,广泛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又分为神情对比、价值对比、遭遇对比三种形式,2
它们紧扣中心交递使用,有助于主题思想的深化,矛盾冲突的加剧。如:成名捉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俊健促织时,“举家庆贺”、“备极爱护”,把它视为价值连城的拱壁,一世单传的婴儿。而当九岁的弱子失手将它弄死时,则母嗔父怒。惶恐万状,或“面色死灰”,或“如被冰雪”,尽管他们知道亲生儿子投井自杀后,出自天伦之爱,曾一度“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但一顾及“蟋蟀笼虚”,便又感到大祸临头,“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相互对比,凸现了人贱物贵,命不如虫这一主题,从而也就把封建社会草菅人命,扼杀天伦的本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每则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便在概述征缴促织的社会背景中,通过“一头小虫”与“数家之产”的价值对比,深刻的揭露了荒淫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玩物残民的罪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广大无辜人民倾家荡产,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再有,本篇还从主人翁前后遭遇的角度进行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如:成名尚未向官府缴纳促织的时候,不仅在经济上受到残酷的剥削,在肉体上受到痛苦的折磨,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后来,由于他进献了一头轻捷善斗、所向无敌的促织,便时来运转,否极泰来。县官免去他曾经“百计营谋,不能脱”的差役,又嘱学史录取他为秀才;至于巡抚呢?更是予以优厚的赏赐,因此没几年,他就广置产业,肥田轻裘,比世代为官的仕官之家还要显得阔气。主人公这种前后遭遇的对比,正说明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程度:功名不取决于学业,富贵不来源于贡献,而一头只供少数人享乐的促织,竟拥有主宰生死祸福、休戚宠辱的权威!
《窦氏》一文中窦氏女是一个天真、拥有梦想的弱女子,被恶霸欺骗终于致死,死后终于转变为一个厉鬼,不依不挠地向恶霸复仇。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无疑向我们宣告:豪绅在贪官污吏的庇护下逼得老百姓生不如死,他们只有在幻想中——成为厉鬼才能向他们复仇,吏治腐败之下的社会不平被形象地勾勒出来!
《聊斋志异》中,女性无疑是很多篇目的主角。蒲松龄主要写了两类女性:贤良女性和悍妒之妇。这两类角色的对比非常鲜明,但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夫权意识。《马介甫》中的尹氏奇悍,她虐待公公、鞭笞侄儿,令其夫及全家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阎王》中的嫡妻暗中以针刺妾肠,使其脏腑常痛。这类悍妒之妇在故事中的结局就是受到惩处之后,痛改前非,最终遵守纲常。而另一类女性,则具有不妒之德,她们视传嗣为无上职责、并主动为丈夫纳妾,如《林氏》、《霍女》、《莲香》等篇目中的女主角就是夫权传统创造出来的道德典范。作者意图通过这两类女性的性格与行为对比体现出女性形象与价值的差异,殊不知作者在观念上仍然受到夫权至上的影响,因此对于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批判力量也由此类形象的刻画被削弱了。
虽然在《聊斋志异》中,有这些消极思想的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整部作品在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的吏治和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恶行时毫不手软。在《聊斋志异》中,薄松龄大量刻画万物生灵的仁智之心,反复地颂扬人与物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以次对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影射封建社会黑暗制度下不和谐的人伦社会;作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众多美好的鬼怪妖魅,作者赋予他们灵性和善
3
良,以次对比人类社会中的残酷和暴虐。
三、神奇的梦幻
《聊斋志异》被称为中国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作者拥有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是十分巧妙。在文学作品中,幻想往往用来表现作家的理想,而《聊斋志异》却不落窠臼,大半倒是用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而且他更是巧妙地使用了梦幻这一特殊的幻想形式,《聊斋志异》的想象是很丰富而惊人的。它谈鬼说狐,写仙描神,百幻并作,无奇不有,展示出一个个神奇梦幻的境界,并借此影射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贪官污吏的残暴不仁。
《梦狼》在揭露封建官府的篇目中独具一格,它没有具体描写封建官府如何欺压百姓,而是通过一个梦,把封建官吏比喻为吃人的虎狼,既通俗易懂,又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本质。白翁梦中见到公子衙署“巨狼当道”,恐惧万分。进门一看,“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益惧”,往下就是公子令巨狼衔死人入,“聊充庖厨”,招待自己的父亲,以及由于懂得欺上谄下的做官“诀窍”而高升等等。这里表面上是写梦境,实质上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作者最后点明:“窃以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其实作者也已经巧妙地把这种深刻认识表露在整个故事之中了:①封建衙门的官吏,全是虎狼之辈;②他们的例行公事就是吃人;③像这种虎官狼吏,天下到处都是。而在千余字的篇幅里,要把封建官府的凶残本性和吃人本质表现得如此鲜明突出,如果不是采用梦幻的这种形式,恐怕是很难达到这么高度的概括的。
《续黄粱》利用梦境批判现实也有其独到之处。蒲松龄改造了唐传奇的《枕中记》,把原来宣扬人生如梦的消极主题改变为无情揭露官僚罪恶的积极主题。通过一个梦,把曾孝廉梦想爬上宰相以后将如何如何的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他首先想到的是“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封建官僚的典型心理。一旦抓到权柄,过去周济过他的,立即被提拔到要职上;过去有过仇隙的,通通打下去;敢冲撞他的,立刻谴人缚付京尹,立毙杖下,以显其官威;想起当年东家女绝美,因无权而未弄到手,现在披上蟒玉,可以派干仆数辈,强纳资于其家,以满足其卑污的愿望。这一切都是封建官僚的典型行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枕中记》作富贵梦的故事形式,深刻地解剖了封建官僚的丑恶心理。这个黄粱梦概括性极强,可以说他是一面照妖镜,用他可以照见封建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和肮脏灵魂;可以说他是一部活脱脱的官场现形记,将贪官污吏的无耻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四、独特的构思
《聊斋志异》中许多篇幅都因其独特的构思而深受读者喜爱;虚构了狐仙、鬼等形象,在结构上波澜起伏,层层跌宕,引人入胜。下面将以《席方平》、《红玉》为例来说明。
《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怨愤的得伸,层层上告,从城隍、郡司一直告到冥府的最高统治者——阎王。若照寻常思路,阎罗王铁面无私、刚正廉明,那么告到阎罗王,席方平的怨愤应可获得伸雪。 4
奇妙的是,《席方平》里的阎罗王并非刚正无私,而是徇私枉法。由于暗中受了贿赂,便忘了公道,忘了法律,对前来伸冤的席方平滥用酷刑,软硬兼施。这样一来,席方平便从告富豪、告城隍、告郡司转而告阎王。《席方平》之妙就妙在告阎王。
自古以来,只有控告土豪劣绅,控告贪官污吏,从来还没有听说过告阎王之事。人们会想:阎罗王是冥府的最高统治者,可以告吗?能告倒吗?席方平从声言要控告阎王之后,便经受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当阎王问他“讼词何?”席方平回答说:“身所受者,皆言之耳。”言下之意是阎罗殿后所受之苦,都要全盘托出。因此,阎王又怒,立刻下令施以更为残酷的锯刑。
阎王的各种酷刑都无法令硬汉子席方平屈服,便改为“给千金之产,期颐之寿”的诱惑。席方平面临新的考验,是接受阎王的“优厚条件”,还是坚持斗争?实际上,这也是对作者的考验,该如何对待阎王的新策略?让席方平接受笼络,体面地结束这场斗争?这样处理并没有达到作者总体构思的目的。依照这篇小说的发展逻辑,应该设法让席方平再往上告,直到告倒阎王,文章才能显出特色。作者终于想出了办法,阎王虽是冥府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不是有上帝吗,于是乎让席方平继续往上告,最后终于告倒了阎王,并趁机撰写了一篇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可称为声讨檄文的判词。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除了农民起义时期,平时人民都怕官,只有怕官的传统没有告官的传统,更谈不上告阎罗王了。而作者在《席方平》里却颠覆这一传统,塑造了一个贪赃枉法并最终被送上审判台的阎王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贪官污吏无情的讽刺。
《红玉》一文在控诉力量上并不比其它几篇强,但文中对故事的构思是有其独到之处的。首先,文中虚构了一个平实、和蔼可亲的狐女形象,既加强了文章的可看性,又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依据。若非如此,狐女怎会墙头偷窥一男子,又怎么会去而复返。另外,文章又虚构了一个好打抱不平的侠士形象去惩恶除凶,并且在最后借异氏史之口告诉我们,他以侠士的利刃未能略移半尺杀死那个为虎作伥的县官为憾。表现了作者对荒唐吏治十分憎恨的激烈情绪,也体现了作者的民主进步思想。
总之,《聊斋志异》一书中作者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梦幻等艺术手法,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描绘出一个虎狼当道,百姓苦不堪言的社会,而这种无情的揭露,正是作者辛辣笔触的体现。无怪乎一代文豪郭沫若在蒲氏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参考文献:
1.
2.
3. 朱其铠编《聊斋志异》前言 卢今编《〈聊斋志异〉名篇赏析》1987年3月第一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聊斋志异〉鉴赏集》 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形象的描述 绝妙的讽刺
--浅析《聊斋志异》对贪官污吏的深刻批判
报名号:670 :王显玉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它的思想和艺术都具有独特的风貌。作者蒲松龄(清)在书。以前人所未有之勇气,以“志怪传奇”的形式,揭露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中对贪官污吏的揭露更是所揭露的社会问题中成功的代表,书中《席方平》、《促织》、《梦狼》、《窦氏》、《红玉》等文无不是权贵、豪绅,欺压凌辱下层人民的真实写照。本文将试着从语言风格、对比手法、梦幻形式及独特的构思等方面谈一谈作者对其时代贪官污吏现象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语言 对比 梦幻 批判
前 言
有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敢于直面自己创痛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个敢于直视其时社会黑暗并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是伟大的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历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儿女,但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酷的律法制度,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时代的贪官污吏之事采取的是“为尊者诿”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鲜有叙其事者,偶有一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敢于“直陈其事”,却又遭到了杀头、抄家,乃至株连九族的打击,文章也被焚毁。清代作家蒲松龄由于科举上的失意,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的贫苦,与下层人民有更多的接触,能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里官场极端腐败这一社会现实,又由于他在《聊斋志异》时又是采取“传奇志怪”这一形式来记述,而被许多人定为单纯的神鬼小说,所以能在“文字狱”盛行之际逃过劫难,流传下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的今天,我们翻开《聊斋志异》去阅读中间关于描写贪官污吏的篇幅,发现文中以辛辣的笔触,对其时代贪官污吏进行了形象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犀利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就必须得好好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前人关汉卿在目睹百姓蒙冤受屈,贪官污吏大行其道、公道不彰之时,在《窦娥冤》中借一个弱女子窦娥之口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天啊,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啊,你错勘贤愚枉为地。”将矛头指向了人们代表公理和公正的天与地,《聊斋志异》在这一点上更进一步,控诉更为直接。
1
《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端勒索,逐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又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哭曰:‘业根! 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住;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剧。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这只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抚臣受名马衣缎之赐,县宰也以“卓异”上闻。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压榨的残酷,也充分说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样飞黄腾达的。结尾的地方写皇帝喜欢成名进贡上来的促织,“上大喜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并惠及县令,真可谓“一虫得道,大小官员升天”,语言极具讽刺性,这些大小官员,对国家、社会无所贡献,只知逢迎献媚,为了进贡一头出类拔萃的促织,就不惜迫使百姓倾家荡产,正是这样的大小官员们,上上下下,狼狈为奸,串通一气,给受压迫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痛苦。
《席方平》中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状,可是从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冤敢莫伸,反遭种种毒刑。作品虽写幽冥,显然是影射人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没有任何是非曲直,钱就是理。正如二郎神判词所说:“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对阎罗殿里的官吏贪酷暗昧,狼狈为奸进行了形象的揭露。这不也是人世间官吏的真实写照。
《聊斋志异》还在不少作品里揭露了贪官蠹役、土豪劣绅种种压迫人民的暴行。《潞令》中的潞令“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不过百天,便杖杀五十八人。《梅女》中的典史为了三百钱的贿赂,便诬人为奸,逼出人命。土豪劣绅也和贪官蠹役一样横行霸道。他们的牛践踏了别人的地,还要串通官府把别人关进监牢(《成仙》) ;因为争夺一个妓女,便随便打死人(《向杲》) 。他们看上别人的东西,可以“举付健仆,策马竟去”(《石清虚》) ;看中了别人的妻子,就公然闯入人家抢劫(《红玉》) 。作者通过这一幅幅画面、用犀利的语言,真实地揭露出了封建社会“强梁世界”的本相,剥开了官吏对百姓的敲骨吸髓,闪烁着作者批判黑暗现实的思想光辉!郭沫若先生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巧妙的对比
对比手法,用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照,使之更加鲜明,作者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的不平,吏治腐败,多次使用对比手法。
《促织》一文,广泛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又分为神情对比、价值对比、遭遇对比三种形式,2
它们紧扣中心交递使用,有助于主题思想的深化,矛盾冲突的加剧。如:成名捉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俊健促织时,“举家庆贺”、“备极爱护”,把它视为价值连城的拱壁,一世单传的婴儿。而当九岁的弱子失手将它弄死时,则母嗔父怒。惶恐万状,或“面色死灰”,或“如被冰雪”,尽管他们知道亲生儿子投井自杀后,出自天伦之爱,曾一度“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但一顾及“蟋蟀笼虚”,便又感到大祸临头,“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相互对比,凸现了人贱物贵,命不如虫这一主题,从而也就把封建社会草菅人命,扼杀天伦的本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每则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便在概述征缴促织的社会背景中,通过“一头小虫”与“数家之产”的价值对比,深刻的揭露了荒淫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玩物残民的罪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广大无辜人民倾家荡产,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再有,本篇还从主人翁前后遭遇的角度进行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如:成名尚未向官府缴纳促织的时候,不仅在经济上受到残酷的剥削,在肉体上受到痛苦的折磨,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后来,由于他进献了一头轻捷善斗、所向无敌的促织,便时来运转,否极泰来。县官免去他曾经“百计营谋,不能脱”的差役,又嘱学史录取他为秀才;至于巡抚呢?更是予以优厚的赏赐,因此没几年,他就广置产业,肥田轻裘,比世代为官的仕官之家还要显得阔气。主人公这种前后遭遇的对比,正说明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程度:功名不取决于学业,富贵不来源于贡献,而一头只供少数人享乐的促织,竟拥有主宰生死祸福、休戚宠辱的权威!
《窦氏》一文中窦氏女是一个天真、拥有梦想的弱女子,被恶霸欺骗终于致死,死后终于转变为一个厉鬼,不依不挠地向恶霸复仇。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无疑向我们宣告:豪绅在贪官污吏的庇护下逼得老百姓生不如死,他们只有在幻想中——成为厉鬼才能向他们复仇,吏治腐败之下的社会不平被形象地勾勒出来!
《聊斋志异》中,女性无疑是很多篇目的主角。蒲松龄主要写了两类女性:贤良女性和悍妒之妇。这两类角色的对比非常鲜明,但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夫权意识。《马介甫》中的尹氏奇悍,她虐待公公、鞭笞侄儿,令其夫及全家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阎王》中的嫡妻暗中以针刺妾肠,使其脏腑常痛。这类悍妒之妇在故事中的结局就是受到惩处之后,痛改前非,最终遵守纲常。而另一类女性,则具有不妒之德,她们视传嗣为无上职责、并主动为丈夫纳妾,如《林氏》、《霍女》、《莲香》等篇目中的女主角就是夫权传统创造出来的道德典范。作者意图通过这两类女性的性格与行为对比体现出女性形象与价值的差异,殊不知作者在观念上仍然受到夫权至上的影响,因此对于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批判力量也由此类形象的刻画被削弱了。
虽然在《聊斋志异》中,有这些消极思想的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整部作品在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的吏治和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恶行时毫不手软。在《聊斋志异》中,薄松龄大量刻画万物生灵的仁智之心,反复地颂扬人与物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以次对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影射封建社会黑暗制度下不和谐的人伦社会;作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众多美好的鬼怪妖魅,作者赋予他们灵性和善
3
良,以次对比人类社会中的残酷和暴虐。
三、神奇的梦幻
《聊斋志异》被称为中国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作者拥有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是十分巧妙。在文学作品中,幻想往往用来表现作家的理想,而《聊斋志异》却不落窠臼,大半倒是用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而且他更是巧妙地使用了梦幻这一特殊的幻想形式,《聊斋志异》的想象是很丰富而惊人的。它谈鬼说狐,写仙描神,百幻并作,无奇不有,展示出一个个神奇梦幻的境界,并借此影射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贪官污吏的残暴不仁。
《梦狼》在揭露封建官府的篇目中独具一格,它没有具体描写封建官府如何欺压百姓,而是通过一个梦,把封建官吏比喻为吃人的虎狼,既通俗易懂,又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本质。白翁梦中见到公子衙署“巨狼当道”,恐惧万分。进门一看,“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益惧”,往下就是公子令巨狼衔死人入,“聊充庖厨”,招待自己的父亲,以及由于懂得欺上谄下的做官“诀窍”而高升等等。这里表面上是写梦境,实质上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作者最后点明:“窃以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其实作者也已经巧妙地把这种深刻认识表露在整个故事之中了:①封建衙门的官吏,全是虎狼之辈;②他们的例行公事就是吃人;③像这种虎官狼吏,天下到处都是。而在千余字的篇幅里,要把封建官府的凶残本性和吃人本质表现得如此鲜明突出,如果不是采用梦幻的这种形式,恐怕是很难达到这么高度的概括的。
《续黄粱》利用梦境批判现实也有其独到之处。蒲松龄改造了唐传奇的《枕中记》,把原来宣扬人生如梦的消极主题改变为无情揭露官僚罪恶的积极主题。通过一个梦,把曾孝廉梦想爬上宰相以后将如何如何的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他首先想到的是“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封建官僚的典型心理。一旦抓到权柄,过去周济过他的,立即被提拔到要职上;过去有过仇隙的,通通打下去;敢冲撞他的,立刻谴人缚付京尹,立毙杖下,以显其官威;想起当年东家女绝美,因无权而未弄到手,现在披上蟒玉,可以派干仆数辈,强纳资于其家,以满足其卑污的愿望。这一切都是封建官僚的典型行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枕中记》作富贵梦的故事形式,深刻地解剖了封建官僚的丑恶心理。这个黄粱梦概括性极强,可以说他是一面照妖镜,用他可以照见封建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和肮脏灵魂;可以说他是一部活脱脱的官场现形记,将贪官污吏的无耻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四、独特的构思
《聊斋志异》中许多篇幅都因其独特的构思而深受读者喜爱;虚构了狐仙、鬼等形象,在结构上波澜起伏,层层跌宕,引人入胜。下面将以《席方平》、《红玉》为例来说明。
《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怨愤的得伸,层层上告,从城隍、郡司一直告到冥府的最高统治者——阎王。若照寻常思路,阎罗王铁面无私、刚正廉明,那么告到阎罗王,席方平的怨愤应可获得伸雪。 4
奇妙的是,《席方平》里的阎罗王并非刚正无私,而是徇私枉法。由于暗中受了贿赂,便忘了公道,忘了法律,对前来伸冤的席方平滥用酷刑,软硬兼施。这样一来,席方平便从告富豪、告城隍、告郡司转而告阎王。《席方平》之妙就妙在告阎王。
自古以来,只有控告土豪劣绅,控告贪官污吏,从来还没有听说过告阎王之事。人们会想:阎罗王是冥府的最高统治者,可以告吗?能告倒吗?席方平从声言要控告阎王之后,便经受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当阎王问他“讼词何?”席方平回答说:“身所受者,皆言之耳。”言下之意是阎罗殿后所受之苦,都要全盘托出。因此,阎王又怒,立刻下令施以更为残酷的锯刑。
阎王的各种酷刑都无法令硬汉子席方平屈服,便改为“给千金之产,期颐之寿”的诱惑。席方平面临新的考验,是接受阎王的“优厚条件”,还是坚持斗争?实际上,这也是对作者的考验,该如何对待阎王的新策略?让席方平接受笼络,体面地结束这场斗争?这样处理并没有达到作者总体构思的目的。依照这篇小说的发展逻辑,应该设法让席方平再往上告,直到告倒阎王,文章才能显出特色。作者终于想出了办法,阎王虽是冥府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不是有上帝吗,于是乎让席方平继续往上告,最后终于告倒了阎王,并趁机撰写了一篇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可称为声讨檄文的判词。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除了农民起义时期,平时人民都怕官,只有怕官的传统没有告官的传统,更谈不上告阎罗王了。而作者在《席方平》里却颠覆这一传统,塑造了一个贪赃枉法并最终被送上审判台的阎王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贪官污吏无情的讽刺。
《红玉》一文在控诉力量上并不比其它几篇强,但文中对故事的构思是有其独到之处的。首先,文中虚构了一个平实、和蔼可亲的狐女形象,既加强了文章的可看性,又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依据。若非如此,狐女怎会墙头偷窥一男子,又怎么会去而复返。另外,文章又虚构了一个好打抱不平的侠士形象去惩恶除凶,并且在最后借异氏史之口告诉我们,他以侠士的利刃未能略移半尺杀死那个为虎作伥的县官为憾。表现了作者对荒唐吏治十分憎恨的激烈情绪,也体现了作者的民主进步思想。
总之,《聊斋志异》一书中作者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梦幻等艺术手法,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描绘出一个虎狼当道,百姓苦不堪言的社会,而这种无情的揭露,正是作者辛辣笔触的体现。无怪乎一代文豪郭沫若在蒲氏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参考文献:
1.
2.
3. 朱其铠编《聊斋志异》前言 卢今编《〈聊斋志异〉名篇赏析》1987年3月第一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聊斋志异〉鉴赏集》 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