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渔父

《渔父》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1. 预习目标

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 预习内容

(一) 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 )槁( ) 父( ) 闾( ) 浊( ) 滞( ) 淈( ) 餔( ) 歠( )汶( ) 皓( ) 莞( ) 枻( ) 濯( )

二)屈原名句填写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 学习过程

1、 通假字

渔父:“父”通---------含义:-------------。

2、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 )

(2)形容枯槁(形容: , 今指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 )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二)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三. 反思总结

整理积累本节课重点文言知识。—————————————————————————————————————————————————————————————————————————————————————————————————————————————————————————————————————————————————————————————————。

四. 当堂检测

1、判断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 )

②不复与言( )

3是以见放 ( ) ○

2、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

2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学案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 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qi áo )槁(g ǎo ) 父( f ǔ ) 闾( l ǚ ) 浊( zhu ó ) 滞(zh ì ( g ǔ) 餔(b ū ) 歠(chu ò )汶(m én ) 皓(h ào ) 莞(w ǎn (y ì ) 濯(zhu ó )

(二)屈原名句填写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课内探究学案

二. 学习过程

1、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 淈) 枻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结果。

于: 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介词,在。 以 :介词,因为;介词,用,拿;介词,表目的,用来。

(二)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四. 当堂检测

1、判断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②省略句 3被动句

2、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全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2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人)怎能用洁白的身体来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鱼腹。怎能用洁白无瑕的东西来沾染世俗的浊泥污垢呢?

《渔父》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1. 预习目标

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 预习内容

(一) 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 )槁( ) 父( ) 闾( ) 浊( ) 滞( ) 淈( ) 餔( ) 歠( )汶( ) 皓( ) 莞( ) 枻( ) 濯( )

二)屈原名句填写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 学习过程

1、 通假字

渔父:“父”通---------含义:-------------。

2、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 )

(2)形容枯槁(形容: , 今指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 )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二)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三. 反思总结

整理积累本节课重点文言知识。—————————————————————————————————————————————————————————————————————————————————————————————————————————————————————————————————————————————————————————————————。

四. 当堂检测

1、判断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 )

②不复与言( )

3是以见放 ( ) ○

2、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

2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学案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 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qi áo )槁(g ǎo ) 父( f ǔ ) 闾( l ǚ ) 浊( zhu ó ) 滞(zh ì ( g ǔ) 餔(b ū ) 歠(chu ò )汶(m én ) 皓(h ào ) 莞(w ǎn (y ì ) 濯(zhu ó )

(二)屈原名句填写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课内探究学案

二. 学习过程

1、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 淈) 枻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结果。

于: 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介词,在。 以 :介词,因为;介词,用,拿;介词,表目的,用来。

(二)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四. 当堂检测

1、判断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②省略句 3被动句

2、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全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2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人)怎能用洁白的身体来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鱼腹。怎能用洁白无瑕的东西来沾染世俗的浊泥污垢呢?


相关内容

  • [渔父]教案
  • <渔父>磨课教案1 第7周 第3课时 2011-10-12 周三 下午第二节 累计第24个教案 高二(9)班 李细花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 ...

  •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期末题
  • (苏教版必修五)2014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36分,每小题3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铁砧.zhān 绯红 呕心沥血 B.薄罪(dú) 编辑 杯盘浪藉 .bó荷 赎. C.宿.sù营 厮打 综合征.zhēng 流觞曲水 D. ...

  • 高二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 钴鉧潭西小丘记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 ...

  • 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考生注意:填空.简答题的空格数是答案字数的最大限度,要求答题在准确的前提下,文字力求简明.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 (1)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 ...

  • [屈原列传]第十一自然段解析
  • 高邮市临泽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 时间:2010年5月31日 <屈原列传>第十一自然段解析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对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以及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的理解. 3. 学生能对人生重大问题形成自己 ...

  •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五必背默写
  • <南州荔枝丹>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杷)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 ...

  • 2008届冠龙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摸底考试.doc
  • 2007学年高三语文质量模拟卷(08. 31) 阅 读 (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 ①生命体是当今已知物质形态中有序程度最高级的体系,它拥有最复杂的结构,最精美的联系,最协调的配合,以及最完美的功能. ②不过越是高级有序的体系也越容易脆弱,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越是严格,有 ...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分类大全
  • 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1. 以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 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6) 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 (7)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连词, ...

  •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之古诗词阅读
  •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解答诗歌: 1.析语言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