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多了一景。每个展厅都有一个工作人员手举一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请轻声细语。毫无疑问,这是应对大陆游客的无奈之举,因为几年前尚没有这一幕,那时大陆游客还不多。说是无奈,是因为在博物馆里让人举着一个牌子,而且是叫人说话小点声,确实大煞风景。
曾经与周围的人讨论过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哪里都喜欢大声喧哗,即便许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也常常如此。有人把它归结于文化现象,说是中国脱胎于农业社会,农民在田间劳作只有大声讲话才能相互听到,现在从农业社会转移过来不久,语言说话的文化传承不会很快改变。这种解释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大站得住脚。台湾也是从农业社会转型而来,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啊,为什么他们说话轻声细语?我还去过一些目前仍处于农业社会的国家,似乎未见他们的国民说话声音比我们还大。
我以为,中国人喜欢大声讲话,主要是源于制度和社会因素。中国人历来讲究斗争,包括与人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是一句经典的语录),官府与百姓之间是一个管制和抗争的关系。为官者,大声说话体现官威;为民者,说话大声为的是壮胆。我不知100年前的百姓说话是不是就是声音很大,但我知道我这一代以及上下20年的人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所闻所见皆是游行、喊口号、批斗会、群众集会等,这个时代过来的人声音小不了的,可能还会传给下一代。
温良恭俭让,本来是君子的风度,但在很长时间里却成了讨伐的对象。人们故意要学的粗俗一些,说话声音大不会被人嘲笑,只有说话声音小才容易被人轻视。当国家的最高领导把“不须放屁”四字写入诗中的时候,国民自然不会把声音的分贝降下来。
时过境迁,现在的环境已和过去大为不同。但社会的一些制度因素犹存,尚未全部消失。当解决事端不是靠法律而是靠人言时,人们的说话声音是不会小的。现在政府提倡文明出境旅游,很好,但这绝不是靠喊口号可以解决的。一是要靠教育,二是要靠制度演化。
中国人大声说话已经成了习惯,似乎从娘胎里就带出来了(据说有研究表明不同民族婴儿的啼哭声有大小之差)。改变这种习惯,首先从减少人言的法力开始。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多了一景。每个展厅都有一个工作人员手举一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请轻声细语。毫无疑问,这是应对大陆游客的无奈之举,因为几年前尚没有这一幕,那时大陆游客还不多。说是无奈,是因为在博物馆里让人举着一个牌子,而且是叫人说话小点声,确实大煞风景。
曾经与周围的人讨论过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哪里都喜欢大声喧哗,即便许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也常常如此。有人把它归结于文化现象,说是中国脱胎于农业社会,农民在田间劳作只有大声讲话才能相互听到,现在从农业社会转移过来不久,语言说话的文化传承不会很快改变。这种解释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大站得住脚。台湾也是从农业社会转型而来,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啊,为什么他们说话轻声细语?我还去过一些目前仍处于农业社会的国家,似乎未见他们的国民说话声音比我们还大。
我以为,中国人喜欢大声讲话,主要是源于制度和社会因素。中国人历来讲究斗争,包括与人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是一句经典的语录),官府与百姓之间是一个管制和抗争的关系。为官者,大声说话体现官威;为民者,说话大声为的是壮胆。我不知100年前的百姓说话是不是就是声音很大,但我知道我这一代以及上下20年的人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所闻所见皆是游行、喊口号、批斗会、群众集会等,这个时代过来的人声音小不了的,可能还会传给下一代。
温良恭俭让,本来是君子的风度,但在很长时间里却成了讨伐的对象。人们故意要学的粗俗一些,说话声音大不会被人嘲笑,只有说话声音小才容易被人轻视。当国家的最高领导把“不须放屁”四字写入诗中的时候,国民自然不会把声音的分贝降下来。
时过境迁,现在的环境已和过去大为不同。但社会的一些制度因素犹存,尚未全部消失。当解决事端不是靠法律而是靠人言时,人们的说话声音是不会小的。现在政府提倡文明出境旅游,很好,但这绝不是靠喊口号可以解决的。一是要靠教育,二是要靠制度演化。
中国人大声说话已经成了习惯,似乎从娘胎里就带出来了(据说有研究表明不同民族婴儿的啼哭声有大小之差)。改变这种习惯,首先从减少人言的法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