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是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的绝笔之作,虽只有短短五万言,却继承了梁文“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因此有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感觉。作者运用史家之笔法,将乃师的生平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之中来写,深刻展现了梁启超的觉醒与奋斗、抗争与失败,于情于理,入木三分,发人深剩。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时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哀莫大于心死”!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全书在此慷慨悲歌之中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断人肝肠。我比梁启超晚生百余年,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然而,穿越百年的风尘,读其传其文,思其人其事,反躬自问,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我从十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今又被保研到了新闻传播学院,恐怕此生是要做个报人了。可看看我平时写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不过是些小悲小喜、小情小调,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我爷爷曾对我作一评语“高楼上的小姐”,如今想来,可谓一针见血。再看看网络上都流行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依然是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有时甚至还等而下之,庸俗性新闻、娱乐性新闻泛滥成灾。那么,这个社会真的太平无事到了唯有歌靡靡之音的地步了么?非也,看看邓玉娇刺官案,看看河南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就知道了。这个社会,比起梁氏当年所处的,自然要文明、要繁盛得多,可依然存在着不公与不善。为纠正这些不公,惩治这些不善而发出不平之鸣的人,依然有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在风险面前,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因此这些人的数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并不多。但是社会的文明进步少不了这些人的大声疾呼,他们被冠以一个崇高的名字,叫“社会的良心”。我为我柔弱的文字而感到自责,我为我狭窄的视野而感到惭愧,我想要加入他们,可路还很长。

梁启超赴汤蹈火以救国难、殚精竭虑以启民智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落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启超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提倡诗界、小说界革命的新文化传播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虽曾和孙中山联系商议合作,但终于为其师康有为所掣,做了保皇党。辛亥革命之后,他谋位于军阀,站在反动派的方面,反对革命,晚年犹反对共产党。对于他在政治上的反 动观点、反动行为,毫无疑问,是应该批判的.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是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的绝笔之作,虽只有短短五万言,却继承了梁文“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因此有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感觉。作者运用史家之笔法,将乃师的生平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之中来写,深刻展现了梁启超的觉醒与奋斗、抗争与失败,于情于理,入木三分,发人深剩。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时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哀莫大于心死”!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全书在此慷慨悲歌之中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断人肝肠。我比梁启超晚生百余年,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然而,穿越百年的风尘,读其传其文,思其人其事,反躬自问,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我从十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今又被保研到了新闻传播学院,恐怕此生是要做个报人了。可看看我平时写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不过是些小悲小喜、小情小调,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我爷爷曾对我作一评语“高楼上的小姐”,如今想来,可谓一针见血。再看看网络上都流行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依然是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有时甚至还等而下之,庸俗性新闻、娱乐性新闻泛滥成灾。那么,这个社会真的太平无事到了唯有歌靡靡之音的地步了么?非也,看看邓玉娇刺官案,看看河南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就知道了。这个社会,比起梁氏当年所处的,自然要文明、要繁盛得多,可依然存在着不公与不善。为纠正这些不公,惩治这些不善而发出不平之鸣的人,依然有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在风险面前,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因此这些人的数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并不多。但是社会的文明进步少不了这些人的大声疾呼,他们被冠以一个崇高的名字,叫“社会的良心”。我为我柔弱的文字而感到自责,我为我狭窄的视野而感到惭愧,我想要加入他们,可路还很长。

梁启超赴汤蹈火以救国难、殚精竭虑以启民智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落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启超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提倡诗界、小说界革命的新文化传播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虽曾和孙中山联系商议合作,但终于为其师康有为所掣,做了保皇党。辛亥革命之后,他谋位于军阀,站在反动派的方面,反对革命,晚年犹反对共产党。对于他在政治上的反 动观点、反动行为,毫无疑问,是应该批判的.


相关内容

  • 近代史相关书籍读后感
  • 观<回望梁启超>有感 "他是跨时代的士大夫,他是新时代的启蒙者."这是这部电影的开场白,从这句短短的话语中,我想我们已经可以知道梁启超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了吧."跨时代"."启蒙者",我觉得这两个词汇是对他最好的诠释了,对于但凡知道 ...

  • 饮冰室[爱国论]读后感
  • 读饮冰室<爱国论>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也惟其如此,志士继起,爱国主义空前高涨.梁启超不仅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而且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与忠君相联系的传统爱国思想在实现向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转换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于梁启超最早揭开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故也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的 ...

  • 李鸿章传读后感
  • 双面李鸿章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 ...

  • 民国先生读后感2
  • <民国先生>读后感 二 如果说,单单只论中国近代,甫一提及当时"百科全书式的巨人",或许,并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他究竟是谁.不过,我想,如若谈及"戊戌变法","公车上书",自然而然的,便会想起康梁,想起六君子了. 马建强先生,在&l ...

  •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9世纪后期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 读这部小说的心情是激动的.书中以法源寺这一实体的存在,自康有为讲起,时序贯穿清末到民国初立,焦点集中在几位改革运动里的灵魂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牵引出对时局变化的行动,尤在个人思想与两难的关键问题上,大幅着墨,并解诗以明志,将纠结缠绕的问题,从不同观点辩论,抽丝剥茧.李敖充分运用娴熟的 ...

  • [乡土中国]读后感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 ...

  • 读林徽因诗传有感
  • 林徽因诗传-----<读后感> 林徽因,原名是林徽音,怕和一个毫不相干的男作家林微音搞混,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有三任妻子,貌似林徽因的母亲是第二任,何雪媛.原来她的堂叔就是写<与妻书>的林觉民.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与巴金.邓小平同年.巴金走过了101个 ...

  •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本周五我们共同观看央视励志片<恰同学少年>的前两集,虽只有短短的两集,却让我们内心颇受鼓舞.同为大学生,这部电视剧的青春,激昂,同我们的思想深处产生了共鸣. <恰同学少年>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