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

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

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相关内容

  • [唐睢不辱使命]朗读教学初探
  • <唐睢不辱使命>朗读教学初探 <唐睢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课古文.传统的古文教学 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着重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人物的分析. 内容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整个过程,学生始终被动地听,机械地 记.这样的教学,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没有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更无探究与 ...

  •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
  •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报>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章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究其原因,就是文坛新生代作家大多远离文言 ...

  • [胡适专题]胡适的教育思想初探
  • 胡适的教育思想初探 访问数:137  回复数:0 楼主 回复 作者:知雅斋主人  发表日期:2012-2-21 19:52:49 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杜威(美国) "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酋在树人:树人之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 ...

  • 周公与孔子的历史地位演变初探
  • 摘要: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周孔之辨"这一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观点,指出后人尊孔子弃周公并非自古而有,隋唐以前以周公为尊.本文着重梳理周公和孔子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演变,并对其中某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先圣:先师:周公:孔子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 ...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初探
  • [摘要]针对中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阅读指导.通过开展各项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阵地:经典名著:知识讲座:读书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 ...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初探
  •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状态迫切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拓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其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要求.为此,教育部在 ...

  • "联系教学法"初探
  •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只有在普遍联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也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论事,容易忽略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学生脑中的知识零散而孤 ...

  • 初中语文期末复习初探
  • 摘要:初中语文复习老师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学会归纳,抓住纲领,由博返约从而提高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字:语文复习:基础落实:方法归纳:由博返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 ...

  •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高中语文 获奖
  •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高中语文 获奖总数: 40 (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材体例指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投入真情 重组关系 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