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赵执信与[红楼梦](1)

一生经历了《红楼梦》全过程的老人

提要:从洪升《长生殿》、《石头记》到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直至《脂评石头记》,乃至《绣像红楼梦》的出版,与赵执信(秋谷)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秋谷一生八十三年中的后六十年,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他是见证《红楼梦》全过程的唯一一位神秘人物。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清朝著名诗人。山东益都(今淄博)人,生于康熙元年(此时曹寅五岁、康熙八岁、洪升十八岁),卒于乾隆九年(1662-1744)。十八岁时及第进士;官至右赞善。

康熙十八年,秋谷"殿试二甲进士"走进官场时,三十六岁的洪升在国子监做太学生(上舍),也正在此年前后,洪上舍将其《舞霓裳传奇》开始易稿为《长生殿传奇》。康熙十九年秋,吴舒凫自奉天(沈阳)来京,假寓洪升处,论及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时,洪升受汤显祖写作《牡丹亭》的启发而产生灵感,洪升有"(是剧)肯綮在死生之际,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踰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语未毕,仪一(吴舒凫)大叫歎绝"。就是说,此时先生真正悟出汤显祖写《牡丹亭》成功的肯綮(关键)所在。也自知《长生殿》的表现手法不如《牡丹亭》。于是,洪上舍一面修订哀音《长生殿》,同时将其翻谱成新曲《石头记传奇》。此便是后来王蓍《挽洪眆思》诗句中的"漫把哀音翻《薤露》,便将新曲谱鲛绡。"《长生殿》里杨玉环"生有玉环在于左臂";贾宝玉生来"口中含玉",林黛玉虽然"生无玉环",但"玉带林中挂"便是"林带玉"。都是"哀音翻谱新曲"的痕迹。秋谷年轻进士,时在北京为官,颇有诗名,且喜元曲、戏剧,常携《元曲选》、《元人百种曲》于身旁。《赵执信墓表》载"钱塘洪眆思新撰《长生殿传奇》,就质于先生,先生赞成之。"秋谷晚年有"(洪升)见余诗,大惊服,遂求为友。"可见二人关系。此时洪升还在将《长生殿》翻谱为《石头记》中,秋谷不能不知,只是二人暂时不予张扬。"长生殿事件"后,二十九岁的赵秋谷被革职。由于政治形势突变,《石头记》而被搁置,甚至"保密"。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三十五年,秋谷前往杭州会晤洪升。康熙三十六年,暮春,赵秋谷自粤返程,再过杭州会晤洪升。洪升只约赵秋谷、吴舒凫,三人徧游西湖。秋谷有《答洪眆思、吴舒凫》诗。云:

云泥踪迹半生尘,湖海襟情一梦新。

天下应无他胜地,眼中能得几高人?

邺候井畔葑成径,伍相潮头月满轮。

祗合香山并玉局,能将文采照千春。

秋谷原注:拟同向湖头,徧游诸胜。先看诗末原注,既然三人拟同游西湖诸胜,无需此批。秋谷这里的意思是"按事先计划约定时间,三人分头去湖边"。《再谈洪升与红楼梦》一文交代过,秋谷诗中的"新梦"指的是洪升的《石头记传奇》,此时吴玉峰批阅过并题名《红楼梦》的传奇本。由此可见,《红楼梦》(传奇)的创作由"事件"前的"不愿张扬"此时已转化为"不敢张扬"。也可见,此时深知洪升创作内幕的人,除了已故的梁清标(棠村)、两年后被革职的孔尚任(梅溪)之外,只剩下赵执信(秋谷)、吴舒凫(玉峰)。康熙四十一年朱彝尊《题洪上舍传奇》时知情者增朱一人。由于朱彝尊来往于曹寅、洪升之间,曹寅应不久也会知情的。直到康熙四十三年五月,洪升应曹寅之邀,前来江宁织造府,畅演《长生殿》;并带来后被曹寅称之为《洪眆思行卷》的《石头记》稿本。此时的曹寅才真正被洪升的戏曲天才所折服,对明末汉族文人及其后代的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几天后,洪升落水身亡,噩耗传来,曹寅先时(借甄士隐梦中之口)"大叫一声",后有《读洪眆思行卷感赠一首 兼寄秋谷赞善》。除秋谷外,不见曹寅对他人提及《洪眆思行卷》;而且用的模糊词彙"行卷"以蔽之;可见曹、赵二人心里明白,除了吴舒凫、朱彝尊外,他人不知。(直到几年前土默热先生开始注意到"行卷"之谜。)

曹寅《读洪眆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惆悵江関白髮生,斷雲零雁各淒清。

稱心歲月荒唐過,垂老文章恐懼成。

禮法誰嘗輕阮籍,窮愁天亦厚虞卿。

縱橫捭闔人間世,只此能消萬古情。诗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洪升的同情、理解和不平;同样也是对秋谷的惋惜。曹寅作为在职的三品大员,对十五年前已被革职的秋谷仍以原职相称。聪明而义气的赵执信对寅诗的理解及感受,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

是历史的必然性也好,偶然性也罢,此后《石头记》便与曹寅结下不解之缘。一部章回《红楼梦》在孕育之中。当年一曲《长生殿》催生了一部《石头记》,而如今又是一曲《长生殿》将催生一部《金陵十二钗》。

曹寅"被诏出凡尘"来到江宁,康熙的意图就是化解由"长生殿事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此为康熙盛世所必须的。洪升只是该事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今洪升已故,只剩赵执信一人。曹寅也当然清楚,秋谷其人"性岸傲,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革官时年仅二十九岁;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性格,仗义而敢作敢为。"事件"发生后,不推卸己责,云:"赵某当坐,他人无与"。他的诗句"眼中能得几高人?"说的是洪升,何尝不是自己?也是他的本领,又是他的弱点。但对于曹寅,特别是曹寅对洪升及明末文人的以诚相待这一点,则是秋谷不能不折服的;何况曹寅也是当朝文人之中的佼佼者。秋谷罢官后,周游四方,【泛若不系之舟】。所接触的朋友中,既有在职官员,又有闲居雅士,也不乏穷困潦倒的有志文人;但个个文采不凡。他们对曹寅奉诏到江南十四年来的所作所为,无论丝、盐两业,重要的是在文化界,口碑极佳。尽管不见曹寅、秋谷直接接触的史料记载,秋谷的知情,不容置疑的。如果说此前秋谷对曹寅还有一点戒心的话,此后的秋谷对曹寅只有敬佩。耿直而义气的赵执信,虽然不再为官(笔者这里有一点弄不清的问题:是否曹寅主动暗示秋谷不要再为官?);但对曹寅的知遇之情,必将终生铭记。对《洪眆思行卷》的结局,将会尽其所能。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刚刚登基,曹家处于危难之际,六十二岁的赵秋谷敢于亲自到江宁曹府阅批已故密友的遗稿;仍称洪升为先生,称曹雪芹(寅)为"玉兄"(第二十七回脂批)。此时,洪升已故十九年,曹寅(雪芹)已故十一年。直至乾隆九年八十三岁的赵执信逝世前,曹家已迁居北京期间,乃至《脂评石头记》问世前后,秋谷不仅知情,而且现存的《脂批》中,除了《玉峰批》、《梅溪批》、《棠村批》还应有《秋谷批》。而且《畸笏批》中,多处透露秋谷的信息,只不过十分隐蔽罢了;而现存的赵执信史料中,除了那"一梦新"之外,不见任何直接涉及《红楼梦》的言辞。足见秋谷的城府和谨慎(早年若如此,这段历史将重写)。

现将《脂评石头记》中,可能与赵执信有关的《畸笏批》择录、分析如下: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庚辰回前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按】:此批中的"客"与后批中的"客"是指同一人。只是此客在各批中出现的时代不同。批书人两次提到题红楼梦一律者"失其姓氏";但是又说"此为绝调,且深知拟书底里",因此,决不可能忘掉客人姓名,而是有意隐瞒,或秋谷在雍正元年那次来江宁时,就早已嘱咐如此这般。此客的题诗中,提到"脂砚",这就是说,题诗的时间是在乾隆元年之后,曹家"恢复名誉"、曹天佑辞官回京,娶新妇"脂砚"之后。此时"深知拟书底里"的"石头记化来之人"只有赵执信(秋谷)一人尚在人世。批又云"此为绝调",就是说此律为作者秋谷临终前为红楼梦写的最后一首(似乎以前还有)。"绝调"一词还可理解为,秋谷一生的绝笔便是为《红楼梦》写的这首诗。时间在乾隆元年至乾隆九年之间的靠后几年。本批中的"客"是乾隆初年的赵秋谷。此时秋谷已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且患失明症多年。从《赵执信年谱》查,此间秋谷未曾来过北京;一位失明的老者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进京(自罢官后似乎再未进京)。何况雍正元年冬,在江宁织造府,在曹俯手中,已经见过雪芹的《金陵十二钗》原稿,且为《芙蓉诔》做过批注。这就是说,曹、赵两家必定一直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书信往来;二是,雍正元年随父到过江宁的秋谷六子、此时已是举人的赵庆,对《金陵十二钗》是知情的且通晓诗词。赵庆进京看过《脂评石头记》稿本并题律诗一首,完全可能。若不是此批中称此为"绝调",推测此客即是赵庆也未尝不可。只因秋谷晚年失明,其文字多由赵庆代笔。故断定此律诗为赵执信(秋谷)所作。《脂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用的是"红楼梦"三字,而非《脂评石头记》,这就是说,最终出一部全本《红楼梦》的计划,秋谷至少也是知情的。甚至十多年前雍正元年,赵秋谷与曹俯在江宁织造府会面时,老练的秋谷与曹俯已经共同制定了"红楼梦计划"。诗中的"脂砚先生"是泛指批书人。可见赵秋谷题此诗时是知道"脂砚"已经出现在曹家。"计划"的前期是以《脂砚斋评批石头记》的名义先出八十回。用"脂砚评批"是最隐蔽不过;这就是赵秋谷的主意也未可知,那也是乾隆初的事儿了。

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前)

【庚辰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

(《葬花吟》后)

【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此句在另一抄本为:噫唏!客亦石头记化来之人)故掷笔以待。】

第二十八回 (此批仍属《吟》后批)

【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

【按】:前文已谈过,本批中的"客",是雍正元年的赵秋谷。【玉兄之化身】与【石头记化来之人】、【《石头记》来的】,含义相同。此时也只剩赵秋谷一人。【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一句中的"石兄",即《石头记》的原作者洪升。【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中的"玉兄"是【玉兄之化身】的秋谷,对另一位也是玉兄化来之人曹雪芹(寅)的戏称、雅称。

以上三条评批,均为《葬花吟》前后之批。而《葬花吟》本身至今不见一字之批。实际上,在洪升《石头记》的原稿里,《葬花吟》得到的是高等级的佳批--字字双圈。即二十六年前的康熙三十六年,洪升、吴舒凫、赵秋谷三人徧游西湖时,洪、吴出示的那个已被题名《红楼梦》的戏剧稿本上,秋谷曾见到了在那《吟》上,"字字双圈"的评批。应为吴舒凫所批,秋谷是知情的。因此,即便是当朝诗词大家的赵秋谷此时无需再批(若在年轻气盛时,定有可圈可点之处),何况曹俯。因此,畸笏叟曹俯有【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的后怕。曹俯以此为戒,当秋谷提出【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时,曹俯只得【掷笔以待】。这里的"后文"指的是此回之后,与洪升《葬花吟》相对应的、曹雪芹所写的《芙蓉女儿诔》,只能由秋谷来批。由于《诔》的"前序后歌"是沿用古体,且引经据典,充满佛道禅理。或许是曹俯诚心请求前辈为《诔》批,否则自己不仅"点金为铁",更是"班门弄斧"。因此,今人所见到的《诔批》,实际上是《脂批》从《金陵十二钗》稿本上过录的《秋谷批》。第二十七回回前批【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诸艳毕集之期。葬花吟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尔。】应是赵执信,秋谷大师藉《吟》论诗。"脂批"中的诸多"诗批",可能多为《秋谷批》。笔者未曾一一查对。

且将《芙蓉女儿诔》的前序及批语过录如下:

维太平不易之元,【年便奇。】

蓉桂竞芳之月,【是八月。】

无可奈何之日,【日更奇。试思日何难于直说某某,今偏用如此说,则可知矣。】

怡红院浊玉,【自谦得更奇。盖常以"浊"字许天下之男子,竟自谓,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矣。】

谨以群花之蕊,【奇香。】

冰鲛之縠, 【奇帛。】

沁芳之泉, 【奇奠。】

枫露之茗, 【奇名。】

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

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奇称。】(前批"某某"者,可能名唤"秋艳"。存疑与此)

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世不浊,内物所混而浊也,前后便有照应。"女儿"称妙!盖思普天下之称断不能有如此二字之清洁者。亦是宝玉真心。】

迄今凡十有六载。【方十六岁而夭,亦可伤矣。】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忽又有此文,不可后来,亦可伤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相共不足六载,一旦夭别,岂不可伤!】

......

《诔》文的批语三十余条,其中前序部分的十几条,似乎批者将小说中的角色晴雯当成现世中的"某某";且对"某某"的遭遇有所了解。对诔文中的年、月、日,香、帛、奠、名,及"秋艳芙蓉女儿"称奇。值得批者惊奇的是这许多"奇",与作者亲身经历的"某件事"出奇地吻合;【是八月】三字批,分明是肯定"那件事"的确发生在八月,正是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日"。曹寅的《吊亡》有"冢上生秋草"、"地下伤心人"、"清霜九月"等句,也确证"是八月"亡,九月孤坟已生秋草(见后诗)。【 试思日何难于直说某某】一句,更说明这位"某某"是作者压在心底的故人、往事;借宝玉之笔,借尸还魂,加以发泄。

笔者在《百年孤冢葬桃花——曹寅笔下的晴雯》中谈过,曹寅在《金陵十二钗》中,写的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就是晴雯。她虽然是一位身份低下的丫鬟,但作者却是用自己的血调泪水,书写而成。世人对晴雯的同情和由此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超过了她的主子林黛玉。《葬花吟》只是一位富家小姐的春感秋悲,所换取的读者眼泪只是感性的;而《芙蓉诔》则是情、理、悲、愤并茂。之所以如此,其中必有曹寅自身的一段隐情......。

端木蕻良老《说不完的红楼梦》中《曹寅剪影》一篇短文,其中对曹寅的评价极高, 曹寅自刊的诗集中,保留了一首题为《吊亡》的诗:

枯桐凿琴凤凰老,鸳鸯冢上生秋草。

地下伤心人不知,绿草紫竹愁天晓。

清霜九月侵萝衣,血泪洒作红冰飞。

兰椒楼酒为君荐,满地白云何处归?端木老人分析,这是一首对心爱人或说红颜知己的真情怀念的诗作,诗中找不到此女子的身份。但从"冢上秋草"看,似是一座荒坟,是位身份不高的女性。 猜测此女正是《红楼梦》小说黄土垅中的薄命女儿晴雯

笔者赞成端木老的看法。能写出如此血泪文字者,唯有曹寅。究竟曹寅年轻时,在感情生活方面,曾出现过具体怎样的悲剧,难以细考;只能知其悲惨有如宝玉对雯之恋、之死、之痛、之愤(恐怕也是秋谷称曹寅为玉兄的原因之一)。

"某某"之死,对曹寅来说,几乎是刻骨铭心的,用小说的形式"悼红颜"、"记述当日闺友闺情"。晴雯可能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中,顶重要和最怀念的一位,也是红颜中最纯洁的一位。小说中晴雯病重被逐出大观园,躺在灯姑娘家的破席土炕上与宝玉的一段对话,被灯姑娘偷听,借灯姑娘的口:"谁知你两个竞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曹寅与"某某"的悲剧,曹家在曹寅辈份以上的人皆知;曹俯、天佑未必清楚。即便知道点也因辈份不宜,而秋谷最宜。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宝玉胡乱睡下,仍睡不着。 "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脂批》在此不失时机地写夹批:【"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法,"避讳"也。】晴雯刚刚补完,说了声"我再也不能了"便倒下......。【寅此样法】中的"寅"字,可作"寅时"解,也可指曹寅;可以理解为:【曹寅如此写法】意思是:在宝玉、晴雯之间,作者曹寅本来是用"寅正初刻"来表明时间,同时有意点出自己;但又觉得应该"避讳",而巧妙的改用"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替代"寅正初刻"。想必在《金陵十二钗》稿本上,有改动痕迹,曹俯知情。至于赵秋谷对曹寅这段往事的知情,应早于曹俯。尽管不见于史料,但在文人圈内可能早有流传;何况曹寅的《吊亡》诗,也必然会被文人们追根问底、风流传播。此解释并不排斥"寅正初刻"又是曹寅生日时辰的说法。当几十年后,秋谷再次见到"玉兄"的"吊晴雯"时,自然会联想到曹寅年轻时的那位红颜知己的往事。曹寅当年《吊(秋艳)亡》时 ,恐怕曹俯尚未出生。因此前面的十几条批语,秋谷是当仁不让的。而"寅正初刻"为曹寅生辰及取名"寅"的细节,则又是曹家人清楚的,甚至报告皇上(据曹俯关于曹颙亡,其妻马氏若生男的奏折推测)。秋谷也可能知道。

赵秋谷先生当年的批注及端木蕻良先生当今的推断,都表明《红楼梦》小说中,的确存在作者的经历及曹家的旧事;但这并不构成"红楼梦自传说"的理由。

《芙蓉女儿诔》的批,是秋谷于雍正元年在江宁所作。此时知道曹寅的"秋艳芙蓉女儿"故事的老人已为数不多,秋谷深知玉兄用血泪撰写晴雯故事的意图,于是当仁不让、借那十余条批语来证实"晴雯故事不虚"。除此之外的二十余条批语,全部都是注释。且多为《老》、《庄》经典,乃至《法华经》、《孟子》、《诗经》、《楚辞》、《左传》等。这与秋谷晚年"学道"不无关系。赵执信《饴山文集》第十二卷《题幼子庆赋稿》有:"昔余示庆格言: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斯可以称学者。今学问粗能成就。当远鉴老、庄,不言不称妙义。而深体余学道忘名之旨,不遇不知,......余年逾八十,学道弥坚......"。秋谷六十一岁那年,为《诔》赋作批,对曹寅的"远鉴老、庄",佩服不已,玉兄"斯可以称学者"。这就是秋谷可批、必批的理由。

《红楼梦》中的诸多评批、诗批,尤其是诸多回前批、回后批、诗批,从口气、风格看极像是曹俯从《金陵十二钗》原稿上过录的《秋谷批》。如第一回的回后批;第八回回前批(诗);前述第二十七回回前批;等等,等等。均应是雍正元年在《金陵十二钗》原稿上的《秋谷批》。连同前文所说的《棠村批》《梅溪批》、《松斋批》、《脂砚批》、《畸笏叟批》等,在八十回本《石头记》问世时,均用"脂砚""顶缸"。而名之曰:脂砚斋评批......。蒙混过关。

吴舒凫为洪升《葬花吟》作"双圈之批";而赵秋谷则为曹雪芹(寅)《芙蓉女儿诔》做了"道庄之批"。后者更以理性取胜。虽然《芙蓉诔》为古体而深奥难懂,不是"面向工农兵"的通俗《下里巴人》,但它毕竟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阳春白雪》的组成部分!

(未完待续)

刘一心 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郑州

一生经历了《红楼梦》全过程的老人

提要:从洪升《长生殿》、《石头记》到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直至《脂评石头记》,乃至《绣像红楼梦》的出版,与赵执信(秋谷)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秋谷一生八十三年中的后六十年,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他是见证《红楼梦》全过程的唯一一位神秘人物。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清朝著名诗人。山东益都(今淄博)人,生于康熙元年(此时曹寅五岁、康熙八岁、洪升十八岁),卒于乾隆九年(1662-1744)。十八岁时及第进士;官至右赞善。

康熙十八年,秋谷"殿试二甲进士"走进官场时,三十六岁的洪升在国子监做太学生(上舍),也正在此年前后,洪上舍将其《舞霓裳传奇》开始易稿为《长生殿传奇》。康熙十九年秋,吴舒凫自奉天(沈阳)来京,假寓洪升处,论及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时,洪升受汤显祖写作《牡丹亭》的启发而产生灵感,洪升有"(是剧)肯綮在死生之际,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踰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语未毕,仪一(吴舒凫)大叫歎绝"。就是说,此时先生真正悟出汤显祖写《牡丹亭》成功的肯綮(关键)所在。也自知《长生殿》的表现手法不如《牡丹亭》。于是,洪上舍一面修订哀音《长生殿》,同时将其翻谱成新曲《石头记传奇》。此便是后来王蓍《挽洪眆思》诗句中的"漫把哀音翻《薤露》,便将新曲谱鲛绡。"《长生殿》里杨玉环"生有玉环在于左臂";贾宝玉生来"口中含玉",林黛玉虽然"生无玉环",但"玉带林中挂"便是"林带玉"。都是"哀音翻谱新曲"的痕迹。秋谷年轻进士,时在北京为官,颇有诗名,且喜元曲、戏剧,常携《元曲选》、《元人百种曲》于身旁。《赵执信墓表》载"钱塘洪眆思新撰《长生殿传奇》,就质于先生,先生赞成之。"秋谷晚年有"(洪升)见余诗,大惊服,遂求为友。"可见二人关系。此时洪升还在将《长生殿》翻谱为《石头记》中,秋谷不能不知,只是二人暂时不予张扬。"长生殿事件"后,二十九岁的赵秋谷被革职。由于政治形势突变,《石头记》而被搁置,甚至"保密"。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三十五年,秋谷前往杭州会晤洪升。康熙三十六年,暮春,赵秋谷自粤返程,再过杭州会晤洪升。洪升只约赵秋谷、吴舒凫,三人徧游西湖。秋谷有《答洪眆思、吴舒凫》诗。云:

云泥踪迹半生尘,湖海襟情一梦新。

天下应无他胜地,眼中能得几高人?

邺候井畔葑成径,伍相潮头月满轮。

祗合香山并玉局,能将文采照千春。

秋谷原注:拟同向湖头,徧游诸胜。先看诗末原注,既然三人拟同游西湖诸胜,无需此批。秋谷这里的意思是"按事先计划约定时间,三人分头去湖边"。《再谈洪升与红楼梦》一文交代过,秋谷诗中的"新梦"指的是洪升的《石头记传奇》,此时吴玉峰批阅过并题名《红楼梦》的传奇本。由此可见,《红楼梦》(传奇)的创作由"事件"前的"不愿张扬"此时已转化为"不敢张扬"。也可见,此时深知洪升创作内幕的人,除了已故的梁清标(棠村)、两年后被革职的孔尚任(梅溪)之外,只剩下赵执信(秋谷)、吴舒凫(玉峰)。康熙四十一年朱彝尊《题洪上舍传奇》时知情者增朱一人。由于朱彝尊来往于曹寅、洪升之间,曹寅应不久也会知情的。直到康熙四十三年五月,洪升应曹寅之邀,前来江宁织造府,畅演《长生殿》;并带来后被曹寅称之为《洪眆思行卷》的《石头记》稿本。此时的曹寅才真正被洪升的戏曲天才所折服,对明末汉族文人及其后代的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几天后,洪升落水身亡,噩耗传来,曹寅先时(借甄士隐梦中之口)"大叫一声",后有《读洪眆思行卷感赠一首 兼寄秋谷赞善》。除秋谷外,不见曹寅对他人提及《洪眆思行卷》;而且用的模糊词彙"行卷"以蔽之;可见曹、赵二人心里明白,除了吴舒凫、朱彝尊外,他人不知。(直到几年前土默热先生开始注意到"行卷"之谜。)

曹寅《读洪眆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惆悵江関白髮生,斷雲零雁各淒清。

稱心歲月荒唐過,垂老文章恐懼成。

禮法誰嘗輕阮籍,窮愁天亦厚虞卿。

縱橫捭闔人間世,只此能消萬古情。诗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洪升的同情、理解和不平;同样也是对秋谷的惋惜。曹寅作为在职的三品大员,对十五年前已被革职的秋谷仍以原职相称。聪明而义气的赵执信对寅诗的理解及感受,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

是历史的必然性也好,偶然性也罢,此后《石头记》便与曹寅结下不解之缘。一部章回《红楼梦》在孕育之中。当年一曲《长生殿》催生了一部《石头记》,而如今又是一曲《长生殿》将催生一部《金陵十二钗》。

曹寅"被诏出凡尘"来到江宁,康熙的意图就是化解由"长生殿事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此为康熙盛世所必须的。洪升只是该事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今洪升已故,只剩赵执信一人。曹寅也当然清楚,秋谷其人"性岸傲,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革官时年仅二十九岁;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性格,仗义而敢作敢为。"事件"发生后,不推卸己责,云:"赵某当坐,他人无与"。他的诗句"眼中能得几高人?"说的是洪升,何尝不是自己?也是他的本领,又是他的弱点。但对于曹寅,特别是曹寅对洪升及明末文人的以诚相待这一点,则是秋谷不能不折服的;何况曹寅也是当朝文人之中的佼佼者。秋谷罢官后,周游四方,【泛若不系之舟】。所接触的朋友中,既有在职官员,又有闲居雅士,也不乏穷困潦倒的有志文人;但个个文采不凡。他们对曹寅奉诏到江南十四年来的所作所为,无论丝、盐两业,重要的是在文化界,口碑极佳。尽管不见曹寅、秋谷直接接触的史料记载,秋谷的知情,不容置疑的。如果说此前秋谷对曹寅还有一点戒心的话,此后的秋谷对曹寅只有敬佩。耿直而义气的赵执信,虽然不再为官(笔者这里有一点弄不清的问题:是否曹寅主动暗示秋谷不要再为官?);但对曹寅的知遇之情,必将终生铭记。对《洪眆思行卷》的结局,将会尽其所能。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刚刚登基,曹家处于危难之际,六十二岁的赵秋谷敢于亲自到江宁曹府阅批已故密友的遗稿;仍称洪升为先生,称曹雪芹(寅)为"玉兄"(第二十七回脂批)。此时,洪升已故十九年,曹寅(雪芹)已故十一年。直至乾隆九年八十三岁的赵执信逝世前,曹家已迁居北京期间,乃至《脂评石头记》问世前后,秋谷不仅知情,而且现存的《脂批》中,除了《玉峰批》、《梅溪批》、《棠村批》还应有《秋谷批》。而且《畸笏批》中,多处透露秋谷的信息,只不过十分隐蔽罢了;而现存的赵执信史料中,除了那"一梦新"之外,不见任何直接涉及《红楼梦》的言辞。足见秋谷的城府和谨慎(早年若如此,这段历史将重写)。

现将《脂评石头记》中,可能与赵执信有关的《畸笏批》择录、分析如下: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庚辰回前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按】:此批中的"客"与后批中的"客"是指同一人。只是此客在各批中出现的时代不同。批书人两次提到题红楼梦一律者"失其姓氏";但是又说"此为绝调,且深知拟书底里",因此,决不可能忘掉客人姓名,而是有意隐瞒,或秋谷在雍正元年那次来江宁时,就早已嘱咐如此这般。此客的题诗中,提到"脂砚",这就是说,题诗的时间是在乾隆元年之后,曹家"恢复名誉"、曹天佑辞官回京,娶新妇"脂砚"之后。此时"深知拟书底里"的"石头记化来之人"只有赵执信(秋谷)一人尚在人世。批又云"此为绝调",就是说此律为作者秋谷临终前为红楼梦写的最后一首(似乎以前还有)。"绝调"一词还可理解为,秋谷一生的绝笔便是为《红楼梦》写的这首诗。时间在乾隆元年至乾隆九年之间的靠后几年。本批中的"客"是乾隆初年的赵秋谷。此时秋谷已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且患失明症多年。从《赵执信年谱》查,此间秋谷未曾来过北京;一位失明的老者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进京(自罢官后似乎再未进京)。何况雍正元年冬,在江宁织造府,在曹俯手中,已经见过雪芹的《金陵十二钗》原稿,且为《芙蓉诔》做过批注。这就是说,曹、赵两家必定一直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书信往来;二是,雍正元年随父到过江宁的秋谷六子、此时已是举人的赵庆,对《金陵十二钗》是知情的且通晓诗词。赵庆进京看过《脂评石头记》稿本并题律诗一首,完全可能。若不是此批中称此为"绝调",推测此客即是赵庆也未尝不可。只因秋谷晚年失明,其文字多由赵庆代笔。故断定此律诗为赵执信(秋谷)所作。《脂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用的是"红楼梦"三字,而非《脂评石头记》,这就是说,最终出一部全本《红楼梦》的计划,秋谷至少也是知情的。甚至十多年前雍正元年,赵秋谷与曹俯在江宁织造府会面时,老练的秋谷与曹俯已经共同制定了"红楼梦计划"。诗中的"脂砚先生"是泛指批书人。可见赵秋谷题此诗时是知道"脂砚"已经出现在曹家。"计划"的前期是以《脂砚斋评批石头记》的名义先出八十回。用"脂砚评批"是最隐蔽不过;这就是赵秋谷的主意也未可知,那也是乾隆初的事儿了。

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前)

【庚辰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

(《葬花吟》后)

【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此句在另一抄本为:噫唏!客亦石头记化来之人)故掷笔以待。】

第二十八回 (此批仍属《吟》后批)

【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

【按】:前文已谈过,本批中的"客",是雍正元年的赵秋谷。【玉兄之化身】与【石头记化来之人】、【《石头记》来的】,含义相同。此时也只剩赵秋谷一人。【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一句中的"石兄",即《石头记》的原作者洪升。【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中的"玉兄"是【玉兄之化身】的秋谷,对另一位也是玉兄化来之人曹雪芹(寅)的戏称、雅称。

以上三条评批,均为《葬花吟》前后之批。而《葬花吟》本身至今不见一字之批。实际上,在洪升《石头记》的原稿里,《葬花吟》得到的是高等级的佳批--字字双圈。即二十六年前的康熙三十六年,洪升、吴舒凫、赵秋谷三人徧游西湖时,洪、吴出示的那个已被题名《红楼梦》的戏剧稿本上,秋谷曾见到了在那《吟》上,"字字双圈"的评批。应为吴舒凫所批,秋谷是知情的。因此,即便是当朝诗词大家的赵秋谷此时无需再批(若在年轻气盛时,定有可圈可点之处),何况曹俯。因此,畸笏叟曹俯有【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的后怕。曹俯以此为戒,当秋谷提出【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时,曹俯只得【掷笔以待】。这里的"后文"指的是此回之后,与洪升《葬花吟》相对应的、曹雪芹所写的《芙蓉女儿诔》,只能由秋谷来批。由于《诔》的"前序后歌"是沿用古体,且引经据典,充满佛道禅理。或许是曹俯诚心请求前辈为《诔》批,否则自己不仅"点金为铁",更是"班门弄斧"。因此,今人所见到的《诔批》,实际上是《脂批》从《金陵十二钗》稿本上过录的《秋谷批》。第二十七回回前批【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诸艳毕集之期。葬花吟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尔。】应是赵执信,秋谷大师藉《吟》论诗。"脂批"中的诸多"诗批",可能多为《秋谷批》。笔者未曾一一查对。

且将《芙蓉女儿诔》的前序及批语过录如下:

维太平不易之元,【年便奇。】

蓉桂竞芳之月,【是八月。】

无可奈何之日,【日更奇。试思日何难于直说某某,今偏用如此说,则可知矣。】

怡红院浊玉,【自谦得更奇。盖常以"浊"字许天下之男子,竟自谓,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矣。】

谨以群花之蕊,【奇香。】

冰鲛之縠, 【奇帛。】

沁芳之泉, 【奇奠。】

枫露之茗, 【奇名。】

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

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奇称。】(前批"某某"者,可能名唤"秋艳"。存疑与此)

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世不浊,内物所混而浊也,前后便有照应。"女儿"称妙!盖思普天下之称断不能有如此二字之清洁者。亦是宝玉真心。】

迄今凡十有六载。【方十六岁而夭,亦可伤矣。】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忽又有此文,不可后来,亦可伤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相共不足六载,一旦夭别,岂不可伤!】

......

《诔》文的批语三十余条,其中前序部分的十几条,似乎批者将小说中的角色晴雯当成现世中的"某某";且对"某某"的遭遇有所了解。对诔文中的年、月、日,香、帛、奠、名,及"秋艳芙蓉女儿"称奇。值得批者惊奇的是这许多"奇",与作者亲身经历的"某件事"出奇地吻合;【是八月】三字批,分明是肯定"那件事"的确发生在八月,正是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日"。曹寅的《吊亡》有"冢上生秋草"、"地下伤心人"、"清霜九月"等句,也确证"是八月"亡,九月孤坟已生秋草(见后诗)。【 试思日何难于直说某某】一句,更说明这位"某某"是作者压在心底的故人、往事;借宝玉之笔,借尸还魂,加以发泄。

笔者在《百年孤冢葬桃花——曹寅笔下的晴雯》中谈过,曹寅在《金陵十二钗》中,写的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就是晴雯。她虽然是一位身份低下的丫鬟,但作者却是用自己的血调泪水,书写而成。世人对晴雯的同情和由此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超过了她的主子林黛玉。《葬花吟》只是一位富家小姐的春感秋悲,所换取的读者眼泪只是感性的;而《芙蓉诔》则是情、理、悲、愤并茂。之所以如此,其中必有曹寅自身的一段隐情......。

端木蕻良老《说不完的红楼梦》中《曹寅剪影》一篇短文,其中对曹寅的评价极高, 曹寅自刊的诗集中,保留了一首题为《吊亡》的诗:

枯桐凿琴凤凰老,鸳鸯冢上生秋草。

地下伤心人不知,绿草紫竹愁天晓。

清霜九月侵萝衣,血泪洒作红冰飞。

兰椒楼酒为君荐,满地白云何处归?端木老人分析,这是一首对心爱人或说红颜知己的真情怀念的诗作,诗中找不到此女子的身份。但从"冢上秋草"看,似是一座荒坟,是位身份不高的女性。 猜测此女正是《红楼梦》小说黄土垅中的薄命女儿晴雯

笔者赞成端木老的看法。能写出如此血泪文字者,唯有曹寅。究竟曹寅年轻时,在感情生活方面,曾出现过具体怎样的悲剧,难以细考;只能知其悲惨有如宝玉对雯之恋、之死、之痛、之愤(恐怕也是秋谷称曹寅为玉兄的原因之一)。

"某某"之死,对曹寅来说,几乎是刻骨铭心的,用小说的形式"悼红颜"、"记述当日闺友闺情"。晴雯可能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中,顶重要和最怀念的一位,也是红颜中最纯洁的一位。小说中晴雯病重被逐出大观园,躺在灯姑娘家的破席土炕上与宝玉的一段对话,被灯姑娘偷听,借灯姑娘的口:"谁知你两个竞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曹寅与"某某"的悲剧,曹家在曹寅辈份以上的人皆知;曹俯、天佑未必清楚。即便知道点也因辈份不宜,而秋谷最宜。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宝玉胡乱睡下,仍睡不着。 "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脂批》在此不失时机地写夹批:【"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法,"避讳"也。】晴雯刚刚补完,说了声"我再也不能了"便倒下......。【寅此样法】中的"寅"字,可作"寅时"解,也可指曹寅;可以理解为:【曹寅如此写法】意思是:在宝玉、晴雯之间,作者曹寅本来是用"寅正初刻"来表明时间,同时有意点出自己;但又觉得应该"避讳",而巧妙的改用"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替代"寅正初刻"。想必在《金陵十二钗》稿本上,有改动痕迹,曹俯知情。至于赵秋谷对曹寅这段往事的知情,应早于曹俯。尽管不见于史料,但在文人圈内可能早有流传;何况曹寅的《吊亡》诗,也必然会被文人们追根问底、风流传播。此解释并不排斥"寅正初刻"又是曹寅生日时辰的说法。当几十年后,秋谷再次见到"玉兄"的"吊晴雯"时,自然会联想到曹寅年轻时的那位红颜知己的往事。曹寅当年《吊(秋艳)亡》时 ,恐怕曹俯尚未出生。因此前面的十几条批语,秋谷是当仁不让的。而"寅正初刻"为曹寅生辰及取名"寅"的细节,则又是曹家人清楚的,甚至报告皇上(据曹俯关于曹颙亡,其妻马氏若生男的奏折推测)。秋谷也可能知道。

赵秋谷先生当年的批注及端木蕻良先生当今的推断,都表明《红楼梦》小说中,的确存在作者的经历及曹家的旧事;但这并不构成"红楼梦自传说"的理由。

《芙蓉女儿诔》的批,是秋谷于雍正元年在江宁所作。此时知道曹寅的"秋艳芙蓉女儿"故事的老人已为数不多,秋谷深知玉兄用血泪撰写晴雯故事的意图,于是当仁不让、借那十余条批语来证实"晴雯故事不虚"。除此之外的二十余条批语,全部都是注释。且多为《老》、《庄》经典,乃至《法华经》、《孟子》、《诗经》、《楚辞》、《左传》等。这与秋谷晚年"学道"不无关系。赵执信《饴山文集》第十二卷《题幼子庆赋稿》有:"昔余示庆格言: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斯可以称学者。今学问粗能成就。当远鉴老、庄,不言不称妙义。而深体余学道忘名之旨,不遇不知,......余年逾八十,学道弥坚......"。秋谷六十一岁那年,为《诔》赋作批,对曹寅的"远鉴老、庄",佩服不已,玉兄"斯可以称学者"。这就是秋谷可批、必批的理由。

《红楼梦》中的诸多评批、诗批,尤其是诸多回前批、回后批、诗批,从口气、风格看极像是曹俯从《金陵十二钗》原稿上过录的《秋谷批》。如第一回的回后批;第八回回前批(诗);前述第二十七回回前批;等等,等等。均应是雍正元年在《金陵十二钗》原稿上的《秋谷批》。连同前文所说的《棠村批》《梅溪批》、《松斋批》、《脂砚批》、《畸笏叟批》等,在八十回本《石头记》问世时,均用"脂砚""顶缸"。而名之曰:脂砚斋评批......。蒙混过关。

吴舒凫为洪升《葬花吟》作"双圈之批";而赵秋谷则为曹雪芹(寅)《芙蓉女儿诔》做了"道庄之批"。后者更以理性取胜。虽然《芙蓉诔》为古体而深奥难懂,不是"面向工农兵"的通俗《下里巴人》,但它毕竟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阳春白雪》的组成部分!

(未完待续)

刘一心 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郑州


相关内容

  • 红楼梦作者
  • <红楼梦>作者应该更正了 徐日有 <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杭州人,著名的清朝戏剧家洪升.改编者是曹寅曹雪芹和赵执信.在下列举谁都能看懂的确凿证据. 一.贾府地点在杭州的铁证 第四十回贾母有一句酒令"六桥梅花香彻骨".由于没有全国知名的六桥赏梅处,贾府所在地就必 ...

  • 201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强化训练:5自主赏析2[祭十二郎文]新人教版选修)
  •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2 祭十二郎文 新人教版选修<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怙(hù) 省(shěng)吾 .. 归取其孥(nú) . B .汴(biàn)州 佐戎(róng) .. 斗斛(hú)之禄 . C . ...

  • 清代诗歌研究
  • 作者:王小舒 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05期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8)01-0103-04 赵执信在清康熙朝号称"国朝六大家"之一.这六家中的其他五家是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和查慎行.他们都比赵执信的年岁靠前,只有赵执信 ...

  • 赵执信与博山建县关系考略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章编 号 :023 1(07 0 .140 10 .7 2 20 )202 .8 赵执信与博山建县关系考略 王绍 欣 ( 京 师范大 学 历 史学 院 , 京 107 ) 北 北 08 5 摘要 : 学界 以往 对 于赵 执 信 的研 究 , 或 ...

  • 赵执信与清初诗学之终结
  • 赵执信与清初诗学之终结 蒋 寅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内容摘要]赵执信诗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王渔洋的批评,二是<声调谱>的诗歌格律研究.其中既有独到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充斥着偏见和武断之辞.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他都是清初诗学和乾隆诗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引发 ...

  • 王士祯与吴雯
  • 按:王渔洋为清初一代师宗,赵执信称康熙朝文雅翰林,吴天章仙才彪炳星耀诗坛.前两位先生皆山东人,赵秋谷又是颜神镇人.吴氏天章山西俊杰,于东鲁两先生交甚契.慕先贤之高风,有<王渔洋文化>刊录.原文如下-- 王渔洋与吴天章 --兼<吴雯先生莲洋集>点校笔误辨(上) 张 元 彪 清初 ...

  • 电子竞技DotA比赛八校联赛活动策划书
  • 关于比赛 一.电子竞技 "电子"是其方式和手段,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这类似于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器材和场地.在电子竞技运动中,"器材"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也是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 "竞技&q ...

  • 广州小升初13民校及其他民校情况分析
  • 广州16民校及其他民校情况分析 第一梯队:广州市广雅实验学校(荔湾校区).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广州市二中应元学校 第二梯队: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民校).广州市四中聚贤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天河中学. 第三梯队: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广州市香江中学.华师附属南国实验学校.广州市一中实验学校.中大附属雅宝 ...

  • 广州中学排名
  • 1.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这么多年来,华附稳坐广州重点中学第一把交椅.无论在各个方面,华附的确是优才生的首选,是各个方面的保证.这所学校,在全国都叫得上号的,恐怕没有争议. 2. 广东省实验中学 省实是近年冒起很快的学校,在各个方面都有先声夺人之势,而省实的录取范围也由广州市区转向了面向全省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