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哲学观并非完美无缺,但当下我国教育也的的确确与社会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偏离,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等危险言论或者思想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不得不驻足反思我国的当今教育。

关键词:教育与生活 我国学校教育 偏离与反思

1 “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探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都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它们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生活的把握程度,自古以来,不论中外,那是众说纷纭。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曾一度强调过教育与生活的亲属问题。所谓“格物致知”便是知识与科学来源于实践。然而,由于南宋以来,程朱理学以及明清八股文在思想和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读书人便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与生活实践几乎完全脱离,致使封建社会末年朝廷培养出来的大批知识分子都成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与后来清朝的国势衰微有一定关系。而我国现代教育,由于应试考试或者说是“以考课本内容”的考试教育模式,教育与生活也出现了相互脱离的态势,由此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与社会问题。那么,教育领域生活的亲疏尺度如何把握呢?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即本世纪最富盛名的教育改革家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的哲学观。杜威认为教育不应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应改变以往的只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那么它就应该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则,应与社会融为一体,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措施,以及教育目的的设定等都应紧跟社会发展变革的步伐,把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社会主体的人,这样才能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已经在美国得到了验证。从20世纪以来,美国实力的飞速前进与其教育方面的相应改革有这很大的关系。可见,无论从理论层面来讲,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只能亲,不能疏。一方面,教育根在生活。“凡有人类生存和文化形成的地方,势必有从事创造、传播和继承这种人类文化的教育职能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教育,文明必将“一代而亡”,没有教育,社会生活将停滞不前。见贤思齐,我国当前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又出现了怎样的亲属关系呢?

2 “学校即社会”——反思我国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疏离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的另一个教育观点,是他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出发点之一。他认为学校是融入到社会中的一个组织,与社会同为一体。不应把学生封闭在学校之内,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否则,教育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甚至成为

社会发展中的“鸡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改革,那么我们现在也许就看不到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独占一超的格局了吧。

遗憾的是,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而随着大学扩招,学校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时代步入了大众教育时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潜在危机,这绝不危言耸听。杜威认为学校最大的优势应该在于让学生能完全自由的运用他在学校所得的经验,把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这样的尴尬的局面。其主要症结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生活相疏离。自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技与工业”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及综合实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也应天顺时地背负起了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学校的目的从以往“修身”,变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开始渐行渐远,学校教育不再强调人的生活的完整性,只急功近利的去寻求某一方面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德育等方面的培养。

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目的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也相去甚远。我国学校教育更多是关注学生的读与背,死记硬背书本上被视为真理的内容。纵使古人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我

国学校教育表现出的主知主义,以及师道尊严,是不容许学生脱离课本话生活的。教科书是老师与学生的唯一“圣经”,他们不得不唯教科书是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了当今我国学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再次,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方法明显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由于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方法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课后,学生背课本与讲课笔记,苦游于“题海无涯”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完全都是老师主导,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学生在考试做题时,还要花尽心思、费劲脑汁揣测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和标准答案。因为一旦所答内容与出题人的意思不符,或者不是标准答案,那么即使答的再好,也是得不到分数的。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精神又怎么可能培养起来呢?

最后,我国学校的教育评价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我国的教育评价,特别是义务教育和中学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唯分数最大。若没有高分数这个雷打不动的王牌,对教师来说,即使人品再好,师德再高,那也只能被贻笑大方,在学校里也是没有发言权与立足之地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分数就是命根,没有高分数,失去任何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有可能,甚至包括最为珍贵的生命。可以说,分数、成绩成了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本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已经改变。这种片面而单一的教育评价原则,不仅伤害了众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

教师的心,更伤害了我们的学生,不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3 结语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促进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生活。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总要阶段。重要到它可以左右学生以后的人生走向,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与荣辱兴衰。亲近生活,根在生活,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但是,强调教育根在生活,是说它与生活恰如其分的融合,达到和谐共进的最佳状态,并非完全依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也并非完美无缺。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分析与利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生活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充满活力。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哲学观并非完美无缺,但当下我国教育也的的确确与社会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偏离,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等危险言论或者思想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不得不驻足反思我国的当今教育。

关键词:教育与生活 我国学校教育 偏离与反思

1 “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探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都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它们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生活的把握程度,自古以来,不论中外,那是众说纷纭。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曾一度强调过教育与生活的亲属问题。所谓“格物致知”便是知识与科学来源于实践。然而,由于南宋以来,程朱理学以及明清八股文在思想和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读书人便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与生活实践几乎完全脱离,致使封建社会末年朝廷培养出来的大批知识分子都成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与后来清朝的国势衰微有一定关系。而我国现代教育,由于应试考试或者说是“以考课本内容”的考试教育模式,教育与生活也出现了相互脱离的态势,由此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与社会问题。那么,教育领域生活的亲疏尺度如何把握呢?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即本世纪最富盛名的教育改革家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的哲学观。杜威认为教育不应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应改变以往的只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那么它就应该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则,应与社会融为一体,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措施,以及教育目的的设定等都应紧跟社会发展变革的步伐,把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社会主体的人,这样才能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已经在美国得到了验证。从20世纪以来,美国实力的飞速前进与其教育方面的相应改革有这很大的关系。可见,无论从理论层面来讲,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只能亲,不能疏。一方面,教育根在生活。“凡有人类生存和文化形成的地方,势必有从事创造、传播和继承这种人类文化的教育职能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教育,文明必将“一代而亡”,没有教育,社会生活将停滞不前。见贤思齐,我国当前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又出现了怎样的亲属关系呢?

2 “学校即社会”——反思我国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疏离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的另一个教育观点,是他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出发点之一。他认为学校是融入到社会中的一个组织,与社会同为一体。不应把学生封闭在学校之内,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否则,教育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甚至成为

社会发展中的“鸡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改革,那么我们现在也许就看不到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独占一超的格局了吧。

遗憾的是,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而随着大学扩招,学校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时代步入了大众教育时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潜在危机,这绝不危言耸听。杜威认为学校最大的优势应该在于让学生能完全自由的运用他在学校所得的经验,把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这样的尴尬的局面。其主要症结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生活相疏离。自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技与工业”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及综合实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也应天顺时地背负起了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学校的目的从以往“修身”,变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开始渐行渐远,学校教育不再强调人的生活的完整性,只急功近利的去寻求某一方面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德育等方面的培养。

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目的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也相去甚远。我国学校教育更多是关注学生的读与背,死记硬背书本上被视为真理的内容。纵使古人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我

国学校教育表现出的主知主义,以及师道尊严,是不容许学生脱离课本话生活的。教科书是老师与学生的唯一“圣经”,他们不得不唯教科书是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了当今我国学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再次,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方法明显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由于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方法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课后,学生背课本与讲课笔记,苦游于“题海无涯”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完全都是老师主导,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学生在考试做题时,还要花尽心思、费劲脑汁揣测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和标准答案。因为一旦所答内容与出题人的意思不符,或者不是标准答案,那么即使答的再好,也是得不到分数的。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精神又怎么可能培养起来呢?

最后,我国学校的教育评价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我国的教育评价,特别是义务教育和中学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唯分数最大。若没有高分数这个雷打不动的王牌,对教师来说,即使人品再好,师德再高,那也只能被贻笑大方,在学校里也是没有发言权与立足之地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分数就是命根,没有高分数,失去任何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有可能,甚至包括最为珍贵的生命。可以说,分数、成绩成了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本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已经改变。这种片面而单一的教育评价原则,不仅伤害了众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

教师的心,更伤害了我们的学生,不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3 结语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促进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生活。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总要阶段。重要到它可以左右学生以后的人生走向,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与荣辱兴衰。亲近生活,根在生活,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但是,强调教育根在生活,是说它与生活恰如其分的融合,达到和谐共进的最佳状态,并非完全依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也并非完美无缺。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分析与利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生活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充满活力。


相关内容

  • 试论继父母子女间抚养教育关系的认定
  •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再婚家庭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继父母子女的关系也大量出现.要想做好继父母子女关系的调整工作就需要按照我国制定法律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现有的继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相关法律制度较少,就算是现有的继父母子女之间抚养教育与关系的认定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处理继父母 ...

  • 论家庭职能对婚姻家庭立法的影响
  • 论文题目:论家庭职能对婚姻家庭立法的影响 专 业:法学 学 生: 签名: 指导老师: 签名: 摘要:家庭和婚姻家庭法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职能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立法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婚姻家庭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补充 ...

  • [教育学]教学大纲
  • 肇庆学院公共课 <教育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课程名称及总参考学时 1. 课程名称: 教育学 (代号:11072002) 2. 总参考学时:54学时 二. 课程的性质 "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是 ...

  •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 ...

  • 新时代特征下中国梦与高校研究生教育主体性发挥的关系探究
  • 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0 09:4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289.TF.20130610.0944.001.html 新时代特征下中国梦与高校研究生教育 主体性发挥的关系探究 吴倩茹1,伍自强2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江 ...

  • 以建构主义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 [摘要]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也是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发展是否全面和谐的关键.那么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便是幼儿园课程发展和改进的导航.本文笔者以建构主义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展望未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 儿童 幼儿园 课程价值取向 我们在幼儿教 ...

  • 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 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修订稿) 为加强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进一步 明确规范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和考试.考查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昭 通市教育局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昭市教„2009‟72号) ...

  • 科学教育目标及内容上的中外差距
  • 科学教育目标及内容上的中外差距 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科学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和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对科学的了解程度,是个体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 ...

  •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和成就: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消费进入到全球化的消费市场.然而这既是经济腾飞的60年,同样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不断探索的60年.尽管中国力图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