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

冬保

……一天, 邻居王二婶不小心把钥匙锁在家里,很多热心的人都前来帮忙,但都无济于事。人们找到了他,但被他拒绝了。王二婶哀求地说:“冬保,求求你啦,要是我当家的回来,我又少不了挨一顿揍。他知道,她丈夫很粗野,经常打她。他心软了,找来工具,费了好半天,帮王二婶打开了锁。王二婶感激万分,特意买来一盒过滤嘴香烟,非要塞给他。在场的人惊愕地看着他,一个劲地夸他有本事。

第二天,他发现有好几户邻居的门上上了双把锁。

One day, through carelessness, Wang Er’s wife, 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rs, locked herself out. Many warmhearted people came over to help, but nobody could do anything. They came to him, but he declined. The elderly woman entreated 恳求the ex-convict (i.e. Dongbao), “If my husband comes back, I’m sure to get a sound beating. Help me, plea-se!” Dongbao knew her husband was very rough and often beat her. Softened up by her words, he dug out some tools, and, only after some effort did he succeed in opening the door. All those who saw his performance were dazed and full of praises for him. To express her gratitude, Mrs. Wang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

The next day, he happened to find that one more lock was fastened to the doors of several neighbors.

白蛇传

脍炙人口的传统京剧《白蛇传》讲的是传自明朝的故事。白蛇精与青蛇精化作美女来到人间。白蛇精与一位书生相爱并生一子。禅师法海认为他们的结合违反传统婚姻,伤风败俗。他气急败坏,于是派神将前来捉拿白蛇精,并将她镇压在一座塔下面。后来,青蛇精在深山中修炼,习武多年,终于砸烂了那座塔,救出白蛇精。至此,白蛇精与丈夫、儿子又得团聚 。在《白》剧中,蛇被赋予了崇高的人性。

The White Snake

The White Snake, one of the most poplar 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s, is based on a story handed down from Ming Dynasty (1368~1644). White Snake Spirit and Green Snake Spirit metamorphosed themselves into two beautiful girls and ventured into the human world. White Snake fell in love with a young scholar and gave girth to a son (after they got married). Fahai, a Buddhist monk, regarded their union as a violation of the conventions regarding marriage and an example of moral degeneration. Much enraged, he sent officers and soldiers from the heaven, who captured White Snake, and using magical powers he himself incarcerated her underneath a pagoda. For many years afterwards, Green Snake hid herself in deep mountains and gave herself rigorous spiritual and martial arts training. In the end she succeeded in toppling the pagoda and rescued her mistress. Now White Snake was reunited with her husband and son.

The snake in the opera is endowed with the noble character of human nature.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 关键词: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 目的论 差异性

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Holy―Manttari)进一步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现实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aeNord)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

三、“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性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

(functional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2.“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1)行为交际理论:目的论者把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翻译首先是意图改变现有事物的状况,或是告知目标读者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目的论特别强调的是:翻译的意图与源文本作者的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也会有所不同。动因决定意图,因此,翻译行为的动因(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2)文本功能模式:目的论者吸取了布勒的文本的三个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诉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寒暄功能。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准不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原文原有的功能,就要用目标语的文化标准对功能标识进行改写,例如汉语中一句简单的“吃了吗?”进行英译的时候就需根据原文的寒暄功能进行对等功能的翻译。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奈达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中所提到的“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的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包含着翻译标准即“对等”,是意义与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意义与风格方面的“信”。但“对等”前面还有个“自然”,即流畅、符合习惯,就是“达”。所以,他的翻译标准是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离原文的“达”。奈达认为,对等是一切翻译追求的目标。

“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交际功能时,对等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功能观的对等是指符合翻译目的条件下的交际功能对等。除对等原则外,功能理论还有前面提到的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性法则(ifdelityprinciple)及其他在特定翻译情况下的特殊原则。

(三)译者的地位

翻译涉及到四种角色,即原文作者、翻译发起人、译者及译文预设读者。这四者的意图目的如果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的时候,译者怎么办?

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映说”。在奈达看来,译者必须了解原作者怎样考虑自己所发的信息,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此外,“译者必须正视自己知识的局限,决不能把纯属个人的特异想法引进对原文的诠释,原著怎么说就怎么译,而不管原著所言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

符”。与“目的论”中的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比“功能对等”论中的译者受到更多的约束。

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基础上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视角和策略,译者的喜恶和感受决定了译作的面貌。这无疑强调了译者须发挥其主体性分析特定的翻译语境,并传达出具有预期功能的译本。因而,“目的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四)原文和译文的地位

奈达强调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仍然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他的读者反映论实际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

然而,目的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间的“文间关联”取决于每一次翻译的目的,可随目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四、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批判地继承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合理因素,摒弃了其不合理部分,目的论者勇于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翻译研究视角,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翻译论的框框,提出了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翻译标准多元化使功能更贴近实际。这显然比奈达以“功能对等”作为唯一的标准更,更具有可操作性且适用范围更广。其次,相对于传统的语言翻译理论重视翻译内部研究来说,“目的论”否认翻译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更注重翻译的外部研究。与奈达相比,目的论者更重视翻译活动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另外,“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功能派的“目的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因此,它解决了一些“功能对等”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拓宽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在翻译理论中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One day, through carelessness, Wang Er’s wife, 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rs, locked herself out. Many warmhearted people came over to help, but nobody could do anything. They came to him, but he declined. The elderly woman entreated 恳求the ex-convict (i.e. Dongbao), “If my husband comes back, I’m sure to get a sound beating. Help me, plea-se!” Dongbao knew her husband was very rough and often beat her. Softened up by her words, he dug out some tools, and, only after some effort did he succeed in

performance were dazedopening the door. All those who saw his and full of praises for him. To express her gratitude, Mrs. Wang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

The next day, he happened to find that one more lock was fastened to the doors of several neighbors.

冬保

……一天, 邻居王二婶不小心把钥匙锁在家里,很多热心的人都前来帮忙,但都无济于事。人们找到了他,但被他拒绝了。王二婶哀求地说:“冬保,求求你啦,要是我当家的回来,我又少不了挨一顿揍。他知道,她丈夫很粗野,经常打她。他心软了,找来工具,费了好半天,帮王二婶打开了锁。王二婶感激万分,特意买来一盒过滤嘴香烟,非要塞给他。在场的人惊愕地看着他,一个劲地夸他有本事。

第二天,他发现有好几户邻居的门上上了双把锁。

One day, through carelessness, Wang Er’s wife, 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rs, locked herself out. Many warmhearted people came over to help, but nobody could do anything. They came to him, but he declined. The elderly woman entreated 恳求the ex-convict (i.e. Dongbao), “If my husband comes back, I’m sure to get a sound beating. Help me, plea-se!” Dongbao knew her husband was very rough and often beat her. Softened up by her words, he dug out some tools, and, only after some effort did he succeed in opening the door. All those who saw his performance were dazed and full of praises for him. To express her gratitude, Mrs. Wang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

The next day, he happened to find that one more lock was fastened to the doors of several neighbors.

白蛇传

脍炙人口的传统京剧《白蛇传》讲的是传自明朝的故事。白蛇精与青蛇精化作美女来到人间。白蛇精与一位书生相爱并生一子。禅师法海认为他们的结合违反传统婚姻,伤风败俗。他气急败坏,于是派神将前来捉拿白蛇精,并将她镇压在一座塔下面。后来,青蛇精在深山中修炼,习武多年,终于砸烂了那座塔,救出白蛇精。至此,白蛇精与丈夫、儿子又得团聚 。在《白》剧中,蛇被赋予了崇高的人性。

The White Snake

The White Snake, one of the most poplar 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s, is based on a story handed down from Ming Dynasty (1368~1644). White Snake Spirit and Green Snake Spirit metamorphosed themselves into two beautiful girls and ventured into the human world. White Snake fell in love with a young scholar and gave girth to a son (after they got married). Fahai, a Buddhist monk, regarded their union as a violation of the conventions regarding marriage and an example of moral degeneration. Much enraged, he sent officers and soldiers from the heaven, who captured White Snake, and using magical powers he himself incarcerated her underneath a pagoda. For many years afterwards, Green Snake hid herself in deep mountains and gave herself rigorous spiritual and martial arts training. In the end she succeeded in toppling the pagoda and rescued her mistress. Now White Snake was reunited with her husband and son.

The snake in the opera is endowed with the noble character of human nature.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 关键词: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 目的论 差异性

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Holy―Manttari)进一步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现实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aeNord)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

三、“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性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

(functional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2.“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1)行为交际理论:目的论者把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翻译首先是意图改变现有事物的状况,或是告知目标读者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目的论特别强调的是:翻译的意图与源文本作者的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也会有所不同。动因决定意图,因此,翻译行为的动因(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2)文本功能模式:目的论者吸取了布勒的文本的三个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诉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寒暄功能。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准不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原文原有的功能,就要用目标语的文化标准对功能标识进行改写,例如汉语中一句简单的“吃了吗?”进行英译的时候就需根据原文的寒暄功能进行对等功能的翻译。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奈达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中所提到的“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的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包含着翻译标准即“对等”,是意义与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意义与风格方面的“信”。但“对等”前面还有个“自然”,即流畅、符合习惯,就是“达”。所以,他的翻译标准是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离原文的“达”。奈达认为,对等是一切翻译追求的目标。

“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交际功能时,对等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功能观的对等是指符合翻译目的条件下的交际功能对等。除对等原则外,功能理论还有前面提到的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性法则(ifdelityprinciple)及其他在特定翻译情况下的特殊原则。

(三)译者的地位

翻译涉及到四种角色,即原文作者、翻译发起人、译者及译文预设读者。这四者的意图目的如果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的时候,译者怎么办?

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映说”。在奈达看来,译者必须了解原作者怎样考虑自己所发的信息,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此外,“译者必须正视自己知识的局限,决不能把纯属个人的特异想法引进对原文的诠释,原著怎么说就怎么译,而不管原著所言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

符”。与“目的论”中的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比“功能对等”论中的译者受到更多的约束。

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基础上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视角和策略,译者的喜恶和感受决定了译作的面貌。这无疑强调了译者须发挥其主体性分析特定的翻译语境,并传达出具有预期功能的译本。因而,“目的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四)原文和译文的地位

奈达强调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仍然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他的读者反映论实际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

然而,目的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间的“文间关联”取决于每一次翻译的目的,可随目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四、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批判地继承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合理因素,摒弃了其不合理部分,目的论者勇于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翻译研究视角,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翻译论的框框,提出了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翻译标准多元化使功能更贴近实际。这显然比奈达以“功能对等”作为唯一的标准更,更具有可操作性且适用范围更广。其次,相对于传统的语言翻译理论重视翻译内部研究来说,“目的论”否认翻译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更注重翻译的外部研究。与奈达相比,目的论者更重视翻译活动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另外,“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功能派的“目的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因此,它解决了一些“功能对等”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拓宽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在翻译理论中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One day, through carelessness, Wang Er’s wife, 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rs, locked herself out. Many warmhearted people came over to help, but nobody could do anything. They came to him, but he declined. The elderly woman entreated 恳求the ex-convict (i.e. Dongbao), “If my husband comes back, I’m sure to get a sound beating. Help me, plea-se!” Dongbao knew her husband was very rough and often beat her. Softened up by her words, he dug out some tools, and, only after some effort did he succeed in

performance were dazedopening the door. All those who saw his and full of praises for him. To express her gratitude, Mrs. Wang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

The next day, he happened to find that one more lock was fastened to the doors of several neighbors.


相关内容

  • 德育功能_德育价值_德育目的_李太平
  • 1999年11月第26卷 第6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Nov . , 1999 Vol . 26 No . 6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李太平 (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 ...

  • 功能翻译理论
  • 功能翻译理论 一.产生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A.Neubert)卡德(O.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 ...

  •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 [摘 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 ...

  • 从目的论看[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
  • 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 .,01.29NO.3 Mar.2008 从目的论看<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木.SL译"现象圳豕,丰 范小热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

  • 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新闻汉英翻译
  • 摘要:新闻汉英翻译在文化交流传播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翻译新闻题材类的文章就成了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新闻文体的特点基础上,将功能翻译理论与新闻翻译二者结合起来,功能翻译理论为新闻汉英翻译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删译法.增译法. ...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 ...

  • 浅析翻译目的论
  •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

  • 比较法方法之辨析
  • 比较法方法之辨析 刘芝秀 摘 要 比较法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裁减研究对象的现象很突出,不利于深入了解比较对象.比较法中的功能比较和文 化比较两种基本方法都有其弱点:功能比较易于流入形式化,文化比较则容易陷入对象的迷阵中.本文指出必须取长补短,采取一种"整体观下的目的性",统率功能 ...

  • 从功能派角度看话剧翻译_兼评_推销员之死_的两个译本
  • 2007年2月 第24卷 第1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Feb.2007Vol.24No.1 从功能派角度看话剧翻译 ---兼评<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 熊婷婷 (西南科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