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 择偶梯度 性别差异 男权思想 交换

一 何谓“剩女”现象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 “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生于七十年代)。“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她们不甘于像传统女性那样做只能受动的被动存在的物,不相信命运对自己人生的摆布,她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存在,她们用积极的心态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圈,主动的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十分明确意识到确立主体意识的意义,[1]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觉自愿的在工作领域创出自己的蓝天。进而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第三,“剩女”大多个人眼光高,是完全的完美主义者。“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她们渴望自己能超越周围的人,成为女中豪杰,但现实社会对精英女性的排斥让她们不能容忍,以此她们就创造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虚拟世界”,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在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她们能够完全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欲望,但同时这种虚拟的控制会让她们迷失自我,进而走向不归路。

最后,“剩女”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社会层次高是很多剩女的一大特点,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生活对她们来说好像只有工作,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她们有

着急促的生活节奏,对于她们,闲暇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她们很少能考虑到除工作外的其他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她们渐渐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剩女”——当今社会中一大独特的社会群体,它已渐变的大众化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剩女”已作为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二 “剩女”现象的由来

“剩女”现象实质反映大龄优秀女性择偶难的一大事实,这已不简单是只关乎女性的一大问题,更是一大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既可从“剩女”自身找起,同时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交换理论下女性自主选择做“剩女”

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他所解释的人类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如果交换不对等,人们就会因感到交换失调而试图终止交换,这即他所谓的“经济人”。布劳在他的交换理论中也强调“互惠”这一交换特性,同时他还强调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的重要性,如果人们之间的交换不能相互补给,人们往往不会选择交换。[2]“剩女”在择偶中同样可以折射出交换的因子,交换对象是否与她们理想的交换相契合是她们选择是否交换的一大前提。

同时,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大于单身收入,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独身。[3]这从经济层面进一步解释了人们结婚与否的动机存在性。

从对“剩女”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剩女”在婚配中的交换。

第一, 经济抚育交换中断

都说女人结婚是为了保障,这种保障无非是经济和孩子。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婚姻中,女性在经济上是完全不独立的,她们没有经济上的话语权,低薪成为阻挡她们实现自己某些物质欲望的一大障碍,然而,女性似乎可以把自己无力买到的东西和达到的生活方式,通过嫁人\通过从属于男人而实现,这种经济抚育交换的满足,成为传统女性结婚的一大动机。

回望现代“剩女”,她们具有“三高”特征,即“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高”,从这三方面就可直接知道“剩女”经济的完全独立性,她们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享受高档次服务,生活在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领域。从这个方面看她们没有和其他男性交换经济抚养的必要性,她们不用依赖男性而独立的生活,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女性在经济上依托男性的模式。这种经济交换的打破,让那些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的女性没有了结婚的直接理由,没有了和男性交换的明确动机,因而就宁愿选择单身。

第二, 自由交换缺失

“结婚”这两个字意味着责任与厮守,特别对于女性,很多女性因为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家庭,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生活观念和家庭观念都发生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只对自己

负责任,一切行为准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是金钱在作怪吧),责任感在她们心中已慢慢变淡,她们不愿被婚姻的枷锁束缚,而宁愿选择独自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美好。在现代社会,女人的自由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独立的“剩女”们,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生活,[4]即使不结婚,同样可以获得情感交换的满足,在尽情的享受恋爱美好的同时,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也不会被婚姻\诺言束缚自己。结婚会使这种渴望自由的极度心理被压抑,面对这种自由的缺失,在权衡交换的得失中,有些女性会选择单身,不被婚姻束缚。 第三, 预期交换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贬值

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拥有广泛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情感上的经验,婚姻交换对于“剩女”来说她们更注重的是情感交换,而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的“剩女”,再不会像一个黄毛丫头一样相信什么爱情,在她们看来,“海枯石烂、坚如磐石”之类的铮铮誓言,只能从小说里寻觅。有位“剩女”这样说:“这个浮华世界使每个人都变得功利,连灵魂都可以交易,更甭说爱情、婚姻。有时望着对面笑得灿烂的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他是对我笑呢,还是对我另有所图。我已不太能相信异性的真情了。”这种对爱情失去信心的女性在“剩女”群体中不乏少数。

“恐怖”婚姻同样是影响很多女性选择独生的一大因素,来自已婚朋友、亲友的家庭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对结婚感到后悔,总是对未婚的朋友大吐婚姻的苦水这让很多女性对婚姻抱有恐惧的心理。

(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客观影响(性别冲突)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的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性别刻板印象具体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在性别气质观念的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娇小优雅的,而且还情绪化的依赖他人,因而被固定于担任私领域的家庭内的角色,[5]而对于走出家庭担任一些高层职务的女人冠以“女强人”,“女强人”一般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她们所担任的角色与社会角色期待相悖,这种对女性精英份子的偏见会严重干预她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性别的刻板,但是,隐形的不平等却一直存在,制度层面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人们思想领域的改变,在人们的意识中,在社会观念里,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女性观咋消极方面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像阴影一样笼罩着现代女性的生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这些封建思想仍大有市场。[6]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们虽然穿上了西服革履,但骨子里却还是老祖宗。的确,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女人”比所谓的“女强人”更受人们的赞赏,温顺\柔弱等古典女性审美观仍为人们所称慕,而那些高职女性知识份子则被认为只会干事业,不会顾家,没有女人味,不温柔,没有生活情调,可敬不可爱等等。所以有才能的女性择偶是反而成了障碍,社会上对优秀女性的刻板印象表达了男性对这种女性的恐惧,因为在这种女性面前,男性很容易失去控制权,无法保持传统的性别优势。[7] 在对部分知识女性的调查中,其中一项是“那可认为女性和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是什么?”人们认为,女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40.7%,而认为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61.5%,后者比前者高近25个百分点,“男性应比女性强”“丈夫的学历应该比妻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当代人们的普遍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知女青年的择偶问题。丈夫容不下妻子比他强,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问题,一位处级女干部说:“男人以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用这种方法不但征服不了男人,只会失掉男人。”也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出不了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政治家,是因为中国没有出现能宽容自己的老婆的撒切尔先生。”在传统婚姻观念影响下,女性的职位和收入高于丈夫就间太小,出现择偶难的问题。

(三)择偶梯度效应

两性在择偶上存在梯度效应,男性往下找,女性往上找,这依然是一个传统的标准。男性性往下找,是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女性往上找,是在寻找依靠,尽管现代女性在经济上已经不一定需要依靠男性,但是作为弱势性别在心理上依然存在着不安全感。这种社会文化中的择偶理念,是剩女现象的根本原因。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男人选择配偶和情人,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社会地位上比自己差的女性,女性也喜欢找那些比自己优秀的成功男人。总体上说,男人的择偶标准是向下,女人的择偶标准是向上。在年龄上也是如此,男人可以找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社会公众对此的接受能力比较高;女人就不行了,必须寻找和自己年纪相当或比自己大的男人,如果哪位勇敢的女性找了一个比自己小上十岁八岁的男人,社会压力就会很大。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在现代社会仍是被普遍推崇的。

这样一来,“剩男剩女”现象就出现了,男人的择偶是向下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成功男人一般不会没有老婆或情人;女人择偶是向上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男人就越少。这个择偶模式形成了两个单身群体:男人的单身群体位于社会底部,就是农村或城市贫困男人,因为没有比他们更低下的女性可以供他们选择;女人单身群体位于社会顶部,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本身就很高,再往上来选择男人,就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男人可供他们选择。女博士,女企业家,女官员,女教授等,是女性单身的集中区域,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剩女”。 所以在现代城市婚姻中,性别的两级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面临着困难,尤其是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让优秀的女性处于婚姻的困境。

同时,男女两性择偶标准与要求相差较大。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刚于今年5月结束的一个高学历女性情感状况调查显示,女性对配偶“真心爱自己”、“品德”、“性格”等方面要求很高;相比之下,对恋人的年龄、外表及家庭背景并不太在意。但对男性精英们而言,最令他们心动的往往并不是女性的事业,而是她们温柔体贴的品性与娇好的容貌,这样,符合标准的男士更愿意去找个比她年轻漂亮的,而如果女方有太高的学历,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有压力。于是,男女双方的期望和要求就出现了“落差”,导致高知女性困境择偶。

三 剩女现象结构反思

随着当今世界“剩女”现象的凸显,高知女性择偶难已演变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因为择偶难或交换缺失而宁愿选择过单身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它不仅反映了对女性才能的否定,让女性恐惧提升自己的能力,出现女性甘愿弱化自己以此来获得圆满婚姻生活的倾向,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又重新回归到封建社会,这是人类历史性的倒退,而且这种高知女性择偶难的问题会让人们对教育有错误的认识,使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严重影响人类文化的进步。再者,“剩女”现象的广泛存在也会影响到婚姻家庭的稳定,给家庭带来危机,是家庭震荡的一大可变因子。

同时,我们一直在极力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随着人类的进步,男女在某些方面的确实现了平等,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剩女”现象的出现,其实质表明,女性地位真真提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即男性对她们产生恐惧的心理,社会对她们标以“女博士”“女强人”这种否定化的称谓,视她们不为女性,而是除男女两性外的第三类人,这实质是让这些高知女性对自己的才能感到恐惧,从而导致更多的女性惧怕提升自己,回归到原点,其背后仍是女性被奴役。这种女性因学历,能力,地位,年龄被边缘化

张红平:《女人,做自己》九州出版社,2005年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 单艺斌:《女性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九州出版社,2005年 郑航生:《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田凯《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一期 《平等 和谐 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杜芳琴 王政:《社会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一份来自权威妇女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41.2%的未婚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而男性担心找不到老婆的比例,只有8.1%。同一个调查还表明,跟担心自己嫁不出去的比例相同的女性,坦承自己的择偶标准比较高,但她们却坚持不肯降低标准,宁缺毋滥。(1月10日新华网)

显然,即使在大城市里,剩男的人数,绝对不会比剩女少。但相对而言,剩下来的男性中的优秀者,却远远少于剩女中的优秀者。当然,大龄剩男中也不乏佼佼者,只是,他们的比例的确没有剩女中同类人士多。仅就物质成就而论,大城市中,有房有车、高工资的都市白领丽人,的确有相当比例的人未嫁。但是,这样的白领丽人,尽管已经过了婚嫁的适龄期,但几乎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当初的择偶标准。既然剩男的优秀者少,自然,剩女中的优秀者,找到合意人的机会就少。

在任何社会,人的发言权和曝光度都是不均等的。优秀的精英分子,发言的机会和曝光度肯定要高,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中,好像剩女特别多似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的确有相当多的优秀的女孩子被暂时剩下了,构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有意思的是,在剩女多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在职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也许职场金字塔的顶尖,女性还不够多,但中间层基本上女性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从年龄时段上看,70后女性已经表现出

优势,到80后,大体上男性只好退避三舍了。就像大学里,女生比例越来越高,至少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女生都表现出很强的优势地位。在大学和职场上表现上佳的女生,当然很难容忍自己的另一半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但是,优秀的男生,却随着时代的演进,相对稀少。

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职务和岗位是女性不能胜任了,而女性做得越来越好,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女性解放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国家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找到适合男生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如果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成问题,它对于男生的戕害,比女生更厉害。在学校里,就能显示出两者的差距,进入职场,这个差距就更大。人们发现,一代独生子女,男生相比较女生,不仅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差,而且更没有责任心,心理素质尤其差。这样的男生,在职场上的表现不可能好。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就业市场实际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对男生的优待,但最终男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剩女问题,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国家的人口政策,牵扯到我们家庭和社会教育,更牵扯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果再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麻烦会更大。

责任编辑:韩连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剩女现象,中国的社会病

2008-10-22作者: 扬扬 联系作者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个人婚姻这个人生舞台上,同样充满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在今天我们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单身女人们都想嫁个好男人,享受好车宽宅,名牌服饰,四出旅游,孩子进好学校,有个好的工作、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这些美好的生活,人人想得而享之。

然而,统计学的数据严酷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居于金字塔顶端和上层的成功和优秀的男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由于人数比例偏小,所以就大大地增加了单身女性择偶选择的难度,此其一。其次,成功和优秀的男人,择偶取向一般是向下的,能够逢低吸纳,具体说,就是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所以,优秀成功的男人,找个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女人做妻子,就很满足了。也因此,成功和优秀的男人,大多早早的就已经成家了,所剩者寥寥无几,这就形成了单身女人择偶的第二个难度,此其二。综合以上二点得知,本来成功、优秀男士人数就少,又大多被别人抢走了,这就造成了这种资源的高度稀缺,于是在婚姻这个狩猎场中,我们看到,许多拿着枪的女"猎人",在追逐、瞄准着很少的雄性猎物,由于过程的艰辛和希望的渺茫,因此令许多心高气傲的单身女士,只好望而兴叹了!

然而,加剧这一趋势的,还由于单身女人的择偶取向正好与此相反。她们大多是向上看齐型的,这种逆向运动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剩女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能说是剩女到处都是吧,但看看我们的身边,

周围,总不时的冒出个单身女性来,未嫁的,嫁了又出来的,找不着方向的,等等。单身女人耐得住寂寞,没什么可指责的,但人生过程,缺少了另一半,总是一种欠缺。 而总结单身的原因,不外有:一,自我设限,门槛太高。二,理想幻化,脱离现实。三,个性太强,不能宽容。四,过于谨慎,不敢试错,五,生活圈小,无法选择,等等。 然而,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层次分化明显,在中国高度社会化的职场、官场、商场中那些打拼成功和比较成功的单身女性,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自身社会化大大强化的同时,个人生活日益萎缩,有些已经变得没有多少人性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大大增加,个人性、情感性被掩盖起来,抱着这样的竞争心态择偶,因而便遇到了婚姻问题的大量红灯,这是中国剩女社会病的一个典型特征。 但从女性的社会分工角度和男权为主的社会角度,或者生物学的角度看,女性在择偶上的择强择优确实无可厚非,比如一个漂亮女人,身无长技,找个成功优秀的男人做靠山,争取过上好点的生活,应该无可非议。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已经成功或者比较成功的单身女人,已经很自立的女人,在择偶上还一味的择强择优,不肯低就,这种顽固的、自私的、有些霉变的想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 婚姻观念,是社会观念的反映。在中国当下,充斥着对财富、权力、地位竟相追逐的滚滚红尘中,中国的大量剩女,在懵懂中做了浮躁**的牺牲品,这是很可悲又很可怜的选择! 最后,我想对那些在婚姻问题上经历曲折、但还想嫁人的单身女性说,如果希望找到比较好的如意郎君,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调整自己的心态,眼睛能往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那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就大多了。在降格以求的情况下,选择比较好的男人。具体说呢,就是要注意发现男人的优长之处,容忍男人的缺欠和不足,平庸点的男人在家庭中大多数都是好丈夫。毕竟,这个世界不是少数男英雄的独来独往,而是由大多数平庸男人所组成。

解读当今的“剩女”现象

最近看了一个节目,叫做当今“剩女”现象为何如此严重。说实话,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考虑价值,并且是直接针对当今的女性。

“剩女”是现代人自编自导的词句,但是也能给与大家一个讯息,那就是当今有许多的“单身女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这样的必然下,到底存在什么东西,这就值得大家去挖掘。本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悉一下,“剩女”的心理特征,也能给当今“剩女”一些指导

性的方向。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这样的一群女人,那就是直接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的,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这类女性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物质对于她们来说,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内心心灵的渴望成为了主旋律。

在工作中,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对于男人,她们有足够多的评判。那么这样的环境下,就很容易造成一种“眼高手低”的结果。

其次,“剩女”是独立著称的女性。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在男人的崇拜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控制欲、成就感、自豪感一直让女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变相”发展。

空虚与充实一直是“剩女”的交替心理,这样的交替心理,也就是直接导致剩女产生的愿意之一。或许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剩女”才会感知自己内心的寥落,而在其他的环境下,“剩女”又会发现,其实生命中没有男人也一样可以快乐。这样的模糊心理状态,让“剩女”有种变相的“幻想。”

最后,“剩女”大多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剩女”阶层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这样的虚拟,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这是社会强加给女人的,也是女人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如果“剩女”能够跳出自己为自己建造的“虚拟环境”的氛围,那么一切就可以解决了。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多,那么对于“剩女”现象,我只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是不能逃避的。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来讲,“剩女”很普遍,她们有着美貌,有着高的学历,有着好的工作,有着优秀的品质。但是,却缺乏婚姻,缺乏爱情。

“剩女”大多都只是把爱情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小部分,这些让“剩女”认为,没有爱情,其实人生也并不可悲。说实话,这是我崇尚的生活态度,然而,“剩女”的这种心态,是自己

强加给自己的“假象”,如果把“剩女”搁在另一个环境里,她们就该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又到底在渴求什么。

对于“剩女”应该很好的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挑出自己的圈子,看到事物的本质问题。

第一、突破完美界限,打破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

“剩女”优秀和别人的赞扬,加上自己工作上的成就,往往让自己有种完美的定位。这样的定位,让自己有种“盲目的自豪感”,说实话,这就是社会强加给女人的。那么女人就应该明白,自己只是世界上的一分子,自己永远有很多是自己承载不了的。

把自己的地位下移,和让自己明白,自己并不是完美的化身。对于爱情,就更不应该追求完美,要打破传统的“男人优越与女人的心态”。说实话,“剩女”的外表是坚强的化身,而内心的脆弱,也是让人不可想象的。

在“坚强”和“脆弱”的徘徊中,女人的心理状态一直就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这也是女人“不自信”的体现。我很佩服女人的优秀,也很同情的“假坚强”,为什么就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为什么就不让别人看看,自己的弱处呢?

第二、生活应该现实

可以说“剩女”的生活状态,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不现实,是自己强迫给自己塑造的“虚拟环境”造成的。

最近见到了一个公司的老总,她的外表给男人的感觉就是“无所不能”,但是从心理的角度看,她的越优秀,就越体现她的“不自信”,也能感受她承受的压力越大。

“我一直在渴望自己的完美爱情,一直在渴望有一个肩膀可以让自己依靠,但是我一直在寻找,可是男人的表现让我彻底的失望,我不能成就自己的婚姻,但是我也无可奈何。” 其实这样的心理状态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但是女人的优秀表现,只是外人所看见的,然而在“浮华背后的沧桑”更适合男人去领会。

对于“剩女”就应该马上强迫自己从“优越”的地位中,拉下自己。这样的才能发现,其实自己也就这样,而对于男人的看法,也会发生转变。“不是男人不行,而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很好的去正视男人,去阅读男人。”

第三、放开自己的感情封闭

“剩女”往往也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一转眼发现自己已经30了,或者更大。在这个时候,女人往往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看见的只是自己强迫展示的东西。说实话,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娱乐圈里是相当普遍的。

新人辈出,观众口味挑剔,想成就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在强压下,改变自己,完美自己。那么在内心深处的伤痛,是“剩女”一直不愿意去触及的。

“逃避让剩女更加的悲伤!”

第四、在生活中,寻找迷失的自己

“剩女”应该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剩女”扪心自问一下“我到底在渴求什么?”找到了答案也就相当于成就了自己。当然了光找到还不够,还得去实际行动。

“参与派对多动,参与各项的训练,极大化的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这些是“剩女”面临的工作。

如果交际仅仅限于高端,那么是有不足之处的。“相处了,才会了解”这句话,其实很真实。如果“剩女”永远只在自己固有的朋友圈子里转悠,那么“剩女”是永远也寻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或许现在的“剩女”会问自己,“怎么我就成为这样的人了?怎么和我少女时的梦想不一样。”

自己的环境,的确给自己的判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换个环境呢?

在此本人想说“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那么自己的眼界可以开阔的很多。”

综述一下,女人和男人一样,应该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爱情真的只在你心中占有很少的分量,那么你就应该好好规划下单身生活怎么过。人生是短暂的,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因为等你行将离世的时候,再来弥补,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生活就是这样,你给它什么,它就回报你什么。短暂的人生,怎么度过,是你可以规划的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 高标准妨碍幸福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 高标准妨碍幸福2009-09-02 11:22手机看新民网

中国可能确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该国国内的“约会市场”仍低迷不振。据官方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

北京有逾50万名“剩女”

中国可能确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该国国内的“约会市场”仍低迷不振。28岁的董纯(音译)苦恼地说:“我已一个人4年了,真想结婚。”她是北京人,拥有硕士学位。

董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如今在一家著名媒体公司担任要职。但是,尽管事业上顺心,她仍然要为将来――也就是终身大事发愁。

据官方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许多中国人对这个数字感到吃惊,他们认为生儿育女本是生活的中心。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一些新词,由中国教育部2007年8月正式公布的新词“剩女”就是其中之一。“剩女”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高薪工作,但比起前几代人,她们孤身一人的日子要长得多。就董小姐来说,她年薪约1.2万美元,是北京平均工资的两倍,高级营销经理的头衔也令人羡慕,但这反而增加了她寻找“真命天子”的难度。她说:“我理想中的对象应该是各方面都比我好的。我希望他风趣、能干。换句话说,他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男人。”

跟董一样想法的未婚女性还不少。某门户网站5月份进行了一项名为“你身边有剩女吗”的网上调查,64.2%的女性表示努力寻找“完美男人”是妨碍她们婚姻幸福的主要原因。“剩女”和其他人一样想要步入婚姻殿堂,但这个人数日多的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不想委屈自己。婚恋网站世纪佳缘CEO龚海燕说:“剩女总是忙于工作,缺少社会生活。她们对人生伴侣有很高标准,不想仓促走入婚姻。”

对于许多“剩女”来说,寻找如意郎君的压力不仅来自自己,许多中国父母也越来越焦虑。29岁的北京上班族周小姐表示,她一想到二月份的春节就发怵,那时候她一般会回到老家跟家人亲戚团聚。“我爸妈说,如果春节不带回男朋友,最好不要回家了。”周说。但即使这种威胁都不足以令周小姐降低要求,她仍然想要一个完美男人跟她一起回家。照这样看来,她要错过几个回家过年的机会了。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 择偶梯度 性别差异 男权思想 交换

一 何谓“剩女”现象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 “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生于七十年代)。“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她们不甘于像传统女性那样做只能受动的被动存在的物,不相信命运对自己人生的摆布,她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存在,她们用积极的心态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圈,主动的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十分明确意识到确立主体意识的意义,[1]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觉自愿的在工作领域创出自己的蓝天。进而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第三,“剩女”大多个人眼光高,是完全的完美主义者。“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她们渴望自己能超越周围的人,成为女中豪杰,但现实社会对精英女性的排斥让她们不能容忍,以此她们就创造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虚拟世界”,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在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她们能够完全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欲望,但同时这种虚拟的控制会让她们迷失自我,进而走向不归路。

最后,“剩女”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社会层次高是很多剩女的一大特点,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生活对她们来说好像只有工作,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她们有

着急促的生活节奏,对于她们,闲暇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她们很少能考虑到除工作外的其他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她们渐渐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剩女”——当今社会中一大独特的社会群体,它已渐变的大众化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剩女”已作为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二 “剩女”现象的由来

“剩女”现象实质反映大龄优秀女性择偶难的一大事实,这已不简单是只关乎女性的一大问题,更是一大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既可从“剩女”自身找起,同时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交换理论下女性自主选择做“剩女”

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他所解释的人类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如果交换不对等,人们就会因感到交换失调而试图终止交换,这即他所谓的“经济人”。布劳在他的交换理论中也强调“互惠”这一交换特性,同时他还强调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的重要性,如果人们之间的交换不能相互补给,人们往往不会选择交换。[2]“剩女”在择偶中同样可以折射出交换的因子,交换对象是否与她们理想的交换相契合是她们选择是否交换的一大前提。

同时,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大于单身收入,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独身。[3]这从经济层面进一步解释了人们结婚与否的动机存在性。

从对“剩女”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剩女”在婚配中的交换。

第一, 经济抚育交换中断

都说女人结婚是为了保障,这种保障无非是经济和孩子。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婚姻中,女性在经济上是完全不独立的,她们没有经济上的话语权,低薪成为阻挡她们实现自己某些物质欲望的一大障碍,然而,女性似乎可以把自己无力买到的东西和达到的生活方式,通过嫁人\通过从属于男人而实现,这种经济抚育交换的满足,成为传统女性结婚的一大动机。

回望现代“剩女”,她们具有“三高”特征,即“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高”,从这三方面就可直接知道“剩女”经济的完全独立性,她们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享受高档次服务,生活在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领域。从这个方面看她们没有和其他男性交换经济抚养的必要性,她们不用依赖男性而独立的生活,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女性在经济上依托男性的模式。这种经济交换的打破,让那些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的女性没有了结婚的直接理由,没有了和男性交换的明确动机,因而就宁愿选择单身。

第二, 自由交换缺失

“结婚”这两个字意味着责任与厮守,特别对于女性,很多女性因为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家庭,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生活观念和家庭观念都发生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只对自己

负责任,一切行为准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是金钱在作怪吧),责任感在她们心中已慢慢变淡,她们不愿被婚姻的枷锁束缚,而宁愿选择独自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美好。在现代社会,女人的自由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独立的“剩女”们,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生活,[4]即使不结婚,同样可以获得情感交换的满足,在尽情的享受恋爱美好的同时,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也不会被婚姻\诺言束缚自己。结婚会使这种渴望自由的极度心理被压抑,面对这种自由的缺失,在权衡交换的得失中,有些女性会选择单身,不被婚姻束缚。 第三, 预期交换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贬值

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拥有广泛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情感上的经验,婚姻交换对于“剩女”来说她们更注重的是情感交换,而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的“剩女”,再不会像一个黄毛丫头一样相信什么爱情,在她们看来,“海枯石烂、坚如磐石”之类的铮铮誓言,只能从小说里寻觅。有位“剩女”这样说:“这个浮华世界使每个人都变得功利,连灵魂都可以交易,更甭说爱情、婚姻。有时望着对面笑得灿烂的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他是对我笑呢,还是对我另有所图。我已不太能相信异性的真情了。”这种对爱情失去信心的女性在“剩女”群体中不乏少数。

“恐怖”婚姻同样是影响很多女性选择独生的一大因素,来自已婚朋友、亲友的家庭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对结婚感到后悔,总是对未婚的朋友大吐婚姻的苦水这让很多女性对婚姻抱有恐惧的心理。

(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客观影响(性别冲突)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的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性别刻板印象具体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在性别气质观念的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娇小优雅的,而且还情绪化的依赖他人,因而被固定于担任私领域的家庭内的角色,[5]而对于走出家庭担任一些高层职务的女人冠以“女强人”,“女强人”一般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她们所担任的角色与社会角色期待相悖,这种对女性精英份子的偏见会严重干预她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性别的刻板,但是,隐形的不平等却一直存在,制度层面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人们思想领域的改变,在人们的意识中,在社会观念里,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女性观咋消极方面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像阴影一样笼罩着现代女性的生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这些封建思想仍大有市场。[6]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们虽然穿上了西服革履,但骨子里却还是老祖宗。的确,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女人”比所谓的“女强人”更受人们的赞赏,温顺\柔弱等古典女性审美观仍为人们所称慕,而那些高职女性知识份子则被认为只会干事业,不会顾家,没有女人味,不温柔,没有生活情调,可敬不可爱等等。所以有才能的女性择偶是反而成了障碍,社会上对优秀女性的刻板印象表达了男性对这种女性的恐惧,因为在这种女性面前,男性很容易失去控制权,无法保持传统的性别优势。[7] 在对部分知识女性的调查中,其中一项是“那可认为女性和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是什么?”人们认为,女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40.7%,而认为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61.5%,后者比前者高近25个百分点,“男性应比女性强”“丈夫的学历应该比妻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当代人们的普遍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知女青年的择偶问题。丈夫容不下妻子比他强,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问题,一位处级女干部说:“男人以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用这种方法不但征服不了男人,只会失掉男人。”也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出不了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政治家,是因为中国没有出现能宽容自己的老婆的撒切尔先生。”在传统婚姻观念影响下,女性的职位和收入高于丈夫就间太小,出现择偶难的问题。

(三)择偶梯度效应

两性在择偶上存在梯度效应,男性往下找,女性往上找,这依然是一个传统的标准。男性性往下找,是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女性往上找,是在寻找依靠,尽管现代女性在经济上已经不一定需要依靠男性,但是作为弱势性别在心理上依然存在着不安全感。这种社会文化中的择偶理念,是剩女现象的根本原因。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男人选择配偶和情人,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社会地位上比自己差的女性,女性也喜欢找那些比自己优秀的成功男人。总体上说,男人的择偶标准是向下,女人的择偶标准是向上。在年龄上也是如此,男人可以找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社会公众对此的接受能力比较高;女人就不行了,必须寻找和自己年纪相当或比自己大的男人,如果哪位勇敢的女性找了一个比自己小上十岁八岁的男人,社会压力就会很大。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在现代社会仍是被普遍推崇的。

这样一来,“剩男剩女”现象就出现了,男人的择偶是向下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成功男人一般不会没有老婆或情人;女人择偶是向上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男人就越少。这个择偶模式形成了两个单身群体:男人的单身群体位于社会底部,就是农村或城市贫困男人,因为没有比他们更低下的女性可以供他们选择;女人单身群体位于社会顶部,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本身就很高,再往上来选择男人,就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男人可供他们选择。女博士,女企业家,女官员,女教授等,是女性单身的集中区域,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剩女”。 所以在现代城市婚姻中,性别的两级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面临着困难,尤其是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让优秀的女性处于婚姻的困境。

同时,男女两性择偶标准与要求相差较大。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刚于今年5月结束的一个高学历女性情感状况调查显示,女性对配偶“真心爱自己”、“品德”、“性格”等方面要求很高;相比之下,对恋人的年龄、外表及家庭背景并不太在意。但对男性精英们而言,最令他们心动的往往并不是女性的事业,而是她们温柔体贴的品性与娇好的容貌,这样,符合标准的男士更愿意去找个比她年轻漂亮的,而如果女方有太高的学历,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有压力。于是,男女双方的期望和要求就出现了“落差”,导致高知女性困境择偶。

三 剩女现象结构反思

随着当今世界“剩女”现象的凸显,高知女性择偶难已演变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因为择偶难或交换缺失而宁愿选择过单身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它不仅反映了对女性才能的否定,让女性恐惧提升自己的能力,出现女性甘愿弱化自己以此来获得圆满婚姻生活的倾向,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又重新回归到封建社会,这是人类历史性的倒退,而且这种高知女性择偶难的问题会让人们对教育有错误的认识,使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严重影响人类文化的进步。再者,“剩女”现象的广泛存在也会影响到婚姻家庭的稳定,给家庭带来危机,是家庭震荡的一大可变因子。

同时,我们一直在极力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随着人类的进步,男女在某些方面的确实现了平等,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剩女”现象的出现,其实质表明,女性地位真真提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即男性对她们产生恐惧的心理,社会对她们标以“女博士”“女强人”这种否定化的称谓,视她们不为女性,而是除男女两性外的第三类人,这实质是让这些高知女性对自己的才能感到恐惧,从而导致更多的女性惧怕提升自己,回归到原点,其背后仍是女性被奴役。这种女性因学历,能力,地位,年龄被边缘化

张红平:《女人,做自己》九州出版社,2005年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 单艺斌:《女性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九州出版社,2005年 郑航生:《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田凯《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一期 《平等 和谐 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杜芳琴 王政:《社会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一份来自权威妇女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41.2%的未婚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而男性担心找不到老婆的比例,只有8.1%。同一个调查还表明,跟担心自己嫁不出去的比例相同的女性,坦承自己的择偶标准比较高,但她们却坚持不肯降低标准,宁缺毋滥。(1月10日新华网)

显然,即使在大城市里,剩男的人数,绝对不会比剩女少。但相对而言,剩下来的男性中的优秀者,却远远少于剩女中的优秀者。当然,大龄剩男中也不乏佼佼者,只是,他们的比例的确没有剩女中同类人士多。仅就物质成就而论,大城市中,有房有车、高工资的都市白领丽人,的确有相当比例的人未嫁。但是,这样的白领丽人,尽管已经过了婚嫁的适龄期,但几乎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当初的择偶标准。既然剩男的优秀者少,自然,剩女中的优秀者,找到合意人的机会就少。

在任何社会,人的发言权和曝光度都是不均等的。优秀的精英分子,发言的机会和曝光度肯定要高,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中,好像剩女特别多似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的确有相当多的优秀的女孩子被暂时剩下了,构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有意思的是,在剩女多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在职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也许职场金字塔的顶尖,女性还不够多,但中间层基本上女性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从年龄时段上看,70后女性已经表现出

优势,到80后,大体上男性只好退避三舍了。就像大学里,女生比例越来越高,至少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女生都表现出很强的优势地位。在大学和职场上表现上佳的女生,当然很难容忍自己的另一半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但是,优秀的男生,却随着时代的演进,相对稀少。

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职务和岗位是女性不能胜任了,而女性做得越来越好,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女性解放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国家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找到适合男生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如果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成问题,它对于男生的戕害,比女生更厉害。在学校里,就能显示出两者的差距,进入职场,这个差距就更大。人们发现,一代独生子女,男生相比较女生,不仅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差,而且更没有责任心,心理素质尤其差。这样的男生,在职场上的表现不可能好。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就业市场实际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对男生的优待,但最终男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剩女问题,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国家的人口政策,牵扯到我们家庭和社会教育,更牵扯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果再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麻烦会更大。

责任编辑:韩连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剩女现象,中国的社会病

2008-10-22作者: 扬扬 联系作者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个人婚姻这个人生舞台上,同样充满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在今天我们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单身女人们都想嫁个好男人,享受好车宽宅,名牌服饰,四出旅游,孩子进好学校,有个好的工作、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这些美好的生活,人人想得而享之。

然而,统计学的数据严酷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居于金字塔顶端和上层的成功和优秀的男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由于人数比例偏小,所以就大大地增加了单身女性择偶选择的难度,此其一。其次,成功和优秀的男人,择偶取向一般是向下的,能够逢低吸纳,具体说,就是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所以,优秀成功的男人,找个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女人做妻子,就很满足了。也因此,成功和优秀的男人,大多早早的就已经成家了,所剩者寥寥无几,这就形成了单身女人择偶的第二个难度,此其二。综合以上二点得知,本来成功、优秀男士人数就少,又大多被别人抢走了,这就造成了这种资源的高度稀缺,于是在婚姻这个狩猎场中,我们看到,许多拿着枪的女"猎人",在追逐、瞄准着很少的雄性猎物,由于过程的艰辛和希望的渺茫,因此令许多心高气傲的单身女士,只好望而兴叹了!

然而,加剧这一趋势的,还由于单身女人的择偶取向正好与此相反。她们大多是向上看齐型的,这种逆向运动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剩女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能说是剩女到处都是吧,但看看我们的身边,

周围,总不时的冒出个单身女性来,未嫁的,嫁了又出来的,找不着方向的,等等。单身女人耐得住寂寞,没什么可指责的,但人生过程,缺少了另一半,总是一种欠缺。 而总结单身的原因,不外有:一,自我设限,门槛太高。二,理想幻化,脱离现实。三,个性太强,不能宽容。四,过于谨慎,不敢试错,五,生活圈小,无法选择,等等。 然而,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层次分化明显,在中国高度社会化的职场、官场、商场中那些打拼成功和比较成功的单身女性,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自身社会化大大强化的同时,个人生活日益萎缩,有些已经变得没有多少人性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大大增加,个人性、情感性被掩盖起来,抱着这样的竞争心态择偶,因而便遇到了婚姻问题的大量红灯,这是中国剩女社会病的一个典型特征。 但从女性的社会分工角度和男权为主的社会角度,或者生物学的角度看,女性在择偶上的择强择优确实无可厚非,比如一个漂亮女人,身无长技,找个成功优秀的男人做靠山,争取过上好点的生活,应该无可非议。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已经成功或者比较成功的单身女人,已经很自立的女人,在择偶上还一味的择强择优,不肯低就,这种顽固的、自私的、有些霉变的想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 婚姻观念,是社会观念的反映。在中国当下,充斥着对财富、权力、地位竟相追逐的滚滚红尘中,中国的大量剩女,在懵懂中做了浮躁**的牺牲品,这是很可悲又很可怜的选择! 最后,我想对那些在婚姻问题上经历曲折、但还想嫁人的单身女性说,如果希望找到比较好的如意郎君,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调整自己的心态,眼睛能往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那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就大多了。在降格以求的情况下,选择比较好的男人。具体说呢,就是要注意发现男人的优长之处,容忍男人的缺欠和不足,平庸点的男人在家庭中大多数都是好丈夫。毕竟,这个世界不是少数男英雄的独来独往,而是由大多数平庸男人所组成。

解读当今的“剩女”现象

最近看了一个节目,叫做当今“剩女”现象为何如此严重。说实话,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考虑价值,并且是直接针对当今的女性。

“剩女”是现代人自编自导的词句,但是也能给与大家一个讯息,那就是当今有许多的“单身女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这样的必然下,到底存在什么东西,这就值得大家去挖掘。本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悉一下,“剩女”的心理特征,也能给当今“剩女”一些指导

性的方向。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这样的一群女人,那就是直接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的,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这类女性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物质对于她们来说,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内心心灵的渴望成为了主旋律。

在工作中,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对于男人,她们有足够多的评判。那么这样的环境下,就很容易造成一种“眼高手低”的结果。

其次,“剩女”是独立著称的女性。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在男人的崇拜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控制欲、成就感、自豪感一直让女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变相”发展。

空虚与充实一直是“剩女”的交替心理,这样的交替心理,也就是直接导致剩女产生的愿意之一。或许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剩女”才会感知自己内心的寥落,而在其他的环境下,“剩女”又会发现,其实生命中没有男人也一样可以快乐。这样的模糊心理状态,让“剩女”有种变相的“幻想。”

最后,“剩女”大多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剩女”阶层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这样的虚拟,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这是社会强加给女人的,也是女人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如果“剩女”能够跳出自己为自己建造的“虚拟环境”的氛围,那么一切就可以解决了。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多,那么对于“剩女”现象,我只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是不能逃避的。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来讲,“剩女”很普遍,她们有着美貌,有着高的学历,有着好的工作,有着优秀的品质。但是,却缺乏婚姻,缺乏爱情。

“剩女”大多都只是把爱情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小部分,这些让“剩女”认为,没有爱情,其实人生也并不可悲。说实话,这是我崇尚的生活态度,然而,“剩女”的这种心态,是自己

强加给自己的“假象”,如果把“剩女”搁在另一个环境里,她们就该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又到底在渴求什么。

对于“剩女”应该很好的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挑出自己的圈子,看到事物的本质问题。

第一、突破完美界限,打破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

“剩女”优秀和别人的赞扬,加上自己工作上的成就,往往让自己有种完美的定位。这样的定位,让自己有种“盲目的自豪感”,说实话,这就是社会强加给女人的。那么女人就应该明白,自己只是世界上的一分子,自己永远有很多是自己承载不了的。

把自己的地位下移,和让自己明白,自己并不是完美的化身。对于爱情,就更不应该追求完美,要打破传统的“男人优越与女人的心态”。说实话,“剩女”的外表是坚强的化身,而内心的脆弱,也是让人不可想象的。

在“坚强”和“脆弱”的徘徊中,女人的心理状态一直就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这也是女人“不自信”的体现。我很佩服女人的优秀,也很同情的“假坚强”,为什么就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为什么就不让别人看看,自己的弱处呢?

第二、生活应该现实

可以说“剩女”的生活状态,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不现实,是自己强迫给自己塑造的“虚拟环境”造成的。

最近见到了一个公司的老总,她的外表给男人的感觉就是“无所不能”,但是从心理的角度看,她的越优秀,就越体现她的“不自信”,也能感受她承受的压力越大。

“我一直在渴望自己的完美爱情,一直在渴望有一个肩膀可以让自己依靠,但是我一直在寻找,可是男人的表现让我彻底的失望,我不能成就自己的婚姻,但是我也无可奈何。” 其实这样的心理状态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但是女人的优秀表现,只是外人所看见的,然而在“浮华背后的沧桑”更适合男人去领会。

对于“剩女”就应该马上强迫自己从“优越”的地位中,拉下自己。这样的才能发现,其实自己也就这样,而对于男人的看法,也会发生转变。“不是男人不行,而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很好的去正视男人,去阅读男人。”

第三、放开自己的感情封闭

“剩女”往往也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一转眼发现自己已经30了,或者更大。在这个时候,女人往往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看见的只是自己强迫展示的东西。说实话,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娱乐圈里是相当普遍的。

新人辈出,观众口味挑剔,想成就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在强压下,改变自己,完美自己。那么在内心深处的伤痛,是“剩女”一直不愿意去触及的。

“逃避让剩女更加的悲伤!”

第四、在生活中,寻找迷失的自己

“剩女”应该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剩女”扪心自问一下“我到底在渴求什么?”找到了答案也就相当于成就了自己。当然了光找到还不够,还得去实际行动。

“参与派对多动,参与各项的训练,极大化的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这些是“剩女”面临的工作。

如果交际仅仅限于高端,那么是有不足之处的。“相处了,才会了解”这句话,其实很真实。如果“剩女”永远只在自己固有的朋友圈子里转悠,那么“剩女”是永远也寻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或许现在的“剩女”会问自己,“怎么我就成为这样的人了?怎么和我少女时的梦想不一样。”

自己的环境,的确给自己的判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换个环境呢?

在此本人想说“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那么自己的眼界可以开阔的很多。”

综述一下,女人和男人一样,应该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爱情真的只在你心中占有很少的分量,那么你就应该好好规划下单身生活怎么过。人生是短暂的,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因为等你行将离世的时候,再来弥补,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生活就是这样,你给它什么,它就回报你什么。短暂的人生,怎么度过,是你可以规划的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 高标准妨碍幸福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 高标准妨碍幸福2009-09-02 11:22手机看新民网

中国可能确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该国国内的“约会市场”仍低迷不振。据官方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

北京有逾50万名“剩女”

中国可能确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该国国内的“约会市场”仍低迷不振。28岁的董纯(音译)苦恼地说:“我已一个人4年了,真想结婚。”她是北京人,拥有硕士学位。

董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如今在一家著名媒体公司担任要职。但是,尽管事业上顺心,她仍然要为将来――也就是终身大事发愁。

据官方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许多中国人对这个数字感到吃惊,他们认为生儿育女本是生活的中心。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一些新词,由中国教育部2007年8月正式公布的新词“剩女”就是其中之一。“剩女”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高薪工作,但比起前几代人,她们孤身一人的日子要长得多。就董小姐来说,她年薪约1.2万美元,是北京平均工资的两倍,高级营销经理的头衔也令人羡慕,但这反而增加了她寻找“真命天子”的难度。她说:“我理想中的对象应该是各方面都比我好的。我希望他风趣、能干。换句话说,他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男人。”

跟董一样想法的未婚女性还不少。某门户网站5月份进行了一项名为“你身边有剩女吗”的网上调查,64.2%的女性表示努力寻找“完美男人”是妨碍她们婚姻幸福的主要原因。“剩女”和其他人一样想要步入婚姻殿堂,但这个人数日多的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不想委屈自己。婚恋网站世纪佳缘CEO龚海燕说:“剩女总是忙于工作,缺少社会生活。她们对人生伴侣有很高标准,不想仓促走入婚姻。”

对于许多“剩女”来说,寻找如意郎君的压力不仅来自自己,许多中国父母也越来越焦虑。29岁的北京上班族周小姐表示,她一想到二月份的春节就发怵,那时候她一般会回到老家跟家人亲戚团聚。“我爸妈说,如果春节不带回男朋友,最好不要回家了。”周说。但即使这种威胁都不足以令周小姐降低要求,她仍然想要一个完美男人跟她一起回家。照这样看来,她要错过几个回家过年的机会了。


相关内容

  • 事业单位招聘面试技巧:2017年事业单位面试--社会现象
  • 事业单位招聘面试技巧:2017年事业单位面试--社会现象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招聘面试技巧<2017年事业单位面试--社会现象>,希望各位考生可以通过本篇文章对事业单位面试有所了解和掌握,在以后的面试中灵活应用,一举成功! 在综合分析题目中较常见的还是社会现象的题目, ...

  • 2016国家公务员面试之社会现象与政策理解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 2016国家公务员面试之社会现象与政策理解类问题的区别与联 系 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 公务员考试的面试形式为考生整理了大量结构化面试与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最新热点.面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社会现象和政策理 ...

  • 三步走巧解面试社会现象类试题
  • 三步走巧解面试社会现象类试题 中公教育专家研究发现,综合分析题是公务员面试的重头戏.社会现象类试题是综合分析题的重中之重,历来受到各层次公考面试命题人员的重视.从题量分析,考生能够做好社会现象题,对综合分析题的掌握就完成了一半:如果从答题思路,思维模式来看,能够做好社会现象题,对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思维 ...

  • 江苏省自学考试统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目
  •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一部分重点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任务目的,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内在的特点,将统计总体按照一 ...

  •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2.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 3.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 ...

  • 社会研究方法_重点笔记_串讲内容_自考
  • 第一章 社会研究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专门的科学研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说明社会现象的表面状况,还要说明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并且把握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社会研究"的概念比& ...

  • 统计基础名词解释
  • 一. 名词解释 1.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2. 变量: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称为变量, 3. 不变标志:是在不同的总体单位之间不发生变化的标志. 4. 定性变量:变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预知的变量称为定性变量,也称确定性变量. 5. 统计调查 ...

  •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2
  •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研究导论 第一节 (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 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1 目的性 2 经验性 3 理论性 4 社会性 ...

  • 大众消费者从众购物心理探析与研究分析报告
  • 大众消费者从众购物心理探析与研究分 析报告 Ⅲ 摘要 消费者旳.从众行为在现实生活消费旳.过程中是一种很普遍旳.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旳.主要原因是人们旳.从众心理因素'作为企业旳.管理者来说,无论是是利用4P理论营销或者是用6P理论来营销,其目旳.都是为了卖出自己旳.产品'而抓住消费者旳.购物心 ...

  • 矛盾分析法分析医患关系
  •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医患冲突及其解决的对策 班级:商研1521班 姓名:刘雪融 学号:[1**********] 当前医患关系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生和患者之间本来应是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协作关系,但目前一些地方这种关系已经发展到紧张的地步,彼此缺乏信任,不能够相互理解,矛盾增多,医疗纠纷频发,冲突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