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容川非庚款留洋而通西医

倪海厦说唐容川以庚款留洋而通西医,返读中国古籍而觉道在是矣。此说不确,唐容川非庚款留洋而通西医。而且其学中医在先,了解西医在后。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年签订赔款的辛丑条约,而庚子赔款留美要到1909年才开始。

唐容川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自叙,《血证论》有光绪十年甲申(1884)刻本及自叙,《伤寒论浅注补正》有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邓云航叙,《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有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自叙,《本草问答》有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自叙。而此五种之合刻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上海千頃堂石印本(另有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石印本)。可见唐容川的主要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作于庚子1900之前。倪说非也。

《血证论》唐宗海自叙中说“先君子体羸善病,故海早岁即习方书,有恙则调治之。癸酉六月,骤得吐血,继复转为下血。查照各书,施治罔效,延请名宿,仍无确见,大约用调停之药,以俟病衰而已。因此遍览方书,每于血证,尝三致意。时里中人甚诩乡先辈杨西山先生所著《失血大法》,得血证不传之秘,门下抄存,私为鸿宝。吾以先君病,故多方购求,仅得一览。而其书议论方药,究亦未能精详,以之治病,卒鲜成效。乃废然自返,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今先君既逝,而荆妻冯氏又得血疾,视制方药,竟获安全。慨然曰:大丈夫不能立功名于天下,苟有一才一艺,稍足补救于当时,而又吝不忍传,陋哉!爰将失血之证,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书成,自顾而转憾悟道不早,不能延吾父之寿也。然尤幸此书之或可以救天下后世也。时光绪十年岁在甲申重九后一日容川唐宗海自叙”。

从这篇自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唐容川学习中医仍出于儒门事亲不可不懂方药之旨。其父得血证自癸酉1873年,而其血证论成书应不晚于甲申1884年。

《伤寒论浅注补正》光绪二十年甲午邓其章云航序中有云:“戊子秋,唐容川兄经沪上。容川己丑进士,前为诸生,名闻三蜀,列门下者恒数十人,与家兄云笠通谱。余每过从,知其能医,究未知其精也。迄晤海上,时每有疑证,问之辄应如响。凡人身脏腑经络,明若观火;且其谈三焦,更能发人所未发,皆以西医之形迹印证中医之气化。章不能疗者,一经容川诊治,沉痼顿除,人俱惊为神奇,章则津梁奉之矣。常言:仲师书,《浅注》虽佳,不无遗误,必再补正乃善。余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阅之自悟。章受读一过,再读仲景书,前不能解者大半可解,乃叹仲景之书如锁,此其钥也,真鸿宝欤。遂石印行世。又为之请曰:医理虽明,医法未备,何不从事《伤寒》《金匮》,将所谓补正者笔之于书,岂非大千世界火坑中生莲耶?盖医病止愈一人,不如医医,其功当倍于医病。补正云者,原以医前之医,即以医后之医;既医医愈矣,将已愈之医,治未愈之病,其所活当不啻恒河沙数。越两寒暑,《补正》书成,捧读之下,疑团冰释,实为轩岐功臣,足以羽翼仲景,医道当从此昌明,使活人之术不致杀人,则天下幸甚,后世幸甚”。

唐容川己丑年中进士,那是1889年,戊子1888年秋路过上海。这个时候已经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邓云航受读之后爱如鸿宝,“遂石印行世”。而在邓云航的敦请之下,唐氏又开始在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两书基础上补正,两年后书成。甲午1894年邓云航为之作序。那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成书于1888年秋以前,而《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两书成书于1888~1894年之间。

《本草问答》有唐容川自序云“余自去冬游于粤省,得遇张君伯龙,天资英敏,文史淹通,留心世故而不习举业,真达人也。┈┈与余邂逅便留讲贯,谓余所著中西各种医书于病源治法固已详矣,而独少本草,未免缺然。┈┈幸毋隐秘不宣,惟先生明以教我。余以伯龙此言甚挚,因与问答而成是书”。

如果《本草问答》自序所署日期属实,那么“去冬”为壬辰(1892)冬,而于癸巳(1893)仲春月作自叙,书稿篇幅不长,师弟都是行家,问答而成书,速度没什么奇怪的。但有一点可疑,此五种之合刻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最早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上海千頃堂石印本。《本草问答》作于1892年冬天,而于当年就有与其他四种的合刻本问世,出版印刷的速度在今天可以,而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恐怕是在壬辰年(1892)或癸巳年(1893)策划,书成署为壬辰1892年。

《唐容川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5年1月第3次印刷)的编者王咪咪认为唐容川的生卒年为1846年-1897年。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增订版P263《唐容川论瘀血》一文记唐容川生卒年为公元1862年-1918年。如果前者正确,那么唐氏卒于庚子1900年之前,不可能发生庚款留洋。如果后一说正确,那么到1909年唐容川已经47岁,若留洋而通西医,回头重新发现中医太美,而写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总感觉似乎不靠谱,47岁留洋恐怕年岁太老不合适,一般留洋都是童生或青年,像胡适考取庚款留美时也就19、20岁左右。

尝试从这些线索来总结一下,按王咪咪说唐容川于1846年生于四川彭县,小时候读文学理,十六岁时已闻名乡里,但是他父亲体弱多病,唐容川深感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所以他“早岁即习方书”。1873年癸酉六月其父“骤得吐血,继复转为下血,查照各书,施治罔效,延请名宿,仍无确见”,这一年唐容川27岁。后来他父亲还是病逝了。在他父亲吐血后求治的同时,宗海痛感自己医道不精,“因此遍览方书”“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今先君既逝,而荆妻冯氏又得血疾,视制方药,竟获安全”,王咪咪说唐容川妻冯氏得病是1879年,那么这一年唐容川33岁。从此四里八乡索方请诊者不绝,唐氏也从不回绝,即使半夜叩门,亦披衣辄往,从不索取报酬,并多次治好各种疑难病症,也就是邓其章所言“前为诸生,名闻三蜀”,居家筑室授徒,“列门下者恒数十人”。1884年甲申唐容川著成《血证论》,时年38岁。1888年戊子,唐容川已经著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秋天到上海,遇到老朋友四川夔门邓云笠的弟弟邓其章(字云航),当时邓其章在上海行医。唐容川将《中医汇通医经精义》手稿示之邓其章。邓其章读了《中西会通医经精义》后赞为鸿宝,并请唐容川补正《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两书。1889年己丑,唐容川中进士,已是43岁了。大约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1892年之前《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完稿,1892年冬天唐容川到广东,遇到当时的名士张士骧(字伯龙),张伯龙拜唐容川为师,师徒问答而讨论本草,写成《本草问答》一书。上海千顷堂书局1892年计划将唐氏《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五书石印发行,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时年46岁。

而其卒年都多种说法,我没有读到相应的文献,没有什么看法。

倪海厦说唐容川以庚款留洋而通西医,返读中国古籍而觉道在是矣。此说不确,唐容川非庚款留洋而通西医。而且其学中医在先,了解西医在后。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年签订赔款的辛丑条约,而庚子赔款留美要到1909年才开始。

唐容川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自叙,《血证论》有光绪十年甲申(1884)刻本及自叙,《伤寒论浅注补正》有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邓云航叙,《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有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自叙,《本草问答》有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自叙。而此五种之合刻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上海千頃堂石印本(另有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石印本)。可见唐容川的主要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作于庚子1900之前。倪说非也。

《血证论》唐宗海自叙中说“先君子体羸善病,故海早岁即习方书,有恙则调治之。癸酉六月,骤得吐血,继复转为下血。查照各书,施治罔效,延请名宿,仍无确见,大约用调停之药,以俟病衰而已。因此遍览方书,每于血证,尝三致意。时里中人甚诩乡先辈杨西山先生所著《失血大法》,得血证不传之秘,门下抄存,私为鸿宝。吾以先君病,故多方购求,仅得一览。而其书议论方药,究亦未能精详,以之治病,卒鲜成效。乃废然自返,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今先君既逝,而荆妻冯氏又得血疾,视制方药,竟获安全。慨然曰:大丈夫不能立功名于天下,苟有一才一艺,稍足补救于当时,而又吝不忍传,陋哉!爰将失血之证,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书成,自顾而转憾悟道不早,不能延吾父之寿也。然尤幸此书之或可以救天下后世也。时光绪十年岁在甲申重九后一日容川唐宗海自叙”。

从这篇自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唐容川学习中医仍出于儒门事亲不可不懂方药之旨。其父得血证自癸酉1873年,而其血证论成书应不晚于甲申1884年。

《伤寒论浅注补正》光绪二十年甲午邓其章云航序中有云:“戊子秋,唐容川兄经沪上。容川己丑进士,前为诸生,名闻三蜀,列门下者恒数十人,与家兄云笠通谱。余每过从,知其能医,究未知其精也。迄晤海上,时每有疑证,问之辄应如响。凡人身脏腑经络,明若观火;且其谈三焦,更能发人所未发,皆以西医之形迹印证中医之气化。章不能疗者,一经容川诊治,沉痼顿除,人俱惊为神奇,章则津梁奉之矣。常言:仲师书,《浅注》虽佳,不无遗误,必再补正乃善。余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阅之自悟。章受读一过,再读仲景书,前不能解者大半可解,乃叹仲景之书如锁,此其钥也,真鸿宝欤。遂石印行世。又为之请曰:医理虽明,医法未备,何不从事《伤寒》《金匮》,将所谓补正者笔之于书,岂非大千世界火坑中生莲耶?盖医病止愈一人,不如医医,其功当倍于医病。补正云者,原以医前之医,即以医后之医;既医医愈矣,将已愈之医,治未愈之病,其所活当不啻恒河沙数。越两寒暑,《补正》书成,捧读之下,疑团冰释,实为轩岐功臣,足以羽翼仲景,医道当从此昌明,使活人之术不致杀人,则天下幸甚,后世幸甚”。

唐容川己丑年中进士,那是1889年,戊子1888年秋路过上海。这个时候已经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邓云航受读之后爱如鸿宝,“遂石印行世”。而在邓云航的敦请之下,唐氏又开始在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两书基础上补正,两年后书成。甲午1894年邓云航为之作序。那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成书于1888年秋以前,而《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两书成书于1888~1894年之间。

《本草问答》有唐容川自序云“余自去冬游于粤省,得遇张君伯龙,天资英敏,文史淹通,留心世故而不习举业,真达人也。┈┈与余邂逅便留讲贯,谓余所著中西各种医书于病源治法固已详矣,而独少本草,未免缺然。┈┈幸毋隐秘不宣,惟先生明以教我。余以伯龙此言甚挚,因与问答而成是书”。

如果《本草问答》自序所署日期属实,那么“去冬”为壬辰(1892)冬,而于癸巳(1893)仲春月作自叙,书稿篇幅不长,师弟都是行家,问答而成书,速度没什么奇怪的。但有一点可疑,此五种之合刻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最早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上海千頃堂石印本。《本草问答》作于1892年冬天,而于当年就有与其他四种的合刻本问世,出版印刷的速度在今天可以,而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恐怕是在壬辰年(1892)或癸巳年(1893)策划,书成署为壬辰1892年。

《唐容川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5年1月第3次印刷)的编者王咪咪认为唐容川的生卒年为1846年-1897年。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增订版P263《唐容川论瘀血》一文记唐容川生卒年为公元1862年-1918年。如果前者正确,那么唐氏卒于庚子1900年之前,不可能发生庚款留洋。如果后一说正确,那么到1909年唐容川已经47岁,若留洋而通西医,回头重新发现中医太美,而写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总感觉似乎不靠谱,47岁留洋恐怕年岁太老不合适,一般留洋都是童生或青年,像胡适考取庚款留美时也就19、20岁左右。

尝试从这些线索来总结一下,按王咪咪说唐容川于1846年生于四川彭县,小时候读文学理,十六岁时已闻名乡里,但是他父亲体弱多病,唐容川深感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所以他“早岁即习方书”。1873年癸酉六月其父“骤得吐血,继复转为下血,查照各书,施治罔效,延请名宿,仍无确见”,这一年唐容川27岁。后来他父亲还是病逝了。在他父亲吐血后求治的同时,宗海痛感自己医道不精,“因此遍览方书”“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今先君既逝,而荆妻冯氏又得血疾,视制方药,竟获安全”,王咪咪说唐容川妻冯氏得病是1879年,那么这一年唐容川33岁。从此四里八乡索方请诊者不绝,唐氏也从不回绝,即使半夜叩门,亦披衣辄往,从不索取报酬,并多次治好各种疑难病症,也就是邓其章所言“前为诸生,名闻三蜀”,居家筑室授徒,“列门下者恒数十人”。1884年甲申唐容川著成《血证论》,时年38岁。1888年戊子,唐容川已经著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秋天到上海,遇到老朋友四川夔门邓云笠的弟弟邓其章(字云航),当时邓其章在上海行医。唐容川将《中医汇通医经精义》手稿示之邓其章。邓其章读了《中西会通医经精义》后赞为鸿宝,并请唐容川补正《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两书。1889年己丑,唐容川中进士,已是43岁了。大约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1892年之前《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完稿,1892年冬天唐容川到广东,遇到当时的名士张士骧(字伯龙),张伯龙拜唐容川为师,师徒问答而讨论本草,写成《本草问答》一书。上海千顷堂书局1892年计划将唐氏《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五书石印发行,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时年46岁。

而其卒年都多种说法,我没有读到相应的文献,没有什么看法。


相关内容

  • 庚子赔款的四次变故
  • 2001年3月 总第28卷 第2期求是学刊SEEKING TRUTHMar.,2001Vol.28 No.2 庚子赔款的四次变故 苏黎明 (泉州师院图书馆,泉州362000) 摘 要:庚子赔款这一近代史上列强向中国勒索的数额最大的赔款,在支付过程中又发生 了四次重大变故.贪得无厌的列强再次施展蛮横手 ...

  • "力学之父"钱伟长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力学之父"钱伟长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 ...

  • 近代史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课题研究
  •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王能引 系 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 级 汉语言文学二班 _ _ 姓名(学号)蔡程(1109012005) 尹振鹏(1109012006) 杨骏辉(1109012008)刘玉忠(1109012 ...

  • [辛丑条约]是怎么陪的款
  • 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赔款,因为是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规定,所以也叫庚子赔款.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 ...

  • [推荐:从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看医药股投资]
  • 十一长假期间,"三无"(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老奶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举国一片欢腾,10月8日和9日上证指数和医药指数都以大涨来同贺中国科学家首次夺得科技类诺贝尔奖这一大喜事. 然后,就在江湖上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风,中医粉普天同庆中医中药之伟大终于被论证和发现,中医黑 ...

  • 何裕民: [新华文摘]
  • 何裕民: <新华文摘>对中西医世纪大论争的反思 发布日期:2009-06-25 <新华文摘>总第396期 2007.24 有人奉若珍宝,有人弃如敝屣.近来,一场围绕中医的存废之争又引起轩然大波.中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自从在<医学与哲学>杂志 ...

  • 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
  • 离离原上草.青蒿,是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草本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只知道在山野里默默生长,随时准备在机会到来的时刻绽放自己的绚烂. 一岁一枯荣.这与世无争的小草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一直在不声不响地发挥神奇,而到了今天才突然一夜爆红,让世界惊叹.正是如青蒿一样默默无闻的屠呦呦等科学追梦人,历经艰辛提取出 ...

  • 伍连德:中国历史上走近"诺奖"的科学家
  • 每年的10月初,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揭晓仪式都会徐徐拉开帷幕,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文学奖等评奖结果陆续揭晓.在一批新的科学巨子诞生之时,人们不禁也会遥想过去,想起那些曾与"诺奖"擦出火花的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而你又是否知道,历史上,曾有一位中国 ...

  •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 钱伟长(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