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亡道中的忧国之思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即现在辽宁朝阳。他因平定契丹,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本是胡人出身,后因到长安奏事,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被赐名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来到长安觐见玄宗,通过种种手段赢得玄宗的信任,并在长安、宫廷中安插耳目,对日益腐败的朝政真相了如指掌,逐渐生发起兵灭唐的谋反之心。经过长达十年秘密的准备,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声称奉密旨讨伐奸臣杨国忠,起兵范阳,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直取洛阳、长安。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

此时,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携妻子宗氏奔赴长安。同时派门人武谔奔赴东鲁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他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一)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二)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三)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四)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其五)

这五首诗是我们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通过研究他的行踪,我们对李白参加永王李军队的缘由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显然,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自己所面临的情势虽然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战国时燕将据守齐国聊城,齐国攻克不下,齐人鲁仲连射一箭书信入聊城,燕将见信之后自杀,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将自己比做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奔亡道中五首》(其四)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现在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

在逃亡过程中,李白还写下《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猛虎行》、《扶风豪士歌》等诗歌,记录了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战端起始之时,安史叛军铁蹄横扫中原,国土沦丧,将士捐躯。这首诗表现了民众在大难来临之时混乱甚至于绝望的心理。诗中呈现的不再是浪漫主义的浓墨重彩,而是严峻的现实主义的惨淡颜色;融入画面的也不仅是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而是广大下层民众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返回家园的共同思想感情。李白此时的笔触已经完全脱离了个人的感伤忧愤,而伸向广阔的现实世界,集中反映国家和人民的苦难。这样的诗作,就其现实意义而言,可比肩于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一方面描绘战争带给国家民众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人生的迷茫。他从过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满怀激情逐渐转向怀才不遇的悲叹、深沉哀婉的思考: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颠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猛虎行》)

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春,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奔赴剡中,途遇书法家张旭于溧阳,因作此诗。这首诗先写乱军攻陷洛阳,国家多难、生灵涂炭的惨景;接着借张良、韩信故事,抒发自己身遭乱世,却不能为君主所用,只能南窜避难的感慨;末两句说他要学《庄子》中的任公子用粗绳装上大钩,以五十头牛作为诱饵在东海钓大鱼,意指要做一番大事业。诗中的主人公为国家的残破、为人民的苦难、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慷慨悲歌,毫不掩饰地将一颗久经压抑的赤子之心呈现给我们。

诗中不仅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战局理性的分析。诗人指责玄宗临阵弃将怒杀高仙芝,一味听从杨国忠的错误意见,迫使哥舒翰贸然出关作战,导致潼关失守,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趋于恶化。李白当然渴望立刻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可是长安被逐的经历使他怀疑,玄宗、朝廷究竟会不会听信、采纳他的平乱之策,只好暂时收起这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显然,当国家处在危亡的关头,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时候,诗人是极其痛苦的。李白虽然依旧在庐山隐居,但他的心,他的目光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变化,随时都在等待时机,出山为国效命。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即现在辽宁朝阳。他因平定契丹,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本是胡人出身,后因到长安奏事,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被赐名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来到长安觐见玄宗,通过种种手段赢得玄宗的信任,并在长安、宫廷中安插耳目,对日益腐败的朝政真相了如指掌,逐渐生发起兵灭唐的谋反之心。经过长达十年秘密的准备,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声称奉密旨讨伐奸臣杨国忠,起兵范阳,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直取洛阳、长安。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

此时,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携妻子宗氏奔赴长安。同时派门人武谔奔赴东鲁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他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一)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二)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三)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四)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其五)

这五首诗是我们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通过研究他的行踪,我们对李白参加永王李军队的缘由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显然,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自己所面临的情势虽然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战国时燕将据守齐国聊城,齐国攻克不下,齐人鲁仲连射一箭书信入聊城,燕将见信之后自杀,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将自己比做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奔亡道中五首》(其四)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现在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

在逃亡过程中,李白还写下《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猛虎行》、《扶风豪士歌》等诗歌,记录了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战端起始之时,安史叛军铁蹄横扫中原,国土沦丧,将士捐躯。这首诗表现了民众在大难来临之时混乱甚至于绝望的心理。诗中呈现的不再是浪漫主义的浓墨重彩,而是严峻的现实主义的惨淡颜色;融入画面的也不仅是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而是广大下层民众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返回家园的共同思想感情。李白此时的笔触已经完全脱离了个人的感伤忧愤,而伸向广阔的现实世界,集中反映国家和人民的苦难。这样的诗作,就其现实意义而言,可比肩于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一方面描绘战争带给国家民众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人生的迷茫。他从过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满怀激情逐渐转向怀才不遇的悲叹、深沉哀婉的思考: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颠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猛虎行》)

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春,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奔赴剡中,途遇书法家张旭于溧阳,因作此诗。这首诗先写乱军攻陷洛阳,国家多难、生灵涂炭的惨景;接着借张良、韩信故事,抒发自己身遭乱世,却不能为君主所用,只能南窜避难的感慨;末两句说他要学《庄子》中的任公子用粗绳装上大钩,以五十头牛作为诱饵在东海钓大鱼,意指要做一番大事业。诗中的主人公为国家的残破、为人民的苦难、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慷慨悲歌,毫不掩饰地将一颗久经压抑的赤子之心呈现给我们。

诗中不仅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战局理性的分析。诗人指责玄宗临阵弃将怒杀高仙芝,一味听从杨国忠的错误意见,迫使哥舒翰贸然出关作战,导致潼关失守,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趋于恶化。李白当然渴望立刻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可是长安被逐的经历使他怀疑,玄宗、朝廷究竟会不会听信、采纳他的平乱之策,只好暂时收起这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显然,当国家处在危亡的关头,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时候,诗人是极其痛苦的。李白虽然依旧在庐山隐居,但他的心,他的目光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变化,随时都在等待时机,出山为国效命。


相关内容

  • [桥之思]教学案
  • 语文 课题:桥之思 学习目标: 四 年级上册第 五 单元教学案 课型:自学展示 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一课时 1.认会课文中 8 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认会课文中 8 ...

  • [桥之思]教学设计
  • <桥之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整理.收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 ...

  • 四年级[桥之思]教学设计
  • 四年级<桥之思>教学设计 四年级<桥之思>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桥"的第二篇主题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对学生听说读写思问的能力训练,突出学 ...

  • 莼鲈之思阅读答案
  • 莼鲈之思 黎先耀 那年(1984年)暮春时节,我应杭州大学邀请,回到故乡讲学,同常作梦中游的西子湖,又有了朝夕相见的机会. 前次回杭州,没有尝到西湖醋鱼,不免耿耿于心.这次,特意踱过西泠桥,到楼外楼午餐.我要了一盘醋鱼,又点了一碗莼菜汤.服务员脸上堆着歉意的笑容说:"鱼倒有,就是莼菜缺货. ...

  • 完善我国惩罚性统计法律责任之思考
  • 完善我国惩罚性统计法律责任之思考 [摘 要]统计违法案件的频繁发生为我国统计立法的完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的重点应从立法渊源转向立法适用,统计法律责任问题是困扰我国统计立法可适用性的痼疾.惩罚性法律责任是保障立法可适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立法文本的修改而完善我国惩罚性统计法律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也 ...

  • 日本入侵钓鱼岛已构成中国自卫反击的理由--钓鱼岛危机之思(一)
  • (2012-09-18 22:11:06) 转载▼ 标签: 杂谈 日本入侵钓鱼岛已构成中国自卫反击的理由--钓鱼岛危机之思(一) 正确应对日本,中国需要克服一些模糊认识.随着美国战略东移计划的实施,美日战略联手已成铁一般的事实,中国已不可能通过妥协让步换取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而必须通过高超的战略智 ...

  • 北师大版小学四上[桥之思]基础训练题
  • 北师大版小学四上<桥之思>基础训练题 1.先读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再将课文读通顺. 2.用"/"画去括号里用错的字 (凉 谅) 解 (尊 遵) 重 (廷 延) 伸 (享 亨) 受 (值 直) 得 (沟 构) 通 造(型 形) 优美 碧波(粼粼 鳞鳞) 3.看拼音,写词语 ...

  • 大学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一.活动主题:"消逝中的经典"之"端午之思" 二.活动背景: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更容易在淡化的过程的丧失,现在人们之所以觉得过节越来越没意思,就是因为传统的内容越来越少,而承载 ...

  • 加强银行基层行内控合规管理之思考
  • 加强银行基层行内控合规管理之思考 在打造主流银行的征途中,基层行内控合规管理是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中心环节.内控合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和检验基层行领导班子掌控力.执行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内控合规管理重点在基层,抓得好与坏,措施能否真正到位,是确保业务经营扎实推进.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内控合规 ...

  • 读[孟子]之思-孟子的治国之策为何未能实施
  • 读<孟子>之思 --孟子的治国之策为何未能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百家争鸣.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得到诸侯的认可,而主张以"仁政"治理国家的儒家思想满足不了诸侯的野心,不被重视.孟子作为战国中后期儒家的领军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政"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