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 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â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ã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 _、山之__碑 。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 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写游后洞的情形,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洞险、深、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第二课时

(三)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由又删想到了学者治学,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万物,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求深入而广泛。而一

般人的做法呢?

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有山者大部分选择近的、路平坦好走的景点,求学的人也是如此 人们都有一种取易避难的心理倾向。 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生: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志—志向、意志

力—能力、毅力

物—辅助条件

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

政府的扶持 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奋斗比成功更重哟。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我们不能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是用“游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

改革的决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四)、第四段:重点词句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

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

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六、结构板书: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课堂小结

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本文把______游山和______

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系起来,借______

尽吾志”和“______深思”的道理。学都要“________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

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师: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有所不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课件出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师: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品格,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磨练自己的品质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 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â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ã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 _、山之__碑 。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 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写游后洞的情形,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洞险、深、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第二课时

(三)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由又删想到了学者治学,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万物,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求深入而广泛。而一

般人的做法呢?

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有山者大部分选择近的、路平坦好走的景点,求学的人也是如此 人们都有一种取易避难的心理倾向。 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生: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志—志向、意志

力—能力、毅力

物—辅助条件

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

政府的扶持 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奋斗比成功更重哟。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我们不能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是用“游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

改革的决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四)、第四段:重点词句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

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

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六、结构板书: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课堂小结

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本文把______游山和______

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系起来,借______

尽吾志”和“______深思”的道理。学都要“________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

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师: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有所不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课件出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师: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品格,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磨练自己的品质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相关内容

  • [游褒禅山记]教案和文言知识点及翻译
  •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4.问其深, ...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xfnl 1.<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上)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下)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之二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故都的秋> ...

  • 游褒禅山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游褒禅山记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 ...

  • 游褒禅山记1导学案模板
  •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游褒禅山记 1 1.掌握重点字词句. 学生姓名: 制作时间: 共案 月 日 授课时间: 李玉忠 授课人: 审核人 赵敏 总节数:51 个案 中心备课人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

  • 游褒禅山记翻译
  • 二.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塚也. 4.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 ...

  •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
  • 与省级科研 课题研究多项.不仅如此 , 几乎 活动 , 他 形式多样 , 内容丰富 , 为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 所涉足 的每一个 教育领域 里都有 自己 的见 搭 建平 台, 为中年教师 的成熟提 供帮助 : 深 他 解 .读他 的著述 , 既能感 受到理性 的严谨 , 又 人 课 堂 进 行 调 查 ...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
  •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 理解" ...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杨苏芳 教学目标 1.第一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 ...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