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题集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谒”原指求见辈分或地位高的人。这里是李纲投奔高祖的委婉说法。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文中指高祖登基。
C.“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词还有下车、致仕。
D.“谥”为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是古代用来指明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的,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叫“季”。
B.“不讳”是死亡的婉辞,古代皇帝死亡可以称之为“崩”。
C.兼领,指一并管领,兼任。古代有一系列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语,如“左迁”,即升官。
D.辈、类、朋、属、流,这些词在文言文中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类人,如“存颢辈”“鼠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B.“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十六岁已经成年,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践,踩踏;祚,君位。“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也叫践极。
D “州”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如杭州、柳州。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
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指潘承祐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古代的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致仕是汉代以后形成的制度。
B.淳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史书用年号纪年较少见,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都更改年号。
C.学士是潘慎修的官职名,学士称号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魏晋以后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的称呼,宋代翰林学士有当宰相的希望。
D.有司指主管个某部门的官吏,其中“有”是有某种权力的意思,“司”是主管的意思,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有司有时也泛指官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威将军是我国古官职名,武贲给事、中外记室、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等都是。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追尊祖宗,如高祖、世宗等。
D.天子指国王或皇帝,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将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故称。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敕,封建社会常作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本文“敕镇代”指皇帝下令让于烈镇守代邑。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自周代以来,三公专指太师、太傅、太保,唐宋后成为一种虚职。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本文中“稽首”即为臣子跪拜国君的礼节。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16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卒,指大夫死去。古人通常称天子死为崩,公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庶人死则称死。
D.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官或者退休。“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日常表尊敬应当称字。
B.“康熙”“乾隆”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去世后朝廷拟定的封号。
C.“丁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时要辞官归乡守丧,期满才能归官。
D.“义仓”是古代由朝廷设置的粮仓,平时储存粮食,有灾害时开仓放粮以赈灾。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P: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B.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 “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26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27.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
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
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
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
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
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
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
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 越八国事件。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3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占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3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候、子、男
3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3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B.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3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4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 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4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4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45.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4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48. 下列对交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JL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
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
D.服阙,古人任职时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
4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 有大将军拜授的。
B. 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
C. 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史书,即正史,泛指我国古代历史典籍。
B.“释褐”指对平常书籍的解读,释褐著作佐郎,就是指此。
C.“表”指奏表,封建时代臣子呈交帝王的陈述意见的文字。
D.“乌衣”指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后世借指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
5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5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室,由东汉开始设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北周的齐王宇文宪把贺若弼任命为记室。
B.县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西周始置,是异姓功臣的第二等封爵。从北周开始,郡公之上增设国公一爵,县公成为公爵的第三等。
C.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上指太湖流域。“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
D.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可知,行军
总管,应该是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5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5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5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5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5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 “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 “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58.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5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代指官员升职;左迁,指官员降职。如《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迁为太史令”,指升任太史令的职务。
B.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穿白衣,故用“白衣”指代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C. 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延续。汉献帝开始设置左右仆射。唐、宋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宰相。
D.谥,指古代的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 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6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
B.“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C.“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62. 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博:古代男子出生时父母为其取名与字,女子则在许嫁时取字,孟博即为范滂之字,后文出现的“仲博”亦为字,按文意推理,“仲博”当为范滂兄长。
B.孝廉:孝廉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廉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后来“孝廉”这个称谓也变成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C.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二千石:石为古代粮食重量单位,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此二千石亦指获此俸禄的相应官职。汉代三公亦称“万石”。
文化常识题集汇答案
1.C 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
2.C,下车指的是官员到任
3.C,左迁指贬官
4. B,“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20岁已经成年
5.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6. B 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是同一朝代的。(比如康熙驾崩前为皇帝,驾崩后成为先帝)。
7. D(谥号还可以用来贬恶,如“厉”、“炀”等。)
8.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9. D(应为“公、侯、伯、子、男”)
10. B(错在“较少见”,史书中甲子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11. B(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2. A(“昌国县伯”不是古官职名,而是封的爵号。)
B(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3. C (“专指”错误)
14 .C(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15. C(“疏”属于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16.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种经书。
17. D(“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18. B(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19.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皇帝登基时即可拟定公布
20. B擢不指降官
21. 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和思维的延展能力)。
22. 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23. B.内遣,指宦官出使
24. D (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25. 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26. D(丁内艰,指的是遭遇母亲去世。内,指母亲。)
27.A,庶孽,妃妾所生之子
28. D(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确立主导地位,所以推断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表述不对,《诗》《书》《礼》《乐》属于孔子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29. A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30.A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开始启用的
31. D古代谥号有褒有贬。
32. 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33.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34. D分别是公、候、伯、子、男
35.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36. B(“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37. B(“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38. A《论语》不属于“五经”之一,《春秋》为“五经”之一。
39. B(“左迁”是降职)
40. C 解析: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
41. 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42. B( “劾死”指判决死罪。)
43. B(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
44. B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45. D.非帝王也可以称本纪。
46. 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47. 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48. A(古人名与字的涵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
49. D.出,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50.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刚开始担任官职。)
51. 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52. D(应该是军事长官。)
53. 未考取生员资格的,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54. B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55. A(“拜 ”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3分)
56. A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57. D“出”,调出京城,一般表示贬官,有时也表示平调。
58. B.“成帝”是帝号,不是帝王年号。
59. A(“迁”也可指调动或降职,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
60. C《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而非“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
61. A(“迁”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其中“右迁”指“升官”;“黜”为“降官或者罢官”,与“谪”有区别。)
62. A.古代男子成年时方取字,仲博应为范滂的弟弟,我国自西周初年起就有为家中兄弟数人起名时以“伯(孟)仲叔季”为序的习惯。
文化常识题集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谒”原指求见辈分或地位高的人。这里是李纲投奔高祖的委婉说法。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文中指高祖登基。
C.“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词还有下车、致仕。
D.“谥”为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是古代用来指明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的,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叫“季”。
B.“不讳”是死亡的婉辞,古代皇帝死亡可以称之为“崩”。
C.兼领,指一并管领,兼任。古代有一系列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语,如“左迁”,即升官。
D.辈、类、朋、属、流,这些词在文言文中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类人,如“存颢辈”“鼠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B.“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十六岁已经成年,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践,踩踏;祚,君位。“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也叫践极。
D “州”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如杭州、柳州。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
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指潘承祐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古代的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致仕是汉代以后形成的制度。
B.淳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史书用年号纪年较少见,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都更改年号。
C.学士是潘慎修的官职名,学士称号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魏晋以后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的称呼,宋代翰林学士有当宰相的希望。
D.有司指主管个某部门的官吏,其中“有”是有某种权力的意思,“司”是主管的意思,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有司有时也泛指官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威将军是我国古官职名,武贲给事、中外记室、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等都是。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追尊祖宗,如高祖、世宗等。
D.天子指国王或皇帝,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将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故称。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敕,封建社会常作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本文“敕镇代”指皇帝下令让于烈镇守代邑。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自周代以来,三公专指太师、太傅、太保,唐宋后成为一种虚职。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本文中“稽首”即为臣子跪拜国君的礼节。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16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卒,指大夫死去。古人通常称天子死为崩,公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庶人死则称死。
D.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官或者退休。“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日常表尊敬应当称字。
B.“康熙”“乾隆”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去世后朝廷拟定的封号。
C.“丁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时要辞官归乡守丧,期满才能归官。
D.“义仓”是古代由朝廷设置的粮仓,平时储存粮食,有灾害时开仓放粮以赈灾。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P: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B.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 “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26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27.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
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
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
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
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
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
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
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 越八国事件。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3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占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3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候、子、男
3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3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B.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3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4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 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4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4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45.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4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48. 下列对交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JL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
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
D.服阙,古人任职时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
4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 有大将军拜授的。
B. 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
C. 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史书,即正史,泛指我国古代历史典籍。
B.“释褐”指对平常书籍的解读,释褐著作佐郎,就是指此。
C.“表”指奏表,封建时代臣子呈交帝王的陈述意见的文字。
D.“乌衣”指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后世借指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
5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5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室,由东汉开始设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北周的齐王宇文宪把贺若弼任命为记室。
B.县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西周始置,是异姓功臣的第二等封爵。从北周开始,郡公之上增设国公一爵,县公成为公爵的第三等。
C.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上指太湖流域。“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
D.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可知,行军
总管,应该是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5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5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5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5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5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 “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 “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58.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5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代指官员升职;左迁,指官员降职。如《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迁为太史令”,指升任太史令的职务。
B.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穿白衣,故用“白衣”指代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C. 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延续。汉献帝开始设置左右仆射。唐、宋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宰相。
D.谥,指古代的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 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6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
B.“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C.“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62. 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博:古代男子出生时父母为其取名与字,女子则在许嫁时取字,孟博即为范滂之字,后文出现的“仲博”亦为字,按文意推理,“仲博”当为范滂兄长。
B.孝廉:孝廉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廉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后来“孝廉”这个称谓也变成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C.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二千石:石为古代粮食重量单位,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此二千石亦指获此俸禄的相应官职。汉代三公亦称“万石”。
文化常识题集汇答案
1.C 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
2.C,下车指的是官员到任
3.C,左迁指贬官
4. B,“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20岁已经成年
5.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6. B 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是同一朝代的。(比如康熙驾崩前为皇帝,驾崩后成为先帝)。
7. D(谥号还可以用来贬恶,如“厉”、“炀”等。)
8.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9. D(应为“公、侯、伯、子、男”)
10. B(错在“较少见”,史书中甲子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11. B(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2. A(“昌国县伯”不是古官职名,而是封的爵号。)
B(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3. C (“专指”错误)
14 .C(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15. C(“疏”属于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16.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种经书。
17. D(“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18. B(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19.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皇帝登基时即可拟定公布
20. B擢不指降官
21. 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和思维的延展能力)。
22. 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23. B.内遣,指宦官出使
24. D (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25. 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26. D(丁内艰,指的是遭遇母亲去世。内,指母亲。)
27.A,庶孽,妃妾所生之子
28. D(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确立主导地位,所以推断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表述不对,《诗》《书》《礼》《乐》属于孔子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29. A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30.A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开始启用的
31. D古代谥号有褒有贬。
32. 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33.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34. D分别是公、候、伯、子、男
35.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36. B(“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37. B(“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38. A《论语》不属于“五经”之一,《春秋》为“五经”之一。
39. B(“左迁”是降职)
40. C 解析: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
41. 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42. B( “劾死”指判决死罪。)
43. B(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
44. B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45. D.非帝王也可以称本纪。
46. 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47. 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48. A(古人名与字的涵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
49. D.出,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50.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刚开始担任官职。)
51. 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52. D(应该是军事长官。)
53. 未考取生员资格的,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54. B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55. A(“拜 ”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3分)
56. A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57. D“出”,调出京城,一般表示贬官,有时也表示平调。
58. B.“成帝”是帝号,不是帝王年号。
59. A(“迁”也可指调动或降职,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
60. C《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而非“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
61. A(“迁”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其中“右迁”指“升官”;“黜”为“降官或者罢官”,与“谪”有区别。)
62. A.古代男子成年时方取字,仲博应为范滂的弟弟,我国自西周初年起就有为家中兄弟数人起名时以“伯(孟)仲叔季”为序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