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

学号:2012053128

姓名:袁一铭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在此我仅以一名小小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身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见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理论来源

马克是主义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他在阐述“绝对观念”的辨证发展中,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的思想,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思想,关于发展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并且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揭示了概念的矛盾运动。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取代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欧洲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时,费尔巴哈奋起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造万物,是用理性的形式宣扬了“上帝创造了万物”。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宣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他运用人本学的理论论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维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彻底否认所谓在物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把辩证法也简单地抛弃了,这就使得他的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带有较浓厚的形而上学性,并且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汲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

·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有一定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19世纪40年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已被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生产在英、法、德等国的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的矛盾逐渐显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巨变,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

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弟创立,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完成,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的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至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力图找出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

(二)人类为何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精神

人类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因为人类要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需要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需要不断创新。人类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简单再生产,也就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和消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另一种是扩大再生产,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在越来越大的范围进行的。前者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很多思想方面的影响长期存在并且保持一定惯性。但是这些思想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不仅阻碍生产力发展,也给人们精神带来痛苦.。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和消费以尽可能大的社会范围来统筹,消费要统筹计划,然后生产要根据消费的需要合理安排,而要保持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利润平均化。资本主义是从小农经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痛苦

的过程,但是如果人们都能够认识并且做到到我为人人,各尽所能,人人为我,各取所需的真正含义的时候,社会产品就会极大丰富。真正实现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她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理论界的关注的理论主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更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无论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都有与之俱进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有关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的研究存在简单化、政治化的趋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侧重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或成就,缺乏对所走弯路,以及所犯错误的科学分析;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背景的深入研究;比较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深刻剖析;特别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机理的研究,也就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实质的研究。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发端于西方,带有深刻的西方文化色彩。尽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尽管中国社会变革过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客观上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能性,但毕竟马克思主义是从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文化的发展脉流中产生出来的,其文化形态与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高度的异质性,无论是它的语言还是它的观念对于中国文化这个有机体来说都不是直接可用的。这就如同一个生命有机体必须从外部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和能量,但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对于这个生命有机体来说并不是直接可用的,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消化吸收机制,也就是所谓同化和异化的生理过程,将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生命有机体本身所需要的和能够使用的物质和能量。毫无疑问,经过这个转换过程,生命有机体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物质和能量虽然来自外部自然界,但其直接的存在形态已不同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包含着这样一种文化因素的转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通过中国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把马克思主义转换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或者说,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融合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层次结构,

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一个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过程。这个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过程,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在自己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原创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正由于这种创造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出现与原创理论的某种不一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苏俄版马克思主义,更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根源首先在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不同使然。其次,是一个哲学解释学所说的“视域融合”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这就是“视域融合”原则。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也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 。显然,“视域融合”凸显了文本的开放性和理解的历史性。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融通与结合。这种“融合”牵涉到多维视域: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视域,中国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前视域”,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中提升的实践视域,以及作为理解和实践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视域,还有人类社会和全球化在当代发展的“世界视域”等。

可见,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研究,不仅要追求马克思主义原典的“精义”,还要析解“中国化”的前提,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实践诠释的视域,在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从而把学术旨趣转接为蕴

含实践和价值诉求在内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学号:2012053128

姓名:袁一铭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在此我仅以一名小小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身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见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理论来源

马克是主义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他在阐述“绝对观念”的辨证发展中,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的思想,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思想,关于发展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并且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揭示了概念的矛盾运动。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取代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欧洲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时,费尔巴哈奋起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造万物,是用理性的形式宣扬了“上帝创造了万物”。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宣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他运用人本学的理论论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维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彻底否认所谓在物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把辩证法也简单地抛弃了,这就使得他的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带有较浓厚的形而上学性,并且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汲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

·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有一定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19世纪40年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已被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生产在英、法、德等国的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的矛盾逐渐显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巨变,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

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弟创立,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完成,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的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至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力图找出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

(二)人类为何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精神

人类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因为人类要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需要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需要不断创新。人类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简单再生产,也就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和消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另一种是扩大再生产,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在越来越大的范围进行的。前者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很多思想方面的影响长期存在并且保持一定惯性。但是这些思想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不仅阻碍生产力发展,也给人们精神带来痛苦.。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和消费以尽可能大的社会范围来统筹,消费要统筹计划,然后生产要根据消费的需要合理安排,而要保持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利润平均化。资本主义是从小农经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痛苦

的过程,但是如果人们都能够认识并且做到到我为人人,各尽所能,人人为我,各取所需的真正含义的时候,社会产品就会极大丰富。真正实现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她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理论界的关注的理论主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更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无论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都有与之俱进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有关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的研究存在简单化、政治化的趋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侧重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或成就,缺乏对所走弯路,以及所犯错误的科学分析;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背景的深入研究;比较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深刻剖析;特别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机理的研究,也就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实质的研究。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发端于西方,带有深刻的西方文化色彩。尽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尽管中国社会变革过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客观上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能性,但毕竟马克思主义是从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文化的发展脉流中产生出来的,其文化形态与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高度的异质性,无论是它的语言还是它的观念对于中国文化这个有机体来说都不是直接可用的。这就如同一个生命有机体必须从外部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和能量,但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对于这个生命有机体来说并不是直接可用的,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消化吸收机制,也就是所谓同化和异化的生理过程,将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生命有机体本身所需要的和能够使用的物质和能量。毫无疑问,经过这个转换过程,生命有机体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物质和能量虽然来自外部自然界,但其直接的存在形态已不同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包含着这样一种文化因素的转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通过中国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把马克思主义转换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或者说,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融合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层次结构,

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一个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过程。这个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过程,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在自己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原创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正由于这种创造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出现与原创理论的某种不一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苏俄版马克思主义,更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根源首先在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不同使然。其次,是一个哲学解释学所说的“视域融合”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这就是“视域融合”原则。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也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 。显然,“视域融合”凸显了文本的开放性和理解的历史性。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融通与结合。这种“融合”牵涉到多维视域: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视域,中国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前视域”,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中提升的实践视域,以及作为理解和实践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视域,还有人类社会和全球化在当代发展的“世界视域”等。

可见,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研究,不仅要追求马克思主义原典的“精义”,还要析解“中国化”的前提,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实践诠释的视域,在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从而把学术旨趣转接为蕴

含实践和价值诉求在内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关内容

  •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 ○陶富源: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 陶富源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至今已延续20余年.其结果可以用瑕瑜互见.妙败并存来形容.这一讨论,一方面打破了弥漫于我国哲学界的教条主义空气,深化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 ...

  • 谈对爱国主义和青年责任的认识
  • 谈对爱国主义和青年责任的认识 刘辉011010831 2013年11月末,一篇题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的文章在网络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大众对这篇文章的褒贬不一,基本上分为两个队列,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应该爱国爱党,拥护我们的党和国家政府,一部分人认为现有的体制下存在很多问题,持相反意见 ...

  •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恩格斯晚年认为新唯物主义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并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 ...

  • 树立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精品
  • 树立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对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了认真学习,感触颇多,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用讲话精神武 ...

  • 思想汇报的基本写法
  • 思想汇报的基本写法 2011-11-13 17:28 一.思想汇报的基本写法 要求入党的同志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是培养自己的组织观念.提高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最好能够根据学习情况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为了便于党组织 ...

  • 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 2011年11月04日 09:59:4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 ...

  • 讲话心得体会
  •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对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了认真学习,感触颇多,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 一是深刻理解讲 ...

  • 乡镇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
  • 一.学习要求 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县十四届五次党代会及镇十二届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为新一轮发展探路的实践本领,切实提升领导干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

  • 2015党员冬训学习计划
  • 2015党员冬训学习计划一:2015党员冬训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主线,团结和带领全校党员干部,以建幸福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要工作目标,为完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