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阅读试题解析汇编

【文学类阅读2015江苏卷】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一要审清题干要求:是通过③④两段写的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二要在相应文段中筛选出重要信息:文中第③节写草药味出现,注意总结句“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④节写草药味消失,注意总结句“照常进行”;第②节也不能忽视,如果说③④节具体写生病时的生活风格,那么第②节则是概括写平时的生活风格,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要注意筛选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概括性词语如“火爆”“认真劲”“实打实”等。三要注意答题顺序:先概括生活风格,后结合草药味来加以分析。“实打实”答成其它词语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涉及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整合,思维含金量较高。同时题目设问具体,指向明确,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做到“三联系一依托”,即联系语境、联系主题或作者的情感、联系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依托修辞,当然也要因“题”制宜,不能面面俱到。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作者写作意图:作者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几家生活风格。第⑤节作者正是作者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家的生活风格——“孱弱”。二要联系语境,“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充实”,这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承的词语,二者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从第⑤节具体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的生活风格也正是在与第一家的比较中产生的。联系具体内容,主要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的。这样“孱弱”含意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还要注意答题顺序,先答表面意义:主要是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再答深层意义: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答深层含意一定要联系本文写作意图。

【点评】这是一道传统题型,掌握方法并不难。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与“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答案】⑴线索:气味。⑵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把握文章线索不外从这几方面下手:时空连“线”、 因物取“线”、 反复出“线”、 以情导“线”、 定“神”看“线”。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文中正是通过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气味”不仅将四家家贯穿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不同的“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答线索的作用要从结构全文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来答。

【点评】这也是一道传统题型,考生容易上手,掌握方法难度不大。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F 级。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也有认为这是一篇小说),选择的审视角度很多(但不能脱离文本),联系文本,本句可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文本产生时代、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题如果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的话,不难看出四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联系审视角度(文化生活),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第1点);如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探究的话,由端午节的艾草味覆盖了其它气味联想到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下文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第2点);如果结合文本产生时代,作进一步探究的话,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在该句话中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由此可得出第3点。

【点评】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探究题,本人一直不认可:一是受选择的文本限制,不容易命出好题;二是主观化命题,客观化评分,真正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并不一定得高分,遇上不负责任的阅卷老师,甚至可能因不合标准答案而得零分。另提供的标准答案第2点也值得商榷。

【总评】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无论文本选择还是题目设置都一改前几年“剑走偏锋”的做法。文本是当代作家作品,考生无距离感;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容易理解接受;题目设置能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在注意考点的覆盖面的前提下,既不刻意规避答题套路,又有一定新意,考生不陌生,易上手,值得称道。

【2014年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

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看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 的绝望。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 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2013年江苏高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1点1分)

【解析】本题属于概括题,其要点依据题目提示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均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而且都是作者的评价语(议论性语句),只是要答出“矛盾”的双方来,所以审题相当重要。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解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与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划线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划线是言其“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能抓住这些或明或暗的信息,此题得分应该相当不错。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

【评点】此题出得是相当巧妙的,因为在必修教材中有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意而为之?不过答案①和④应放在一起来答,这样似乎更好些。

【2012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 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 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 仍有许多剩余时间, 就戴上老花眼镜, 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 他站起来, 念着将它们拣好, 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 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 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 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 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 ”他心里说, “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 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 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 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 尘土从脚下飞起, 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 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 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 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 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 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 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 但这没有关系, 他知道他们, 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 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 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 再不然, 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 两只手湿淋淋的, 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 挂号信, 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 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

“我说也许有, 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 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 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 并有一种特别风韵, 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 他又何必紧张, 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 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于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 因他为小城送来---不, 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 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 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 “你的信还没有来, 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 着街道走下去, 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 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 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

身上要出汗, 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 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 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6分) 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 作品叙述舒缓,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6分)

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 但是不能单以命题人的理解而否定了他人有道理的见解!

【文学类阅读2015江苏卷】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一要审清题干要求:是通过③④两段写的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二要在相应文段中筛选出重要信息:文中第③节写草药味出现,注意总结句“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④节写草药味消失,注意总结句“照常进行”;第②节也不能忽视,如果说③④节具体写生病时的生活风格,那么第②节则是概括写平时的生活风格,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要注意筛选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概括性词语如“火爆”“认真劲”“实打实”等。三要注意答题顺序:先概括生活风格,后结合草药味来加以分析。“实打实”答成其它词语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涉及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整合,思维含金量较高。同时题目设问具体,指向明确,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做到“三联系一依托”,即联系语境、联系主题或作者的情感、联系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依托修辞,当然也要因“题”制宜,不能面面俱到。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作者写作意图:作者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几家生活风格。第⑤节作者正是作者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家的生活风格——“孱弱”。二要联系语境,“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充实”,这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承的词语,二者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从第⑤节具体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的生活风格也正是在与第一家的比较中产生的。联系具体内容,主要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的。这样“孱弱”含意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还要注意答题顺序,先答表面意义:主要是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再答深层意义: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答深层含意一定要联系本文写作意图。

【点评】这是一道传统题型,掌握方法并不难。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与“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答案】⑴线索:气味。⑵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把握文章线索不外从这几方面下手:时空连“线”、 因物取“线”、 反复出“线”、 以情导“线”、 定“神”看“线”。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文中正是通过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气味”不仅将四家家贯穿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不同的“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答线索的作用要从结构全文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来答。

【点评】这也是一道传统题型,考生容易上手,掌握方法难度不大。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F 级。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也有认为这是一篇小说),选择的审视角度很多(但不能脱离文本),联系文本,本句可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文本产生时代、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题如果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的话,不难看出四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联系审视角度(文化生活),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第1点);如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探究的话,由端午节的艾草味覆盖了其它气味联想到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下文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第2点);如果结合文本产生时代,作进一步探究的话,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在该句话中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由此可得出第3点。

【点评】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探究题,本人一直不认可:一是受选择的文本限制,不容易命出好题;二是主观化命题,客观化评分,真正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并不一定得高分,遇上不负责任的阅卷老师,甚至可能因不合标准答案而得零分。另提供的标准答案第2点也值得商榷。

【总评】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无论文本选择还是题目设置都一改前几年“剑走偏锋”的做法。文本是当代作家作品,考生无距离感;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容易理解接受;题目设置能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在注意考点的覆盖面的前提下,既不刻意规避答题套路,又有一定新意,考生不陌生,易上手,值得称道。

【2014年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

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看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 的绝望。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 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2013年江苏高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1点1分)

【解析】本题属于概括题,其要点依据题目提示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均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而且都是作者的评价语(议论性语句),只是要答出“矛盾”的双方来,所以审题相当重要。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解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与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划线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划线是言其“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能抓住这些或明或暗的信息,此题得分应该相当不错。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

【评点】此题出得是相当巧妙的,因为在必修教材中有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意而为之?不过答案①和④应放在一起来答,这样似乎更好些。

【2012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 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 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 仍有许多剩余时间, 就戴上老花眼镜, 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 他站起来, 念着将它们拣好, 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 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 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 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 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 ”他心里说, “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 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 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 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 尘土从脚下飞起, 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 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 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 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 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 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 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 但这没有关系, 他知道他们, 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 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 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 再不然, 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 两只手湿淋淋的, 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 挂号信, 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 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

“我说也许有, 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 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 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 并有一种特别风韵, 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 他又何必紧张, 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 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于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 因他为小城送来---不, 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 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 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 “你的信还没有来, 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 着街道走下去, 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 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 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

身上要出汗, 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 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 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6分) 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 作品叙述舒缓,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6分)

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 但是不能单以命题人的理解而否定了他人有道理的见解!


相关内容

  • 高考病句语文试卷.教案.课件.作文.总复习
  • 试卷 大小 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题及答案(精校版)[☆] 13K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病句题[答案][☆] 17K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病[☆] 13K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答案][☆] 13K 历年高考病句真题汇编(1992-2012年)[答案] ...

  • 2012-2015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汇编2(文言文阅读)
  • 2012-2015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汇编2(文言文阅读) (2015)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 ...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解读 戴俊和 由于安徽省2016年可能参加全国统考,与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其部分变化,体现了由安徽卷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 考试说明具体变化如下: 一.&q ...

  • 解析高考真题,攻克2013年现代文阅读
  • 1 整体把握17套试卷的考查方向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给笔者的整体感觉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同中有异,风格初现. 2012年高考,全国各省(区.市)共17份试卷,除全国大纲卷.重庆卷.四川卷等试卷以外,大部分试卷都是课改区高考使用的新课标卷.其实,大纲卷与课标卷的本质区别已经不甚明显,进入课改的地 ...

  • 2012高考相关信息整理
  • 湖北省2012年高考相关信息整理 湖北省2012年高考改革的四大变化 2011年湖北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2012高考考试日期 201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武汉教科院给四月调考"号脉"(长江商报) 四月调考试卷部分学科解析(金报) 湖北省:2012年高考改革四大变化 2 ...

  • 高考命题专家解析2016年高考各科试题
  • 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详解-- 高考作文题传递怎样的教改信号 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万玉凤 刘博智 凌馨 董鲁皖龙 "看到漫画作文题我有点傻眼""农村娃没见过VR (虚拟现实),恐怕作文不知道从哪里动笔"„„6月7日,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试题依然成为街谈巷 ...

  • 2015年英语类3D电子书(题库)
  • 2015年英语类3D电子书(题库)共428种 英语类考试 大学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四级               1.[圣才视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解析班(网授)[免费下载] 8.[3D题库]2015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教师招聘中高考题指南
  • 教师招聘中高考题指南 初中语文 [满29元包邮]语文(13地市卷)/2011江苏中考试卷含答案精选 [活页] http://s.click.taobao.com/t_8?e=7HZ6jHSTbIQ9qMzNVsIM1uVu0mHpWR8%2FKCTlbLy2PJtP2g%3D%3D&p=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