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
第一周《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
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
第二周《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读了《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古人写秋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传统的古诗教学要求字字落实,解释诗句更是成了重点任务,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将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感情、诗情画意的古诗支解得零离破碎。更何况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首先会认,会读,会背;其次是借助图片、音乐、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由反复朗读所感悟到的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就是要体会古诗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朗诵将其表现出来。
第三周《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就担心,这篇小诗这么有诗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融入诗的感情。但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上课听得很认真。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征,学完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盛开的紫丁香,帮助孩子们理解小诗。 上第三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都纷纷想到了老师的辛劳,最后,我小结,只要小朋友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上课都格外地专心。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又香又甜的梦?孩子们
都纷纷猜想,一位学生说:“老师一定梦到了我们长大以后的样子。”我接话:“对呀,老师梦到你们长大后成了科学家、医生等等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梦到了我们班成了文明班级。”„„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又是纯真的。如果我能建议孩子们让老师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读第五小节,我闭上眼睛,做一睡觉姿势,我想孩子们也许能读得更专注,更真诚。
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我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二、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
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第四周《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学生找不出来,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句子找到了。。在接下来的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我”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从既紧张又激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平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平静
下来?最后的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兴奋?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邓爷爷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爷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虽然自己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了。
第五周《欢庆》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创设实、美、情、趣的教 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
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十三亿孩子”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周《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
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第七周《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
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
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第九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
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第十周《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 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你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
师:在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中有三个带有相同偏旁的,你们找到了吗? 生:有“狐”、“狸”、“猴”。
师:对,它们都有反犬旁(点红“犭”),有许多野兽的名字中都有“犭”。比如说狮子的“狮”、一匹狼的“狼”,你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猪”、“猫”、“狗”„„
师:是的,它们都是野兽。
生2:我知道猎人的“猎”也带有反犬旁。
师:对,猎人是以捕猎野兽为生的人,所以也带有反犬旁。带有反犬旁的字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外继续找一找,然后在课堂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在认读小动物名字的时候,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孩子进行归类识字。并了解到野兽的名字中带有反犬旁。同时,教师应势利导,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迁移到了课后,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进一步养成。
第十一周《称赞》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第三册18课《称赞》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洋溢着时代信息,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充分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执教的是《称赞》一课的第一课时,重点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写字。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表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于是教学中,我从注重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渐形成识字能力。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可它留给我的却是深刻的反思,得与失尽在笔下。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识字的过程由浅入深,先是自由读文,以不认识的字求助小树叶、问同桌和老师的形式展开。之后每人一句开火车读文,以检查生字的读音,随读纠正,这样参与的面广,学生能紧张起来。接着进行带字音的生字认读,去掉拼音的,以词出现和以句出现的。总之,识字教学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字,感悟语言。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扎实、有效。
二、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于是教学中我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学习方式采用个体学(圈读)、同桌学(我指你读)、小组学、师生学(互猜字卡游戏)等;读书形式采用个体读、齐读、男女声比读、自由读、快速浏览等形式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真正动起来。
三、借用课件,巧妙引导。如“刺猬”“獾”就采用图片课件,由表象的认识到字形的识记。写字指导,多媒体的使用,清晰、醒目,孩子喜闻乐见。另外,“椅子”和“板凳”的认识与区分就是通过实物演示来完成的。同时在理解“粗糙”一词时就是通过实物触摸来理解和运用这个词的。孩子有了最直接的体验,感知也是最深刻的。识字过程中,识字方法的巧运用,也为课堂增色不少。如“采”的动作记忆,“傍、椅”的顺口溜记忆及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学新字的同时复习了旧字。
四、搜集信息、延展拓深。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在图片出示小獾之后,告诉孩子:四脚的带毛的小兽,一般都用反犬旁。你还知道带这个偏旁的字吗?(完成了延展归类识字。)同时迅速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如果你有兴趣了解獾家族更多的知识,老师这有一本书,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更深的求知欲望。另外,“板”的组词,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范例。从材料上区分:有木版、钢板、铁板、铜板、塑料板„„从用途分:门板、地板、床板、桌板、面板„„从颜色上:黑板、白板„„“授生以渔”这种多角度的训练,将孩子的思维打开,他就会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五、走进儿童,肯定成长。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识字兴趣。结尾我设计了一个“字宝宝送信”的环节,通过“称赞”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堂课,我还是觉得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很多。如:环节再紧凑一点,语言再利落一点;另外,写字教学用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读帖的时间也不多、不细,总感觉字不难,放心让孩子描、写,这样不利于夯实、美观的书写。
第十二周《从现在开始》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文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低年级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对这篇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时充分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导入时就把学生带到动物王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整篇课文。特别是在指导朗读猫头鹰的话时,全班同学表演神气的样子,而且很可爱。但如果能多请几个同学来朗读的话,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猫头鹰神气的样子,可能效果会更加好。在教学动物们的反映的时候,分析太多,如果用学生的朗读来代替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悟动物的心情,自主性就更强了;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了解动物们的生活习惯,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一下,让学生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惯有较充分的了解,也许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朗读感悟,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神气极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的分析理解,让孩子领悟文章内容。
总的来说,这堂课孩子乐于学,而且兴致非常浓厚,我想在以后的每节课中都要关注细节,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
第一周《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
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
第二周《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读了《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古人写秋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传统的古诗教学要求字字落实,解释诗句更是成了重点任务,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将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感情、诗情画意的古诗支解得零离破碎。更何况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首先会认,会读,会背;其次是借助图片、音乐、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由反复朗读所感悟到的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就是要体会古诗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朗诵将其表现出来。
第三周《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就担心,这篇小诗这么有诗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融入诗的感情。但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上课听得很认真。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征,学完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盛开的紫丁香,帮助孩子们理解小诗。 上第三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都纷纷想到了老师的辛劳,最后,我小结,只要小朋友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上课都格外地专心。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又香又甜的梦?孩子们
都纷纷猜想,一位学生说:“老师一定梦到了我们长大以后的样子。”我接话:“对呀,老师梦到你们长大后成了科学家、医生等等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梦到了我们班成了文明班级。”„„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又是纯真的。如果我能建议孩子们让老师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读第五小节,我闭上眼睛,做一睡觉姿势,我想孩子们也许能读得更专注,更真诚。
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我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二、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
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第四周《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学生找不出来,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句子找到了。。在接下来的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我”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从既紧张又激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平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平静
下来?最后的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兴奋?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邓爷爷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爷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虽然自己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了。
第五周《欢庆》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创设实、美、情、趣的教 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
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十三亿孩子”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周《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
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第七周《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
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
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第九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
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第十周《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 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你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
师:在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中有三个带有相同偏旁的,你们找到了吗? 生:有“狐”、“狸”、“猴”。
师:对,它们都有反犬旁(点红“犭”),有许多野兽的名字中都有“犭”。比如说狮子的“狮”、一匹狼的“狼”,你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猪”、“猫”、“狗”„„
师:是的,它们都是野兽。
生2:我知道猎人的“猎”也带有反犬旁。
师:对,猎人是以捕猎野兽为生的人,所以也带有反犬旁。带有反犬旁的字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外继续找一找,然后在课堂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在认读小动物名字的时候,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孩子进行归类识字。并了解到野兽的名字中带有反犬旁。同时,教师应势利导,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迁移到了课后,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进一步养成。
第十一周《称赞》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第三册18课《称赞》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洋溢着时代信息,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充分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执教的是《称赞》一课的第一课时,重点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写字。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表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于是教学中,我从注重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渐形成识字能力。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可它留给我的却是深刻的反思,得与失尽在笔下。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识字的过程由浅入深,先是自由读文,以不认识的字求助小树叶、问同桌和老师的形式展开。之后每人一句开火车读文,以检查生字的读音,随读纠正,这样参与的面广,学生能紧张起来。接着进行带字音的生字认读,去掉拼音的,以词出现和以句出现的。总之,识字教学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字,感悟语言。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扎实、有效。
二、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于是教学中我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学习方式采用个体学(圈读)、同桌学(我指你读)、小组学、师生学(互猜字卡游戏)等;读书形式采用个体读、齐读、男女声比读、自由读、快速浏览等形式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真正动起来。
三、借用课件,巧妙引导。如“刺猬”“獾”就采用图片课件,由表象的认识到字形的识记。写字指导,多媒体的使用,清晰、醒目,孩子喜闻乐见。另外,“椅子”和“板凳”的认识与区分就是通过实物演示来完成的。同时在理解“粗糙”一词时就是通过实物触摸来理解和运用这个词的。孩子有了最直接的体验,感知也是最深刻的。识字过程中,识字方法的巧运用,也为课堂增色不少。如“采”的动作记忆,“傍、椅”的顺口溜记忆及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学新字的同时复习了旧字。
四、搜集信息、延展拓深。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在图片出示小獾之后,告诉孩子:四脚的带毛的小兽,一般都用反犬旁。你还知道带这个偏旁的字吗?(完成了延展归类识字。)同时迅速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如果你有兴趣了解獾家族更多的知识,老师这有一本书,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更深的求知欲望。另外,“板”的组词,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范例。从材料上区分:有木版、钢板、铁板、铜板、塑料板„„从用途分:门板、地板、床板、桌板、面板„„从颜色上:黑板、白板„„“授生以渔”这种多角度的训练,将孩子的思维打开,他就会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五、走进儿童,肯定成长。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识字兴趣。结尾我设计了一个“字宝宝送信”的环节,通过“称赞”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堂课,我还是觉得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很多。如:环节再紧凑一点,语言再利落一点;另外,写字教学用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读帖的时间也不多、不细,总感觉字不难,放心让孩子描、写,这样不利于夯实、美观的书写。
第十二周《从现在开始》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文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低年级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对这篇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时充分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导入时就把学生带到动物王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整篇课文。特别是在指导朗读猫头鹰的话时,全班同学表演神气的样子,而且很可爱。但如果能多请几个同学来朗读的话,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猫头鹰神气的样子,可能效果会更加好。在教学动物们的反映的时候,分析太多,如果用学生的朗读来代替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悟动物的心情,自主性就更强了;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了解动物们的生活习惯,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一下,让学生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惯有较充分的了解,也许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朗读感悟,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神气极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的分析理解,让孩子领悟文章内容。
总的来说,这堂课孩子乐于学,而且兴致非常浓厚,我想在以后的每节课中都要关注细节,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