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基本要件:从法

【 内容 提要】动态的法治的最基本的启动和维持力量是治者从法。法治的真正治者是人,不是 法律 ,所谓“法律的统治”不过是语言逻辑上的一种虚构。从法的主体对于法律是主动的、积极的,而法律对于从法主体是去向的。以主动、积极为特点的从法具有治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创生新法,扩展法律的治域;改善法律,培育良法;奉行法律,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关 键 词】法治/要件/从法【正 文】 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今 中国 的法治提倡者,学者们对法治做了反复的探讨和深入的 研究 。这些研究,尤其是 目前 活跃在中国法学领域中的学者们对西方成功的法治实践和成熟的法治 理论 的研究,无疑对中国选择法治道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中国真的选择了法治道路之后,我们发现,人们不止一次地背诵过的亚里士多德法治语录并没有提供中国可据以实施的建设法治的方案,我们头脑中的法治蓝图依然是雾里看花。 法治不是一幅静态的图画,而是一种行进的状态。这

种状态的最基本的启动和维持力量是治者从法,在民主 时代 就是作为治者的公民普遍从法。

一 亚里士多德赋予法治的“构成性要件”[1]是“已公布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如果是欣赏法治的美好状态,有这一个要件就足够了;而面对建设法治的任务,我们便不可过分迷恋这个完美的要件,因为从它那里我们无法找到达至这个境界的门径。怎样才能使“已

公布的法律”真正“得到普遍的服从”,这才是已经选择了法治道路的人们更需要知晓的。 提到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服从”,人们 自然 想到法的遵守,想到公民等法律关系主体的守法义务。尽管服从和遵守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这样理解却也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2],就是对他的“普遍服从”观点的具体说明。而这样一来,“普遍服从”就变成了“普遍遵守”。中国的学者在接受这个译解时敏锐地发现,普遍遵守的“普遍”也覆盖国家机关,亚里士多德的“人民”并不排除,或者说不应排除政府官员。王人博、程燎原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他们指出:“法治是守法的统治„„法律应当受到普遍的尊重并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民众的活动要服从法律„„国家 政治 权力受制于法律,而不是超然于法外,执政者凭法律来执掌他们的权力,并借以监察和处理一切违法失律的人们。”[3]按照这个解释,法治的基本含义就是普遍守法,就是统治者依法统治,全 社会 普遍遵守法律(注:我本人过去也是这样理解的。我曾把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的核心内容概括为:“统治者依法统治,全社会普遍服从法律。”(参见拙作《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先秦法家的法治》)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意,但却不能使理论本身自圆,也不能满足中国目前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这个解释既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阐发,又是且主要是中国法 理学 的逻辑结论。按照我们的法学基本理论,法的实施有三个环节,或者叫三个途径:一是执法,二是司法,三是守法。其中前两者由专门国家机关实施,后者由特定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实施。当国家对专门国家机关提出“依法”执法和司法的要求时,这些国家机关也就领受了守法的义务,成了义务主体。我们的法治理论中的“普遍守法”就是这样得出来的。 在已经形成的法治国家,或许可以看到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都普遍遵守法律,从而法律得到普遍遵守的局面,然而,不管是普遍守法还是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都不足以反映法治本身的深刻内涵——法律得到普遍遵守这种局面是治的结果,而不是法治本身;普遍守法的核心是守法,而守法难以包含“法律的统治”(注: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在柏拉图的论述中,法治就是把“治权寄托于法律”(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2页引),就是“法律在官吏之上”,“官吏服从法律”(参见柏拉图《法律篇》)。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法治就是把“最后的裁决权力”“寄托于正式订立的法律”,就是“尊重法律为最高的权威”,“以法律为至上”(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7页、第193-192页)。)[4]的深意。统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治者的主动行为。“守法”虽有动态意义,但却没有给治的主体——法律(注:按照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的说法,法治的施治主体就是法律。但下文将述及,法律不能施治,它不能成为治的主体。)留出合适的位置,也没有体现统治行为和统治过程等治的精神,靠守法不能造成法律被普遍遵守的法治状

态。

【 内容 提要】动态的法治的最基本的启动和维持力量是治者从法。法治的真正治者是人,不是 法律 ,所谓“法律的统治”不过是语言逻辑上的一种虚构。从法的主体对于法律是主动的、积极的,而法律对于从法主体是去向的。以主动、积极为特点的从法具有治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创生新法,扩展法律的治域;改善法律,培育良法;奉行法律,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关 键 词】法治/要件/从法【正 文】 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今 中国 的法治提倡者,学者们对法治做了反复的探讨和深入的 研究 。这些研究,尤其是 目前 活跃在中国法学领域中的学者们对西方成功的法治实践和成熟的法治 理论 的研究,无疑对中国选择法治道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中国真的选择了法治道路之后,我们发现,人们不止一次地背诵过的亚里士多德法治语录并没有提供中国可据以实施的建设法治的方案,我们头脑中的法治蓝图依然是雾里看花。 法治不是一幅静态的图画,而是一种行进的状态。这

种状态的最基本的启动和维持力量是治者从法,在民主 时代 就是作为治者的公民普遍从法。

一 亚里士多德赋予法治的“构成性要件”[1]是“已公布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如果是欣赏法治的美好状态,有这一个要件就足够了;而面对建设法治的任务,我们便不可过分迷恋这个完美的要件,因为从它那里我们无法找到达至这个境界的门径。怎样才能使“已

公布的法律”真正“得到普遍的服从”,这才是已经选择了法治道路的人们更需要知晓的。 提到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服从”,人们 自然 想到法的遵守,想到公民等法律关系主体的守法义务。尽管服从和遵守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这样理解却也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2],就是对他的“普遍服从”观点的具体说明。而这样一来,“普遍服从”就变成了“普遍遵守”。中国的学者在接受这个译解时敏锐地发现,普遍遵守的“普遍”也覆盖国家机关,亚里士多德的“人民”并不排除,或者说不应排除政府官员。王人博、程燎原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他们指出:“法治是守法的统治„„法律应当受到普遍的尊重并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民众的活动要服从法律„„国家 政治 权力受制于法律,而不是超然于法外,执政者凭法律来执掌他们的权力,并借以监察和处理一切违法失律的人们。”[3]按照这个解释,法治的基本含义就是普遍守法,就是统治者依法统治,全 社会 普遍遵守法律(注:我本人过去也是这样理解的。我曾把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的核心内容概括为:“统治者依法统治,全社会普遍服从法律。”(参见拙作《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先秦法家的法治》)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意,但却不能使理论本身自圆,也不能满足中国目前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这个解释既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阐发,又是且主要是中国法 理学 的逻辑结论。按照我们的法学基本理论,法的实施有三个环节,或者叫三个途径:一是执法,二是司法,三是守法。其中前两者由专门国家机关实施,后者由特定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实施。当国家对专门国家机关提出“依法”执法和司法的要求时,这些国家机关也就领受了守法的义务,成了义务主体。我们的法治理论中的“普遍守法”就是这样得出来的。 在已经形成的法治国家,或许可以看到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都普遍遵守法律,从而法律得到普遍遵守的局面,然而,不管是普遍守法还是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都不足以反映法治本身的深刻内涵——法律得到普遍遵守这种局面是治的结果,而不是法治本身;普遍守法的核心是守法,而守法难以包含“法律的统治”(注: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在柏拉图的论述中,法治就是把“治权寄托于法律”(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2页引),就是“法律在官吏之上”,“官吏服从法律”(参见柏拉图《法律篇》)。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法治就是把“最后的裁决权力”“寄托于正式订立的法律”,就是“尊重法律为最高的权威”,“以法律为至上”(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7页、第193-192页)。)[4]的深意。统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治者的主动行为。“守法”虽有动态意义,但却没有给治的主体——法律(注:按照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的说法,法治的施治主体就是法律。但下文将述及,法律不能施治,它不能成为治的主体。)留出合适的位置,也没有体现统治行为和统治过程等治的精神,靠守法不能造成法律被普遍遵守的法治状

态。


相关内容

  • 中国社会更需要德治
  •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民族浩劫,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痛感"文革"期间"无法无天"状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人们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中国应当如何从"人治"过渡到"法治&quo ...

  • 论信赖保护原则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诚信(包括政府诚信)的呼唤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最强音.诚信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然原则,也是改革传统国家行政模式的必然要求.法治国家的建设包含行政法治建设,这就决定了在法治建设中必须建立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和依法行政的政 ...

  • 高铭暄: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 [摘要]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是在学习借鉴原苏联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成果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刑事法制科学经验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对于中国刑法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同样能够反映定罪过程,兼容出罪功能,只是在思考逻辑上与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有所区别. ...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赵秉志 陈志军  2012-05-13 10:28:34 来源:<法学家>2011年第6期 摘 要:基于"去苏俄化"的出发点,有论者主张将社会危害性概念从中国刑法理论中"驱逐"出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危害性理论在 ...

  • 法律知识竞赛试题1
  •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25题,每题1分) 1.宪法规定,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是(D ). A.全体公民 B.年满18周岁的公民 C.全体人民 D.年满18周岁且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 ...

  • 浅谈证券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 浅谈证券法中的诚实信用 原则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我国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证券法中也是一项基本原则证券市场的特有属性决定了该原则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一旦违反该原则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证券法:诚实信用原则:道德准则 一.证券市场呼唤诚信原则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股份 ...

  • 刑法价值取向与结果无价值研究
  • 刑法价值取向与结果无价值论的选择 张 功 (武汉 湖北经济学院 法学系 430205) 提要: 关键词: 违法性本质的界定受刑法价值取向的制约,又直接影响到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乃至 行刑.本文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以主体对刑法价值的需求为基础,以构建法治社会 需要的刑法价值取向为标准,对行为无价值 ...

  • 环境案例详细分析(整理过的)
  • ★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和江苏首例家装污染案 1. 室内环境污染能否纳入环境法中的环境范畴 环境法视野中的环境是指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和.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环境分为室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①因此,环境 ...

  •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思维
  •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思维 赵迎辉 钟丽娟  2013-01-04 16:10:32 来源:学习时报2013年01月04日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明确提出"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