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斜"究竟怎么读?

《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5期上刊有胡孟铭老师的文章《“斜”在〈山行〉中还是读xia好》,主张将“斜”字还其旧读、读古音xia,理由是:“既然课题为古诗,就应读古韵,取古义,才能字义准确,和谐动听”。本刊2000年第10期上又刊有史南先生的文章《“斜”不可读xia》,予以反对,理由是:1985年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不管那些当时不存在异读的词;如‘斜’字在普通话字(词)典上早已取消了古读音,因此在《审音表》中没有收列它,表明它除了读xie之外,普通话中不存在别的读音”“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再坚持读古音,就违背了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

问题至此似乎已有了答案。但笔者的看法却与以上两位老师皆有所不同。语言文字的使用,的确如史老师所说,应当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而最高的依据则是2000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两位老师讨论时,本法尚未公布。但本法自2001年1月1日实施以后,“斜”的读音问题理当有新的答案。

“斜”字确实存在着旧读音xia,后来演变出xie音,但意义没变(胡老师所谓“‘斜’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词义的范围也大大缩小了。倘若将‘斜’还其旧韵xia,(则有)古义‘倾侧或曲折向前延伸’”是无根据的,《康熙字典》《辞源》等古今字书辞书足以为训)。但在古诗教学中究竟应读古音xia,还是今音xie?则应视情形而论。

《语言文字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准,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教材在古诗《山行》中将“斜”注音为xie是正确的,不但如此,“斜”在本篇课文中还是个生字,教师在教学“斜”这个单字时,也应当训为xie。胡老师对这一点提出异议,笔者不能苟同。但在读本诗的时候也读为xie,又确实拗口。本诗的“斜”字出现在首句,似乎还可将就一二,很多唐诗中“斜”字都出现在偶句末尾。我们知道,古诗的平仄、对仗、押韵,以押韵为第一,当时这些诗都是严格押韵的。若诵读这些诗时也读该字为xie,古诗固有的韵律美被破坏,更让人难于接受。如: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方平《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韩君平《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祜《吴兴新堤》(节录)

春堤一望思无涯,树势还同水势斜。深映菰蒲三十里,晴分功利几千家。

史老师在文章最后说:“但为了让学生知道原来是押韵的,在教学时不妨告诉学生‘斜’在古代的韵母就读ia,直到今天,吴方言中还保留它的古读音,读zia”。笔者认为这样还不够,在诵读这些古诗时就应当读‘斜’为xia。因为教学语言文字与欣赏文学艺术是两回事。我们教学古诗时,这两种活动是同时存在的,但也是完全能够而且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的。有的老师就是这样教的:领着学生读“远上寒山石径斜xia……”,然后跟学生讲:“‘斜’字课本上注音为xie,就是‘歪斜’的意思,平时就应当读xie,为什么在诗里读xia呢?这是因为这个字在以前的韵母就是ia,这首诗当时是很押韵的。我们读诗时,为了体会诗的韵律美,也为了更上口,就暂时读xia”。可以确信,只要老师教得明白,学生是不会在其他场合、在说话和写作应用中也读为xia的。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到语言文字规范化纯洁化的问题,相反学生还会多学到一点知识,知道“斜”字在古音韵母读ia,知道古人作诗是很重押韵的,更能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更容易体会到前人的诗歌艺术才华和成就。岂不更好?重要的是,这样做也有法律的依据。《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这里所谓的“方言”,当然也包括像“斜xia”这样的以方言形式存在的古音韵母。

当然,这种“暂时地读为古音”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斜”字作韵脚,在韵律的“胁迫”下自然而然地读为xia;如果“斜”虽在古诗中,但不作韵脚,则须还其正读xie音。

对于这种处理,我们还可从对古字形的处理当中找到类似的旁证。比如胡、史二位老师讨论的“鹿柴”。“鹿柴”中“柴”之所以读zhai,是因为“柴”是“寨”的通假字。但是在现代汉语用字标准中,“寨”是不能再写作“柴”了。课本之所以仍保留原来的字形“柴”,无非也是让学生多一点知识,知道“寨”在古代可通写作“柴”,为以后直接阅读古书提供方便而已。《语言文字法》也有相应的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至于汉匈奴单于“伊稚斜”仍读cha,不读xie,则是因为《审音表》“对大量的人名、地名中的异读字未加审订,这些人名、地名中的异读字照样异读”。

在欣赏性的唐诗吟诵中,为求合于韵律、为求顺口而需要暂时恢复原来读音的字,还有很多。除“斜”字外,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回”字。古诗中“回”作韵脚时,应读古音huai,而不读hui。如: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甫《登高》(节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杜牧《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回”在唐诗韵脚中读huai,当无疑义。不过这又牵涉到另一个“衰”的读音。《长歌行》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贺知章《回乡偶书》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衰”当读何音?历来说法不一:或有前首训为shuai的,或有后首训为cui的。笔者的意见则是:“衰”在前诗中训为cui,或有后诗中训为shuai。因为:“衰”字,作“形容萎缩、体量递减”时读cui,如“等衰”;作“气色衰老”时读shuai,如“衰草”。因此,“焜黄华叶衰”中读cui,是指鲜亮的花和叶子萎缩脱落、是形体之变;而“鬓毛衰”中读shuai,是两鬓斑白之意,是气色之变,不是形体之变,不是鬓毛萎缩脱落之意(因为人的鬓毛是头发中最不易脱落的)。诗中的韵脚“辉、归”“回、来”等字可作旁证。

《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5期上刊有胡孟铭老师的文章《“斜”在〈山行〉中还是读xia好》,主张将“斜”字还其旧读、读古音xia,理由是:“既然课题为古诗,就应读古韵,取古义,才能字义准确,和谐动听”。本刊2000年第10期上又刊有史南先生的文章《“斜”不可读xia》,予以反对,理由是:1985年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不管那些当时不存在异读的词;如‘斜’字在普通话字(词)典上早已取消了古读音,因此在《审音表》中没有收列它,表明它除了读xie之外,普通话中不存在别的读音”“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再坚持读古音,就违背了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

问题至此似乎已有了答案。但笔者的看法却与以上两位老师皆有所不同。语言文字的使用,的确如史老师所说,应当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而最高的依据则是2000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两位老师讨论时,本法尚未公布。但本法自2001年1月1日实施以后,“斜”的读音问题理当有新的答案。

“斜”字确实存在着旧读音xia,后来演变出xie音,但意义没变(胡老师所谓“‘斜’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词义的范围也大大缩小了。倘若将‘斜’还其旧韵xia,(则有)古义‘倾侧或曲折向前延伸’”是无根据的,《康熙字典》《辞源》等古今字书辞书足以为训)。但在古诗教学中究竟应读古音xia,还是今音xie?则应视情形而论。

《语言文字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准,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教材在古诗《山行》中将“斜”注音为xie是正确的,不但如此,“斜”在本篇课文中还是个生字,教师在教学“斜”这个单字时,也应当训为xie。胡老师对这一点提出异议,笔者不能苟同。但在读本诗的时候也读为xie,又确实拗口。本诗的“斜”字出现在首句,似乎还可将就一二,很多唐诗中“斜”字都出现在偶句末尾。我们知道,古诗的平仄、对仗、押韵,以押韵为第一,当时这些诗都是严格押韵的。若诵读这些诗时也读该字为xie,古诗固有的韵律美被破坏,更让人难于接受。如: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方平《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韩君平《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祜《吴兴新堤》(节录)

春堤一望思无涯,树势还同水势斜。深映菰蒲三十里,晴分功利几千家。

史老师在文章最后说:“但为了让学生知道原来是押韵的,在教学时不妨告诉学生‘斜’在古代的韵母就读ia,直到今天,吴方言中还保留它的古读音,读zia”。笔者认为这样还不够,在诵读这些古诗时就应当读‘斜’为xia。因为教学语言文字与欣赏文学艺术是两回事。我们教学古诗时,这两种活动是同时存在的,但也是完全能够而且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的。有的老师就是这样教的:领着学生读“远上寒山石径斜xia……”,然后跟学生讲:“‘斜’字课本上注音为xie,就是‘歪斜’的意思,平时就应当读xie,为什么在诗里读xia呢?这是因为这个字在以前的韵母就是ia,这首诗当时是很押韵的。我们读诗时,为了体会诗的韵律美,也为了更上口,就暂时读xia”。可以确信,只要老师教得明白,学生是不会在其他场合、在说话和写作应用中也读为xia的。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到语言文字规范化纯洁化的问题,相反学生还会多学到一点知识,知道“斜”字在古音韵母读ia,知道古人作诗是很重押韵的,更能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更容易体会到前人的诗歌艺术才华和成就。岂不更好?重要的是,这样做也有法律的依据。《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这里所谓的“方言”,当然也包括像“斜xia”这样的以方言形式存在的古音韵母。

当然,这种“暂时地读为古音”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斜”字作韵脚,在韵律的“胁迫”下自然而然地读为xia;如果“斜”虽在古诗中,但不作韵脚,则须还其正读xie音。

对于这种处理,我们还可从对古字形的处理当中找到类似的旁证。比如胡、史二位老师讨论的“鹿柴”。“鹿柴”中“柴”之所以读zhai,是因为“柴”是“寨”的通假字。但是在现代汉语用字标准中,“寨”是不能再写作“柴”了。课本之所以仍保留原来的字形“柴”,无非也是让学生多一点知识,知道“寨”在古代可通写作“柴”,为以后直接阅读古书提供方便而已。《语言文字法》也有相应的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至于汉匈奴单于“伊稚斜”仍读cha,不读xie,则是因为《审音表》“对大量的人名、地名中的异读字未加审订,这些人名、地名中的异读字照样异读”。

在欣赏性的唐诗吟诵中,为求合于韵律、为求顺口而需要暂时恢复原来读音的字,还有很多。除“斜”字外,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回”字。古诗中“回”作韵脚时,应读古音huai,而不读hui。如: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甫《登高》(节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杜牧《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回”在唐诗韵脚中读huai,当无疑义。不过这又牵涉到另一个“衰”的读音。《长歌行》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贺知章《回乡偶书》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衰”当读何音?历来说法不一:或有前首训为shuai的,或有后首训为cui的。笔者的意见则是:“衰”在前诗中训为cui,或有后诗中训为shuai。因为:“衰”字,作“形容萎缩、体量递减”时读cui,如“等衰”;作“气色衰老”时读shuai,如“衰草”。因此,“焜黄华叶衰”中读cui,是指鲜亮的花和叶子萎缩脱落、是形体之变;而“鬓毛衰”中读shuai,是两鬓斑白之意,是气色之变,不是形体之变,不是鬓毛萎缩脱落之意(因为人的鬓毛是头发中最不易脱落的)。诗中的韵脚“辉、归”“回、来”等字可作旁证。


相关内容

  • "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学习"总结报告
  • “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学习”总结报告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这是人们回过头来总结自己前面走过的路时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叹。虽然被千百人在写文章时作为开场白,但它却永不过时。在匆匆的时间流里,我离开校园已小十个年头,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记忆已渐渐模糊,而令我万分没想到的是十年后我还有幸再次踏入学校的大门 ...

  • 运用想象力学习古诗文
  • 运用想象力学习古诗文 南宁市第四十六中学黄乘浪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学习的能力.本文从古诗文教学方面阐述了怎样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来学习,从抓题眼到悟内涵,由浅入深地分析,颇能给人一番启发. 关键词:古诗文 引导 想象 理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 ...

  •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设计
  • 课题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授课时间备课人讲课人研讨时间 课标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1.通过学唱歌曲<读唐诗>,增进学生 ...

  • 诵读教案赠汪伦
  • 诵读教案 <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3.随文识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关心 ...

  •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四课 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内容: <儿童和平条约>带有很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流畅,文笔活泼.课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条约,第一次出现在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的每一项条款,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同时,它又是一种儿童条约,表达了全世界儿童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人 ...

  • 黄鹤楼送别教案
  •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 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

  • 活动主题 一路书香伴我行
  • 活动主题 :一路书香伴我行 活动时间: 第十四周 12月6日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也会给你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爱看书. 2.读书要有选择地读,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 活动内容 :开展"一路书香伴我行"活动,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源泉,书 ...

  • [望岳]等古诗三首(学生用)
  • JiuXi Middle School JiangChuan County 江川县九溪中学 课 题:<望岳>等古诗三首(学生用) 学科:语文 班级:八(5)(6) 教师:刘晓露 教学时间:2013年秋季学期第 14 周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

  •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指导
  •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指导 : 一.案例分析模版:(模版仅是指导,可以这样做,不是指令,不是非得这样做) 第一步:读题,做辨析判断. 第二步:提炼观点- 适当举例-原理分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炼观点与原理: 1.教学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恰当,重点难点是否指向语文学习等. 2.教学内容:是否充分并恰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