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文题解题]

◎导读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大学,19621972年他主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 1977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

◎语音

1、测量:“li áng “li àng ”。 .

2、朱熹:“x x ǐ”。 .

3、彷徨:“”不能念成 “f áng hu áng ”。 ..

4m ěi ”。 5。 nu ò”不能念成“ru ò”。 ◎字形

1、一帆风顺:“帆”不能写成“番”。 .

2、彷徨:“彷”不能写成“傍”。 .

3、探察:“察”不能写成“查”。 .

4、不知所措:“措”不能写成“错”。 .

5、密切:“密”不能写成“蜜”。 .

6、真相:“相”不能写成“像”。 .

7、恐慌:“慌”不能写成“荒”。 .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8、激变:“激”不能写成“急”。 .

◎词语

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

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常识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五经”

开篇提出论题 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对于本文的意旨探讨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紧接援引“四书”中“格物致知”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用中国古代王阳明格行与研究科学的人“格竹”着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后申进“格物致知”广泛意义。全文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分析文章论据。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

3、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本文是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存在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验操作,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基于此,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的观点,要求通过实验实践,探求客观事物,推动科学发展,丰富中国文化。 ◎议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精神。

4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色鉴通]

1国古代对“格物致知”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格物致知”精2“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第12节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记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节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节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节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能力练通]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一、语言训练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

B 、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汲取

D 、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

2、下列句子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C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3、“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甲]这种网长2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乙]1996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到22[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高。[丁]辜死亡物。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①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②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 510字)

新华书店北京6月8日电 8日晨6机身上绘着奔跑的火炬手黄色图案和雅典奥

6时40分,载有雅典奥运会火种的走下飞机。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组委会副主席蒋效愚、数百名专程前来迎接圣火在隆重而简短的欢迎仪式后,雅典奥运圣火火种被送往

9148名火炬手参与。这是雅典奥6月4日正式启动的这项活动,经过了澳大利亚的悉尼、

二、语段训练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节选)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

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

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 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

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乙]2、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 )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A )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 )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 )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 )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4、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又要 。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A 2、B 3、B 4、①|②||

5、“奥运圣火到北京”或“奥运圣火8

二、(一)1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2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3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的”(二)1、[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A 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45、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6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文题解题]

◎导读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大学,19621972年他主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 1977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

◎语音

1、测量:“li áng “li àng ”。 .

2、朱熹:“x x ǐ”。 .

3、彷徨:“”不能念成 “f áng hu áng ”。 ..

4m ěi ”。 5。 nu ò”不能念成“ru ò”。 ◎字形

1、一帆风顺:“帆”不能写成“番”。 .

2、彷徨:“彷”不能写成“傍”。 .

3、探察:“察”不能写成“查”。 .

4、不知所措:“措”不能写成“错”。 .

5、密切:“密”不能写成“蜜”。 .

6、真相:“相”不能写成“像”。 .

7、恐慌:“慌”不能写成“荒”。 .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8、激变:“激”不能写成“急”。 .

◎词语

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

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常识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五经”

开篇提出论题 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对于本文的意旨探讨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紧接援引“四书”中“格物致知”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用中国古代王阳明格行与研究科学的人“格竹”着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后申进“格物致知”广泛意义。全文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分析文章论据。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

3、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本文是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存在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验操作,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基于此,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的观点,要求通过实验实践,探求客观事物,推动科学发展,丰富中国文化。 ◎议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精神。

4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色鉴通]

1国古代对“格物致知”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格物致知”精2“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第12节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记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节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节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节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能力练通]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一、语言训练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

B 、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汲取

D 、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

2、下列句子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C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3、“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甲]这种网长2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乙]1996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到22[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高。[丁]辜死亡物。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①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②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 510字)

新华书店北京6月8日电 8日晨6机身上绘着奔跑的火炬手黄色图案和雅典奥

6时40分,载有雅典奥运会火种的走下飞机。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组委会副主席蒋效愚、数百名专程前来迎接圣火在隆重而简短的欢迎仪式后,雅典奥运圣火火种被送往

9148名火炬手参与。这是雅典奥6月4日正式启动的这项活动,经过了澳大利亚的悉尼、

二、语段训练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节选)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

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

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 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

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乙]2、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 )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A )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 )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 )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 )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4、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又要 。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A 2、B 3、B 4、①|②||

5、“奥运圣火到北京”或“奥运圣火8

二、(一)1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2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3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的”(二)1、[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A 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45、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6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相关内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用)
  •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用) ( ) 课题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成员 王乃华 王洪侠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 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

  •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 ...

  •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教 学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并理解生字词,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及篇章结构. 感受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地感知课文,大胆合作探究,共同克服 疑难问题 绥滨县第三中学 学科 九年级语文 姓名 武淑兰 教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 能力训练点 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②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③学习编写 ...

  •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 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 ...

  • 初中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预习: 1.字音: 脸(liǎn)颊(ji) 伫(zh)立(l) 褡(dā)裢(lin) 难(nn)堪(kān) 瞟(piǎo) 过(gu)瘾(yǐn) 赊(shē)欠(qin) 金(jīn)銮(lun)殿(din) 松(s ...

  • 愚公移山教学后记
  •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郑场一中 刘伶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 ...

  • 初中议论文写作浅析
  • 摘要:议论文在初三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读写议论文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写好议论文的过程中,尽管方法多种.形式多样.但毕竟是初始阶段,不宜拓得过宽,在农村教学学中尤为如此.笔者主张写议论文必须做到四个"性":"说服性.逻辑性.方法性.创新性&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