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1973年(19岁)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恍惚之间已经是时光一去不复回成为老年人了。前几天忽然心生一念,要带女儿回农村看一看,让自己曾经的历史回忆得到验证。当然也明白今非昔比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农村面貌。
本人下乡的农村距离三门峡城市四十公里左右,公交车可以到达公社所在地,需要经过将近一小时走七弯八拐的山路,翻过一条上百米的大沟才能到达大队,这里的农村房屋体现了豫西地区特有的地坑院文化,在平地下挖十几米、长宽一二十米的地坑,然后在四面挖窑洞,地坑院一角有一个上到地面上的斜坡道,有一些地坑院斜坡道侧面还有深水井(七八十米),还有隐藏在角落的厕所和地坑院的下水道渗水井,防止下大雨淹没窑洞。大队和小队的窑洞是集体财产,主要是养大牲口和仓库,大队部是在地面上的房屋。农民窑洞是住人,有一些是大户人家一个地坑院,基本上是二三户家庭一个地坑院。
公社和大队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业和副业,基本上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多余的农副产品可以在农村集市买卖。大队有一台东方红75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挂上不同的农业机械,除了少数山坡上面的小型地块,在宽阔的田间大道上可以四通八达,在集中连片的集体土地上可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以深翻土地也可以收割农作物,有利于不误农时抢种抢收,小队里面也有各方面的小型农业机械,公社还有小型的农业机械修造厂。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地区,除了房屋不如现在,各方面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远远超过现在农村地区的日益凋敝死气沉沉。现在的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方仍然是经济困难,得益于城市扩张的农村,就是房屋比较现代和大量使用电器,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普遍存在缺少了浓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
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是一个处于人欢马叫生机勃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既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土地的原生态质量,不至于变成为今天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一统天下,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原来的水利工程基本废弃,只能依靠自然降雨,个别人有能力打深水井,也必须自己准备灌溉设施。农业生产贯彻实行毛泽东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一年到头都会有干不完的农活,除了正常的春种秋收施肥除草田间管理以外,即便是大冬天也必须有计划的平整土地维护水利工程,绝对没有农闲时节打牌赌博的人,主要是使用日积月累的农家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追加使用少量的化肥,每个人可以根据身体和家庭情况出工,干部也不会强迫命令,少数知识青年出工太少,但是到了年底分红就会入不敷出,需要从自己父母那里要钱买粮食了。农村人却必须勤劳苦干养活一家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是出工了,队干部都会安排力所能及农活的。
下乡知识青年头三个月因为农活不熟练,男生是八分半女生是七分和八分之间(农村人最高工分是十一分),以后只要是踏实苦干的知识青年,男生是十分半女生是十分,可以看出来队干部并没有歧视知识青年,少数偷懒耍滑的知识青年,工分只能是原地不动了。
这次回乡因为是走马观花就没有联系农村人,到了公社所在地就发现了和城市里面差不多的问题,除了大量增加的房屋和沿街做生意的人以外,街道布局和卫生条件仍然是凌乱不堪,城市里面主干道是政府脸面,当然必须整齐干净,其它地方就无暇他顾随波逐流了。
公社所在地和大队已经桥梁相通了,应该是得益于前几年中央政府的村村通工程,除了少数几个农村,因为政府部门开发的旅游项目,保留了一些经过内部装修的地坑院,豫西地区的地坑院基本上都填平盖房子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改变了生活环境,实际上是增加了生活成本。原来的地坑院是冬暖夏凉,现在就必须依靠空调器了,取暖可以用煤炭的。
进入村子里面是一片静悄悄,已经是中午了听不到四面八方人欢马叫的喧嚣,看不到四面八方做饭的炊烟袅袅,好像是进入了死气沉沉的无人之境,村子里面的房屋和公社差不多大同小异,一些外围地方还有一些低矮的房屋。除了村子外围的村村通公路,原来几条整齐划一的田间大道看不到了,已经是变成了羊肠小道,曾经大显身手的水利工程也是不见踪影,村子外围和大桥两边还有一些垃圾堆,而集体经济时代是没有垃圾堆的,因为都成为日积月累农家肥的原料了。
在村子里面走了一圈,没有看到一个人,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老婆婆,从低矮的房屋里面走出来邀请我们进去坐一坐,因为老婆婆年岁已高不便打扰就没有多谈。
看起来,除了全国范围那些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农村,能够长期保持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产生活面貌,凡是实行了分田单干的农村,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因为各顾各的小农经济,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单纯的粮食生产入不敷出,青壮年就必须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维持粮食生产,也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需要,个别人老弱病残甚至于只能依靠买粮食了。
本人曾经在红歌会转贴了民族复兴网三篇文章,是反映了三百个农村富裕程度的图文并茂,里面恰恰把小岗村列入了,人们可以来一个强烈对比,看一看集体经济农村的欣欣向荣生活气息,和小岗村的死气沉沉日益凋敝,小岗村除了大路两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慷慨相助的房屋和纪念馆,从图片就可以看到了房屋两边的凌乱不堪,不知道为什么红歌会只是发出了一篇文章就删除不发出了。
这次回乡走马观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验证了私改开放分田单干,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日益凋敝确实是无处不在的,根据官方舆论报道,全国范围的农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消失,有人认为是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可是这个好处并不是农村人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阶级分化矛盾冲突被逼无奈的逆来顺受。农村人是希望不离本乡本土,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就地现代化,不希望迫于无奈成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候鸟。那些仍然保留集体经济的农村,比如南街村,周家庄人民公社等等,都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各方面平衡发展人人平等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集体经济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会得到了完善巩固。小岗村当年为了分田单干按手印,因为是符合了顶层设计私改开放的政治需要,当然会被官方舆论大吹大擂成为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前几年为了对抗土地流转,也是再一次按手印却无人理睬了,因为不符合顶层设计资本下乡的政治需要,当然会弃之如敝屣了。
本人是1973年(19岁)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恍惚之间已经是时光一去不复回成为老年人了。前几天忽然心生一念,要带女儿回农村看一看,让自己曾经的历史回忆得到验证。当然也明白今非昔比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农村面貌。
本人下乡的农村距离三门峡城市四十公里左右,公交车可以到达公社所在地,需要经过将近一小时走七弯八拐的山路,翻过一条上百米的大沟才能到达大队,这里的农村房屋体现了豫西地区特有的地坑院文化,在平地下挖十几米、长宽一二十米的地坑,然后在四面挖窑洞,地坑院一角有一个上到地面上的斜坡道,有一些地坑院斜坡道侧面还有深水井(七八十米),还有隐藏在角落的厕所和地坑院的下水道渗水井,防止下大雨淹没窑洞。大队和小队的窑洞是集体财产,主要是养大牲口和仓库,大队部是在地面上的房屋。农民窑洞是住人,有一些是大户人家一个地坑院,基本上是二三户家庭一个地坑院。
公社和大队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业和副业,基本上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多余的农副产品可以在农村集市买卖。大队有一台东方红75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挂上不同的农业机械,除了少数山坡上面的小型地块,在宽阔的田间大道上可以四通八达,在集中连片的集体土地上可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以深翻土地也可以收割农作物,有利于不误农时抢种抢收,小队里面也有各方面的小型农业机械,公社还有小型的农业机械修造厂。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地区,除了房屋不如现在,各方面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远远超过现在农村地区的日益凋敝死气沉沉。现在的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方仍然是经济困难,得益于城市扩张的农村,就是房屋比较现代和大量使用电器,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普遍存在缺少了浓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
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是一个处于人欢马叫生机勃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既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土地的原生态质量,不至于变成为今天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一统天下,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原来的水利工程基本废弃,只能依靠自然降雨,个别人有能力打深水井,也必须自己准备灌溉设施。农业生产贯彻实行毛泽东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一年到头都会有干不完的农活,除了正常的春种秋收施肥除草田间管理以外,即便是大冬天也必须有计划的平整土地维护水利工程,绝对没有农闲时节打牌赌博的人,主要是使用日积月累的农家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追加使用少量的化肥,每个人可以根据身体和家庭情况出工,干部也不会强迫命令,少数知识青年出工太少,但是到了年底分红就会入不敷出,需要从自己父母那里要钱买粮食了。农村人却必须勤劳苦干养活一家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是出工了,队干部都会安排力所能及农活的。
下乡知识青年头三个月因为农活不熟练,男生是八分半女生是七分和八分之间(农村人最高工分是十一分),以后只要是踏实苦干的知识青年,男生是十分半女生是十分,可以看出来队干部并没有歧视知识青年,少数偷懒耍滑的知识青年,工分只能是原地不动了。
这次回乡因为是走马观花就没有联系农村人,到了公社所在地就发现了和城市里面差不多的问题,除了大量增加的房屋和沿街做生意的人以外,街道布局和卫生条件仍然是凌乱不堪,城市里面主干道是政府脸面,当然必须整齐干净,其它地方就无暇他顾随波逐流了。
公社所在地和大队已经桥梁相通了,应该是得益于前几年中央政府的村村通工程,除了少数几个农村,因为政府部门开发的旅游项目,保留了一些经过内部装修的地坑院,豫西地区的地坑院基本上都填平盖房子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改变了生活环境,实际上是增加了生活成本。原来的地坑院是冬暖夏凉,现在就必须依靠空调器了,取暖可以用煤炭的。
进入村子里面是一片静悄悄,已经是中午了听不到四面八方人欢马叫的喧嚣,看不到四面八方做饭的炊烟袅袅,好像是进入了死气沉沉的无人之境,村子里面的房屋和公社差不多大同小异,一些外围地方还有一些低矮的房屋。除了村子外围的村村通公路,原来几条整齐划一的田间大道看不到了,已经是变成了羊肠小道,曾经大显身手的水利工程也是不见踪影,村子外围和大桥两边还有一些垃圾堆,而集体经济时代是没有垃圾堆的,因为都成为日积月累农家肥的原料了。
在村子里面走了一圈,没有看到一个人,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老婆婆,从低矮的房屋里面走出来邀请我们进去坐一坐,因为老婆婆年岁已高不便打扰就没有多谈。
看起来,除了全国范围那些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农村,能够长期保持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产生活面貌,凡是实行了分田单干的农村,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因为各顾各的小农经济,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单纯的粮食生产入不敷出,青壮年就必须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维持粮食生产,也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需要,个别人老弱病残甚至于只能依靠买粮食了。
本人曾经在红歌会转贴了民族复兴网三篇文章,是反映了三百个农村富裕程度的图文并茂,里面恰恰把小岗村列入了,人们可以来一个强烈对比,看一看集体经济农村的欣欣向荣生活气息,和小岗村的死气沉沉日益凋敝,小岗村除了大路两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慷慨相助的房屋和纪念馆,从图片就可以看到了房屋两边的凌乱不堪,不知道为什么红歌会只是发出了一篇文章就删除不发出了。
这次回乡走马观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验证了私改开放分田单干,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日益凋敝确实是无处不在的,根据官方舆论报道,全国范围的农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消失,有人认为是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可是这个好处并不是农村人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阶级分化矛盾冲突被逼无奈的逆来顺受。农村人是希望不离本乡本土,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就地现代化,不希望迫于无奈成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候鸟。那些仍然保留集体经济的农村,比如南街村,周家庄人民公社等等,都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各方面平衡发展人人平等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集体经济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会得到了完善巩固。小岗村当年为了分田单干按手印,因为是符合了顶层设计私改开放的政治需要,当然会被官方舆论大吹大擂成为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前几年为了对抗土地流转,也是再一次按手印却无人理睬了,因为不符合顶层设计资本下乡的政治需要,当然会弃之如敝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