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回忆:知青回乡见闻录,走马观花感慨多

本人是1973年(19岁)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恍惚之间已经是时光一去不复回成为老年人了。前几天忽然心生一念,要带女儿回农村看一看,让自己曾经的历史回忆得到验证。当然也明白今非昔比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农村面貌。

本人下乡的农村距离三门峡城市四十公里左右,公交车可以到达公社所在地,需要经过将近一小时走七弯八拐的山路,翻过一条上百米的大沟才能到达大队,这里的农村房屋体现了豫西地区特有的地坑院文化,在平地下挖十几米、长宽一二十米的地坑,然后在四面挖窑洞,地坑院一角有一个上到地面上的斜坡道,有一些地坑院斜坡道侧面还有深水井(七八十米),还有隐藏在角落的厕所和地坑院的下水道渗水井,防止下大雨淹没窑洞。大队和小队的窑洞是集体财产,主要是养大牲口和仓库,大队部是在地面上的房屋。农民窑洞是住人,有一些是大户人家一个地坑院,基本上是二三户家庭一个地坑院。

公社和大队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业和副业,基本上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多余的农副产品可以在农村集市买卖。大队有一台东方红75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挂上不同的农业机械,除了少数山坡上面的小型地块,在宽阔的田间大道上可以四通八达,在集中连片的集体土地上可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以深翻土地也可以收割农作物,有利于不误农时抢种抢收,小队里面也有各方面的小型农业机械,公社还有小型的农业机械修造厂。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地区,除了房屋不如现在,各方面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远远超过现在农村地区的日益凋敝死气沉沉。现在的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方仍然是经济困难,得益于城市扩张的农村,就是房屋比较现代和大量使用电器,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普遍存在缺少了浓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

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是一个处于人欢马叫生机勃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既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土地的原生态质量,不至于变成为今天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一统天下,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原来的水利工程基本废弃,只能依靠自然降雨,个别人有能力打深水井,也必须自己准备灌溉设施。农业生产贯彻实行毛泽东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一年到头都会有干不完的农活,除了正常的春种秋收施肥除草田间管理以外,即便是大冬天也必须有计划的平整土地维护水利工程,绝对没有农闲时节打牌赌博的人,主要是使用日积月累的农家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追加使用少量的化肥,每个人可以根据身体和家庭情况出工,干部也不会强迫命令,少数知识青年出工太少,但是到了年底分红就会入不敷出,需要从自己父母那里要钱买粮食了。农村人却必须勤劳苦干养活一家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是出工了,队干部都会安排力所能及农活的。

下乡知识青年头三个月因为农活不熟练,男生是八分半女生是七分和八分之间(农村人最高工分是十一分),以后只要是踏实苦干的知识青年,男生是十分半女生是十分,可以看出来队干部并没有歧视知识青年,少数偷懒耍滑的知识青年,工分只能是原地不动了。

这次回乡因为是走马观花就没有联系农村人,到了公社所在地就发现了和城市里面差不多的问题,除了大量增加的房屋和沿街做生意的人以外,街道布局和卫生条件仍然是凌乱不堪,城市里面主干道是政府脸面,当然必须整齐干净,其它地方就无暇他顾随波逐流了。

公社所在地和大队已经桥梁相通了,应该是得益于前几年中央政府的村村通工程,除了少数几个农村,因为政府部门开发的旅游项目,保留了一些经过内部装修的地坑院,豫西地区的地坑院基本上都填平盖房子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改变了生活环境,实际上是增加了生活成本。原来的地坑院是冬暖夏凉,现在就必须依靠空调器了,取暖可以用煤炭的。

进入村子里面是一片静悄悄,已经是中午了听不到四面八方人欢马叫的喧嚣,看不到四面八方做饭的炊烟袅袅,好像是进入了死气沉沉的无人之境,村子里面的房屋和公社差不多大同小异,一些外围地方还有一些低矮的房屋。除了村子外围的村村通公路,原来几条整齐划一的田间大道看不到了,已经是变成了羊肠小道,曾经大显身手的水利工程也是不见踪影,村子外围和大桥两边还有一些垃圾堆,而集体经济时代是没有垃圾堆的,因为都成为日积月累农家肥的原料了。

在村子里面走了一圈,没有看到一个人,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老婆婆,从低矮的房屋里面走出来邀请我们进去坐一坐,因为老婆婆年岁已高不便打扰就没有多谈。

看起来,除了全国范围那些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农村,能够长期保持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产生活面貌,凡是实行了分田单干的农村,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因为各顾各的小农经济,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单纯的粮食生产入不敷出,青壮年就必须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维持粮食生产,也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需要,个别人老弱病残甚至于只能依靠买粮食了。

本人曾经在红歌会转贴了民族复兴网三篇文章,是反映了三百个农村富裕程度的图文并茂,里面恰恰把小岗村列入了,人们可以来一个强烈对比,看一看集体经济农村的欣欣向荣生活气息,和小岗村的死气沉沉日益凋敝,小岗村除了大路两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慷慨相助的房屋和纪念馆,从图片就可以看到了房屋两边的凌乱不堪,不知道为什么红歌会只是发出了一篇文章就删除不发出了。

这次回乡走马观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验证了私改开放分田单干,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日益凋敝确实是无处不在的,根据官方舆论报道,全国范围的农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消失,有人认为是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可是这个好处并不是农村人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阶级分化矛盾冲突被逼无奈的逆来顺受。农村人是希望不离本乡本土,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就地现代化,不希望迫于无奈成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候鸟。那些仍然保留集体经济的农村,比如南街村,周家庄人民公社等等,都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各方面平衡发展人人平等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集体经济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会得到了完善巩固。小岗村当年为了分田单干按手印,因为是符合了顶层设计私改开放的政治需要,当然会被官方舆论大吹大擂成为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前几年为了对抗土地流转,也是再一次按手印却无人理睬了,因为不符合顶层设计资本下乡的政治需要,当然会弃之如敝屣了。

本人是1973年(19岁)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恍惚之间已经是时光一去不复回成为老年人了。前几天忽然心生一念,要带女儿回农村看一看,让自己曾经的历史回忆得到验证。当然也明白今非昔比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农村面貌。

本人下乡的农村距离三门峡城市四十公里左右,公交车可以到达公社所在地,需要经过将近一小时走七弯八拐的山路,翻过一条上百米的大沟才能到达大队,这里的农村房屋体现了豫西地区特有的地坑院文化,在平地下挖十几米、长宽一二十米的地坑,然后在四面挖窑洞,地坑院一角有一个上到地面上的斜坡道,有一些地坑院斜坡道侧面还有深水井(七八十米),还有隐藏在角落的厕所和地坑院的下水道渗水井,防止下大雨淹没窑洞。大队和小队的窑洞是集体财产,主要是养大牲口和仓库,大队部是在地面上的房屋。农民窑洞是住人,有一些是大户人家一个地坑院,基本上是二三户家庭一个地坑院。

公社和大队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业和副业,基本上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多余的农副产品可以在农村集市买卖。大队有一台东方红75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挂上不同的农业机械,除了少数山坡上面的小型地块,在宽阔的田间大道上可以四通八达,在集中连片的集体土地上可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以深翻土地也可以收割农作物,有利于不误农时抢种抢收,小队里面也有各方面的小型农业机械,公社还有小型的农业机械修造厂。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地区,除了房屋不如现在,各方面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远远超过现在农村地区的日益凋敝死气沉沉。现在的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方仍然是经济困难,得益于城市扩张的农村,就是房屋比较现代和大量使用电器,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普遍存在缺少了浓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气息。

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是一个处于人欢马叫生机勃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既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土地的原生态质量,不至于变成为今天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一统天下,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原来的水利工程基本废弃,只能依靠自然降雨,个别人有能力打深水井,也必须自己准备灌溉设施。农业生产贯彻实行毛泽东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一年到头都会有干不完的农活,除了正常的春种秋收施肥除草田间管理以外,即便是大冬天也必须有计划的平整土地维护水利工程,绝对没有农闲时节打牌赌博的人,主要是使用日积月累的农家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追加使用少量的化肥,每个人可以根据身体和家庭情况出工,干部也不会强迫命令,少数知识青年出工太少,但是到了年底分红就会入不敷出,需要从自己父母那里要钱买粮食了。农村人却必须勤劳苦干养活一家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是出工了,队干部都会安排力所能及农活的。

下乡知识青年头三个月因为农活不熟练,男生是八分半女生是七分和八分之间(农村人最高工分是十一分),以后只要是踏实苦干的知识青年,男生是十分半女生是十分,可以看出来队干部并没有歧视知识青年,少数偷懒耍滑的知识青年,工分只能是原地不动了。

这次回乡因为是走马观花就没有联系农村人,到了公社所在地就发现了和城市里面差不多的问题,除了大量增加的房屋和沿街做生意的人以外,街道布局和卫生条件仍然是凌乱不堪,城市里面主干道是政府脸面,当然必须整齐干净,其它地方就无暇他顾随波逐流了。

公社所在地和大队已经桥梁相通了,应该是得益于前几年中央政府的村村通工程,除了少数几个农村,因为政府部门开发的旅游项目,保留了一些经过内部装修的地坑院,豫西地区的地坑院基本上都填平盖房子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改变了生活环境,实际上是增加了生活成本。原来的地坑院是冬暖夏凉,现在就必须依靠空调器了,取暖可以用煤炭的。

进入村子里面是一片静悄悄,已经是中午了听不到四面八方人欢马叫的喧嚣,看不到四面八方做饭的炊烟袅袅,好像是进入了死气沉沉的无人之境,村子里面的房屋和公社差不多大同小异,一些外围地方还有一些低矮的房屋。除了村子外围的村村通公路,原来几条整齐划一的田间大道看不到了,已经是变成了羊肠小道,曾经大显身手的水利工程也是不见踪影,村子外围和大桥两边还有一些垃圾堆,而集体经济时代是没有垃圾堆的,因为都成为日积月累农家肥的原料了。

在村子里面走了一圈,没有看到一个人,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老婆婆,从低矮的房屋里面走出来邀请我们进去坐一坐,因为老婆婆年岁已高不便打扰就没有多谈。

看起来,除了全国范围那些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农村,能够长期保持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产生活面貌,凡是实行了分田单干的农村,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因为各顾各的小农经济,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单纯的粮食生产入不敷出,青壮年就必须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维持粮食生产,也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需要,个别人老弱病残甚至于只能依靠买粮食了。

本人曾经在红歌会转贴了民族复兴网三篇文章,是反映了三百个农村富裕程度的图文并茂,里面恰恰把小岗村列入了,人们可以来一个强烈对比,看一看集体经济农村的欣欣向荣生活气息,和小岗村的死气沉沉日益凋敝,小岗村除了大路两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慷慨相助的房屋和纪念馆,从图片就可以看到了房屋两边的凌乱不堪,不知道为什么红歌会只是发出了一篇文章就删除不发出了。

这次回乡走马观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验证了私改开放分田单干,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日益凋敝确实是无处不在的,根据官方舆论报道,全国范围的农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消失,有人认为是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可是这个好处并不是农村人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阶级分化矛盾冲突被逼无奈的逆来顺受。农村人是希望不离本乡本土,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就地现代化,不希望迫于无奈成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候鸟。那些仍然保留集体经济的农村,比如南街村,周家庄人民公社等等,都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各方面平衡发展人人平等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集体经济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会得到了完善巩固。小岗村当年为了分田单干按手印,因为是符合了顶层设计私改开放的政治需要,当然会被官方舆论大吹大擂成为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前几年为了对抗土地流转,也是再一次按手印却无人理睬了,因为不符合顶层设计资本下乡的政治需要,当然会弃之如敝屣了。


相关内容

  • 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
  • 文革前"老知青":一个"无声的群落"_共识网 --这是重庆籍万源知青邓鹏给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但这群文革前就下乡的老知青,至今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至于对于知青的历史,往往...<无声的群落--重庆一九六四 www.21ccom.net/artic ...

  • 电视剧[知青]评介
  • [摘 要] 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知青>完整地记录了知识青年十年上山下乡岁月的故事,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群体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知识青年群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彰显了艰难时代对理想与激情的书写,体现出人类为改造.争取生存环境勇于献身的永恒的 ...

  • 凌霄客:回乡知青的命运悲歌
  • 2015-06-25 12:41:07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凌霄客 点击: 2929   评论: 9(查看) 分享到: 1 回乡知青的命运悲歌 --读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 凌霄客 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人们看得不少,特别是电视剧,例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g ...

  •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 每当一场刻骨铭心的戏剧结束,合上疲倦的暗红色幕帘时候,我的目光都会久久凝视着幕布,像是自己的目光穿透了一切,看到了幕布后,角色们忙碌不跌的寂寞,戏剧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昨日傍晚结束了台山实践的征程,太阳斜照在每个队员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也流露着疲怠。我知道我们收获了许多,而更多的是我们出乎意料 ...

  • 蒋大为老婆是谁
  • 一次考试找到爱人 蒋大为回忆当年和爱人相遇的故事,"我是天津人,当时天津和平区宣传队招演员,我也去考试,遇到了我现在的爱人.她那时是宣传队的队长,就是她把我招进了宣传队,对我认真栽培,正是她把我带入艺术道路,她是我的伯乐." 蒋大为的爱人名叫张佩君,为了蒋大为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

  • 知青忆干农活辛苦:劳动一天挣的钱只能买一包廉价烟
  • 核心提示:城里娃到农村,首先要过的就是劳动关,"队上给我评的工分是一天十二分,这在当地算是壮劳力了."杨占春回忆,当时每十个工分价值二角钱,也就是说,他劳动一天挣的钱才能买到一斤半小麦或一包廉价烟. 1975年前往北京出席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杨占春 本文摘自:西部网,作者:敬泽 ...

  • 知青聚会,联谊会欢迎词
  • 1,知青聚会,联谊会欢迎词 首先让我以诚挚的心情像今天来参加聚会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问候.大家晚上好.今天参加聚会的有,来自东北最大的首府沈阳,东青的朋友.他们长途旅行不辞辛苦,来参加我们的聚会.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主持,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延边地区的思源女士,她是我们东青论坛的 ...

  • 五年级古诗卡
  • 五年级选读篇目 1. 登岳阳楼 (唐)杜牧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链接:这首诗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想及感受,即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2. 少年行 (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 ...

  •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刘亚秋 社会2010 5CJS 第30卷 摘 要: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 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 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在此, 遭遇到记忆的微光, 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 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