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布局

和平发展,建设核心军事能力

——浅谈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摘要: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实现其崛起复兴之路,应和平发展,联系周边,同时保持忧患意识,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展开全球战略布局。

关键词:全球战略布局 和平 周边 忧患 军事 军队 军事任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中国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练,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界对中国渐渐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在2004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就撰文说:中国早就赢得了全世界的极高尊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是一个新的超级大国。这样的评价我们自然要冷静对待,但中国市里的显著提升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更有可能在国际格局中谋求一定实质性的改变。这样,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与已然变化的国家利益,一心谋求和平崛起的中国必须有合适的全球战略。

政治上:联系周边,和平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了欧洲的成功经验,地区集团化的步伐加快。中国政府善意的理解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在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积极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这种前所未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时代,为中国调整自己的外交方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政府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出了国际外交战略的全新命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富邻,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协商对话,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机制。这种新的和平外交战略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正在中国的国家外交实践中全面推开,这就是“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模式的提出,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产物。它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国家关系上的和平共处,而不是基于消灭敌人的战争考虑;是基于对各国人民谋求经济发展、实现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望的认同和理解;是基于对当今社会潮流的准确判断。

从地理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大国环绕的国家。而且,四周分布着几个地缘政治意义上的“破碎地带”。比如,中亚、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等。这为中国和平发展制造了地理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避免形成围堵中国的联盟,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中国设计了“不当头”的战略。近年来,中国几乎与所有国家都缓和了关系。中国与“衰落外交”时期侵略过中国的国家、“革命外交”时期与中国为敌的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的还成了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是一个外交强国。从帝王时代开始,中国总是将自身设定为中心,之后以此为前提对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行调节。在这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现在的中国在自身传统性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正在向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强国迈进。

对于中国而言,实现这一战略的跳板就是东亚,现在东亚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如果被问及这样的问题,那么中国的学界以及政界将会提出不尽相同的答案。前者自信地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能够与美国相比肩的超级强国,而后者则往往会慎重表示,“至今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十分遥远”。关于中国在即将到来的未来

将会占据的地位的争论,属于“现在进行型”。但是中国政府当局以及学界还是有共同点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如果仔细看一下中国领导人的发言,就会发现一些具有指向性的言辞。最近,包含有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等概念的具有“双赢”意思的词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常出现的诸如“霸权主义”以及“多极化”等用语现在出现的次数则较少。

向世界强国迈进,但治国理念强调“相生”

苏珊•史瑞克(Susn L. Shirk)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务院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在分析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的内容之后他同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霸权主义”等用语出现的频率在2000年时达到最高值,而现在已经大幅度减少。相反,从1999年开始含有“共赢”意义的用语则正在迅速增加。2005年,与之前的两类用语相比,这类词语的出现频率高出4倍以上。

中国对外关系的轴线包括强国外交、周边国家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所谓的“四条线”,并通过这些轴线统筹管理与170多个建交国家之间的关系。“强国外交”当中,中国展现出自信的新兴大国形象;在“周边国家外交”当中,中国以友好邻国的形象出现;在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当中,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形象出现;而在联合国外交当中,中国则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就是像这样,以各种方式实践自身的正体性。

中国共产党9位政治局常委们开展的“首脑亲密外交”是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主干。常委们承担不同的职责,展开海外访问。他们定期会参加的多边首脑会晤就包括有“东盟+3会议”、亚洲以及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APEC)、G20峰会等10余个之多。如果将受邀出访也包括在内,那么中国能够在一年之内轻松地与170余个建交国家的首脑完成面对面的“亲密外交”。

“伙伴关系外交”同样也是中国在告别冷战的时代里正在重新摸索的一种外交方式。面对着以美国中心体制为主干的“重叠性军事同盟”,中国选择与各种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虽然按照国家不同所采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中国现在已经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

东亚地区是中国超级强国外交战略的根源地

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在文莱举行的与东盟首脑的会晤中代表中国向东盟提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议。这一提案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外交战略开始向东亚地区回归的信号。此前的几十年当中,面临着确保生存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的中国,其外交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具有强大力量的西方国家方面,希望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与东亚地区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外交布局当中仅仅处于从属性的地位。可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中国总是在中美关系这一更大的框架内来审视以及处理与韩国或者朝鲜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现象开始出现变化。在国力增强的同时,作为真正的世界性强国,中国开始意识到在自身所在的地区确立主导权的必要性。针对美国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与台湾关系法》迎头撞车的法律。美国人通过《与》法来干涉中国内政、给台独势力打气、并随时准备在美国人需要的时候挑动台独搞独立以打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

从此以后,中国的全球布局有条不紊的展开了:

1、东亚方向:用《反》法捆死了美国的台湾政策;把朝鲜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支持朝鲜经济发展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离间韩美关系;推动“东亚核竞赛”,直至06年用朝鲜

核暴全面离间日美关系;加快推动东南亚经济一体化,把东盟做成中国的“后院”。

2、北亚方向:完善上合功能,全面深化中俄联盟,中国支持俄罗斯政治上、军事上对美强硬、经济上俄罗斯允许中国布局中亚,努力实现为上合成员国及其前苏联国家的全面经济捆绑。

3、西亚方向:与巴基斯坦全面捆绑并以此为跳板跳入中东;对印度既拉且打,军事上威慑、经济上拉拢,分裂所谓的“美印日澳同盟”;大手笔投资伊朗与伊朗捆绑、跳入直到控制伊核会谈进程,至到今天准备以伊核问题为桥头堡全面插手中东和平进程。

4、非洲方向:全面深化与非洲国家的联盟关系,经济上进一步融合,政治上加大对非洲盟友国家的支持。

5、欧洲方向:经济、科技层面加深合作,政治上加强协同,努力建立抗美统一战线。

6、美洲方向:毫不客气的与俄罗斯欧一起插手美国后院,当然,中国欧洲以经济布局为主、俄罗斯以军事政治为主(包括卖军火)。

随后,中国开始将东亚看成是一个地区,为了扩张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开始关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当中提出了“与邻为善”以及“地区合作政策”。这两项政策已经与中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双边关系一起成为了对外政策当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开始推行“立足东亚,走向世界”的外交战略。中国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强势崛起会招致一部分亚洲国家的反感,因此中国开始与美国以及日本展开合作,从而构建东亚地区内的“三强体制”。通过多样性的战略,中国希望最终实现自身的外交构想。 军事上:核心军事能力建设

分析当今形势,不难发现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现实的: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从未停止;南海诸岛礁主权争端并未平息,东海大陆架归属及油气田开发划界分歧未消,部分边境领土划归谈判尚无结论;国际战略通道海盗猖獗,我国海上运输险象环生;西方反华势力,把迟滞、遏制我国发展,阻止我国和平崛起作为共同目标;战争信息化,下一次战争提前在外空、电磁、网络等非传统领域展开„„可以说,国家安全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凶险交织,既有急流冲击,也有暗潮涌动。我们必须头脑清醒,重温使命,唤起自己的忧患意识,确立新的国家安全标准,制定排忧制衡方略。这已经成为新世纪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能够在多领域履行使命的现代化军队。

当今世界,军事大国无不把建立强大的战略空军作为抢占军事制高点的首选目标 。继美俄之后,印度、韩国等许多不甘落后的国家,纷纷摈弃了空中力量单纯支援的辅助型思维。如何顺应时代,把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以空制海、以空制地作为空军建设的目标,已经提上议程。其力量构成向航空航天、防空防天和信息作战拓展,行动范围力求涵盖领陆、领空、领海,以及有资源开发权和管辖权的海洋与国家利益涉及的其它领域。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趋激烈,拥有强大的远洋海军,不仅是大国强国的象征,而且是履行使命任务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利益范畴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概念,应当转变单一“本土防卫”建设模式,加快发展远洋海军,提升应对危机、抗拒风险、遏制战争的能力,保卫我国海洋权益及海上运输安全,确保国家主权和海洋资源不受侵犯。这既是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之需,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需。

作为战略主宰的陆军,始终是实现战争终极目标的核心力量。近年发生的局部战争,对陆军发展提出挑战。信息时代的战争,陆军不再是攻城略地,而是通过兵力、火力、电磁力、信息力的广泛机动,在最佳时间、地点形成局部绝对优势,对敌实施突然、精确、综合打击。解除国家忧患,陆军建设转型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充分考虑地缘环境的复杂性,按照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把“力量构成合成化、作战编组模块化、指挥控制数字化、综合打击高能化”,作为新型陆军建设的基本方向。

——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

就我国而言,大规模的外地入侵虽可以排除,但引发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和强敌军事干预的隐患始终没有消除。

中国希望和平发展,矢志追求和平发展,但不能认为良好的愿望就可以消除战争威胁。从一定意义上讲,军队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牢固树立准备打仗的思想,在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基础上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进一步锻炼和培植打赢战争能力。

——军事行动任务多样化

我们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民族分裂势力仍很猖獗。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非传统安全威胁强度虽不如传统安全威胁,但发生更频繁,表现形式更复杂,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已经构成常态性冲击和直接的挑战。

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了军事行动任务的多样化。我军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既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既要维护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又要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联合国维和、国际反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当全世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当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一再讨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当今世界是威胁还是机遇的时候,中国政府以鲜明的语言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然,在和平崛起之路上,保持忧患意识,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这才是全面的中国全球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 韩源,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2] 褚良才,军事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2

[4] 贾江华,当代中国国际战略之衍变,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1

[5] 《中国未来走向》编写组,中国未来走向:聚焦高层决策与国家战略布局,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5

和平发展,建设核心军事能力

——浅谈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摘要: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实现其崛起复兴之路,应和平发展,联系周边,同时保持忧患意识,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展开全球战略布局。

关键词:全球战略布局 和平 周边 忧患 军事 军队 军事任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中国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练,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界对中国渐渐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在2004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就撰文说:中国早就赢得了全世界的极高尊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是一个新的超级大国。这样的评价我们自然要冷静对待,但中国市里的显著提升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更有可能在国际格局中谋求一定实质性的改变。这样,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与已然变化的国家利益,一心谋求和平崛起的中国必须有合适的全球战略。

政治上:联系周边,和平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了欧洲的成功经验,地区集团化的步伐加快。中国政府善意的理解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在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积极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这种前所未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时代,为中国调整自己的外交方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政府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出了国际外交战略的全新命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富邻,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协商对话,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机制。这种新的和平外交战略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正在中国的国家外交实践中全面推开,这就是“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模式的提出,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产物。它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国家关系上的和平共处,而不是基于消灭敌人的战争考虑;是基于对各国人民谋求经济发展、实现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望的认同和理解;是基于对当今社会潮流的准确判断。

从地理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大国环绕的国家。而且,四周分布着几个地缘政治意义上的“破碎地带”。比如,中亚、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等。这为中国和平发展制造了地理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避免形成围堵中国的联盟,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中国设计了“不当头”的战略。近年来,中国几乎与所有国家都缓和了关系。中国与“衰落外交”时期侵略过中国的国家、“革命外交”时期与中国为敌的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的还成了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是一个外交强国。从帝王时代开始,中国总是将自身设定为中心,之后以此为前提对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行调节。在这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现在的中国在自身传统性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正在向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强国迈进。

对于中国而言,实现这一战略的跳板就是东亚,现在东亚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如果被问及这样的问题,那么中国的学界以及政界将会提出不尽相同的答案。前者自信地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能够与美国相比肩的超级强国,而后者则往往会慎重表示,“至今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十分遥远”。关于中国在即将到来的未来

将会占据的地位的争论,属于“现在进行型”。但是中国政府当局以及学界还是有共同点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如果仔细看一下中国领导人的发言,就会发现一些具有指向性的言辞。最近,包含有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等概念的具有“双赢”意思的词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常出现的诸如“霸权主义”以及“多极化”等用语现在出现的次数则较少。

向世界强国迈进,但治国理念强调“相生”

苏珊•史瑞克(Susn L. Shirk)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务院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在分析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的内容之后他同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霸权主义”等用语出现的频率在2000年时达到最高值,而现在已经大幅度减少。相反,从1999年开始含有“共赢”意义的用语则正在迅速增加。2005年,与之前的两类用语相比,这类词语的出现频率高出4倍以上。

中国对外关系的轴线包括强国外交、周边国家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所谓的“四条线”,并通过这些轴线统筹管理与170多个建交国家之间的关系。“强国外交”当中,中国展现出自信的新兴大国形象;在“周边国家外交”当中,中国以友好邻国的形象出现;在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当中,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形象出现;而在联合国外交当中,中国则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就是像这样,以各种方式实践自身的正体性。

中国共产党9位政治局常委们开展的“首脑亲密外交”是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主干。常委们承担不同的职责,展开海外访问。他们定期会参加的多边首脑会晤就包括有“东盟+3会议”、亚洲以及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APEC)、G20峰会等10余个之多。如果将受邀出访也包括在内,那么中国能够在一年之内轻松地与170余个建交国家的首脑完成面对面的“亲密外交”。

“伙伴关系外交”同样也是中国在告别冷战的时代里正在重新摸索的一种外交方式。面对着以美国中心体制为主干的“重叠性军事同盟”,中国选择与各种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虽然按照国家不同所采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中国现在已经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

东亚地区是中国超级强国外交战略的根源地

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在文莱举行的与东盟首脑的会晤中代表中国向东盟提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议。这一提案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外交战略开始向东亚地区回归的信号。此前的几十年当中,面临着确保生存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的中国,其外交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具有强大力量的西方国家方面,希望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与东亚地区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外交布局当中仅仅处于从属性的地位。可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中国总是在中美关系这一更大的框架内来审视以及处理与韩国或者朝鲜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现象开始出现变化。在国力增强的同时,作为真正的世界性强国,中国开始意识到在自身所在的地区确立主导权的必要性。针对美国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与台湾关系法》迎头撞车的法律。美国人通过《与》法来干涉中国内政、给台独势力打气、并随时准备在美国人需要的时候挑动台独搞独立以打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

从此以后,中国的全球布局有条不紊的展开了:

1、东亚方向:用《反》法捆死了美国的台湾政策;把朝鲜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支持朝鲜经济发展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离间韩美关系;推动“东亚核竞赛”,直至06年用朝鲜

核暴全面离间日美关系;加快推动东南亚经济一体化,把东盟做成中国的“后院”。

2、北亚方向:完善上合功能,全面深化中俄联盟,中国支持俄罗斯政治上、军事上对美强硬、经济上俄罗斯允许中国布局中亚,努力实现为上合成员国及其前苏联国家的全面经济捆绑。

3、西亚方向:与巴基斯坦全面捆绑并以此为跳板跳入中东;对印度既拉且打,军事上威慑、经济上拉拢,分裂所谓的“美印日澳同盟”;大手笔投资伊朗与伊朗捆绑、跳入直到控制伊核会谈进程,至到今天准备以伊核问题为桥头堡全面插手中东和平进程。

4、非洲方向:全面深化与非洲国家的联盟关系,经济上进一步融合,政治上加大对非洲盟友国家的支持。

5、欧洲方向:经济、科技层面加深合作,政治上加强协同,努力建立抗美统一战线。

6、美洲方向:毫不客气的与俄罗斯欧一起插手美国后院,当然,中国欧洲以经济布局为主、俄罗斯以军事政治为主(包括卖军火)。

随后,中国开始将东亚看成是一个地区,为了扩张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开始关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当中提出了“与邻为善”以及“地区合作政策”。这两项政策已经与中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双边关系一起成为了对外政策当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开始推行“立足东亚,走向世界”的外交战略。中国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强势崛起会招致一部分亚洲国家的反感,因此中国开始与美国以及日本展开合作,从而构建东亚地区内的“三强体制”。通过多样性的战略,中国希望最终实现自身的外交构想。 军事上:核心军事能力建设

分析当今形势,不难发现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现实的: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从未停止;南海诸岛礁主权争端并未平息,东海大陆架归属及油气田开发划界分歧未消,部分边境领土划归谈判尚无结论;国际战略通道海盗猖獗,我国海上运输险象环生;西方反华势力,把迟滞、遏制我国发展,阻止我国和平崛起作为共同目标;战争信息化,下一次战争提前在外空、电磁、网络等非传统领域展开„„可以说,国家安全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凶险交织,既有急流冲击,也有暗潮涌动。我们必须头脑清醒,重温使命,唤起自己的忧患意识,确立新的国家安全标准,制定排忧制衡方略。这已经成为新世纪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能够在多领域履行使命的现代化军队。

当今世界,军事大国无不把建立强大的战略空军作为抢占军事制高点的首选目标 。继美俄之后,印度、韩国等许多不甘落后的国家,纷纷摈弃了空中力量单纯支援的辅助型思维。如何顺应时代,把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以空制海、以空制地作为空军建设的目标,已经提上议程。其力量构成向航空航天、防空防天和信息作战拓展,行动范围力求涵盖领陆、领空、领海,以及有资源开发权和管辖权的海洋与国家利益涉及的其它领域。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趋激烈,拥有强大的远洋海军,不仅是大国强国的象征,而且是履行使命任务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利益范畴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概念,应当转变单一“本土防卫”建设模式,加快发展远洋海军,提升应对危机、抗拒风险、遏制战争的能力,保卫我国海洋权益及海上运输安全,确保国家主权和海洋资源不受侵犯。这既是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之需,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需。

作为战略主宰的陆军,始终是实现战争终极目标的核心力量。近年发生的局部战争,对陆军发展提出挑战。信息时代的战争,陆军不再是攻城略地,而是通过兵力、火力、电磁力、信息力的广泛机动,在最佳时间、地点形成局部绝对优势,对敌实施突然、精确、综合打击。解除国家忧患,陆军建设转型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充分考虑地缘环境的复杂性,按照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把“力量构成合成化、作战编组模块化、指挥控制数字化、综合打击高能化”,作为新型陆军建设的基本方向。

——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

就我国而言,大规模的外地入侵虽可以排除,但引发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和强敌军事干预的隐患始终没有消除。

中国希望和平发展,矢志追求和平发展,但不能认为良好的愿望就可以消除战争威胁。从一定意义上讲,军队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牢固树立准备打仗的思想,在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基础上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进一步锻炼和培植打赢战争能力。

——军事行动任务多样化

我们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民族分裂势力仍很猖獗。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非传统安全威胁强度虽不如传统安全威胁,但发生更频繁,表现形式更复杂,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已经构成常态性冲击和直接的挑战。

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了军事行动任务的多样化。我军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既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既要维护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又要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联合国维和、国际反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当全世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当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一再讨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当今世界是威胁还是机遇的时候,中国政府以鲜明的语言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然,在和平崛起之路上,保持忧患意识,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这才是全面的中国全球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 韩源,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2] 褚良才,军事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2

[4] 贾江华,当代中国国际战略之衍变,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1

[5] 《中国未来走向》编写组,中国未来走向:聚焦高层决策与国家战略布局,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5


相关内容

  • 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 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班级:国贸2015-1 姓名:王丽 学号:1501080319 摘要: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立足于我国国家利益和当今的国际形势,只有正确的分析了当今的国际形势,才能理解我国的外交战略布局.我国外交战略布局又是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分别对大国.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展开不同 ...

  • 中国战略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 作者:徐强 国际贸易 2009年06期 目前,虽然我国仍维持规模较大的货物贸易总额,但我国各种产品贸易盈余状况差别较大.未来,推进典型大额逆差产业发展,具有战略重要性. 一.中国当前产业贸易盈余格局 我国产业贸易盈余格局表明,我国产业发展及其国际地位存在较严重的"偏科"问题. ( ...

  • 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 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7231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 ...

  • 绿色发展战略下松下的三层次战略布局
  • 一.松下的绿色发展战略概述 松下电器在2010年1月8日的经营方针发布会上公布了环境行动计划--"绿色计划2018".这是松下电器鉴于目前的社会课题,以及认真思索松下应履行的使命之后,做出的迎接"创业百年华诞的2018",实现"电子产业No.1的'环 ...

  • 学习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
  • [篇一] 1978年,"中国改革"号巨轮扬帆起航,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创造了人类发展史最大的经济奇迹之一.近年来,这艘巨轮驶入深水区,诸多前行途中的难题困局亟待破解,如何以浓墨重彩续写中国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 ...

  • 转载:怎样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 怎样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冯颜利 刘民主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创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 ...

  • 对外开放战略
  • 对外开放战略--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金羊网 2015-11-27 19:10 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法宝."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

  • 5.合作共赢谱新篇
  • 5.合作共赢谱新篇 --如何坚持开放发展 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张开怀抱,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2014年相聚北京雁栖湖畔到20国集团首脑相约在2016年杭州的西子湖边,从淘宝行销海外到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从数百万人海外打拼到上亿人走出国门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 ...

  • 林坚:"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布局的关联
  •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11-20 17:16:08 来源:人民大学国发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明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