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007年全国信访工作试点以来,夹江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等工作的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探索总结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以信访、维稳、大调解为平台,以发展、和谐、长效为主题的群众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工作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提升,成效逐年凸显。2007年至2010年,全县信访总量平均每年下降21%,2010年同比下降达43%;到省、市集体访总量平均每年下降32%,2010年同比下降80%;进京访、进京非正常访平均每年下降46%。2010年进京访、进京非正常访为零,上海世博会、建国60周年大庆、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实现了“三个为零”、“三个确保”的目标,全县经济发展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健全发展,全县信访工作从2007年的全市第10位跃升到2010年的全市第3位,县委群工局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一、基本做法
1、领导干部示范带动。群众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从“一把手”着手,始终坚持开展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活动、县级领导包案工作、领导干部带案下访活动、领导干部带头研究信访突出问题、领导干部接访来访群众等活动;县“四
大家”19名县级领导轮流信访值班,带动县级各部门、各乡镇领导主动参与接访、研究信访、重视信访。群众工作的成效直接成为组织选拔、交留、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2010年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接访112人,县级领导接访来访群众235批441人次,县领导包案61件,推进了大批矛盾纠纷的化解。
2、推进群众工作的制度、常态化。一是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在建立县群众来访接访中心的基础上,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设立了信访办(科、室)、同时加强市长热线、县长热线、民情观察等工作,开通了网上信访、县委书记(县长)信箱等快速通道,实现了信、访、网、电的工作模式。二是建立健全信访事项办督机制,所有来信来访逐案登记,对口交转办,限期办理、定期督查,必要时联合县目标委、县效能办联合督办。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对突出信访事项、重大疑难信访突出问题,通过县联席会议或提交县委政府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四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应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全面、经常性、重点、精细相结合的排查,准确掌握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不稳定因素,按照“五定”、“四包”的原则落实责任、带头化解,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五是建立健全政府搭台、社会各界参与、政策法规支撑的帮扶救助机制。按照处理信访事项、矛盾纠纷“五个到位”的原则,对合理诉求依法解决到位,对无理或无政策法规支撑的解释疏导到位,对无理缠闹产生违法行为的依法打击处置到位,对生活确实
困难的帮扶到位,对情绪过激、行为偏激的稳控教育到位。
3、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当前群众工作呈现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矛盾复杂化等到特点,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群众工作部门牵头揽总的作用,对信访突出问题、疑难复杂的问题集中梳理,逐案组建办案工作组,由县包案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由县群工部门组织协调,由相关职能部门、政策法规部门协作;方法上采取信访办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效能上明确目标责任、兑现考核奖惩为保障,充分发挥整体联动的作用,推进事要解决、事快解决,确保问题不堆积、不上交,不引发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信访恶性事件。县信访部门每年受理的初访事项办结率达100%,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办结率达100%,城市建设信访积案、土改房屋历史遗留问题、涉军、企业转制遗留问题等一批老积案自2007以来已处理87件,现存积案同2007年相比下降 81%;目前尚存21件积案,有望年底全部解决。
4、优化群众工作队伍。一是配齐配强群工部门领导,选择德才兼备、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信访和群众工作部门。二是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培训,全县每年举办2期村社干部培训班、1期乡镇、县级部门信访分管领导培训,由县群工部门领导或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先进典型作报告,多次邀请省市群众工作专家作专题讲座。三是实行新提拔干部到信访和群工部门学习锻炼并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为基层输送优秀的群众工作人才。
目前到信访部门、群工部门锻炼的干部达48人,其中新提拔干部达27人。
二、工作体会
全县群众工作之所以取得突出的成绩,关键在于:
1、领导重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人民群众主体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党群关系的内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只有重视群众工作,抓好群众工作,才能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更好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定位准确。在新形势下,必须将群众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发展改革大局,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方法科学。面对群众诉求的多样化、具体化、复杂化,县委政府坚持依法原则,不突破政策底线,不拘泥生搬硬套,灵活运用现有政策法规,合理合情、公平公正处理,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关怀,又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4、措施有效。县委县政府准确分析判断当前的信访形势,从抓群众工作机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入手,优化群众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体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为群众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工作建议
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尽管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将不断凸显,群众工作的课题会日益复杂,工作压力将逐渐加大,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为了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监督激励的作用,协调党政各部门开展群众工作。在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纪委、组织、宣传、政法、统战、信访、民政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参加的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协调步骤,全方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群众工作。
2、进一步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深入了解民意,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障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3、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
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万无一失。
4、进一步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要求和群众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努力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和利益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011年7月25日
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007年全国信访工作试点以来,夹江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等工作的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探索总结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以信访、维稳、大调解为平台,以发展、和谐、长效为主题的群众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工作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提升,成效逐年凸显。2007年至2010年,全县信访总量平均每年下降21%,2010年同比下降达43%;到省、市集体访总量平均每年下降32%,2010年同比下降80%;进京访、进京非正常访平均每年下降46%。2010年进京访、进京非正常访为零,上海世博会、建国60周年大庆、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实现了“三个为零”、“三个确保”的目标,全县经济发展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健全发展,全县信访工作从2007年的全市第10位跃升到2010年的全市第3位,县委群工局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一、基本做法
1、领导干部示范带动。群众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从“一把手”着手,始终坚持开展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活动、县级领导包案工作、领导干部带案下访活动、领导干部带头研究信访突出问题、领导干部接访来访群众等活动;县“四
大家”19名县级领导轮流信访值班,带动县级各部门、各乡镇领导主动参与接访、研究信访、重视信访。群众工作的成效直接成为组织选拔、交留、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2010年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接访112人,县级领导接访来访群众235批441人次,县领导包案61件,推进了大批矛盾纠纷的化解。
2、推进群众工作的制度、常态化。一是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在建立县群众来访接访中心的基础上,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设立了信访办(科、室)、同时加强市长热线、县长热线、民情观察等工作,开通了网上信访、县委书记(县长)信箱等快速通道,实现了信、访、网、电的工作模式。二是建立健全信访事项办督机制,所有来信来访逐案登记,对口交转办,限期办理、定期督查,必要时联合县目标委、县效能办联合督办。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对突出信访事项、重大疑难信访突出问题,通过县联席会议或提交县委政府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四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应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全面、经常性、重点、精细相结合的排查,准确掌握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不稳定因素,按照“五定”、“四包”的原则落实责任、带头化解,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五是建立健全政府搭台、社会各界参与、政策法规支撑的帮扶救助机制。按照处理信访事项、矛盾纠纷“五个到位”的原则,对合理诉求依法解决到位,对无理或无政策法规支撑的解释疏导到位,对无理缠闹产生违法行为的依法打击处置到位,对生活确实
困难的帮扶到位,对情绪过激、行为偏激的稳控教育到位。
3、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当前群众工作呈现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矛盾复杂化等到特点,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群众工作部门牵头揽总的作用,对信访突出问题、疑难复杂的问题集中梳理,逐案组建办案工作组,由县包案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由县群工部门组织协调,由相关职能部门、政策法规部门协作;方法上采取信访办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效能上明确目标责任、兑现考核奖惩为保障,充分发挥整体联动的作用,推进事要解决、事快解决,确保问题不堆积、不上交,不引发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信访恶性事件。县信访部门每年受理的初访事项办结率达100%,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办结率达100%,城市建设信访积案、土改房屋历史遗留问题、涉军、企业转制遗留问题等一批老积案自2007以来已处理87件,现存积案同2007年相比下降 81%;目前尚存21件积案,有望年底全部解决。
4、优化群众工作队伍。一是配齐配强群工部门领导,选择德才兼备、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信访和群众工作部门。二是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培训,全县每年举办2期村社干部培训班、1期乡镇、县级部门信访分管领导培训,由县群工部门领导或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先进典型作报告,多次邀请省市群众工作专家作专题讲座。三是实行新提拔干部到信访和群工部门学习锻炼并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为基层输送优秀的群众工作人才。
目前到信访部门、群工部门锻炼的干部达48人,其中新提拔干部达27人。
二、工作体会
全县群众工作之所以取得突出的成绩,关键在于:
1、领导重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人民群众主体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党群关系的内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只有重视群众工作,抓好群众工作,才能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更好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定位准确。在新形势下,必须将群众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发展改革大局,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方法科学。面对群众诉求的多样化、具体化、复杂化,县委政府坚持依法原则,不突破政策底线,不拘泥生搬硬套,灵活运用现有政策法规,合理合情、公平公正处理,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关怀,又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4、措施有效。县委县政府准确分析判断当前的信访形势,从抓群众工作机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入手,优化群众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体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为群众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工作建议
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尽管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将不断凸显,群众工作的课题会日益复杂,工作压力将逐渐加大,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为了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监督激励的作用,协调党政各部门开展群众工作。在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纪委、组织、宣传、政法、统战、信访、民政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参加的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协调步骤,全方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群众工作。
2、进一步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深入了解民意,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障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3、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
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万无一失。
4、进一步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要求和群众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努力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和利益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01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