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
高考历史的命题规律及做材料题题技巧探讨
西安市临潼区临潼中学 高一历史历史备课组 王文辉
高考历史的命题规律及做材料题题技巧探讨
王文辉
我们很多同学认为考试中的材料题很难做。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书中的基础知识没掌握好;另一方面就是做题技巧方面存在问题了。基础知识需要同学下一定功夫去掌握,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下面,我就材料题的解题技巧方面说说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历史学科的命题规律 (1)命题的内容原则
根据同学会的内容考察。 (2)命题的方法原则。
用语言和逻辑掩盖答案的简单和真实。
例如,洋务运动的考察中,如果要考察“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高考命题时是不会这样去问的。会怎么问呢/?会这样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球工业化浪潮,问;中国在引进西方技术方面有那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可见,高考命题中并没有加深和加宽课本知识,只是用技术手段让我们不会答了。 那么,作为考生,就是通过仔细审题,弄明白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即出题人要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就好解决了。下面举例来说明。
2012年高考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二、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从上面我们知道,高考中的材料题大家之所以感到难做,主要是出题人采取了“命题逆化的处理”办法。使我们本来会答的结果不会答了。所以,我们只有根据高考题的命题规律寻找解题的思路和办法了。具体的办法如下:
1、解析题
有目的看材料,“目的”即找出题干中的“设问”,具体来说,就是先读问题找“问”。要把问题读两遍。第一遍,先找“问”(修辞的“问”),把“问”的表意词写在草纸上;第二遍再以“问”为核心找“问”的限定词,即“问”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问”和“条件”的对应关系。一个“条件”对应一个“问”,如果两个,或者三个“条件”,就对应两个或者三个“问”。最后就把一个大“问”分解成两个或者三个小“问”。然后“问”和“条件”做成一个表。这就为下一步读材料和找关键词准备了条件。
2、读材料
例如,依据材料分析某某人的观点及其产生的条件(2问)然后再带着“问”去读材料,在材料中找观点,即要找的答案。
3、找“答案”,即找材料中能回答“问”的“关键词”
4、答问题:就是用上面给所找的“关键词”根据索要考察的书本知识遣词造句。 选择题同学们并不怕,就怕答大题,如果能把上面的解题方法很好掌握和使用的话,高考得分就能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
三、解题举例
2012年高考题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下面,结合高考题谈具体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找问题和条件,列成表格:
第二步:回顾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上面表格,如下:
答: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
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第一步:先找问题和条件,列成表格:
第二步:第二步:回顾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上面表格,如下:
答: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第二步:第二步:回顾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上面表格,如下:
第三步、第四步:找关键词,根据列表回答问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 ,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教研论文
高考历史的命题规律及做材料题题技巧探讨
西安市临潼区临潼中学 高一历史历史备课组 王文辉
高考历史的命题规律及做材料题题技巧探讨
王文辉
我们很多同学认为考试中的材料题很难做。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书中的基础知识没掌握好;另一方面就是做题技巧方面存在问题了。基础知识需要同学下一定功夫去掌握,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下面,我就材料题的解题技巧方面说说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历史学科的命题规律 (1)命题的内容原则
根据同学会的内容考察。 (2)命题的方法原则。
用语言和逻辑掩盖答案的简单和真实。
例如,洋务运动的考察中,如果要考察“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高考命题时是不会这样去问的。会怎么问呢/?会这样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球工业化浪潮,问;中国在引进西方技术方面有那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可见,高考命题中并没有加深和加宽课本知识,只是用技术手段让我们不会答了。 那么,作为考生,就是通过仔细审题,弄明白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即出题人要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就好解决了。下面举例来说明。
2012年高考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二、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从上面我们知道,高考中的材料题大家之所以感到难做,主要是出题人采取了“命题逆化的处理”办法。使我们本来会答的结果不会答了。所以,我们只有根据高考题的命题规律寻找解题的思路和办法了。具体的办法如下:
1、解析题
有目的看材料,“目的”即找出题干中的“设问”,具体来说,就是先读问题找“问”。要把问题读两遍。第一遍,先找“问”(修辞的“问”),把“问”的表意词写在草纸上;第二遍再以“问”为核心找“问”的限定词,即“问”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问”和“条件”的对应关系。一个“条件”对应一个“问”,如果两个,或者三个“条件”,就对应两个或者三个“问”。最后就把一个大“问”分解成两个或者三个小“问”。然后“问”和“条件”做成一个表。这就为下一步读材料和找关键词准备了条件。
2、读材料
例如,依据材料分析某某人的观点及其产生的条件(2问)然后再带着“问”去读材料,在材料中找观点,即要找的答案。
3、找“答案”,即找材料中能回答“问”的“关键词”
4、答问题:就是用上面给所找的“关键词”根据索要考察的书本知识遣词造句。 选择题同学们并不怕,就怕答大题,如果能把上面的解题方法很好掌握和使用的话,高考得分就能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
三、解题举例
2012年高考题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下面,结合高考题谈具体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找问题和条件,列成表格:
第二步:回顾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上面表格,如下:
答: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
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第一步:先找问题和条件,列成表格:
第二步:第二步:回顾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上面表格,如下:
答: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第二步:第二步:回顾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上面表格,如下:
第三步、第四步:找关键词,根据列表回答问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 ,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