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改革失败的历史原因
本文总结了屈原改革失败的四大历史原因:一、楚国兴盛早于秦国;二、战国末期楚国没有产生秦始皇式的政治领袖;三、楚国革新没有形成高素质的领导集团;四、屈原的古典型政治理想没有出现灭周室、吞四海的红色箭头。正因为屈原狂热追求一种客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的作品才会渗透着理想破灭的巨大悲哀;正因为他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所以他才成就了超一流的世界级大诗人。
长期以来,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巨大同情,对屈原文学成就的高度赞美,影响了学术界将屈原何以在政治上失败的问题放在历史进程中加以冷静思索,一句“楚国的保守力量排斥了屈原的革新力量”的判词,代
屈原改革失败的历史原因替了真正的历史原因的寻找。本文认为,历史注定屈原的政治理想必然失败。主要原因有四:
一、楚国兴盛早于秦国。中外历史证明:没有永远强盛不衰的国家,也没有永远强盛不衰的朝代和民族。就象一个人没有永远年轻的一生,一个球队没有永远不败的记录一样。因为率先强盛的国度或民族,也往往会率先进入“超稳定”状态,民族思维固化,社会体制僵硬,领袖人物专制,追求新发展尤其是追求大发展的进取动力严重不足。[1]屈原之世,楚国强盛的顶峰过去了。因此盛楚之末,强秦之初,几经交锋,必是秦极盛而楚极衰。历史进程提供的这种时间差,屈原不能改变,也改变不了。
二、战国之世,楚人没有秦始皇式的领袖。到怀王之世亦即屈原出生之前,楚国的政治精英已基本消失,因此屈原苦苦迷恋的“君臣遇合”,只能是主观幻想。而秦国却出现了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的秦昭王。昭王之后,经二王四载的小间隔,又继起横扫六合的绝代雄豪秦始皇。此时的楚国莫说秦始皇式的君主,就是后来的项羽式的、敢以盖世勇武决一死战的人物也找不出来。无论是楚怀王与秦昭王比,还是楚襄王跟秦始皇比,楚君都是等而下之的平庸之辈。有这样的国家元首,屈原即使呼天抢地,也不可能对国家命运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和改变。
三、楚国革新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屈原在作品中不断倾诉着强烈的孤独感,证明革新在楚国缺乏集团性的领导[2]。理想和策略是靠人——尤其是靠高素质的集团性的人去实现的,没有高素质人才组成的革新集团 [1] 这种局势,秦昭王时也曾一度遭遇:“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南拔楚之鄢郢,楚怀王 幽死于秦。秦东破齐”,国际形势一派大好。昭王的四个舅父或为相,或为将,“有封邑,私 家富重于王室”。他们认为只有自己一伙才是天下最优秀的领袖,其他人“无益,徒乱人国 耳”,昭王则“厌天下辩士,无所信”(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华书局点校 本,第2403——2404页)。好在秦昭王迅速认同魏国辩士范睢关于“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 则安”(同上,第2403页)、“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 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同上,第2408—2409页)的大势分析,立即“废太后, 逐穰(rǎnɡ)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四位舅父)于关外” (同上,第2412页),启用范 睢为相。后来又用蔡泽替换范睢。终于将秦国的强势局面顺利延续到秦始皇时代。
[2] 此即前注中范睢所谓“群臣莫当其位”。屈原时代的楚国政坛,用《离骚》的原话形容,则是 “众芳芜秽”、乱象纷呈:“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满)不厌乎求索”,“各兴心而嫉妒”、 “薋菉葹以盈室”。优秀的政治人才根本不成气候,不但资源稀缺,而且乏善可陈,已经到了 “国无人”的程度。尤其糟糕的是,楚国君臣依然感觉良好。329
屈原改革失败的历史原因
本文总结了屈原改革失败的四大历史原因:一、楚国兴盛早于秦国;二、战国末期楚国没有产生秦始皇式的政治领袖;三、楚国革新没有形成高素质的领导集团;四、屈原的古典型政治理想没有出现灭周室、吞四海的红色箭头。正因为屈原狂热追求一种客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的作品才会渗透着理想破灭的巨大悲哀;正因为他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所以他才成就了超一流的世界级大诗人。
长期以来,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巨大同情,对屈原文学成就的高度赞美,影响了学术界将屈原何以在政治上失败的问题放在历史进程中加以冷静思索,一句“楚国的保守力量排斥了屈原的革新力量”的判词,代
屈原改革失败的历史原因替了真正的历史原因的寻找。本文认为,历史注定屈原的政治理想必然失败。主要原因有四:
一、楚国兴盛早于秦国。中外历史证明:没有永远强盛不衰的国家,也没有永远强盛不衰的朝代和民族。就象一个人没有永远年轻的一生,一个球队没有永远不败的记录一样。因为率先强盛的国度或民族,也往往会率先进入“超稳定”状态,民族思维固化,社会体制僵硬,领袖人物专制,追求新发展尤其是追求大发展的进取动力严重不足。[1]屈原之世,楚国强盛的顶峰过去了。因此盛楚之末,强秦之初,几经交锋,必是秦极盛而楚极衰。历史进程提供的这种时间差,屈原不能改变,也改变不了。
二、战国之世,楚人没有秦始皇式的领袖。到怀王之世亦即屈原出生之前,楚国的政治精英已基本消失,因此屈原苦苦迷恋的“君臣遇合”,只能是主观幻想。而秦国却出现了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的秦昭王。昭王之后,经二王四载的小间隔,又继起横扫六合的绝代雄豪秦始皇。此时的楚国莫说秦始皇式的君主,就是后来的项羽式的、敢以盖世勇武决一死战的人物也找不出来。无论是楚怀王与秦昭王比,还是楚襄王跟秦始皇比,楚君都是等而下之的平庸之辈。有这样的国家元首,屈原即使呼天抢地,也不可能对国家命运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和改变。
三、楚国革新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屈原在作品中不断倾诉着强烈的孤独感,证明革新在楚国缺乏集团性的领导[2]。理想和策略是靠人——尤其是靠高素质的集团性的人去实现的,没有高素质人才组成的革新集团 [1] 这种局势,秦昭王时也曾一度遭遇:“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南拔楚之鄢郢,楚怀王 幽死于秦。秦东破齐”,国际形势一派大好。昭王的四个舅父或为相,或为将,“有封邑,私 家富重于王室”。他们认为只有自己一伙才是天下最优秀的领袖,其他人“无益,徒乱人国 耳”,昭王则“厌天下辩士,无所信”(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华书局点校 本,第2403——2404页)。好在秦昭王迅速认同魏国辩士范睢关于“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 则安”(同上,第2403页)、“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 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同上,第2408—2409页)的大势分析,立即“废太后, 逐穰(rǎnɡ)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四位舅父)于关外” (同上,第2412页),启用范 睢为相。后来又用蔡泽替换范睢。终于将秦国的强势局面顺利延续到秦始皇时代。
[2] 此即前注中范睢所谓“群臣莫当其位”。屈原时代的楚国政坛,用《离骚》的原话形容,则是 “众芳芜秽”、乱象纷呈:“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满)不厌乎求索”,“各兴心而嫉妒”、 “薋菉葹以盈室”。优秀的政治人才根本不成气候,不但资源稀缺,而且乏善可陈,已经到了 “国无人”的程度。尤其糟糕的是,楚国君臣依然感觉良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