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摘要】高三数学课的辅导教学是高中数学课教学的重要阶段,如何让马上参加高考的学生学有所获,实现自己的理想,各位家长和学生们都非常重视。数学历来所占分值比较大,数学课自然也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关键词】数学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2012年的高三数学复习课在六月初结束了。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题目的解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尽管有些题目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的,但其解答方法仍然让大部分学生还是摸不到头绪,对题目的理解总是是是而非。那么如何让学生确实有茅塞顿开、有所收获的感悟呢?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更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本文仅就数学复习课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寻找对策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的类型。”显然,在教学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处理是核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方法的选用是手段。高三辅导班的教学定位是考入高校的大门,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不能遗漏,根据各章所占分值的比例,按轻重缓急都要照顾到。针对历年考试真题,寻找教材中相关题型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并适当加以拓
展,但也没必要做一些额外的偏题、怪题、难题。处理和设计教学内容就离不开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在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同时,重点捕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寻找更为适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领悟教师是如何一步一步扫清这些障碍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这道题目怎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产生解题方法的迁移。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下面引用例题加以说明。
例1:设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若x1 时, 则f(x)=x2+1 ,当x>时,求f(x)的解析式。
教材参考答案如下:此题的关键是已知条件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 对称,用式子表示就是f(1+x)=f(1—x) ,当x>1 时2—x
f(x)=f[1+(x—1)]=f[1—(x—1)]=f(2—x)=(2—x)2+1=x2—4x+5
这是此类题目常用的解题方法,根据题目要求去凑与已知条件相
符的条件,逻辑性较强,尤其f(x)=f[1+(x—1)]=f[1—(x—1)]=f(2—x)=(2—x)2+1=x2—4x+5学生不易联想,不易被学生消化、吸收,达不到该方法的正向迁移。有没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会迁移的其他方法呢?笔者认为,既然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完全可以用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来分析。”数形结合的思想” 即是把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相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思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考虑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在画函数图象,研究图象的性质,结合图象求解析式等题型方面都能得到充分运用。
在上述例题中,函数f(x)=x2+1的图象是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0、最小值为1的抛物线。如下图所示,在x=1的左侧是x≤1时, f(x)=x2+1的图象,在x=1的右侧是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图象,也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设该抛物线的解析式g(x)=ax2+bx+c为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得出g(x)=ax2+bx+c的图象是以2为对称轴,最小值也为1、开口形状与左边完全相同的抛物线,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易知:
故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g(x)=x2—4x+5
由于学生对二次函数掌握得比较好,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清晰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题型,学生也会使用这种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避开知识盲点,灵活运用数学方法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在数学教材里的两条主线,数学
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明明白白地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特别是在数学辅导课的教学的过程中,习题的讲解尽量要应用学生曾经接触到的基础知识来解答,避开知识盲点,避免应用新知识或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定理、公理作为解题的理论依据,否则学生会感到很茫然。教师要努力寻找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点,使学生深贴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的重要性。
例2、已知定点a(1,0) ,圆x2+y2=上有一个动点q ,∠aoq 的平分线交aq于p点,求动点p的轨迹。
由于题目涉及到角平分线,所以对应的教材答案应用了”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内分对边成两条线段,那么这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但是现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到这个定理,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既然教材已经把这部分内容删除,说明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不用这个定理。如何绕过学生的这个知识盲区(当然可以补充)运用他们以前接触过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既然是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又涉及到圆,常用的数学方法就是参数法。解答过程如下:
设圆上动点q的坐标为q(sinθ,cosθ),动点p的坐标为p(x,y).
则直线op的程为:y=tan(θ2)x ……(1)
直线aq的方程为:ysinθ=x—2cosθ—2 ……(2)
联立方程(1)(2),即可求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3)2+2y=49. 这种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较为复杂),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提高了计算能力,也与他们以前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解题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否认真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焕发教学活力,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转化,积极发展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带着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踏入高校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2009,2.
[2]张春元.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2012版.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摘要】高三数学课的辅导教学是高中数学课教学的重要阶段,如何让马上参加高考的学生学有所获,实现自己的理想,各位家长和学生们都非常重视。数学历来所占分值比较大,数学课自然也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关键词】数学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2012年的高三数学复习课在六月初结束了。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题目的解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尽管有些题目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的,但其解答方法仍然让大部分学生还是摸不到头绪,对题目的理解总是是是而非。那么如何让学生确实有茅塞顿开、有所收获的感悟呢?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更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本文仅就数学复习课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寻找对策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的类型。”显然,在教学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处理是核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方法的选用是手段。高三辅导班的教学定位是考入高校的大门,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不能遗漏,根据各章所占分值的比例,按轻重缓急都要照顾到。针对历年考试真题,寻找教材中相关题型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并适当加以拓
展,但也没必要做一些额外的偏题、怪题、难题。处理和设计教学内容就离不开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在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同时,重点捕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寻找更为适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领悟教师是如何一步一步扫清这些障碍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这道题目怎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产生解题方法的迁移。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下面引用例题加以说明。
例1:设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若x1 时, 则f(x)=x2+1 ,当x>时,求f(x)的解析式。
教材参考答案如下:此题的关键是已知条件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 对称,用式子表示就是f(1+x)=f(1—x) ,当x>1 时2—x
f(x)=f[1+(x—1)]=f[1—(x—1)]=f(2—x)=(2—x)2+1=x2—4x+5
这是此类题目常用的解题方法,根据题目要求去凑与已知条件相
符的条件,逻辑性较强,尤其f(x)=f[1+(x—1)]=f[1—(x—1)]=f(2—x)=(2—x)2+1=x2—4x+5学生不易联想,不易被学生消化、吸收,达不到该方法的正向迁移。有没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会迁移的其他方法呢?笔者认为,既然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完全可以用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来分析。”数形结合的思想” 即是把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相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思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考虑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在画函数图象,研究图象的性质,结合图象求解析式等题型方面都能得到充分运用。
在上述例题中,函数f(x)=x2+1的图象是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0、最小值为1的抛物线。如下图所示,在x=1的左侧是x≤1时, f(x)=x2+1的图象,在x=1的右侧是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图象,也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设该抛物线的解析式g(x)=ax2+bx+c为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得出g(x)=ax2+bx+c的图象是以2为对称轴,最小值也为1、开口形状与左边完全相同的抛物线,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易知:
故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g(x)=x2—4x+5
由于学生对二次函数掌握得比较好,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清晰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题型,学生也会使用这种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避开知识盲点,灵活运用数学方法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在数学教材里的两条主线,数学
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明明白白地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特别是在数学辅导课的教学的过程中,习题的讲解尽量要应用学生曾经接触到的基础知识来解答,避开知识盲点,避免应用新知识或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定理、公理作为解题的理论依据,否则学生会感到很茫然。教师要努力寻找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点,使学生深贴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的重要性。
例2、已知定点a(1,0) ,圆x2+y2=上有一个动点q ,∠aoq 的平分线交aq于p点,求动点p的轨迹。
由于题目涉及到角平分线,所以对应的教材答案应用了”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内分对边成两条线段,那么这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但是现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到这个定理,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既然教材已经把这部分内容删除,说明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不用这个定理。如何绕过学生的这个知识盲区(当然可以补充)运用他们以前接触过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既然是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又涉及到圆,常用的数学方法就是参数法。解答过程如下:
设圆上动点q的坐标为q(sinθ,cosθ),动点p的坐标为p(x,y).
则直线op的程为:y=tan(θ2)x ……(1)
直线aq的方程为:ysinθ=x—2cosθ—2 ……(2)
联立方程(1)(2),即可求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3)2+2y=49. 这种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较为复杂),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提高了计算能力,也与他们以前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解题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否认真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焕发教学活力,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转化,积极发展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带着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踏入高校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2009,2.
[2]张春元.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