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教学目的: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1. 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

2. 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

3. 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

教学重点、难点

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

二.教学过程:

(一)二抓:

1. 抓意象

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 ,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

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 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 之说,为什么?

【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 ‘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 原是指 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 折柳 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 此夜曲中闻析柳 一句来看,此处的 折柳 是一首曲子。其实 折柳 即 折杨柳 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 折柳 曲。作者由 折柳 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 折柳 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 听到 折柳 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 折柳 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答案】 折柳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从听到 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例2:(09广东)1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全诗以明月兴思情,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 抓特殊词句

例1:(06全国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解析】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特殊词句】辛苦:对民生的同情

例2:(08江苏)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 二水 。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 总为浮云能蔽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特殊词句】愁:坏人当道,自己不被重用,忧国、忧民。

【答案】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二)三读:

1. 读题目,初辨类别①托物言志诗 如: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09天津)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②忧国忧民诗 如:聂夷中《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③思乡怀人诗 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05全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④送别友人诗 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08重庆)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⑤边塞诗 如:严武《军城早秋》(09全国II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⑥咏史怀古诗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⑦山水田园诗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05全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本应与家中亲人一起欢度。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正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孤独。

(1)简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 抱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 灯前 自然引出 影 ,而 伴 字又将 影 和 身 联系起来,抱膝而坐的 影 陪伴抱膝而坐的 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读作者,知人论诗

知人论诗 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

例:(09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2)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 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望 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 又 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补充著名诗人、词人的创作风格:

李白 :清新飘逸 杜甫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陶潜 :归隐闲适 王维 :寄情山水 辛弃疾 :报国无门

3. 读注释,帮助理解

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

例1:(05天津)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 大江东去水悠悠 与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 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例2:(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②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úy 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 ō):摘取、拾取。⑤捋(lu 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 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 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就《芣苢》而言, 有 掇 捋 袺 襭 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例3:(09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 空惆怅 和 无人解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解析】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三.总结

三读 :1. 读题目,初辨类别 2.读作者,知人论诗 3.读注释,帮助理解 二抓 :1. 抓意象 2.抓特殊词句

五.板书设计

诗歌鉴赏——能读懂

意象 特殊词句 题目 作者 注释

把握感情

通向诗歌

的载体 的切入点 主旨的快 了解时代 用每个

速通道 都要用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教学目的: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1. 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

2. 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

3. 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

教学重点、难点

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

二.教学过程:

(一)二抓:

1. 抓意象

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 ,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

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 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 之说,为什么?

【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 ‘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 原是指 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 折柳 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 此夜曲中闻析柳 一句来看,此处的 折柳 是一首曲子。其实 折柳 即 折杨柳 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 折柳 曲。作者由 折柳 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 折柳 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 听到 折柳 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 折柳 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答案】 折柳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从听到 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例2:(09广东)1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全诗以明月兴思情,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 抓特殊词句

例1:(06全国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解析】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特殊词句】辛苦:对民生的同情

例2:(08江苏)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 二水 。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 总为浮云能蔽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特殊词句】愁:坏人当道,自己不被重用,忧国、忧民。

【答案】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二)三读:

1. 读题目,初辨类别①托物言志诗 如: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09天津)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②忧国忧民诗 如:聂夷中《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③思乡怀人诗 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05全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④送别友人诗 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08重庆)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⑤边塞诗 如:严武《军城早秋》(09全国II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⑥咏史怀古诗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⑦山水田园诗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05全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本应与家中亲人一起欢度。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正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孤独。

(1)简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 抱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 灯前 自然引出 影 ,而 伴 字又将 影 和 身 联系起来,抱膝而坐的 影 陪伴抱膝而坐的 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读作者,知人论诗

知人论诗 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

例:(09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2)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 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望 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 又 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补充著名诗人、词人的创作风格:

李白 :清新飘逸 杜甫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陶潜 :归隐闲适 王维 :寄情山水 辛弃疾 :报国无门

3. 读注释,帮助理解

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

例1:(05天津)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 大江东去水悠悠 与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 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例2:(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②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úy 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 ō):摘取、拾取。⑤捋(lu 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 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 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就《芣苢》而言, 有 掇 捋 袺 襭 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例3:(09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 空惆怅 和 无人解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解析】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三.总结

三读 :1. 读题目,初辨类别 2.读作者,知人论诗 3.读注释,帮助理解 二抓 :1. 抓意象 2.抓特殊词句

五.板书设计

诗歌鉴赏——能读懂

意象 特殊词句 题目 作者 注释

把握感情

通向诗歌

的载体 的切入点 主旨的快 了解时代 用每个

速通道 都要用


相关内容

  • [高考语文]最新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5年高三语文复习情况交流材料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点或专题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上学期基本结束 本阶段主要是专题复习,总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具体目标是狠抓几个基础知识点如多音字. ...

  • 2012年27中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2年高三语文备考工作交流材料 各位老师:下午好! 非常感谢陈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来代表我们二十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的一些做法.有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 ...

  • 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 .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B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C .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

  • 高三诗歌鉴赏公开课说课材料
  •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专题复习 说 课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第二节课,我讲授的是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现在我想就这节课的准备情况和课后反思作一点说明.首先,请允许我感谢教务处的牛校长.何主任.杜主任和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尽管这节课讲的粗糙, ...

  • 高考复习:语文怎样更有效的复习
  • 过完年新学期就要来临,又一届高三同学将面对高考.有同学认为"高三语文学习就是以复习.练习.考试为主."其实不然,高三语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按规律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给大家提供如下建议: 注重学习基本规律 高三语文学习虽然加大了复习与练习的比例,但大家不可忘记语文学习的规律 ...

  • 胸中万千沟壑笔下点滴细节
  • 胸中万千沟壑 笔下点滴细节 --2008年高考二轮复习指导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 安学军 你深知一段历程结束同时就是另一段历程的开始.穿过乌云穿过暴雨,你的双翅将强壮有力:你的身姿会更加矫健敏捷:你的天空将更为宽广深邃,你会成为搏击生命长空的苍鹰!你会,因为你渴望那一份生命的精彩,你选择勇敢面对. ...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 ...

  •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借景抒情诗.doc
  •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 ...

  • 谈谈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 谈谈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我们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