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书写.钤印与张贴

余德泉《对联通》

第六章 对联的书写、钤印与张贴

对联创作出来后,还需按一定格式书写出来,以便张贴,名家书写或收藏的对联,一般还要钤印。本章介绍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一 书写

对联的书写,可分为常式、龙门对和琴对。此外,对联的横批也有一定的书写格式。(一)常 式

常式指每边联文一行写完而且上下都写到头的对联。这种对联,皆正文居中,上款写在上联联文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左边。如图1。常式在这种大格局下,款文与联文的搭配,又有许多灵活的变通处理。下面列举几个图例。

图2是上款写在上联联文的两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的左边。

  

  

图3是上款写在上联联文的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的左边。因联文是篆书,不好认读,于是又在上联联文的左中部和下联联文的右中部对称地写上释文。  图4的款文写满了上下联联文的两边,对联文成夹围式,这是在款文较长时的一种处理方式。  图5的款文亦写在上下联联文两边,但上款款文之书写下部呈参差状,且每边都写成两行。此书款式非常少见。

图6是上款从上联联文左边一直写到下联联文右边,与通常落款位置部分相反,下款仍落在下联联文左边。  图7是上款落于上联联文之左,下款落于下联联文之右,与通常的落款位置正好相反。  图8只有下款而无上款。  图9既无上款,又无下款,只有印章。(二)龙门对

龙门对指每边联文在两行乃至两行以上,须写成“门”字形的对联。这种对联,应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上款落在上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下款落在下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上下款文之首字一般对齐节写。如同10。  龙门对在这种大格局下,款文与联文的搭配,也有一些灵活的变通处理。例如:

  

  

图11的上款双行书写,下款无款文,只有两个名章。

图12没有上款,只有下款。

  

  

图13本有前人所书样联,一时未能寻出,故仿拟之。其特点是款文仍从上下联联文后余下的空白开始书写,只是款文未写完的部分,上款提行书于上联联文左边,下款提行书于下联联文右边。  图14因上下联联文后余下的空白太少,故将上款款文全部移书于上联联文之左,下款款文全部移书于下联联文之右。  图15之联文甚长,每边有八百零六字,此图上下联都只录最后三行。上联末有原序,下联末有跋语,都不短,故都按一定的格式对排为三行。如果一边的落款长,另一边的落款短,则能排几行算几行,只要排得有规律就行,不必强求划一。   龙门对的排列,至少有两种方式不合规范。  一是下联的书写方式仍同上联,如图16。

  

这样排列,打破了“门”字形的格局,龙门对就不成其为龙门对了。  二是款文仍按常式书写,即仍将上款写在上联的右边,下款写在下联的左边。如图17。  图上落款的位置空而不用,把款文写到边上,既打破了龙门对的书写格局,又缺乏整体感,如果龙门对落款的位置剩得太少,亦应按照前面图3或图4的方式书写。(三)琴 对

琴对指联文集中于上部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上款置于上联联文之下,下款置于下联联文之下。联文字少而纸长时,多采用这种书写方式。如图18、图19。

  

琴对只有这样一种书写方式。从前面两图看,图18联文字少,采用这种书写方式,大方醒目。图19联文字略多,采用这种书写方式,显得有些局促与拥挤。  不论是常式、龙门对还是琴对,落款时,款文的字都应比联文的字写得小些,首字一般也应比联文的字略低,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  对联的题款有许多习惯性的说法。书写时用这些习惯性的说法,可使作品显得更加典雅。见附录。(四)横 批

对联横批,承古代碑题与匾额之类而来,书写上有所发展。  古人的书写习惯,不仅直行是从右向左写,连“横行”也是从右向左写。所谓“横行”,严格地说,占代是不存在的。由于碑题与匾额之类,一则字少,二则为了突出,一行只写一个字,一字字排下去,看起来就像是“横行”了。对联的横批也是如此。因为对联都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从右至左写,不仅符合古人习惯,而且与对联排列方向一致,读起来也比较顺当。所以这种书写方式,至今还被采用。  但自本世纪初横排出版严复、刘世恩等人的书籍之后,“其印法旁行上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左起横式,便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以致一些匾额、招牌之类,不管是否有对联相配,也开始由左向右写。对联的横批受此影响,由左向右写的形式,也逐渐多起来。下面看几个匾额:

图20、图21为从右向左写,图22为从左向右写。  这些匾额如不配对联,只是一般的匾额,如配上对联,亦可视为横批。只是此类横批与联文内容配合不是十分紧密罢了。  对联的横批,一般都不落款(如图20)。如果落款,则与一般匾额的书写方式相同。款文书写的走向应与横批书写的走向保持一致。即横批从右向左书者,款文应由右至左分写于横批两端,或集中写于横批左侧(如图21);从左向右书者,款文应由左至右分写于横批两端或集中写于横批右侧(如图22)。不管写在哪个部位,同对联一样,款文的字比横批的字也要写小一些。  鉴于对联的横批而今从右向左写或者从左向右写的都有,两种写法都有来源、有根据,因而两种写法都应允许。认为对联的横批“必须右起”或者“只能左起”的观点,都是主观的,片面的。  不管是联文、款文还是横批,大凡内容比较庄重严肃的,一般可用正楷书写;比较典雅的,可用篆隶书写。联文和款文若嫌都用一种字体过于板滞,则正文用正楷或篆隶书写的,款文可用行草书写。但正文和横批的字体应当统一,款文字体出现的时间亦不能早于联文字体出现的时间,这叫“今不越古”。如联文用草书者,款文就不能用篆隶。款文与联文的字体相距也不能太远,如联文用小篆,款文用狂草,也会显得不协调。二 钤印

钤,读如钳。钤印,就是盖章。  一副对联如果不钤印,等于画龙而不点睛,风采会大大减损,送人也显得不正式。只临时应用的春联、喜联、挽联之类除外。  印章按笔画在印上的凹凸,可分为阴字印与阳字印,阴字印显白文,阳字印显朱文。全章皆为阴字者,为纯阴字印(图23)。全章皆为阳字者,为纯阳字印(图24)。一章之内有阴字亦有阳字者,为阴阳合字印(图25)。

名号印,内容为书写者的姓名和表字之类。盖在下款姓名之下或者左边。通常为方形。如姓和名分为二印者,姓印亦时或有刻为圆形者。  鉴于古代封泥和文书加印,皆属最后工序,书法印章一盖,亦表示作品最后完成。因此,如果姓名之后还有表时间、地点一类文字,名号印亦盖在此类史字之后,而不宜夹盖在姓名和此类文字之间。  闲章又称随形印,是随石料之形顺势摹成。各种形状都有。内容包括斋馆、年庚、干支、生肖、别号、籍贯等名称以及图形之类,而多数则为清词雅语。盖在上联联文右边起首处第一二或二三字之间者,谓之起首印。盖在上联联文右边较中的位置者,谓之腰章。盖在上联文右下角者谓之压角印。  表别号的闲章,如果刻得比较正规,亦可作名号印用。  下面将名号印与闲章盖在对联上的位置,作图示:

名号印以不超过款文文字的大小为宜。太小了不协调,太大了喧宾夺主。闲章除表收藏、鉴赏之类和不用以加盖作品者外,一般都比较小。  名号印单用一阴章或一阳章均可。如果用双章,则宜一阴一阳配合使用。  相对而言,名号印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闲章则不然。下面看一些闲章的例子。

三 张贴

张贴,日前也是显得比较混乱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曾将一位读者的信转给了笔者,希望能就对联的张贴法,作个回答。  这位读者说,他买到了两本对联书。一本是广西出的《民间应酬手册》,说“凡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另一本是是山西出的《对联集锦》,说“上联贴于右手边,下联贴于左手边”。如果引文无误,可以肯定,前一书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贴对联要从右到左。这同我国传统的书写习惯相联系。我国古代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  常式与琴对(上下联)是否贴反了,可以从落款上去分辨。面对对联所贴处,署有作者或书写者姓名(通常盖有名号印)的一联如果在左,就未贴反,如果在右,就贴反了。  龙门对除了按常式与琴对的方式从落款上去辨别上下联是否贴反了而外,还可从外形上判断。“門”字是外长内短,故落款上联在左下,下联在右下,如果看起来款文上联在右下,下联在左下,就肯定是贴反了。这样排列,联文外短内长,也不像“門”字形(见图28)。

作对联,要求上联最后一字以仄声收尾,下联最后一字以平声收尾,先抑后扬。在一般情况下,从收尾字的平仄,也可确定何为上联,何为下联,何联应贴于右,何联应贴于左。“三月水多足鱼麦;十年心事在林泉。”这副对联为近代王襄所题。“麦”是仄声,“泉”是平声,上下联按对联末字上右下左的排列顺序从右至左张贴,就是正确的。  但单靠两联尾字的平仄来定上下联,有时可能失误。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对联也不例外。宋明时期,由于要求尚不甚严格,不少对联尾字是上平下仄的。尔后,碰到不得已的情况,人们有时也写尾字上平下仄的对联。本书“马啼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一节曾经讲到,黄兴是个撰联高手,但他撰写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确是袁世凯”这一挽宋教仁联,上联末尾就是平声,下联末尾就是仄声。因为从时间上看,先有“杀”然后才有“说”,上下联不能颠倒,而宋教仁的“仁”是平声,袁世凯的“凯”是仄声,也避不开。于是尾字就只好上平下仄了。碰到这种情形,就不能简单地以尾字的平仄来定上下联,自然也不能只要看到尾字上平下仄,就说对联一定贴反了。  至于读对联,因为常式和琴对都是从右至左书写和张贴,这两类对联都是从右向左念。只龙门对,下联才从左向右念。

余德泉《对联通》

第六章 对联的书写、钤印与张贴

对联创作出来后,还需按一定格式书写出来,以便张贴,名家书写或收藏的对联,一般还要钤印。本章介绍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一 书写

对联的书写,可分为常式、龙门对和琴对。此外,对联的横批也有一定的书写格式。(一)常 式

常式指每边联文一行写完而且上下都写到头的对联。这种对联,皆正文居中,上款写在上联联文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左边。如图1。常式在这种大格局下,款文与联文的搭配,又有许多灵活的变通处理。下面列举几个图例。

图2是上款写在上联联文的两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的左边。

  

  

图3是上款写在上联联文的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的左边。因联文是篆书,不好认读,于是又在上联联文的左中部和下联联文的右中部对称地写上释文。  图4的款文写满了上下联联文的两边,对联文成夹围式,这是在款文较长时的一种处理方式。  图5的款文亦写在上下联联文两边,但上款款文之书写下部呈参差状,且每边都写成两行。此书款式非常少见。

图6是上款从上联联文左边一直写到下联联文右边,与通常落款位置部分相反,下款仍落在下联联文左边。  图7是上款落于上联联文之左,下款落于下联联文之右,与通常的落款位置正好相反。  图8只有下款而无上款。  图9既无上款,又无下款,只有印章。(二)龙门对

龙门对指每边联文在两行乃至两行以上,须写成“门”字形的对联。这种对联,应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上款落在上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下款落在下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上下款文之首字一般对齐节写。如同10。  龙门对在这种大格局下,款文与联文的搭配,也有一些灵活的变通处理。例如:

  

  

图11的上款双行书写,下款无款文,只有两个名章。

图12没有上款,只有下款。

  

  

图13本有前人所书样联,一时未能寻出,故仿拟之。其特点是款文仍从上下联联文后余下的空白开始书写,只是款文未写完的部分,上款提行书于上联联文左边,下款提行书于下联联文右边。  图14因上下联联文后余下的空白太少,故将上款款文全部移书于上联联文之左,下款款文全部移书于下联联文之右。  图15之联文甚长,每边有八百零六字,此图上下联都只录最后三行。上联末有原序,下联末有跋语,都不短,故都按一定的格式对排为三行。如果一边的落款长,另一边的落款短,则能排几行算几行,只要排得有规律就行,不必强求划一。   龙门对的排列,至少有两种方式不合规范。  一是下联的书写方式仍同上联,如图16。

  

这样排列,打破了“门”字形的格局,龙门对就不成其为龙门对了。  二是款文仍按常式书写,即仍将上款写在上联的右边,下款写在下联的左边。如图17。  图上落款的位置空而不用,把款文写到边上,既打破了龙门对的书写格局,又缺乏整体感,如果龙门对落款的位置剩得太少,亦应按照前面图3或图4的方式书写。(三)琴 对

琴对指联文集中于上部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上款置于上联联文之下,下款置于下联联文之下。联文字少而纸长时,多采用这种书写方式。如图18、图19。

  

琴对只有这样一种书写方式。从前面两图看,图18联文字少,采用这种书写方式,大方醒目。图19联文字略多,采用这种书写方式,显得有些局促与拥挤。  不论是常式、龙门对还是琴对,落款时,款文的字都应比联文的字写得小些,首字一般也应比联文的字略低,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  对联的题款有许多习惯性的说法。书写时用这些习惯性的说法,可使作品显得更加典雅。见附录。(四)横 批

对联横批,承古代碑题与匾额之类而来,书写上有所发展。  古人的书写习惯,不仅直行是从右向左写,连“横行”也是从右向左写。所谓“横行”,严格地说,占代是不存在的。由于碑题与匾额之类,一则字少,二则为了突出,一行只写一个字,一字字排下去,看起来就像是“横行”了。对联的横批也是如此。因为对联都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从右至左写,不仅符合古人习惯,而且与对联排列方向一致,读起来也比较顺当。所以这种书写方式,至今还被采用。  但自本世纪初横排出版严复、刘世恩等人的书籍之后,“其印法旁行上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左起横式,便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以致一些匾额、招牌之类,不管是否有对联相配,也开始由左向右写。对联的横批受此影响,由左向右写的形式,也逐渐多起来。下面看几个匾额:

图20、图21为从右向左写,图22为从左向右写。  这些匾额如不配对联,只是一般的匾额,如配上对联,亦可视为横批。只是此类横批与联文内容配合不是十分紧密罢了。  对联的横批,一般都不落款(如图20)。如果落款,则与一般匾额的书写方式相同。款文书写的走向应与横批书写的走向保持一致。即横批从右向左书者,款文应由右至左分写于横批两端,或集中写于横批左侧(如图21);从左向右书者,款文应由左至右分写于横批两端或集中写于横批右侧(如图22)。不管写在哪个部位,同对联一样,款文的字比横批的字也要写小一些。  鉴于对联的横批而今从右向左写或者从左向右写的都有,两种写法都有来源、有根据,因而两种写法都应允许。认为对联的横批“必须右起”或者“只能左起”的观点,都是主观的,片面的。  不管是联文、款文还是横批,大凡内容比较庄重严肃的,一般可用正楷书写;比较典雅的,可用篆隶书写。联文和款文若嫌都用一种字体过于板滞,则正文用正楷或篆隶书写的,款文可用行草书写。但正文和横批的字体应当统一,款文字体出现的时间亦不能早于联文字体出现的时间,这叫“今不越古”。如联文用草书者,款文就不能用篆隶。款文与联文的字体相距也不能太远,如联文用小篆,款文用狂草,也会显得不协调。二 钤印

钤,读如钳。钤印,就是盖章。  一副对联如果不钤印,等于画龙而不点睛,风采会大大减损,送人也显得不正式。只临时应用的春联、喜联、挽联之类除外。  印章按笔画在印上的凹凸,可分为阴字印与阳字印,阴字印显白文,阳字印显朱文。全章皆为阴字者,为纯阴字印(图23)。全章皆为阳字者,为纯阳字印(图24)。一章之内有阴字亦有阳字者,为阴阳合字印(图25)。

名号印,内容为书写者的姓名和表字之类。盖在下款姓名之下或者左边。通常为方形。如姓和名分为二印者,姓印亦时或有刻为圆形者。  鉴于古代封泥和文书加印,皆属最后工序,书法印章一盖,亦表示作品最后完成。因此,如果姓名之后还有表时间、地点一类文字,名号印亦盖在此类史字之后,而不宜夹盖在姓名和此类文字之间。  闲章又称随形印,是随石料之形顺势摹成。各种形状都有。内容包括斋馆、年庚、干支、生肖、别号、籍贯等名称以及图形之类,而多数则为清词雅语。盖在上联联文右边起首处第一二或二三字之间者,谓之起首印。盖在上联联文右边较中的位置者,谓之腰章。盖在上联文右下角者谓之压角印。  表别号的闲章,如果刻得比较正规,亦可作名号印用。  下面将名号印与闲章盖在对联上的位置,作图示:

名号印以不超过款文文字的大小为宜。太小了不协调,太大了喧宾夺主。闲章除表收藏、鉴赏之类和不用以加盖作品者外,一般都比较小。  名号印单用一阴章或一阳章均可。如果用双章,则宜一阴一阳配合使用。  相对而言,名号印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闲章则不然。下面看一些闲章的例子。

三 张贴

张贴,日前也是显得比较混乱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曾将一位读者的信转给了笔者,希望能就对联的张贴法,作个回答。  这位读者说,他买到了两本对联书。一本是广西出的《民间应酬手册》,说“凡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另一本是是山西出的《对联集锦》,说“上联贴于右手边,下联贴于左手边”。如果引文无误,可以肯定,前一书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贴对联要从右到左。这同我国传统的书写习惯相联系。我国古代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  常式与琴对(上下联)是否贴反了,可以从落款上去分辨。面对对联所贴处,署有作者或书写者姓名(通常盖有名号印)的一联如果在左,就未贴反,如果在右,就贴反了。  龙门对除了按常式与琴对的方式从落款上去辨别上下联是否贴反了而外,还可从外形上判断。“門”字是外长内短,故落款上联在左下,下联在右下,如果看起来款文上联在右下,下联在左下,就肯定是贴反了。这样排列,联文外短内长,也不像“門”字形(见图28)。

作对联,要求上联最后一字以仄声收尾,下联最后一字以平声收尾,先抑后扬。在一般情况下,从收尾字的平仄,也可确定何为上联,何为下联,何联应贴于右,何联应贴于左。“三月水多足鱼麦;十年心事在林泉。”这副对联为近代王襄所题。“麦”是仄声,“泉”是平声,上下联按对联末字上右下左的排列顺序从右至左张贴,就是正确的。  但单靠两联尾字的平仄来定上下联,有时可能失误。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对联也不例外。宋明时期,由于要求尚不甚严格,不少对联尾字是上平下仄的。尔后,碰到不得已的情况,人们有时也写尾字上平下仄的对联。本书“马啼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一节曾经讲到,黄兴是个撰联高手,但他撰写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确是袁世凯”这一挽宋教仁联,上联末尾就是平声,下联末尾就是仄声。因为从时间上看,先有“杀”然后才有“说”,上下联不能颠倒,而宋教仁的“仁”是平声,袁世凯的“凯”是仄声,也避不开。于是尾字就只好上平下仄了。碰到这种情形,就不能简单地以尾字的平仄来定上下联,自然也不能只要看到尾字上平下仄,就说对联一定贴反了。  至于读对联,因为常式和琴对都是从右至左书写和张贴,这两类对联都是从右向左念。只龙门对,下联才从左向右念。


相关内容

  • 印章的应用及落款要求
  • 印章的应用及落款基本常识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 ...

  •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1. 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 ,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 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 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 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 匾额:又 ...

  • 张大千[仿石涛山水]及对联
  • (2016-03-06 02:51:04) 转载▼ 标签: 现代画家 山水画 拍卖 分类: 中国画-近现代 张大千 仿石涛山水及对联 北京传是2012春拍成交价207万元 作品鉴赏 此帧张大千拟石涛笔意的山水作于1926年,张大千二十八岁之时:对联作于1981年,张大千八十三岁之时,绘画与书法的创作 ...

  •  对联的创作与张贴
  • 对联的创作与张贴 对联的创作,如同诗词的创作,不但要有诗意,有诗味,而且有许多格律要求.我们就讲讲主要的格律要求. ⑴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字数多的数百字,少的上下联各一个字. 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哀悼死难的同胞,有人撰联:" 死!: 生? 但"生 ...

  • 闲说印现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闲说印现 何为印规?即钤印盖章时定位的工具,也叫印矩,是官府和书法家们必备的东西.说印规,先要说说印. 印是由官印而逐步发展到平民的.从战国时苏秦佩六国相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唐人罗隐有诗云:"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印是权力的象征,旧 ...

  • 闲说印规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闲说印规 何为印规?即钤印盖章时定位的工具,也叫印矩,是官府和书法家们必备的东西.说印规,先要说说印. 印是由官印而逐步发展到平民的.从战国时苏秦佩六国相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唐人罗隐有诗云:"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印是权力的象征,旧 ...

  • [恽寿平经管祠田札]考论
  • <恽寿平经管祠田札>的基本情况 <恽寿平经管祠田札>是常州博物馆藏的一件手卷,该卷无落款与时间,卷尾有"恽寿平真迹"题跋,而字迹确为典型恽寿平小行书风格.故为恽寿平所书无疑.其主要内容是恽寿平经营恽氏祠田不善(祠田又称义田,为旧时中国宗族所共有的土地,专供 ...

  • [春拍预览]"阳春有脚.天马无羁" 记中国嘉德2017春拍一组齐白石
  • 齐 白 石 精 品 集 粹 本次中国嘉德春拍推出多幅白石老人扛鼎之精品,有山水,有人物,有秋荷,有梅雀.<篆书四言联>线条质拙厚重,如铁杵圆抡,有裹铁直指之气概:<荷花青蛙>,通过凌乱的荷花.荷茎.莲蓬营造出一个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空间,别有韵致:<梅雀图>老笔铁 ...

  • 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杭州日报
  • 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 2017-02-16 "谨封/再拜"印印面 唐宋时名款印.鉴藏印 逐渐成为经典 沙孟海先生著<印学史>为一代经典. 记得去岁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利用会议空隙,应上海书画出版社之约,专门为&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