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金银器综述:
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明代金银器广泛使用了金掐丝镶嵌宝石工艺。
同其他器物一样,对金银艺术品的鉴赏也应从器物的造型、纹样、
工艺和色彩等方面入手,还要对古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
国内金银器的收藏主要集中在陕西、镇江和辽宁等地的博物馆,国外以美国、日本和瑞典的馆藏最为集中。由于金银器本身货源有限,又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所以金银器的拍卖市场始终没有形成大气候。国内很少举办全是金银器的专场拍卖会,拍卖数量寥寥无几.
关于唐朝时期金银器: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由于唐代金银器同明代家具、秦汉漆器一样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唐朝的金银器皿是介绍的重点。在此将金银器分为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
中国至迟在商代(距今3000余年前)出现了金制品。银器则出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银制品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金银器均为小型的装饰制品,或是人身上的佩饰,或为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最早的金银器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工艺大都来自青铜工艺。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从目前所见北朝和唐朝前期的部分金银器来看,其造型、纹饰上都带有萨珊金银器的风格,这显然曾受到波斯金银器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在汲取外域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此外,银器的数量及其制作工艺尤为瞩目。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壁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
明清时期,宝石镶嵌盛行。但是除了珠光宝气,更加富丽堂皇以外,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
唐朝金银器——茶具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
唐
通高15㎝,厚0.2㎝,长20㎝,重35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笼是盛装茶叶的器皿。笼子由上盖、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梁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足上部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后室,是懿宗所赐整套茶具中的一件,这套晚唐宫廷茶具为我国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唐
通高17.8㎝,腹深10.2㎝,重654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鱼子纹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置提梁。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亦饰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三周20只飞鸿,均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
鎏金龟形银盒
高13.3㎝,长27.7㎝,宽14.9㎝,重818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龟形银盒采用钣(bǎn)金、模压、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加工制成,是一种可开启、盛放茶叶的容器。其造型仿生龟状,龟首昂起、尾部向下弯曲、深腹、平底、四腿紧贴腹体,左足前掌履地,如行如走,极具动态。这枚龟盒不仅反映了唐代尚龟的民俗,也体现了晚唐高超的金银器加工工艺。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
唐
高24.7㎝,口径12.3㎝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唐懿宗、唐僖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贮藏器,共有两个,形制相同。该坛深腹、平底、圈足。由盖、体和足三部分组成。盖为四瓣竖凸棱形结构,每瓣内饰一巨狮,衬以缠枝蔓草,鱼子纹地。盖钮为珠宝状,饰以二方连续的蔓草纹、鱼子纹地。坛身分成四个开光区,各为壶门形画面,上有四组人物图案。第一组:两人相对跽坐于蒲团上,一人捧杯,一人吹笛。第二组:一人双手抚琴跽坐于蒲团上,一侧双鹤振翅欲飞。第三组:一蛇口含宝珠,一人举手作接珠状,称
唐
高13㎝,口径28.2㎝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锅平底、侈口,腹部向外鼓出一圈圆台。锅唇部焊有与锅口平行的双耳,双耳上立环状把手。锅体锤击成型,通体素面无纹。
折枝鸿雁纹银匜
唐
高8.7㎝,直径20.5㎝,足径12.5㎝,流长8.5㎝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折枝鸿雁纹银匜是唐代用来烹茶的器具。侈口、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口沿处焊接向上微翘的流。腹部以散点装饰手法,间隔排列折枝花两枝及口衔缓带的鸿雁一对,内有墨书题记
鸿雁衔绶纹银匕
唐
高12cm
1989年西安市国棉五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为银质。首呈椭圆形,后带一鸭首形柄,通体錾花。匕首正反两面均饰鸿雁衔绶纹,周围配以折枝花、莲叶等。图案中鸿雁站立在莲叶上,口衔绶带,振翅欲飞。匕正反两面饰以错落相致的缠枝、莲枝、飞鸿等。匕通体为鱼子状地纹,匕侧视以一伏鸭,做工精良、技艺娴熟。其錾刻线条流畅、自然,再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唐朝金银器——法器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杖
唐
长196.5cm,重2390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锡杖为银质,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杖杆为圆柱形,中空。其纹饰可分作三段:下段为三栏纹样,以联珠纹为栏界,上两栏錾饰四出团花纹,下栏为二方连续的一整二破团花,杖镦呈扁球形,其上錾一周八瓣覆莲;杖身中段为主体花纹,由上至下錾出七组(每组两体)十四体身披袈裟、有头光、手执法铃、立于莲花之上的缘觉僧,周围衬饰花叶和缠枝蔓草;上段以一周凸起的八瓣仰莲作栏界,分錾蜀葵、山岳云气和团花等六栏花纹,与下段纹饰相呼应。杖首用直径0.6厘米、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与杖杆铆接,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轮顶又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
据两个相
邻轮幅上的錾文可知,此杖为唐咸通十四年文思院为迎取真身奉敕所造。
鎏金捧真身菩萨
唐
通高38.5㎝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全器为银质,分成菩萨和莲座两部分。菩萨浇铸成型,高髻,头戴花蔓化佛宝冠,面颊丰腴,仪态万千。菩萨手捧的金匾为长方形,用银片模压而成,正面满涂金色,边沿饰一周宝相花,匾文竖行六十字: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
唐
通高15.1cm,座高4.5㎝,重651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像系采用失蜡法(失蜡法,先在模子中用蜡制成所需器形,然后往模的一孔注入铜水,模子中的蜡遇热后融化,便会从另一孔流出,即得成型的青铜制品。)浇铸而成。通体分为三大铸件,即首、身、火焰身背光。佛像坐于莲台之上,莲座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并凿出花瓣纹饰。佛像除面、胸、掌、束腰外均采用鎏金工艺。其神态安祥超然,比例适度,做工精细,是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作品。
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
高20.5cm,腹径14㎝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阏伽瓶是坛场作法的阏伽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要于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澡浴洗涤烦恼陈垢,也可用来盛供奉诸尊的其他宝物,或插放花果枝条等。颈饰如意云头纹,腹饰四个莲瓣纹圈成的四曲圆图。内饰十字三钴金刚杵纹,圆图之间以两周弦纹相接,腹下部饰一周八瓣仰莲。仰莲间立有三钴金刚杵。圈足呈喇叭形,上部一周半饰圆形凸棱,棱上饰柿蒂状双环纹,棱下为一周覆莲瓣,莲瓣间以倒竖的三钴金刚杵为饰。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
唐
高7.2㎝,口径21.2㎝,壁厚0.12㎝,腹径17.2㎝,腹深7.1㎝,重
57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圆形稍扁、弇(yǎn)口圆唇、斜深腹、圜底,通体素面,光洁富丽。此为纯金钣金而成,口沿有一行錾文:
银芙渠
唐
高41㎝,重53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古名芙蕖或芙蓉,现称荷花,春秋战国时已用于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后,莲花便作为佛教标志。这对银莲花是唐宫室于咸通十四年(873)赐给法门寺的供佛具,即十大供奉之一的华(花)供养。花属纯银打造,层层堆旋,分外逼真。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钏面直径4.6㎝,钏面(戳高)2.8㎝,总重216.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该器铸造成型,钣金、焊接而成。纹饰鎏金,以鱼子纹衬地。钏体作双弧形,椭圆形钏面,钏面凸出于环外成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出四出十字形三钴杵纹,亦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
纯金四门塔
唐
高7.1cm,重184g
199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来保存舍利。此塔用纯金铸成,由塔身和塔座构成。塔身为单层,下部錾出砌石纹样的台基,台基的四侧门下錾刻出象征性的条石垂带踏步,阑额錾连珠菱形锦纹。塔顶为四角攒尖形,塔檐叠涩外桃,四侧坡面均錾饰瓦纹,塔刹为硕大的火焰宝珠。塔体饰忍冬和阔叶卷草,塔坐四侧壁錾饰一周仰莲瓣。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唐
高23.1cm,重299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盖面錾两只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飞龙间有一火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狮戏珠纹,底衬卷草。立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身阔尾形迦陵频伽鸟,一作双手合掌,一为双手捧莲。侍列眷属中除天龙部众外,还有唐代冠服的人物形象,说明密宗不仅为统治者所虔奉,更与世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高16.2㎝,边长14.8㎝,重1660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为银质,钣金成型,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合。盖面中心錾一枚宝轮,宝轮四侧的莲花上各有一只迦陵频伽鸟,或双手合十、或双手捧莲;四角隅各立一枚三钴金刚铃,周边衬饰卷草,斜刹各錾两只凤鸟,立沿各饰两体飞天。宝轮喻示佛之轮圆俱足,亦为释尊八相之初转法轮,即在鹿野苑向一起修行过的五比丘开始说法。加之函体四面皆錾有密教造像,其学术价值也就远远超过艺术价值.
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
唐
高13.5cm,重91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用纯金制成,通体錾饰花纹。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合。盖面中心錾两只展翼旋绕的凤鸟,尾部呈阔叶状,四周衬饰西番莲和花蔓;斜刹各錾出两只引颈翘首的鸳鸯;立面边栏各錾四只振翅飞翔的鸿雁。构图左右对称,意趣盎然。
金筐宝钿真珠装金宝函
唐
高13.1㎝,边长10.5㎝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盟法门寺博物馆藏
盝顶盖镀金,正方体腰身。盖身以司前、铰链相套,加锁钥。盖质地为纯金,中心粘贴一朵宝相团花。函体四壁均以红绿宝石嵌成三重宝相团花,每重之间镶有金丝和珍珠。花蕊为一硕大珍珠,第一重与第三重是用深粉色宝石做成的十二瓣花朵,第二重珍珠外为七瓣松绿石花叶。盖立沿每面都饰金筐鸳鸯一对,函体边棱亦粘有白色珍珠。斜刹镶嵌成海棠花纹样。整个宝函由四种色彩鲜艳的底色(黄、红、绿、白)构成,与系锁钥的丝绸纹绳相映成趣,通体生辉。
孔雀纹盝顶宝函
高10cm,宽均为12㎝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器身方正,盝顶。盒身正面为一对振翅扬尾的孔雀,立于莲座之上,口衔下垂莲蓬状物,余白则衬以山峰、花鸟、流云、萱草。右侧刻双童戏犬,亦以花鸟流云填充余白。后面正中为对称的一株莲蓬折枝,鸿雁站立于蓬头或根部两侧。盖顶中心为忍冬四出花,外绕忍冬八出花结,四角有三山花角隅纹样。把人物、风景、花鸟自然地布置于宝函各立面上,突显自然气息,这种装饰手法在唐代金银器图案中可谓别具一格。
金棺银椁
唐
通高28㎝,总重1800.4g.
1985年临潼县唐庆山寺出土
临潼县博物馆藏
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金棺前档粘有团花宝珠和浮雕的鎏金护法狮子,后挡粘有珍珠团花,棺盖上粘有缠枝宝相花,并以锦带缚缠。银椁前档雕出门扇,左右各一浮雕菩萨,后档上粘浮雕摩尼宝珠。椁盖中央贴鎏金白玉宝蕊莲花,周围为四朵宝石镶嵌的团花,莲花和团花上皆用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椁的两侧面有五个或坐或动的罗汉。须弥座以壶门作底,上围以透空栏杆。周围镶嵌六周珍珠。金棺银椁采用锤鍱、掐丝、贴焊、铆合、镂雕、镶嵌等手法,玲珑剔透,无以伦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唐朝金银器——漱洗器
金盆
唐
通高6.5cm,口径28.6㎝,重2056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金盆为钣金成型,内底心和外底心处经机械加工,留有螺纹痕迹。盆口圆整,器壁光滑,厚薄均匀,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柔和灿烂,透射着高贵、典雅的气派。金盆为盥洗器,在古代是地位尊贵的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级器物,到了唐代仍是皇宫中常用的洗漱用具,但能够保存至今的很少。此金盒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
高24.2cm,口径12.4㎝,底径14.3cm,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器形大口、短颈、覆碗形盖,罐腹鼓起略呈亚字胴体,喇叭形圈足,提梁辖焊接在罐肩上两个葫芦形的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银罐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用折枝花围于四周,形成一个圆形图案,装饰于提梁罐的两面。银罐的颈部与足均饰海棠花瓣,使器物的通体构图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给人以恬静舒畅的美感。这种构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康宁、幸福与长寿的美好愿望。
鎏金鸳鸯团花纹银盒
唐
直径46cm,高145㎝,重626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盆为银质,浇铸成型。盆形呈敞口,深腹圈足,两侧配有提耳,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盆壁自口沿至盆底竖凿四个凸棱,将整个盆壁分成四个区间,每个区间内图案相同,盆壁内外花纹如出一辙,犹似印透而成。盆底则锤打錾刻出一对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再衬以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此盆为佛诞节或佛成道日、盂兰盆会浴佛供佛之用,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具有江南金银器的典型风格,在法门寺地宫遗物中独树一帜。
唐朝金银器——食器
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
唐
高1.4㎝,口径15.3㎝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的独角异兽形象,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zàn,在金石上雕刻)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色灰白,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鎏金(liú,鎏金是我国特有的镀金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表面作装饰,所鎏的金层持久不退。)处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凤鸟纹六曲银盘
唐
高1.5cm,口径16.3cm
1970年西安市何安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呈六曲状。锤击成型,纹饰涂金,并以模在盘心冲出振翅欲飞的凤鸟。金色的凤鸟配以银色的盘底,黄白相辉,造型简洁突出。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唐
高0.9㎝,口径12.3㎝,重146.5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桃形,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模压出的龟纹。经抛光处理后的银盘铮亮耀眼,加之鎏金的龟纹金光灿灿,显得神异而高贵。
六瓣凸花银盘
高1cm ,口径15.5cm
1972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宽沿平底六瓣形,锤击成型,模冲花纹,盘心为一朵五瓣形团花,外绕一株阔叶折枝花。纹饰涂金。下有三足,已失。唐时的花鸟绘画已有相当的发展,加之花鸟题材在工艺装饰中又占有重要位置,从而使这一类的工艺制品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敬晦进”折枝团花纹银碟唐
高3㎝,口径17㎝,底径11㎝
1958年春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碟呈五曲莲瓣形。浅腹、圈足,装饰面则采用唐代晚期金银器流行的五等分法。盘心有一朵由四朵小簇花组成的团花,花心有一凤鸟,使团显得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内腹壁采用散点装饰法錾刻五簇小宝相花,花纹明朗,节奏感强。口沿饰仰莲瓣纹一周,外底刻方格纹并錾有
“李勉奉进”双鱼纹银盘
唐径17㎝,高1.2㎝,边宽2㎝
1975年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双鱼蔓草纹银盘,平底,口沿微敞。银盘完整无缺,盘体以鱼纹为中心,分内外两圈,以对称的蔓草组成装饰团花图案。盘心双鱼体上用金叶镶嵌而成134片金光闪闪的鱼鳞,运用错金法使金色的团花映衬在银白色錾小点底纹上,交相辉映,灿烂夺目。盘底刻有
鸿雁折枝花纹银盘
唐
高3cm ,直径24cm
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侈口,圆底,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盘内底中心饰以阔叶折枝花与鸿雁,盘壁散点装饰阔叶折枝团花六株,口沿为椭圆形朵云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盘底刻划有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
高5.5㎝,口径13.7㎝,足径6.7㎝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腹部外壁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有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錾刻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此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使人留连忘返.
鎏金双鸿纹银碗
唐
口径22cm ,高5.5cm
1980年西安市火车站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花口四瓣,敞口,在四个缺口下各有一条出筋,将碗腹分为四部分。内口沿饰一周花瓣纹,内底布满纹饰,其外围施一周花瓣纹,内设串枝花。中心为一对鸿雁慢步行走,前雁低首振翅,后雁回首,尾巴上下摇曳,嬉戏游玩,寓意富贵吉祥,幸福谐和。碗外底刻有錾文,一行三字
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
唐
高5.8㎝,口径14㎝,腹深4.2㎝,重313g
1958年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击成型,花纹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内底一只鸿雁展动飞翔于花丛中,羽翅、尾毛皆刻划细致。内腹壁饰三层花瓣纹,由小至大,交错配置。外腹部则为内腹部纹饰的反饰。口沿内外均有一圈连珠纹。这件银碗虽然属于晚唐制品,但在形制上仍可看出它接受了古代粟特银器的影响。公元六世纪粟特银器中的碗类器体多分曲或作花瓣形,并以锤鍱(yè, 锤鍱,先锤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将片状金属放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器型。一般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用锤鍱法加工而成的。)技法使之凹凸起伏,颇有特色。
唐朝金银器——饰件
金耳坠
西周早期
长7.4cm,宽6.6㎝,厚0.04cm,重10g
长7.3cm,宽5.5㎝,厚0.03cm,重8g
1982年12月陕西省淳化县西周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金饰为鬼方(鬼方,古族名。殷周时,活动于今陕西、山西北境,为殷周的强敌。)文化特有的文物。金耳坠成圆柱形曲柄,扁平螺旋式花头,是锤鍱制成的。薄厚均匀,表面光滑平坦,光洁度非常好。但是,据专家推测此金饰并非女子所用,估计为男子所戴饰物,可能是鬼方巫师作某种仪式时的戴物,因此它含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鸳鸯金带钩
春秋
长2.3㎝,高1.5㎝
长2.5cm,高1.8cm
1992年宝鸡市益门村春秋墓葬出土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藏
带钩呈鸳鸯形,钩头为一回首鸭状。钩身作扁平状,尾部稍大,末端开口。腹中空,有一小柱置于底部方孔中间。钩身侧面作四个突出,可视其为蟠螭纹形。背部双螭相交。钩身上的纹饰细密,繁而不俗,做工规整,细致入微。钩首与之基本相似的另一件带钩,钩身作宽尾鸳鸯形,腹微圆满,健壮丰满,颈部有多道褶壁,宽尾呈孤圆状。尾与躯体相接处内收。周身饰羽状斜线纹,腹侧有呈S形的曲状纹饰,或是羽翼的表示。眼睛内填以绿松石,透出一种处静而欲动的机警神态。其整体造型庄重浑厚,神态惟妙惟肖,把鸳鸯的线条曲张、物体质感、神态等完美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优秀的圆雕作品。
四龙戏珠金手镯
唐
纵长6.7cm,横长6.3㎝
1988年咸阳机场唐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古代把妇女臂腕上的装饰品叫作
隋
周长43㎝
1957年西安市玉祥门外隋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金项链分上、下、左、右四部分,左右对称,各由14个球形链珠组成,链珠之间又以多股金丝编成的金链连接。项链上部为五个镶嵌饰,居于中间的是用蓝宝石凹雕出来的驯鹿。项链下部是由六件饰物组成的一组垂饰。金项链总计镶嵌有珍珠宝石320颗,现存98颗,在金链的陪衬下,五光十色,璀璨夺目。考古学家根据墓主身份及有关史实确认此链为外国使者进贡给皇室的宝物,对研究北周至隋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情况无疑有重要价值。
金耳坠
唐
长3.6㎝
1988年咸阳机场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耳坠身呈橄榄形,钩为V字形,中为一周镶嵌红、兰、绿等宝石的联珠,上下各有一组梅花,花瓣中亦嵌以各色宝石,上部是一小金环。造型颇具西域风格,与中原出土的金耳饰风格迥异。
金花饰
唐
长6.0-7.2㎝
1988年10月西安市西郊出土
西安市文物库房藏
金花饰原窖藏在一个小缸内,内有桃形、鸡心形、梅花形、菊花形等唐代金花饰和其他物品。这里所选出的几件金花饰分为折花形和梅花形两种。从花饰表面留存的痕迹看,花饰上原镶嵌有圆形和桃形宝石,尽管现在已脱落殆尽,但仍不难想像当时金色的花枝和各色宝石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的情景。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内径9.2cm,外径11㎝,重128-146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臂钏最早为
银钗
唐
1. 摩羯荷叶纹银钗:长35.5㎝
2. 蔓草蝴蝶纹钗:长35.5㎝
3. 双凤纹银钗:长30㎝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摩羯荷叶纹银钗
双股。钗托作花叶状,钗面镂空錾刻浮游于荷叶之上的摩羯纹上。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身尾似鱼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它常见于古代印度雕塑之中。随着佛教的传入,摩羯也随之出现在中国的石窟和金银器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蔓草蝴蝶纹银钗:锤鍱成型。双股。钗作叶片状歧首。钗面在镂空蔓草纹上饰以蝴蝶状纹样。钗面与钗身之间有8字形交花及苞蕾。双凤纹银钗:
双股,锤鍱成型。钗面以镂空錾刻手法在阔叶花上
錾刻有两只展翅飞翔的凤鸟。
金梳背
唐
高1.5cm,长7.9㎝,厚0.34cm,重3.2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梳背为半圆形,先用两层金片剪裁成型,然后将金丝掐制成的卷草、梅花焊接在梳背的两面,花草外围还有用金珠焊接出的周边,纹饰极其细密,需用放大镜才能仔细辨认。器身中空,以插梳齿。这件金梳背是唐代掐丝焊接和炸珠(炸珠工艺大约出现在西汉,是西方金银制作工艺对中国金银工艺影响的产物。先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显著差异,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金珠,然后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图案。
)焊接工艺的杰作。经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
开裂、脱落,令人难以想像,堪称金银细工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科学价
值。
金栉背
唐武德四年
高1.5㎝,宽1.5㎝
年咸阳机场贺若氏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梳,古代又称为
金筐宝细玉带
唐
复原长150㎝
1991年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带由一扣九环、四銙、一铊尾组成。环为圆形,銙近方形,铊尾由前、后两块构成,各有一端透雕呈折枝忍冬饰团花纹形,环、銙、铊尾均以玉为筐,下衬金板。铊尾及带扣部饰团花及折枝忍冬,纹饰均为金筐,并嵌以珍珠及红、绿、蓝三色宝石。銙为皮制,滚以丝绸(已残损),扣部长2.7厘米,宽4.8厘米,环径3厘米。六月联
唐朝金银器——药具
双狮纹金铛
唐
高3.4㎝,口径9.2㎝,柄长3㎝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侈口,翻沿,浅腹、圜底,下配三兽足,附叶芽状单柄。锤鍱成型,花纹平錾,鱼子地纹。器外自底部中心凸起九条辐射状荷叶脉,直通器口,将铛外壁划分成近似S形的区间,叶脉间平錾出双鸟衔带、鸟衔方胜及各类花卉图案。整体纹样构图协调,体现出唐代金银器构图华丽的特点。
银石榴罐 银药盒
唐
罐高10.1cm,口径2.6cm,罐口高1.5cm
盒高6.3cm,口径17.5cm,重600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石榴罐,小口、长颈,颈部有一圈棱带,长颈似圆筒,筒底凿二小孔,孔径约0.5厘米,孔内有如棍状的塞子,顶端为仰莲瓣,亚字形腹,器壁厚重,圈底。银药盒盒盖与盒底以子母口扣合,锤鍱成型,素面无纹。
素面金盒
唐
高3.2㎝,直径8.5㎝,重258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盒为圆形,先锤鍱成型,然后再经掏膛加工。在盒的内壁盖心处及底心处,有明显的旋切螺纹痕迹,其排列间距仅有1毫米。而且,起刀和落刀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估计已经使用了简单的车床。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盒的上下子母口无论怎样扣合、转动,整个一周都严密无缝,精密之极。唐代麸金的发现,这是唯一的一次,实属珍贵。
-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金银器综述:
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明代金银器广泛使用了金掐丝镶嵌宝石工艺。
同其他器物一样,对金银艺术品的鉴赏也应从器物的造型、纹样、
工艺和色彩等方面入手,还要对古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
国内金银器的收藏主要集中在陕西、镇江和辽宁等地的博物馆,国外以美国、日本和瑞典的馆藏最为集中。由于金银器本身货源有限,又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所以金银器的拍卖市场始终没有形成大气候。国内很少举办全是金银器的专场拍卖会,拍卖数量寥寥无几.
关于唐朝时期金银器: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由于唐代金银器同明代家具、秦汉漆器一样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唐朝的金银器皿是介绍的重点。在此将金银器分为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
中国至迟在商代(距今3000余年前)出现了金制品。银器则出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银制品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金银器均为小型的装饰制品,或是人身上的佩饰,或为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最早的金银器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工艺大都来自青铜工艺。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从目前所见北朝和唐朝前期的部分金银器来看,其造型、纹饰上都带有萨珊金银器的风格,这显然曾受到波斯金银器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在汲取外域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此外,银器的数量及其制作工艺尤为瞩目。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壁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
明清时期,宝石镶嵌盛行。但是除了珠光宝气,更加富丽堂皇以外,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
唐朝金银器——茶具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
唐
通高15㎝,厚0.2㎝,长20㎝,重35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笼是盛装茶叶的器皿。笼子由上盖、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梁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足上部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后室,是懿宗所赐整套茶具中的一件,这套晚唐宫廷茶具为我国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唐
通高17.8㎝,腹深10.2㎝,重654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鱼子纹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置提梁。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亦饰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三周20只飞鸿,均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
鎏金龟形银盒
高13.3㎝,长27.7㎝,宽14.9㎝,重818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龟形银盒采用钣(bǎn)金、模压、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加工制成,是一种可开启、盛放茶叶的容器。其造型仿生龟状,龟首昂起、尾部向下弯曲、深腹、平底、四腿紧贴腹体,左足前掌履地,如行如走,极具动态。这枚龟盒不仅反映了唐代尚龟的民俗,也体现了晚唐高超的金银器加工工艺。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
唐
高24.7㎝,口径12.3㎝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唐懿宗、唐僖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贮藏器,共有两个,形制相同。该坛深腹、平底、圈足。由盖、体和足三部分组成。盖为四瓣竖凸棱形结构,每瓣内饰一巨狮,衬以缠枝蔓草,鱼子纹地。盖钮为珠宝状,饰以二方连续的蔓草纹、鱼子纹地。坛身分成四个开光区,各为壶门形画面,上有四组人物图案。第一组:两人相对跽坐于蒲团上,一人捧杯,一人吹笛。第二组:一人双手抚琴跽坐于蒲团上,一侧双鹤振翅欲飞。第三组:一蛇口含宝珠,一人举手作接珠状,称
唐
高13㎝,口径28.2㎝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锅平底、侈口,腹部向外鼓出一圈圆台。锅唇部焊有与锅口平行的双耳,双耳上立环状把手。锅体锤击成型,通体素面无纹。
折枝鸿雁纹银匜
唐
高8.7㎝,直径20.5㎝,足径12.5㎝,流长8.5㎝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折枝鸿雁纹银匜是唐代用来烹茶的器具。侈口、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口沿处焊接向上微翘的流。腹部以散点装饰手法,间隔排列折枝花两枝及口衔缓带的鸿雁一对,内有墨书题记
鸿雁衔绶纹银匕
唐
高12cm
1989年西安市国棉五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为银质。首呈椭圆形,后带一鸭首形柄,通体錾花。匕首正反两面均饰鸿雁衔绶纹,周围配以折枝花、莲叶等。图案中鸿雁站立在莲叶上,口衔绶带,振翅欲飞。匕正反两面饰以错落相致的缠枝、莲枝、飞鸿等。匕通体为鱼子状地纹,匕侧视以一伏鸭,做工精良、技艺娴熟。其錾刻线条流畅、自然,再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唐朝金银器——法器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杖
唐
长196.5cm,重2390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锡杖为银质,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杖杆为圆柱形,中空。其纹饰可分作三段:下段为三栏纹样,以联珠纹为栏界,上两栏錾饰四出团花纹,下栏为二方连续的一整二破团花,杖镦呈扁球形,其上錾一周八瓣覆莲;杖身中段为主体花纹,由上至下錾出七组(每组两体)十四体身披袈裟、有头光、手执法铃、立于莲花之上的缘觉僧,周围衬饰花叶和缠枝蔓草;上段以一周凸起的八瓣仰莲作栏界,分錾蜀葵、山岳云气和团花等六栏花纹,与下段纹饰相呼应。杖首用直径0.6厘米、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与杖杆铆接,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轮顶又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
据两个相
邻轮幅上的錾文可知,此杖为唐咸通十四年文思院为迎取真身奉敕所造。
鎏金捧真身菩萨
唐
通高38.5㎝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全器为银质,分成菩萨和莲座两部分。菩萨浇铸成型,高髻,头戴花蔓化佛宝冠,面颊丰腴,仪态万千。菩萨手捧的金匾为长方形,用银片模压而成,正面满涂金色,边沿饰一周宝相花,匾文竖行六十字: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
唐
通高15.1cm,座高4.5㎝,重651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像系采用失蜡法(失蜡法,先在模子中用蜡制成所需器形,然后往模的一孔注入铜水,模子中的蜡遇热后融化,便会从另一孔流出,即得成型的青铜制品。)浇铸而成。通体分为三大铸件,即首、身、火焰身背光。佛像坐于莲台之上,莲座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并凿出花瓣纹饰。佛像除面、胸、掌、束腰外均采用鎏金工艺。其神态安祥超然,比例适度,做工精细,是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作品。
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
高20.5cm,腹径14㎝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阏伽瓶是坛场作法的阏伽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要于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澡浴洗涤烦恼陈垢,也可用来盛供奉诸尊的其他宝物,或插放花果枝条等。颈饰如意云头纹,腹饰四个莲瓣纹圈成的四曲圆图。内饰十字三钴金刚杵纹,圆图之间以两周弦纹相接,腹下部饰一周八瓣仰莲。仰莲间立有三钴金刚杵。圈足呈喇叭形,上部一周半饰圆形凸棱,棱上饰柿蒂状双环纹,棱下为一周覆莲瓣,莲瓣间以倒竖的三钴金刚杵为饰。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
唐
高7.2㎝,口径21.2㎝,壁厚0.12㎝,腹径17.2㎝,腹深7.1㎝,重
57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圆形稍扁、弇(yǎn)口圆唇、斜深腹、圜底,通体素面,光洁富丽。此为纯金钣金而成,口沿有一行錾文:
银芙渠
唐
高41㎝,重53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古名芙蕖或芙蓉,现称荷花,春秋战国时已用于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后,莲花便作为佛教标志。这对银莲花是唐宫室于咸通十四年(873)赐给法门寺的供佛具,即十大供奉之一的华(花)供养。花属纯银打造,层层堆旋,分外逼真。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钏面直径4.6㎝,钏面(戳高)2.8㎝,总重216.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该器铸造成型,钣金、焊接而成。纹饰鎏金,以鱼子纹衬地。钏体作双弧形,椭圆形钏面,钏面凸出于环外成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出四出十字形三钴杵纹,亦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
纯金四门塔
唐
高7.1cm,重184g
199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来保存舍利。此塔用纯金铸成,由塔身和塔座构成。塔身为单层,下部錾出砌石纹样的台基,台基的四侧门下錾刻出象征性的条石垂带踏步,阑额錾连珠菱形锦纹。塔顶为四角攒尖形,塔檐叠涩外桃,四侧坡面均錾饰瓦纹,塔刹为硕大的火焰宝珠。塔体饰忍冬和阔叶卷草,塔坐四侧壁錾饰一周仰莲瓣。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唐
高23.1cm,重299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盖面錾两只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飞龙间有一火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狮戏珠纹,底衬卷草。立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身阔尾形迦陵频伽鸟,一作双手合掌,一为双手捧莲。侍列眷属中除天龙部众外,还有唐代冠服的人物形象,说明密宗不仅为统治者所虔奉,更与世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高16.2㎝,边长14.8㎝,重1660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为银质,钣金成型,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合。盖面中心錾一枚宝轮,宝轮四侧的莲花上各有一只迦陵频伽鸟,或双手合十、或双手捧莲;四角隅各立一枚三钴金刚铃,周边衬饰卷草,斜刹各錾两只凤鸟,立沿各饰两体飞天。宝轮喻示佛之轮圆俱足,亦为释尊八相之初转法轮,即在鹿野苑向一起修行过的五比丘开始说法。加之函体四面皆錾有密教造像,其学术价值也就远远超过艺术价值.
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
唐
高13.5cm,重913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宝函用纯金制成,通体錾饰花纹。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合。盖面中心錾两只展翼旋绕的凤鸟,尾部呈阔叶状,四周衬饰西番莲和花蔓;斜刹各錾出两只引颈翘首的鸳鸯;立面边栏各錾四只振翅飞翔的鸿雁。构图左右对称,意趣盎然。
金筐宝钿真珠装金宝函
唐
高13.1㎝,边长10.5㎝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盟法门寺博物馆藏
盝顶盖镀金,正方体腰身。盖身以司前、铰链相套,加锁钥。盖质地为纯金,中心粘贴一朵宝相团花。函体四壁均以红绿宝石嵌成三重宝相团花,每重之间镶有金丝和珍珠。花蕊为一硕大珍珠,第一重与第三重是用深粉色宝石做成的十二瓣花朵,第二重珍珠外为七瓣松绿石花叶。盖立沿每面都饰金筐鸳鸯一对,函体边棱亦粘有白色珍珠。斜刹镶嵌成海棠花纹样。整个宝函由四种色彩鲜艳的底色(黄、红、绿、白)构成,与系锁钥的丝绸纹绳相映成趣,通体生辉。
孔雀纹盝顶宝函
高10cm,宽均为12㎝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器身方正,盝顶。盒身正面为一对振翅扬尾的孔雀,立于莲座之上,口衔下垂莲蓬状物,余白则衬以山峰、花鸟、流云、萱草。右侧刻双童戏犬,亦以花鸟流云填充余白。后面正中为对称的一株莲蓬折枝,鸿雁站立于蓬头或根部两侧。盖顶中心为忍冬四出花,外绕忍冬八出花结,四角有三山花角隅纹样。把人物、风景、花鸟自然地布置于宝函各立面上,突显自然气息,这种装饰手法在唐代金银器图案中可谓别具一格。
金棺银椁
唐
通高28㎝,总重1800.4g.
1985年临潼县唐庆山寺出土
临潼县博物馆藏
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金棺前档粘有团花宝珠和浮雕的鎏金护法狮子,后挡粘有珍珠团花,棺盖上粘有缠枝宝相花,并以锦带缚缠。银椁前档雕出门扇,左右各一浮雕菩萨,后档上粘浮雕摩尼宝珠。椁盖中央贴鎏金白玉宝蕊莲花,周围为四朵宝石镶嵌的团花,莲花和团花上皆用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椁的两侧面有五个或坐或动的罗汉。须弥座以壶门作底,上围以透空栏杆。周围镶嵌六周珍珠。金棺银椁采用锤鍱、掐丝、贴焊、铆合、镂雕、镶嵌等手法,玲珑剔透,无以伦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唐朝金银器——漱洗器
金盆
唐
通高6.5cm,口径28.6㎝,重2056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金盆为钣金成型,内底心和外底心处经机械加工,留有螺纹痕迹。盆口圆整,器壁光滑,厚薄均匀,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柔和灿烂,透射着高贵、典雅的气派。金盆为盥洗器,在古代是地位尊贵的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级器物,到了唐代仍是皇宫中常用的洗漱用具,但能够保存至今的很少。此金盒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
高24.2cm,口径12.4㎝,底径14.3cm,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器形大口、短颈、覆碗形盖,罐腹鼓起略呈亚字胴体,喇叭形圈足,提梁辖焊接在罐肩上两个葫芦形的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银罐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用折枝花围于四周,形成一个圆形图案,装饰于提梁罐的两面。银罐的颈部与足均饰海棠花瓣,使器物的通体构图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给人以恬静舒畅的美感。这种构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康宁、幸福与长寿的美好愿望。
鎏金鸳鸯团花纹银盒
唐
直径46cm,高145㎝,重6265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盆为银质,浇铸成型。盆形呈敞口,深腹圈足,两侧配有提耳,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盆壁自口沿至盆底竖凿四个凸棱,将整个盆壁分成四个区间,每个区间内图案相同,盆壁内外花纹如出一辙,犹似印透而成。盆底则锤打錾刻出一对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再衬以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此盆为佛诞节或佛成道日、盂兰盆会浴佛供佛之用,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具有江南金银器的典型风格,在法门寺地宫遗物中独树一帜。
唐朝金银器——食器
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
唐
高1.4㎝,口径15.3㎝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的独角异兽形象,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zàn,在金石上雕刻)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色灰白,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鎏金(liú,鎏金是我国特有的镀金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表面作装饰,所鎏的金层持久不退。)处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凤鸟纹六曲银盘
唐
高1.5cm,口径16.3cm
1970年西安市何安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呈六曲状。锤击成型,纹饰涂金,并以模在盘心冲出振翅欲飞的凤鸟。金色的凤鸟配以银色的盘底,黄白相辉,造型简洁突出。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唐
高0.9㎝,口径12.3㎝,重146.5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桃形,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模压出的龟纹。经抛光处理后的银盘铮亮耀眼,加之鎏金的龟纹金光灿灿,显得神异而高贵。
六瓣凸花银盘
高1cm ,口径15.5cm
1972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宽沿平底六瓣形,锤击成型,模冲花纹,盘心为一朵五瓣形团花,外绕一株阔叶折枝花。纹饰涂金。下有三足,已失。唐时的花鸟绘画已有相当的发展,加之花鸟题材在工艺装饰中又占有重要位置,从而使这一类的工艺制品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敬晦进”折枝团花纹银碟唐
高3㎝,口径17㎝,底径11㎝
1958年春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碟呈五曲莲瓣形。浅腹、圈足,装饰面则采用唐代晚期金银器流行的五等分法。盘心有一朵由四朵小簇花组成的团花,花心有一凤鸟,使团显得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内腹壁采用散点装饰法錾刻五簇小宝相花,花纹明朗,节奏感强。口沿饰仰莲瓣纹一周,外底刻方格纹并錾有
“李勉奉进”双鱼纹银盘
唐径17㎝,高1.2㎝,边宽2㎝
1975年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双鱼蔓草纹银盘,平底,口沿微敞。银盘完整无缺,盘体以鱼纹为中心,分内外两圈,以对称的蔓草组成装饰团花图案。盘心双鱼体上用金叶镶嵌而成134片金光闪闪的鱼鳞,运用错金法使金色的团花映衬在银白色錾小点底纹上,交相辉映,灿烂夺目。盘底刻有
鸿雁折枝花纹银盘
唐
高3cm ,直径24cm
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侈口,圆底,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盘内底中心饰以阔叶折枝花与鸿雁,盘壁散点装饰阔叶折枝团花六株,口沿为椭圆形朵云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盘底刻划有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
高5.5㎝,口径13.7㎝,足径6.7㎝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腹部外壁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有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錾刻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此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使人留连忘返.
鎏金双鸿纹银碗
唐
口径22cm ,高5.5cm
1980年西安市火车站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花口四瓣,敞口,在四个缺口下各有一条出筋,将碗腹分为四部分。内口沿饰一周花瓣纹,内底布满纹饰,其外围施一周花瓣纹,内设串枝花。中心为一对鸿雁慢步行走,前雁低首振翅,后雁回首,尾巴上下摇曳,嬉戏游玩,寓意富贵吉祥,幸福谐和。碗外底刻有錾文,一行三字
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
唐
高5.8㎝,口径14㎝,腹深4.2㎝,重313g
1958年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击成型,花纹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内底一只鸿雁展动飞翔于花丛中,羽翅、尾毛皆刻划细致。内腹壁饰三层花瓣纹,由小至大,交错配置。外腹部则为内腹部纹饰的反饰。口沿内外均有一圈连珠纹。这件银碗虽然属于晚唐制品,但在形制上仍可看出它接受了古代粟特银器的影响。公元六世纪粟特银器中的碗类器体多分曲或作花瓣形,并以锤鍱(yè, 锤鍱,先锤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将片状金属放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器型。一般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用锤鍱法加工而成的。)技法使之凹凸起伏,颇有特色。
唐朝金银器——饰件
金耳坠
西周早期
长7.4cm,宽6.6㎝,厚0.04cm,重10g
长7.3cm,宽5.5㎝,厚0.03cm,重8g
1982年12月陕西省淳化县西周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金饰为鬼方(鬼方,古族名。殷周时,活动于今陕西、山西北境,为殷周的强敌。)文化特有的文物。金耳坠成圆柱形曲柄,扁平螺旋式花头,是锤鍱制成的。薄厚均匀,表面光滑平坦,光洁度非常好。但是,据专家推测此金饰并非女子所用,估计为男子所戴饰物,可能是鬼方巫师作某种仪式时的戴物,因此它含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鸳鸯金带钩
春秋
长2.3㎝,高1.5㎝
长2.5cm,高1.8cm
1992年宝鸡市益门村春秋墓葬出土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藏
带钩呈鸳鸯形,钩头为一回首鸭状。钩身作扁平状,尾部稍大,末端开口。腹中空,有一小柱置于底部方孔中间。钩身侧面作四个突出,可视其为蟠螭纹形。背部双螭相交。钩身上的纹饰细密,繁而不俗,做工规整,细致入微。钩首与之基本相似的另一件带钩,钩身作宽尾鸳鸯形,腹微圆满,健壮丰满,颈部有多道褶壁,宽尾呈孤圆状。尾与躯体相接处内收。周身饰羽状斜线纹,腹侧有呈S形的曲状纹饰,或是羽翼的表示。眼睛内填以绿松石,透出一种处静而欲动的机警神态。其整体造型庄重浑厚,神态惟妙惟肖,把鸳鸯的线条曲张、物体质感、神态等完美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优秀的圆雕作品。
四龙戏珠金手镯
唐
纵长6.7cm,横长6.3㎝
1988年咸阳机场唐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古代把妇女臂腕上的装饰品叫作
隋
周长43㎝
1957年西安市玉祥门外隋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金项链分上、下、左、右四部分,左右对称,各由14个球形链珠组成,链珠之间又以多股金丝编成的金链连接。项链上部为五个镶嵌饰,居于中间的是用蓝宝石凹雕出来的驯鹿。项链下部是由六件饰物组成的一组垂饰。金项链总计镶嵌有珍珠宝石320颗,现存98颗,在金链的陪衬下,五光十色,璀璨夺目。考古学家根据墓主身份及有关史实确认此链为外国使者进贡给皇室的宝物,对研究北周至隋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情况无疑有重要价值。
金耳坠
唐
长3.6㎝
1988年咸阳机场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耳坠身呈橄榄形,钩为V字形,中为一周镶嵌红、兰、绿等宝石的联珠,上下各有一组梅花,花瓣中亦嵌以各色宝石,上部是一小金环。造型颇具西域风格,与中原出土的金耳饰风格迥异。
金花饰
唐
长6.0-7.2㎝
1988年10月西安市西郊出土
西安市文物库房藏
金花饰原窖藏在一个小缸内,内有桃形、鸡心形、梅花形、菊花形等唐代金花饰和其他物品。这里所选出的几件金花饰分为折花形和梅花形两种。从花饰表面留存的痕迹看,花饰上原镶嵌有圆形和桃形宝石,尽管现在已脱落殆尽,但仍不难想像当时金色的花枝和各色宝石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的情景。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内径9.2cm,外径11㎝,重128-146g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臂钏最早为
银钗
唐
1. 摩羯荷叶纹银钗:长35.5㎝
2. 蔓草蝴蝶纹钗:长35.5㎝
3. 双凤纹银钗:长30㎝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摩羯荷叶纹银钗
双股。钗托作花叶状,钗面镂空錾刻浮游于荷叶之上的摩羯纹上。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身尾似鱼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它常见于古代印度雕塑之中。随着佛教的传入,摩羯也随之出现在中国的石窟和金银器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蔓草蝴蝶纹银钗:锤鍱成型。双股。钗作叶片状歧首。钗面在镂空蔓草纹上饰以蝴蝶状纹样。钗面与钗身之间有8字形交花及苞蕾。双凤纹银钗:
双股,锤鍱成型。钗面以镂空錾刻手法在阔叶花上
錾刻有两只展翅飞翔的凤鸟。
金梳背
唐
高1.5cm,长7.9㎝,厚0.34cm,重3.2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梳背为半圆形,先用两层金片剪裁成型,然后将金丝掐制成的卷草、梅花焊接在梳背的两面,花草外围还有用金珠焊接出的周边,纹饰极其细密,需用放大镜才能仔细辨认。器身中空,以插梳齿。这件金梳背是唐代掐丝焊接和炸珠(炸珠工艺大约出现在西汉,是西方金银制作工艺对中国金银工艺影响的产物。先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显著差异,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金珠,然后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图案。
)焊接工艺的杰作。经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
开裂、脱落,令人难以想像,堪称金银细工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科学价
值。
金栉背
唐武德四年
高1.5㎝,宽1.5㎝
年咸阳机场贺若氏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梳,古代又称为
金筐宝细玉带
唐
复原长150㎝
1991年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带由一扣九环、四銙、一铊尾组成。环为圆形,銙近方形,铊尾由前、后两块构成,各有一端透雕呈折枝忍冬饰团花纹形,环、銙、铊尾均以玉为筐,下衬金板。铊尾及带扣部饰团花及折枝忍冬,纹饰均为金筐,并嵌以珍珠及红、绿、蓝三色宝石。銙为皮制,滚以丝绸(已残损),扣部长2.7厘米,宽4.8厘米,环径3厘米。六月联
唐朝金银器——药具
双狮纹金铛
唐
高3.4㎝,口径9.2㎝,柄长3㎝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侈口,翻沿,浅腹、圜底,下配三兽足,附叶芽状单柄。锤鍱成型,花纹平錾,鱼子地纹。器外自底部中心凸起九条辐射状荷叶脉,直通器口,将铛外壁划分成近似S形的区间,叶脉间平錾出双鸟衔带、鸟衔方胜及各类花卉图案。整体纹样构图协调,体现出唐代金银器构图华丽的特点。
银石榴罐 银药盒
唐
罐高10.1cm,口径2.6cm,罐口高1.5cm
盒高6.3cm,口径17.5cm,重600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石榴罐,小口、长颈,颈部有一圈棱带,长颈似圆筒,筒底凿二小孔,孔径约0.5厘米,孔内有如棍状的塞子,顶端为仰莲瓣,亚字形腹,器壁厚重,圈底。银药盒盒盖与盒底以子母口扣合,锤鍱成型,素面无纹。
素面金盒
唐
高3.2㎝,直径8.5㎝,重258g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盒为圆形,先锤鍱成型,然后再经掏膛加工。在盒的内壁盖心处及底心处,有明显的旋切螺纹痕迹,其排列间距仅有1毫米。而且,起刀和落刀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估计已经使用了简单的车床。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盒的上下子母口无论怎样扣合、转动,整个一周都严密无缝,精密之极。唐代麸金的发现,这是唯一的一次,实属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