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效应被夸大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受此困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经济增长。此外,中国人口的更大优势还在于劳动力的勤劳禀赋。  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担忧。所谓人口红利拐点,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理解,是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当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口)增长率时,人口红利的拐点便可以确认了。那么,这个拐点的到来是否真的要让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下降通道呢?  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  “人口红利期”的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一变化将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以及人力投资增加。但不少人口研究者认为,2015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将尽,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因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在到达峰值后,将会经历一个非常缓慢、温和的下降过程,即拐点将是一个圆弧顶。即便到了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较2015年的峰值仅下降0.75%左右,而且比2010年仍会增加近1900万人(图1)。  不过,2005年以来不断出现的民工荒,以及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存在的用工短缺现象,似乎与人口红利将尽的担忧非常吻合。若仔细分析用工短缺的原因,实际上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从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看,2000-2010年中国25-34岁的人口净减少近4680万,即平均每年减少460多万(图2)。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一年龄段应该是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也符合多数招工对年龄的要求。根据人保部披露的2011年劳动力供求状况数据,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8、1.06和0.77,可见25-3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最供不应求,而超过45岁的劳动力,则严重供过于求。  在中国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大部分用工单位却依然承袭过去的招工标准来招聘劳动力,自然加剧了25-34岁年龄段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如果能够参照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理念,放宽用工的适龄范围,民工荒或许就不会频频出现。  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假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低端劳动力存在短缺,而中高端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01-2011年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间,出现岗位多而就职人员不足的现象;大专以上学历者在用工上的供求关系,则从10年前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过于求,2011年供需比为1:0.9,明显是供大于求。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减慢,也促使短期劳动力供给紧张。但农村劳动力的潜在供给能力还是很强,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11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2.659亿,这显然还是太多了(美国只有200万左右)。故未来10年,其中至少有1亿人可以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此外,农村常住人口目前为6.566亿,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农村就业人口为4.05亿,则农村尚有2.52亿人口无就业,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8%,这一比重显然也偏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转为劳动就业人口。  再看整个中国,尽管2011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规模达10.02亿,但总就业人口也只有7.64亿(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除去目前在读的接受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的0.759亿人口,尚有1.62亿劳动年龄人口没有就业。2010年末,60-64岁年龄段的人口规模为0.587亿,假如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则又可以释放出很多劳动力。  因此,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看,中国经济增长应该不会受到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困扰。如果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能够进一步增加,则劳动力的现实供给能力还能够大大提高。  人口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可参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说明人口结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人口的流动性则反映人口活动助推经济增长的现实能力。人口的流动性大致可以用每年城市化率的提升速度来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加速阶段,2011年城市化率上升了1.6%。反观印度,虽然国民的平均年龄还非常年轻,预示着未来可以长期享用人口红利,但其人口流动性却不大,也就是人口潜在优势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人口的良好流动性,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些年来,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铁等新增的总里程,高居全球第一。此外,城市化过程中,新移民的到来,会带动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有人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的新移民,大约可以带动该城市增加投资10万元左右。而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水平仅51.3%,应该还有近20年的增长,才会使得城市化程度达到相对均衡水平。此外,中国目前人口的分布还很不合理,人口集聚度不高。如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人口为大城市)占中国所有城市人口的比重为47%,远低于全球72%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人口流动依然会非常活跃。  以日本为例,东京经济圈由东京都和周边的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组成,人口367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28%,其GDP占日本全国的30%左右。东京人口迁移变动主要经历了两个比较完整的周期。第一个周期自1955年开始到1975年结束,大约持续了20年。这一时期是东京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和人口的急速膨胀期,一直表现为人口净迁入,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先后达到最大值。 第二个周期是70年代末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结束。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如上海常住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GDP仅为全国的4%左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集聚度更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远未结束。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大致有两个,一是中西部人口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是农村和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受此困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经济增长。此外,中国人口的更大优势还在于劳动力的勤劳禀赋。  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担忧。所谓人口红利拐点,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理解,是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当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口)增长率时,人口红利的拐点便可以确认了。那么,这个拐点的到来是否真的要让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下降通道呢?  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  “人口红利期”的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一变化将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以及人力投资增加。但不少人口研究者认为,2015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将尽,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因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在到达峰值后,将会经历一个非常缓慢、温和的下降过程,即拐点将是一个圆弧顶。即便到了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较2015年的峰值仅下降0.75%左右,而且比2010年仍会增加近1900万人(图1)。  不过,2005年以来不断出现的民工荒,以及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存在的用工短缺现象,似乎与人口红利将尽的担忧非常吻合。若仔细分析用工短缺的原因,实际上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从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看,2000-2010年中国25-34岁的人口净减少近4680万,即平均每年减少460多万(图2)。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一年龄段应该是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也符合多数招工对年龄的要求。根据人保部披露的2011年劳动力供求状况数据,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8、1.06和0.77,可见25-3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最供不应求,而超过45岁的劳动力,则严重供过于求。  在中国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大部分用工单位却依然承袭过去的招工标准来招聘劳动力,自然加剧了25-34岁年龄段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如果能够参照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理念,放宽用工的适龄范围,民工荒或许就不会频频出现。  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假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低端劳动力存在短缺,而中高端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01-2011年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间,出现岗位多而就职人员不足的现象;大专以上学历者在用工上的供求关系,则从10年前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过于求,2011年供需比为1:0.9,明显是供大于求。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减慢,也促使短期劳动力供给紧张。但农村劳动力的潜在供给能力还是很强,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11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2.659亿,这显然还是太多了(美国只有200万左右)。故未来10年,其中至少有1亿人可以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此外,农村常住人口目前为6.566亿,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农村就业人口为4.05亿,则农村尚有2.52亿人口无就业,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8%,这一比重显然也偏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转为劳动就业人口。  再看整个中国,尽管2011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规模达10.02亿,但总就业人口也只有7.64亿(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除去目前在读的接受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的0.759亿人口,尚有1.62亿劳动年龄人口没有就业。2010年末,60-64岁年龄段的人口规模为0.587亿,假如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则又可以释放出很多劳动力。  因此,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看,中国经济增长应该不会受到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困扰。如果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能够进一步增加,则劳动力的现实供给能力还能够大大提高。  人口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可参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说明人口结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人口的流动性则反映人口活动助推经济增长的现实能力。人口的流动性大致可以用每年城市化率的提升速度来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加速阶段,2011年城市化率上升了1.6%。反观印度,虽然国民的平均年龄还非常年轻,预示着未来可以长期享用人口红利,但其人口流动性却不大,也就是人口潜在优势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人口的良好流动性,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些年来,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铁等新增的总里程,高居全球第一。此外,城市化过程中,新移民的到来,会带动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有人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的新移民,大约可以带动该城市增加投资10万元左右。而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水平仅51.3%,应该还有近20年的增长,才会使得城市化程度达到相对均衡水平。此外,中国目前人口的分布还很不合理,人口集聚度不高。如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人口为大城市)占中国所有城市人口的比重为47%,远低于全球72%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人口流动依然会非常活跃。  以日本为例,东京经济圈由东京都和周边的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组成,人口367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28%,其GDP占日本全国的30%左右。东京人口迁移变动主要经历了两个比较完整的周期。第一个周期自1955年开始到1975年结束,大约持续了20年。这一时期是东京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和人口的急速膨胀期,一直表现为人口净迁入,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先后达到最大值。 第二个周期是70年代末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结束。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如上海常住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GDP仅为全国的4%左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集聚度更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远未结束。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大致有两个,一是中西部人口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是农村和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


相关内容

  • 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
  • 作者:李亚帆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02期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4.05.008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关人口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原来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变成了如今纺锤形的人口结构,表明较低的生育水平和 ...

  • "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
  • 摘要: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与"人口红利"效应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和高比例的劳动人口比重,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产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人口红利"效应是不可持续的.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将进一步阐述" ...

  • 专题研究:民工荒的原因和启示
  • 中金公司宏观组 哈继铭 邢自强 徐剑 要点:自2006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民工荒"现象,09年下半年更为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投资和政策有什么启示?我们综合了近期4份较详实的劳动力调查,并参考日本等国当初的劳动力市场经验,做出分析: 目前的"民工荒 ...

  • 蔡昉刘易斯拐点
  •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 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 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 ...

  • 关于我国_刘易斯转折点_研究的述评
  • 2010年第4期第31 卷 关于我国"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的述评 周 健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以蔡昉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的论断,其引发了众多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 的争论.本文选取了我国目前"刘易斯转折 ...

  • 四川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四大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川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四大影响 作者:杨成钢 杨帆 来源:<四川省情>2013年第11期 四川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减弱.社会养老负担保加重.与此同时,全省消费市场 ...

  •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现在的局面是"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并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 ...

  • 劳动力渐稀缺 "刘易斯拐点"倒逼中国经济重生?
  • 中国在依靠丰富的资源飞速发展了三十年后,正在面临各种资源的强烈约束. 中国经济将会长期处于劳动力过剩阶段还是现在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成为一个争议不断的议题."刘易斯拐点"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但是,对这个转折点本身进行判断,却与 ...

  • 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2-1-1限时规范特训
  •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可知( ) A .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0% B .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C .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等 D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