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牡丹亭_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2期(总第79期)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尚永亮

Ξ

  摘 要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一方

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 杜丽娘 至情 表现手法 梦中图法分类号 I206.2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似已成为对汤显祖戏剧创作成就的定评。但认真思考起来,却惟此最“得意”之《牡丹》令人疑窦最多。比如,以杜丽娘这样一个十六年来一直处于深闺,未与任何青年男性接触过的女子而论,何以仅一游园便遽生与陌生男子交欢之梦

?再如,自《惊梦》、《寻梦》至《回生》等出中,杜丽娘情感炽热,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目不遐接,而到了《回生》以后,人物形象却顿失光彩,剧作气势一落千丈。尽管整个情节仍曲折变化,热闹非常,却很难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了,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随之产生的表现手法的差异,乃是解释这些疑问的关键所在。

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一种天情:“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歌啸,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

而不能自休。”而“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

Ξ收稿日期:1997-09-20

忘言。而终有所不可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

间。固圣贤之所不能遗,而英雄之所不能晦

也。”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情”充塞于古往今来人生万事之中,此情不仅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③而

且还使得“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是一种超乎一切外力的伟大力量,人具有了这种力量,可以感天动地泣鬼惊神,可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正是作者此“情”的集中体现者。

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开章明义:“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可见,杜丽娘不仅有情,而且是天下女子中最有情之人,由此即昭示出作者对剧中人物的重视程度及其创作意旨所在了。下边他接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里作者对他心目中的“情”作了最高的礼赞,表现了他对此“情”的深刻理解和衷心向往。然而,这

96

种“情”又不是孤立的、单义的,而是和欲紧密之际,定然是情动肺腑,心潮激荡,以情带文,关联的。一般来说,有情则有欲,欲与情为一混借所钟爱的人物之口,使自己内心那勃勃已久的合体,很难分开,换言之,欲是情的基础和条满腔激情喷勃涌流的。所以,在《牡丹亭》比较件,情是欲的发展和升华。综观古今英雄美女才重要的几个关目如《惊梦》、《寻梦》、《写真》等子佳人,各种各样的爱情经历,概莫能舍欲而存出中,几乎看不到什么戏剧冲突和繁杂的情节,情,诚如清人金圣叹所说:“人未有不好色者也,充塞其中的,都是主人公抒发炽热情怀的唱段,

人好色未有不淫(即欲之同义语)者也。”所不是人物通过优美词语、合谐句式所作的内心表同的,只是情与欲的强弱程度和表现方式而已。白。当我们读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明乎此,我们就不难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赋予人物

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曲子时,难之“情”的内涵了。

道不会感到它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吗?难道心中打开原作,从杜丽娘初次接触大自然的游园

不为人物那激烈情怀所震荡感染吗?这分明是一之举始,那如岩浆喷涌的炽热情欲便扑面而来:

首戏化的诗,又是一部诗化的戏,正是在这诗与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

戏的紧密糅合中,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因秋成恨,诚

到了突现,,诗、戏结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

,,以造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乃是《牡丹亭》表

。……迁延,这衷怀那处言?,问天。

然而,这一特点并不是作为表现手法而孤立中,、怨愤、烦燥、渴存在的,它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相关联。从作望的强烈气息,一种奔腾于心难以遏止而又莫可者的创作意图看,无疑是要借这激腾翻卷、一泻名状的心理状态。在这心理中,自然不乏一般所千里的情感浪潮来冲决宋明理学所谓存天理、灭谓爱情的成分,但更重要而且更为直接的,却是人欲的封建堤防,以呼唤个性的解放。在《牡丹对异性的生理欲望上的强烈要求。正是这种要亭题记》中,汤显祖公然宣称:“人世之事,非求,才使得杜丽娘产生了那样大的精神动力,同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时也造成了她心灵上的无比焦虑和苦闷。在游园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他看来,过程中,丽娘忽而说“因春感情”、“春情难遣”,“情”的涌发、激荡是永存于人世间的,是生生忽而说“蓦地里怀人幽怨”、“忽慕春情”,这里不已而又变化万千的,至于“理”,则是枯燥单的“春情”,不正指情窦陡开的少女那勃勃欲发一极为有限的,前者绝非后者所能穷尽,也绝非的情欲么?这里的“蓦地里”、“忽慕”,不也正所谓“天理”所能扼杀。用他在《调象庵集序》是这种情欲生发速度的一个恰切形容么?“缠绕中的话说,就是“情致所极,……噫而风飞,怒

春情卒未休,秦娥萧史两相求。”从人之基本需而何奔。世能厄之于彼,

而不能不纵之于此。”

这是一种任什么也不能阻挡的强大力量,当这种求的角度看,此“情”虽“不知所起”,却实实

力量处于蒙昧阶段时,可能是驯服的、温柔敦厚在在可以“一往而深”。故汤显祖一言蔽之曰:

的,可当它一旦觉醒,爆发开来,便会产生震聋“情之至也”,是为“至情”。

发聩的宏钟巨响。这种“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

不是吗?杜丽娘“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另一方面则深深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据焦循

《剧说》载:“相传临川作《还魂记》,运思独苦。十六年来严密封闭的闺中生活,驯养了她温顺闲

雅的性格;父母的宠爱娇养,既导致了她的娇羞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

宛转,也形成了她浓郁的报恩情绪。在全剧开袂痛哭。惊问之,曰:填词至‘赏春香还是旧罗

裙’之句也。”由此不难看出,剧作者已经和自头,她上场所唱第一支曲子即表示了这种感情:己的人物溶为一体,为之兴奋,为之痛苦,为之“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得春光一怨愁,为之伤怀了。可以想象,作者在研墨挥毫二?”此乃人之常情,平心而论,这种感情并没

97

有什么不好,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感情是传统思想长期熏陶下的产物,它与封建闺训以及环境压力结合在一起,模糊了杜丽娘对自我的认识,弱化了她的个性,并在无形中构成了她追求理想的一大阻力。由此推衍开去,杜丽娘在戏剧前半部的开展中很少有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枯苗虽经久旱,遇雨必然勃发。当杜丽娘被陈最良用《诗经》“讲动情肠”,直观地意识到“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一简单事理之后,当她冒着被父母训斥、冲犯礼教的风险,第一次接触到大自然那明媚灿烂的春光之后,十六年来被封锁压抑的心性情感终于复苏、萌动,以至于突然爆发,如火山喷泉,长河决堤,奋迅无前,不可遏止。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强烈要求生理欲望满足、要求个性解放的伟大情感,在此情感驱使下,杜丽娘方遽生与一陌生男子交欢之梦。个梦的产生,从人物角度言之,言之,、力推动下,,他所追求的,是这种凝聚、集中而后突发的情感对人心所产生的刹那间的震撼,是情感气势的迅猛快捷一泻千里,他没有闲暇去顾及梦之感发的某些必要条件,也不容许用大量叙事笔墨来间阻情感的骏快表达。其次,作者创造此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借人欲与天理抗衡,借情感力量来冲破束缚个性的罗网,诚如沈际飞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言:“当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也就是说,作者在此完全受胸中之意的支配,他要着力反映的,不是客观细节的合理性,而是“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情感必然性。最后,作者在表现这一创作目的时,力求创新,独辟蹊径,在人物情感发展必然性的前提下,凭空结撰出男女主人公梦中欢会的情节;同时,又借花神之口,一方面点明柳梦梅其人,一方面指出柳、杜二人“后日有姻缘之分”。这样一来,既为剧作后半部的情节作了张本,又使柳梦梅的出现既带有奇幻恍惚的色彩,而不至于突兀怪诞。虽然作者为避俗套,在梦前没有说明杜、柳二人的联系,使人感到了虚,但在梦中却借真实的细节描绘以及花神之口,作了补充交待,故又使人感到了实。如果把这种实放到总体上来观察,则整个98

梦境都在爱神的象征———花神的保护下进行着,从而又增加了它的虚幻感。这里,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究竟是虚是实,令人难以分辨。可以说,这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不仅体现了作者情与意的结合,而且得力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与作者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抒发的特点相辅相成,遂形成《牡丹亭》表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

以“情”为主导,成就了《牡丹亭》剧作前半部强烈的浪漫气息,而随着“情”的跌宕起伏,既注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又附之以外在的大胆想象和奇妙夸张,以增加剧作的深度和震撼力,特点。

,,“情”,。在入梦之前,丽娘受自然春光感发,长期幽闭的心灵突然开启,故爆发之情感极热烈、急切,其中虽不无愁怨痛苦,但主流则是对欲望的强烈追求。正因如此,所以梦中欢会自然使她感到了极度惬意,以致梦后还一再沉浸在梦中欢情的忆想之中。可是,梦毕竟是梦,它终有醒来之时,“梦觉索梦,情不可得,则太上与吾辈同矣”。梦醒之后,留给杜丽娘的,只能是回忆梦境所得的一点心灵安慰和美好事物失落后的加倍痛苦感伤。她这时的情感,比起入梦以前,热烈、焦急的成分已经减少,而深沉、苦闷和执着的成分则大大增加。此时此刻,丽娘所追求的,已不单单是欲望的满足,而主要变成了对了解、同情自己的知音人的企盼渴望。你看,在梦中柳、杜会面伊始,柳即对杜满怀深情地说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这数语看似平常,却力抵千钧,正是这几句话,象一股暖流,刹那间涌遍了丽娘全身,震撼着她的心弦。这里,“如花美眷”指丽娘无比的美貌;“似水流年”指丽娘的芳龄,而“在幽闺自怜”则指丽娘所处环境的凄冷深邃及其自身的孤单落寞。以如此美好的容貌和年华,竟不能满心满意地享用,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垂青爱怜,只能独自一人处于不知深几许的幽闺哀伤感叹,这该是多么难堪的事呵!青春难久住,红颜易衰

老,一旦容貌如花落去,年华似水流走,岂不令大内驱力量。正因为如此,所以剧作的前半部可人痛惜悔恨以至于无穷?这些现实问题,就摆在谓“惊心动魂,且巧妙叠出”,真正达到了“无

杜丽娘面前,她不是没有想过,实际上,自从她境不新”的程度。由“关关雎鸠”的求偶之音触发自己的“春情”之日起,这些问题就盘绕横亘在心中了。但她向“万物当气厚材猛之时,奇迫怪窘,不获急谁去倾诉呢?她所接触的人除了道貌岸然的礼教与时会,则必溃而有所出。遁而有所之。常务以维护者陈最良之外,只有父母和春香三人。父母快其 结。过当而后止,久而徐以平。其势然虽然宠爱她,却绝不容许她有这样的“不轨’之也。是故冲孔动楗而有厉风,破隘蹈决而有潼想;春香虽与她关系融洽,却尚属孩童心性,与河。已而其音冷冷,其流纡纡。气往而旋,才距

《西厢记》中的红娘相比,略欠成熟,所以也难而安。亦人情之大致也。”汤显祖这段论述,虽以理解自己。这样一来,丽娘只好紧紧关闭起骚非就《牡丹亭》而发,但却有助于对该剧之动的心扉,一个人来承担环境和情感的双重压“情”与创作方法变化的理解。众所周知,《牡丹力、煎熬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梦梅这位亭》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场次莫过于《惊梦》、《寻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她的生活,一见面便表白了梦》两出了,他“是答儿闲寻遍”的衷心爱慕之意,并寥寥数中写成的,,语便点破了丽娘的满怀心事。听着这样的话语,内规律—厚“溃而有所感受着其中洋溢的温情和理解,、惊听回视才子杜丽娘怎能不引以为知音,,经《写真》、《闹殇》直至部身心交付给他呢?

,情感的浓郁气氛及爆发力量虽已稍不如前,但杜丽娘仍处于一种苦苦的追求之中,正如怨呢?王思任所言:“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

“,其奈新愁一段。”为了追回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自己得而复失的东西,于是有了“寻梦”之举。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

在《寻梦》一出中,杜丽娘的情感何其哀怨、缠烧失。”事实上,正是杜丽娘对柳梦梅一往情绵而又执着!一支[江儿水],把这混合着的情深、无比执着的痴情,仍在震撼着人心,并维持感激流推到了顶端:着剧作的光彩。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可是,经过《冥誓》,到了《回生》,杜丽娘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由死复生了,她所追求的目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标已大体实现了,她所郁积的情感也已发泄殆尽梅根相见!了,这时剧作的气势便自然到了“久而徐以平”这是血与泪浇铸成的文字,也是泪与血融汇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人物该说的话已大致说成的情感,它入木三分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完,该做的事也已大致做尽,戏基本上可以收煞动,而人物精神的痛苦和心性的顽强也随之跃然了,但作者好象余兴未尽,他还要看到杜、柳二纸上。设若作者没有对人物心态的细微体察,不人被社会认可的最后结局,于是便不惜耽精废注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便力,又写出了从《婚走》直到《圆驾》的二十出很难使剧作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进而,设若作关目。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作者不得不冷落了他者没有大胆的想象和奇妙的夸张,也就不会有在所钟爱的主要人物,而把视线转向了柳梦梅以及花神保护下柳、杜于梦中相会的情节,更不会有大可不必占用如许笔墨的丽娘之父———杜宝。为从《写真》、《闹殇》直到《幽媾》、《回生》等令了弥补情感平息后的不足,作者挖空心思地构划人目夺魂销的一系列事件。杜丽娘由生到死,又了一连串曲曲折折的故事情节,让柳梦梅千里迢由死复生,这想象、夸张该是何等的大胆奇妙!迢跑去找杜宝、去应试、被吊打、被解救、上朝而在此一过程中,又万变不离一个“情”字,死堂、见皇帝。这些事件,热闹是够热闹的,也能是为了情,生也是为了情,情成为人物矢志以求够暂时眩人眼目,但因缺少了滚动于作者心底和的永恒目标,同时也构成了人物生死变化中的强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

99

也使得读者一读之后,意薄味寡,很难再激起心中的波澜了。

不仅如此,在思想境界上,杜、柳二人也较前大大降低了,从高雅、叛逆的性格一变而为庸俗和循规蹈矩。在《婚走》出中,当石道姑劝杜丽娘与柳梦梅成亲时,丽娘答道:“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当柳梦梅再一次向她提出“便好今宵成配偶”的要求时,杜回答:“秀才,可记得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柳讥刺她说:“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我们听听丽娘是怎么回答的:

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这里,杜丽娘的思想与情感简直起了一个质的变化,从以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变而为冷淡、矜持,动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以礼法为准则。这是多么可怕的转折呵!,显祖看来,,,又“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增长幼之睦,可

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2期(总第79期)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尚永亮

Ξ

  摘 要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一方

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 杜丽娘 至情 表现手法 梦中图法分类号 I206.2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似已成为对汤显祖戏剧创作成就的定评。但认真思考起来,却惟此最“得意”之《牡丹》令人疑窦最多。比如,以杜丽娘这样一个十六年来一直处于深闺,未与任何青年男性接触过的女子而论,何以仅一游园便遽生与陌生男子交欢之梦

?再如,自《惊梦》、《寻梦》至《回生》等出中,杜丽娘情感炽热,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目不遐接,而到了《回生》以后,人物形象却顿失光彩,剧作气势一落千丈。尽管整个情节仍曲折变化,热闹非常,却很难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了,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随之产生的表现手法的差异,乃是解释这些疑问的关键所在。

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一种天情:“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歌啸,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

而不能自休。”而“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

Ξ收稿日期:1997-09-20

忘言。而终有所不可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

间。固圣贤之所不能遗,而英雄之所不能晦

也。”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情”充塞于古往今来人生万事之中,此情不仅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③而

且还使得“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是一种超乎一切外力的伟大力量,人具有了这种力量,可以感天动地泣鬼惊神,可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正是作者此“情”的集中体现者。

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开章明义:“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可见,杜丽娘不仅有情,而且是天下女子中最有情之人,由此即昭示出作者对剧中人物的重视程度及其创作意旨所在了。下边他接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里作者对他心目中的“情”作了最高的礼赞,表现了他对此“情”的深刻理解和衷心向往。然而,这

96

种“情”又不是孤立的、单义的,而是和欲紧密之际,定然是情动肺腑,心潮激荡,以情带文,关联的。一般来说,有情则有欲,欲与情为一混借所钟爱的人物之口,使自己内心那勃勃已久的合体,很难分开,换言之,欲是情的基础和条满腔激情喷勃涌流的。所以,在《牡丹亭》比较件,情是欲的发展和升华。综观古今英雄美女才重要的几个关目如《惊梦》、《寻梦》、《写真》等子佳人,各种各样的爱情经历,概莫能舍欲而存出中,几乎看不到什么戏剧冲突和繁杂的情节,情,诚如清人金圣叹所说:“人未有不好色者也,充塞其中的,都是主人公抒发炽热情怀的唱段,

人好色未有不淫(即欲之同义语)者也。”所不是人物通过优美词语、合谐句式所作的内心表同的,只是情与欲的强弱程度和表现方式而已。白。当我们读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明乎此,我们就不难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赋予人物

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曲子时,难之“情”的内涵了。

道不会感到它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吗?难道心中打开原作,从杜丽娘初次接触大自然的游园

不为人物那激烈情怀所震荡感染吗?这分明是一之举始,那如岩浆喷涌的炽热情欲便扑面而来:

首戏化的诗,又是一部诗化的戏,正是在这诗与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

戏的紧密糅合中,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因秋成恨,诚

到了突现,,诗、戏结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

,,以造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乃是《牡丹亭》表

。……迁延,这衷怀那处言?,问天。

然而,这一特点并不是作为表现手法而孤立中,、怨愤、烦燥、渴存在的,它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相关联。从作望的强烈气息,一种奔腾于心难以遏止而又莫可者的创作意图看,无疑是要借这激腾翻卷、一泻名状的心理状态。在这心理中,自然不乏一般所千里的情感浪潮来冲决宋明理学所谓存天理、灭谓爱情的成分,但更重要而且更为直接的,却是人欲的封建堤防,以呼唤个性的解放。在《牡丹对异性的生理欲望上的强烈要求。正是这种要亭题记》中,汤显祖公然宣称:“人世之事,非求,才使得杜丽娘产生了那样大的精神动力,同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时也造成了她心灵上的无比焦虑和苦闷。在游园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他看来,过程中,丽娘忽而说“因春感情”、“春情难遣”,“情”的涌发、激荡是永存于人世间的,是生生忽而说“蓦地里怀人幽怨”、“忽慕春情”,这里不已而又变化万千的,至于“理”,则是枯燥单的“春情”,不正指情窦陡开的少女那勃勃欲发一极为有限的,前者绝非后者所能穷尽,也绝非的情欲么?这里的“蓦地里”、“忽慕”,不也正所谓“天理”所能扼杀。用他在《调象庵集序》是这种情欲生发速度的一个恰切形容么?“缠绕中的话说,就是“情致所极,……噫而风飞,怒

春情卒未休,秦娥萧史两相求。”从人之基本需而何奔。世能厄之于彼,

而不能不纵之于此。”

这是一种任什么也不能阻挡的强大力量,当这种求的角度看,此“情”虽“不知所起”,却实实

力量处于蒙昧阶段时,可能是驯服的、温柔敦厚在在可以“一往而深”。故汤显祖一言蔽之曰:

的,可当它一旦觉醒,爆发开来,便会产生震聋“情之至也”,是为“至情”。

发聩的宏钟巨响。这种“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

不是吗?杜丽娘“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另一方面则深深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据焦循

《剧说》载:“相传临川作《还魂记》,运思独苦。十六年来严密封闭的闺中生活,驯养了她温顺闲

雅的性格;父母的宠爱娇养,既导致了她的娇羞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

宛转,也形成了她浓郁的报恩情绪。在全剧开袂痛哭。惊问之,曰:填词至‘赏春香还是旧罗

裙’之句也。”由此不难看出,剧作者已经和自头,她上场所唱第一支曲子即表示了这种感情:己的人物溶为一体,为之兴奋,为之痛苦,为之“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得春光一怨愁,为之伤怀了。可以想象,作者在研墨挥毫二?”此乃人之常情,平心而论,这种感情并没

97

有什么不好,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感情是传统思想长期熏陶下的产物,它与封建闺训以及环境压力结合在一起,模糊了杜丽娘对自我的认识,弱化了她的个性,并在无形中构成了她追求理想的一大阻力。由此推衍开去,杜丽娘在戏剧前半部的开展中很少有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枯苗虽经久旱,遇雨必然勃发。当杜丽娘被陈最良用《诗经》“讲动情肠”,直观地意识到“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一简单事理之后,当她冒着被父母训斥、冲犯礼教的风险,第一次接触到大自然那明媚灿烂的春光之后,十六年来被封锁压抑的心性情感终于复苏、萌动,以至于突然爆发,如火山喷泉,长河决堤,奋迅无前,不可遏止。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强烈要求生理欲望满足、要求个性解放的伟大情感,在此情感驱使下,杜丽娘方遽生与一陌生男子交欢之梦。个梦的产生,从人物角度言之,言之,、力推动下,,他所追求的,是这种凝聚、集中而后突发的情感对人心所产生的刹那间的震撼,是情感气势的迅猛快捷一泻千里,他没有闲暇去顾及梦之感发的某些必要条件,也不容许用大量叙事笔墨来间阻情感的骏快表达。其次,作者创造此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借人欲与天理抗衡,借情感力量来冲破束缚个性的罗网,诚如沈际飞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言:“当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也就是说,作者在此完全受胸中之意的支配,他要着力反映的,不是客观细节的合理性,而是“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情感必然性。最后,作者在表现这一创作目的时,力求创新,独辟蹊径,在人物情感发展必然性的前提下,凭空结撰出男女主人公梦中欢会的情节;同时,又借花神之口,一方面点明柳梦梅其人,一方面指出柳、杜二人“后日有姻缘之分”。这样一来,既为剧作后半部的情节作了张本,又使柳梦梅的出现既带有奇幻恍惚的色彩,而不至于突兀怪诞。虽然作者为避俗套,在梦前没有说明杜、柳二人的联系,使人感到了虚,但在梦中却借真实的细节描绘以及花神之口,作了补充交待,故又使人感到了实。如果把这种实放到总体上来观察,则整个98

梦境都在爱神的象征———花神的保护下进行着,从而又增加了它的虚幻感。这里,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究竟是虚是实,令人难以分辨。可以说,这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不仅体现了作者情与意的结合,而且得力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与作者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抒发的特点相辅相成,遂形成《牡丹亭》表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

以“情”为主导,成就了《牡丹亭》剧作前半部强烈的浪漫气息,而随着“情”的跌宕起伏,既注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又附之以外在的大胆想象和奇妙夸张,以增加剧作的深度和震撼力,特点。

,,“情”,。在入梦之前,丽娘受自然春光感发,长期幽闭的心灵突然开启,故爆发之情感极热烈、急切,其中虽不无愁怨痛苦,但主流则是对欲望的强烈追求。正因如此,所以梦中欢会自然使她感到了极度惬意,以致梦后还一再沉浸在梦中欢情的忆想之中。可是,梦毕竟是梦,它终有醒来之时,“梦觉索梦,情不可得,则太上与吾辈同矣”。梦醒之后,留给杜丽娘的,只能是回忆梦境所得的一点心灵安慰和美好事物失落后的加倍痛苦感伤。她这时的情感,比起入梦以前,热烈、焦急的成分已经减少,而深沉、苦闷和执着的成分则大大增加。此时此刻,丽娘所追求的,已不单单是欲望的满足,而主要变成了对了解、同情自己的知音人的企盼渴望。你看,在梦中柳、杜会面伊始,柳即对杜满怀深情地说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这数语看似平常,却力抵千钧,正是这几句话,象一股暖流,刹那间涌遍了丽娘全身,震撼着她的心弦。这里,“如花美眷”指丽娘无比的美貌;“似水流年”指丽娘的芳龄,而“在幽闺自怜”则指丽娘所处环境的凄冷深邃及其自身的孤单落寞。以如此美好的容貌和年华,竟不能满心满意地享用,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垂青爱怜,只能独自一人处于不知深几许的幽闺哀伤感叹,这该是多么难堪的事呵!青春难久住,红颜易衰

老,一旦容貌如花落去,年华似水流走,岂不令大内驱力量。正因为如此,所以剧作的前半部可人痛惜悔恨以至于无穷?这些现实问题,就摆在谓“惊心动魂,且巧妙叠出”,真正达到了“无

杜丽娘面前,她不是没有想过,实际上,自从她境不新”的程度。由“关关雎鸠”的求偶之音触发自己的“春情”之日起,这些问题就盘绕横亘在心中了。但她向“万物当气厚材猛之时,奇迫怪窘,不获急谁去倾诉呢?她所接触的人除了道貌岸然的礼教与时会,则必溃而有所出。遁而有所之。常务以维护者陈最良之外,只有父母和春香三人。父母快其 结。过当而后止,久而徐以平。其势然虽然宠爱她,却绝不容许她有这样的“不轨’之也。是故冲孔动楗而有厉风,破隘蹈决而有潼想;春香虽与她关系融洽,却尚属孩童心性,与河。已而其音冷冷,其流纡纡。气往而旋,才距

《西厢记》中的红娘相比,略欠成熟,所以也难而安。亦人情之大致也。”汤显祖这段论述,虽以理解自己。这样一来,丽娘只好紧紧关闭起骚非就《牡丹亭》而发,但却有助于对该剧之动的心扉,一个人来承担环境和情感的双重压“情”与创作方法变化的理解。众所周知,《牡丹力、煎熬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梦梅这位亭》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场次莫过于《惊梦》、《寻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她的生活,一见面便表白了梦》两出了,他“是答儿闲寻遍”的衷心爱慕之意,并寥寥数中写成的,,语便点破了丽娘的满怀心事。听着这样的话语,内规律—厚“溃而有所感受着其中洋溢的温情和理解,、惊听回视才子杜丽娘怎能不引以为知音,,经《写真》、《闹殇》直至部身心交付给他呢?

,情感的浓郁气氛及爆发力量虽已稍不如前,但杜丽娘仍处于一种苦苦的追求之中,正如怨呢?王思任所言:“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

“,其奈新愁一段。”为了追回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自己得而复失的东西,于是有了“寻梦”之举。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

在《寻梦》一出中,杜丽娘的情感何其哀怨、缠烧失。”事实上,正是杜丽娘对柳梦梅一往情绵而又执着!一支[江儿水],把这混合着的情深、无比执着的痴情,仍在震撼着人心,并维持感激流推到了顶端:着剧作的光彩。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可是,经过《冥誓》,到了《回生》,杜丽娘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由死复生了,她所追求的目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标已大体实现了,她所郁积的情感也已发泄殆尽梅根相见!了,这时剧作的气势便自然到了“久而徐以平”这是血与泪浇铸成的文字,也是泪与血融汇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人物该说的话已大致说成的情感,它入木三分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完,该做的事也已大致做尽,戏基本上可以收煞动,而人物精神的痛苦和心性的顽强也随之跃然了,但作者好象余兴未尽,他还要看到杜、柳二纸上。设若作者没有对人物心态的细微体察,不人被社会认可的最后结局,于是便不惜耽精废注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便力,又写出了从《婚走》直到《圆驾》的二十出很难使剧作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进而,设若作关目。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作者不得不冷落了他者没有大胆的想象和奇妙的夸张,也就不会有在所钟爱的主要人物,而把视线转向了柳梦梅以及花神保护下柳、杜于梦中相会的情节,更不会有大可不必占用如许笔墨的丽娘之父———杜宝。为从《写真》、《闹殇》直到《幽媾》、《回生》等令了弥补情感平息后的不足,作者挖空心思地构划人目夺魂销的一系列事件。杜丽娘由生到死,又了一连串曲曲折折的故事情节,让柳梦梅千里迢由死复生,这想象、夸张该是何等的大胆奇妙!迢跑去找杜宝、去应试、被吊打、被解救、上朝而在此一过程中,又万变不离一个“情”字,死堂、见皇帝。这些事件,热闹是够热闹的,也能是为了情,生也是为了情,情成为人物矢志以求够暂时眩人眼目,但因缺少了滚动于作者心底和的永恒目标,同时也构成了人物生死变化中的强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

99

也使得读者一读之后,意薄味寡,很难再激起心中的波澜了。

不仅如此,在思想境界上,杜、柳二人也较前大大降低了,从高雅、叛逆的性格一变而为庸俗和循规蹈矩。在《婚走》出中,当石道姑劝杜丽娘与柳梦梅成亲时,丽娘答道:“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当柳梦梅再一次向她提出“便好今宵成配偶”的要求时,杜回答:“秀才,可记得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柳讥刺她说:“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我们听听丽娘是怎么回答的:

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这里,杜丽娘的思想与情感简直起了一个质的变化,从以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变而为冷淡、矜持,动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以礼法为准则。这是多么可怕的转折呵!,显祖看来,,,又“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增长幼之睦,可

υ

相关内容

  • 英语导读一千句2
  • 记忆训练 英语导读1000第一套 记忆训练 英语导读1000第一套 Sometimes People 洪洞牡丹书院专用 洪洞牡丹书院专用 记忆训练 英语导读1000第一套 Term Very洪洞牡丹书院专用 记忆训练 英语导读1000第一套 Polite Those洪洞牡丹书院专用 记忆训练 英语导 ...

  • 牡丹文化与媒介传播
  • 摘 要: 牡丹文化源远流长,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它以中原为传播的主要范围,辐射全国,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牡丹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中,古代文人的佳作和药物学著作.近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报纸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键词: 牡丹 牡丹 ...

  • 论儒_道_释文化对_牡丹亭_艺术境界的建构
  • 第15卷第5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5 Vol.15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October.2007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杨玉军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

  • 牡丹江市区2010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方案 浏览文章 牡丹江退役士兵安置网
  • 牡丹江市区2010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方案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1   更新时间:2011年05月31 [字体:大中小] 牡丹江市区2010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方案 牡政发[2011] 10号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冬季退役士兵接 ...

  • 2016-2021年中国牡丹皮提取物市场运行格局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16-2021年中国牡丹皮提取物市场运行格 局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牡丹皮提取物行业发展现状剖析 第一章 牡丹皮提取物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牡丹皮提取物概述 一.牡丹皮提取物的定义 二.牡丹皮提取物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牡丹皮提取物技术 一.牡丹皮提取物技术前景分析 二.牡丹皮提取物技术发 ...

  • 中国花文化鉴赏
  • 中国花文化鉴赏 --牡丹文化鉴赏 姓名:郑二科 学号:[1**********] 系院:物理电子工程院 上课时间:每周四晚上 中 的地位和价值. 国的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就花卉本身而言,其姿色.风韵.馨香给人们美的享受.文人雅士以花卉为载体寄托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出现了以花卉为歌咏对象的诗词.故事. ...

  • [本草]植物志之牡丹:女皇武则天一怒,牡丹贬作洛阳花
  • 推荐:少年,是人间的春天:"花儿"与北方的爱情 文/陈二虎 (牡丹)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写了一篇芍药,有朋友打电话,说:再写篇牡丹吧! 那么,等到暮春三月,我们是否相约洛阳王城公园,漫步流芳的花径, ...

  •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毕业论文)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乔纪东 学号:134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 ...

  • 洛阳牡丹记
  • 牡丹--误入凡间的精灵 中本131班 陈之姹 初识牡丹,是在工笔花鸟课上.我随手翻阅着厚厚的画册,正忖度着该怎样临摹,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就这样蓦地闯进了我的世界.硕大的花朵缀在枝头,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要滑落似的,真想用双手托住它."唯有牡丹真国色",果真能闻见一缕香呢! 见到真实 ...

  • 昆曲游园惊梦
  • 情不知所从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能够经得起大浪淘沙,自有其弥足珍贵之处. 一段时间以来,很喜欢去搜索很多与<游园惊梦>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这还是起源于春节期间看到了于丹讲解的<游园惊梦>电视系列片.片子整体剪辑的很好,于丹的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