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33
余振国1,,胡小平2,
(1. 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北京100083;北京101149)2. 中国地质大学,3.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摘要:该文分析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世界市场粮食出口量、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趋势和耕地质量现状,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指出未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我国粮食安全既不能过多地依靠保持现有耕地的数量又不能过多地依赖粮食进口。因此保障未来三十年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关键词: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粮食进口;耕地生产能力;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3)1672-050403-0045-05
(WFO )指出,粮食安全的1983年世界粮农组织
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
[1]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可见,粮食安全的关
人均粮食需求将继续增大。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
[5]
研究小组计算,目前,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城市
键是生产供应所有人口所需的粮食。而要确保生产和供应足够的粮食,最根本的是要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耕地数量,另一方面是耕地质量,即单位耕地的生产能力。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确保人类总体粮食需要的最根本途径也只有两条,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耕地的产量。就一国的粮食安全来说,除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外,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但这要取决于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和本国有足够的购买能力。
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kg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在人均GNP 接近和达到人均粮食需求量虽比欧洲、北美洲等同1万美元时,
等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低得多,但也分别达557kg 、536kg 、684kg 和500kg 。当前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达390kg 左右,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将达460kg 左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最低为500~600kg ,最高为1000kg )。这是因为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均口粮的消费量下降,但对粮食的间接消耗量(肉蛋奶和水产品等消耗饲料粮)将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人均粮食总需求量也将增加。
2030年16.50亿的总人口和人均460kg 的粮食需求量将使我国的粮食总需求达到7.59亿I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1998年粮食生产由3.03亿I 上升为5.12亿I 。以后由于粮食库存过多及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综合生产力(即国家统计年鉴中的农产品总产量)连年下降,至2001年只有4.53亿I 。若按1998年的最高水平计算,到2030年我国粮食供应需再增加2.47亿I 以上,才能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据张凤荣预测,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能达到6.32亿I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联合国粮食组织(FAO )等合作进行的“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结论是,在低投入水平下,可产原粮4.44亿I ;在在高投入水平下,中投入水平下,可产原粮5.70亿I ;可产原粮7.05亿[。很明显,按上述预测我国粮食I 3]很难保障完全自给,可能分别会有1.27亿(占、I 17%)
1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1.1
粮食需求随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2]
至2001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2.76亿。从20世纪70年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我国人口
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以及传统观念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依然较快,现在仍在以每年1200万~1300万人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到2025年,人口低预测值为15.15亿,高预测值为16.33亿。据张凤荣测算,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分别为2030年时,
[3]
。综合各方面专家的各种预测13.76亿、15.53亿
值,比较多的人认为,至2030年前后,我国将达到[4]
。届时,我国人口将比目前16.50亿人口的最大值
增加3.84亿。随着人口增加粮食总需求(2001年)
量也会增加。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2-09-16;修订日期:2003-05-01作者简介:余振国(1967-),男,副研究员,从事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和国土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法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外及
港澳台土地登记制度比较研究》、《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矿产政策研究》等,已发表论文十多篇。
、和0.54亿(占3.15亿(占I 41%)1.89亿(占I 25%)I
粮食需要在国际粮食市场采购。但国际粮食市7%)
场能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吗?1.2
国际市场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目前,世界市场粮食的出口资源总量为2.1亿
,到2010年时会达到3.28亿[。据联~2.3亿[I 5]I 6]合国统计,世界约有3.6亿hm 2以上的闲置可耕地,
其中有部分土地比较容易开发,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有大量的停耕土地,仅仅恢复耕种这些土地,估计可增产粮食4000万I 左右。另外,如果二三十年后世界粮食的平均单产能够提高到美国目前持占补平衡,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将会极大地威胁我国粮食安全。2.1
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
2.1.1后备耕地所剩无几新中国初期开荒造田
面积超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使耕地逐年增加。
2
全国耕地面积扩展到1.12亿hm (该统计数1957年,
[3]
是我国耕地最多的一年)。据国土资源部、国家统
计局和全国普查办公室进行的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结果显示,至1996年10月31日我国的耕地面积为
[2]
。即1996年全国耕地比1949年的1.30亿km 2
的水平(一般来说,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产水
平还可能更高)[7],世界粮食出口量可以达到4亿I
左右[1]。目前世界上仍有7.77亿饥饿人口,世界上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粮食紧急状况[8]。据预测到2010年时,世界粮食进口量将达到3.16亿I ,
相比3.28亿I 的粮食出口量,只有0.12亿I 的粮食
盈余[6]。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以正常的价格我国目前只能进口3000万I 以下的粮食,今后可能达到5000万[I 5],进口过多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上粮价大涨。另外,由于进口运费太高,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不可能拿出大量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从外汇支付能力的角度看,未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以5
000万I 左右,
保持90%的自给水平为宜[1]
,如果再考虑到农业生产丰歉互补及粮食贸易的灵活性等因
素,粮食自给率仍可以下调5~10个百分点,一般来说达到85%或80%的自给率也是安全经济的。如果
我国像日本那样,将自给率降低到50%以下[4]
,就得
进口3.80亿I 粮食,这将占去世界粮食出口的绝大部分,必然会对世界粮食价格产生强烈冲击,使中国威胁论又会甚嚣尘上。
如果我国进口太多的粮食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市场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均集中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业生产资源十分优越,农业生产现代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国家。尽管未来阿根廷、越南、印度、泰国、东欧、独联体可能增加出口
或成为新的出口地区[1],但不大可能动摇美欧主宰粮
食市场的贸易格局。如果我国粮食进口长期依赖美欧市场,也无法建立起粮食进口多元化战略。
2耕地量减质降威胁粮食安全
上述分析都是建立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的,在保持现有耕地数量的基础上,保持未来粮食供应安全尚且如此艰巨,如果我国未来的耕地数量难以保
9788万hm 2净增3216万hm 2。后来虽然也在开荒
造田,但根本难抵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自1957后我国耕地增加相当缓慢。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耕地的数量增长都是有极限的。我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亿hm 2,
但可以用于食物生产的土地资源(耕地、园地、草地)共约4.64亿hm 2。这4.64亿hm 2土地中,生态极为脆弱的陡坡地和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滩、自然保护区等还占很多。据国土资源部调查研究(1998年),目前全国后备农用地资源共4078.06万hm 2,后备耕地资源806.92万hm 2,若全部开垦出来,按60%垦殖率估算,仅可得耕地484.15万hm 2,其余的80%多的后备农用地资源只适宜于
开发为林地、牧地或园地,不适宜开发为耕地
[3]
。这就是说,我国的耕地面积最大只能从1996年的1.30亿hm 2增加到1.35亿hm 2。这说明,受我国国土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耕地数量很难有较大的增加。2.1.2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我国耕地总面积不但不能再增加多少,将来还会因建设占用而不断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六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235万hm 2,
年均减少47万hm 2;“七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123万hm 2,年均减少25万hm 2。1986—1995年我国耕地减少684万hm 2,扣除开垦补充的耕地,净减少19万hm 2,这10年间统计
数字显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97万hm (据国家土2地管理局的抽样和典型调查,非农业建设实际占用耕地数一般是统计数的2.5倍左右
[9]
)。今后3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期,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民居住、工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建设用地,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据张凤荣测算,1997—2030年,
我国居住、建设(不含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将达534.27万hm 2,
平均每年16.02万hm [23]
。实际上,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即使实施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政策这几年,耕地面积也从1996年的1.30亿
平均每年减少hm 2减少到2001年底的1.27亿hm 2,
[2]
了75万hm 2。
而生态退耕将会减少耕地2313.67万hm 2,非农建设即使以较低的速度占用耕地,也将减少0.255亿
而如果以1.2%的正常速度占用耕地将会减少hm 2,
增减相抵至2030年时,最0.468亿hm 2。也就是说,
好的结果将是减少耕地0.438亿hm 2,但也可能出现届时我国耕地的数减少耕地达0.651亿hm 2的情况,
量将由1996年时的1.30亿hm 2减少到0.862亿或0.649亿hm 2。hm 2,2.2
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
2.2.1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我国山地丘陵面国际上的经验说明,人口密集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遭受耕地严重损失。工业化进程愈快,耕地损失也愈多。如日本1955—1994年耕地面
积减少52%,韩国1965—1994年耕地面积减少我国台湾省1962—1994年耕地面积减少42%。46%,
这些国家和地区1956年粮食耕地面积总计为790万年平hm ,1993年降为410万hm ,37年中减少48%,
均减少1.2%。我国人口密集,1986—1995年平均每2
2
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50万hm 2,10年间耕地共减少
了38.44%[10]
。根据日、韩和我国台湾省的情况,如果未来30年,我国耕地平均每年也减少1.2%(平均每年减少156万hm 2耕地),到2030年我国耕地将减少0.468亿hm 2,假设我国耕地减少控制得好,像1996年底至2001年底四年间平均每年减少75万
hm (即每年约减少2
0.6%)
那样,届时耕地减少额也将达0.255亿hm 2。但是如果将非农建设用地控制在这样的增速水平上,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就将受到制约。
2.1.3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49年的1.00亿hm 2扩展到目前的3.67亿hm 2,已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8.2%,而且每年仍在
以24万hm 2的速度扩展[11]。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
计,我国坡度在25 以上的耕地607万hm 2,15 ~25
的坡耕地1247万hm (不含修成梯田的耕地)2
,坡度大于15 的耕地合计达1854万hm 2,按水土保持科学要求,15 以上的坡耕地的耕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是不适宜作耕地的。日本规定15 以上的坡地不准作
为耕地,违者要受法律制裁[11]
。事实上,我国耕地水
土流失面积达4541万hm 2,占全国耕地普查面积的
34.36%,
与坡度在8 以上的耕地面积极为接近,这说明水土流失耕地主要是由坡度在8 以上的坡耕地组成。由于滥垦滥牧,已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政府于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下决心将25 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15 ~25 的坡耕地的退耕势在必行。如果再加上严重沙化的266.67万hm 2耕地,影响引洪的33万hm 2耕地和灾损的160
万hm 2的耕地(三项合计459.67万hm 2)退耕[11]
,生态
退耕将减少2313.67万hm 2耕地。
2.1.4耕地减少的总体额度很大综合以上情况,
到2030年我国后备耕地开垦能增加484.15万hm 2,
积大,平原仅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很大一部分土地位于山坡丘陵区、干旱半干旱区或低洼易涝区。全国基本无限制、质量相对较好、有灌溉措施的保收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9.9%。另外60%的耕地受到干旱、坡度、洪涝、盐碱等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质量相对较差,这些受障碍因素影响的耕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是:瘠薄耕地17.9%、缺水耕地17%、坡耕地11.1%、渍涝旱地4.7%,渍涝水田4.1%,盐碱耕地2.9%,风沙耕地2.2%,其它障碍因素耕地占7.9%。全国的8744.6万hm 2的中低产田主要是由
这些耕地组成的[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
地只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
量分,高产田占29.7%,中产田占3.03%,低产田占41%。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
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现有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
10%。水土流失、
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853.33万hm 2。
2.2.2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
下降有以下原因。
2.2.2. 1非农建设压占良田,
而开垦补偿的则是劣质地,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1)我国近几年各种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郊的良田和菜地,熟化程度高、产出率高。而新开发的耕地在数量上可达到占补平衡,但其质量和产出率却往往相差几倍,一般3hm 2新地才能抵得上1hm 2熟地。如水田在1991—1995年间减少6.67万hm 2,直接导致水稻减少411万I 。2)耕地减少集中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而南方耕地的产量相当于北方耕
地产量的1.6倍[12]。3)近年开垦后备耕地所补偿的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北纬40 ~50 之间的热量不够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同时又是降水量小、干燥度高的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三者之和占全国增产潜力的65%。其中,长江流域在进一步发展灌
溉面积220万hm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后,可以增产0.85亿I 粮食。淮河流域通过提高耕地生产潜力可以增产0.55亿~0.60亿I 粮食。东北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好,但目前由于水利工程落后,并没有全面发挥出其耕地的生产潜力。如果大力开发并科学配置各种粮食生产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使灌溉面积发展建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则粮食生到1583万hm 2,
产的潜力可以提高到1.13亿I 。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即使全国其它地区耕地和灌溉面积维持现状,“用”、“养”不当,引起耕地质量下降。2.2.2.2耕地
近年来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施用化肥量增加,施肥养分比例失调、高强度耕作等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目前的耕地地如江苏全省11年动态监测资料表明,
力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0.8~2.8个百分点,
[12]
有的地方甚至下降了8.9个百分点。2.2.2.3耕地退化加剧引起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以24万hm 2/a 的速度扩展。全国每年输入江河湖海的泥沙超过100亿I ,相当于1.6亿I 化肥,300万hm 2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全国
沙化土地仍在以34.96万hm 2/a 的速度扩展
[11]
。全国酸雨区已扩展到陆地面积的30%。全国有100万
hm 2耕地受盐渍化。固体废弃物堆压土地达0.367万hm 2,因水土及空气的污染,使我国100万hm 2的
农田遭受了污染破坏[14]
。2.2.2.4耕地财产权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经营耕地没有长期的、良好的赢利预期,导致掠夺式利用或随意撂荒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
3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途径:
提高耕地质量3.1
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难度太大,往往得不偿失
以上分析说明,至2030年,
我国耕地肯定会减少。如果控制得好,减少的额度小一些。而所谓通过占补平衡,确保目前的耕地总量在短期内不下降是可以实现的,但要使耕地总量30年都不下降是不现实的。不要说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不足以补充非农建设占用。即使后备耕地充足,其开发难度很大,往往得不偿失。因为,按目前开发0.07hm 2耕地平均需1500元计,则将4078.06万hm 2的后备农用地资源开发出来,将需9175.64亿元,除考虑财力问题外,由于这些后备耕地多处于水、热条件较差的北部和西部,其土地生产能力很低,而且开垦这些后备耕地极可能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灾难,结果还得进行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几十年开荒造田换来的沉痛教训,警示我们再也不能将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开发后备耕地上。3.2
大力提高耕地质量才是出路
根据陈敏建估算[15]
,在我国水土资源得到充分
利用的情况下,较为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大约能生产8.85亿I 粮食,
如果考虑南水北调这一有利因素,粮食可年产8.99亿I 。我国现在粮食生产在5亿I 左右,粮食增产潜力大约为3.9亿I 。增产潜力最大的
只是将现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全国粮食产量也能达到6.6亿I 。这一粮食产量已占我国2030年16.50亿人口、7.59亿I 粮食)需求的87%,符合前述的80%以上的自给率要求。
假如我国的耕地到2030年时真的减少到了
0.862亿hm 2,
若届时复种指数从现在的157%提高到170%[16]
,则播种面积可达1.47亿hm 2左右;按目
前的高产田所占比率30%计,
则高产量播种面积0.441亿hm 2。如果通过精准农业、
作物良种等高新技术使高产田产量增加10%,即从目前的9I /hm 2增加到9.9I /hm 2,则高产量播种面积可产粮4.37亿I 。对于70%约1.03亿hm 2的中低产田,通过增施肥
料、改良土壤等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其产量,如果能使其达到1996年时全国全部耕地的平均产
量水平4.37I /hm [217]
,则可产粮4.50亿I 。两者相加可产8.87亿I 粮食,可超过届时7.59亿I 的需求。即使1.03亿hm 2的中低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提高不了这么多,而只能提高到1980年时全部耕地2.81I /hm 2
的产量[17],也可产粮2.89亿I ,高中低产播种面积合计可产粮7.26亿I ,已占2030年7.59亿I 粮食需求的
96%。也是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
国家土地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粮食组织合作研究结果及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扩大投入提高产量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可达7.05亿[I 3],也可达93%的粮食自给率。3.3
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
提高耕地质量,要切实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加大农业科技进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
[18]
的总要求进行。具体地说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粮食种植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投入。
中国是世界上对耕地投入最少的国家之一,1990年,日本耕地投入2040元/hm 2,法国、前苏联投入300
(
元/hm 2,而中国目前只投入45~57元/hm 2。应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2)实施立体化农业,充分挖掘我国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加工及其巧妙结合,构筑多物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能利
[19]用,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生物潜力、耕地生产潜
提高有利于研究、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有利于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7)积极利用我国加入WTO 后的农业发展机
遇,面向世界市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我国
[21]的比较优势,利用WTO 的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力、空间潜力和时间潜力(延伸可种植时间和复种指数)的高产、高效生态集约农业生产系统,从而实现陆地农业向海陆空农业,即陆地的绿色农业、海洋和天空的蓝色农业和微生物工业型的白色农业相结合的“三色”立体网状结构的农业生产结构快速转变。
(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粮食生产的高新技术,探索和建立基因农业、精准农业和优质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科技进步花钱最少、收益最高。国内外研究表明,科技储备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可增加0.4~0.5个百分
[20]
点,经济作物可增长24%。
(4)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全国通过土地整理可补充耕地600万hm 2,通过整理复垦工矿废弃地可得耕
[11]地200万hm 2。土地整理复垦使田成方、树成行、
参考文献:
[1]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
(社科版),(6):[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74-80.
[2]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2)[Z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
2002.3-6,385-394. [3]张凤荣,等.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 ]中国农业. 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1-71,158-234.
[4]胡靖. 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 ]. 中国农村
观察,(4):200024-30.
[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J ]. 资源节约与综
合利用,(3):20003-5.
[6]冯海发. 世界糖产品供求平衡的未来走向[J ]. 世界农业,1997
(3):14-19.
[7]徐更生.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我国的对策[J ]. 世界经济,1998
(3):31-37.
[8]丁声俊.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N ]. 经济日报,2003-08-(6)01.
[9]李元. 生存发展[M ]中国大地出版社,. 北京:1997.1-19. [10]程厚思. 中国农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 ](10):. 发展研究,1999
23-28.
[11]王先进. 中国耕地供求状况及对策[J ]. 耕地保护通讯,2002
(16):2-11. [12]徐彬彬,李德成. 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J ]. 土壤,
(1):19998-12.
[13]封志明,李香莲. 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
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 ](3):.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1-5.
[14]黄昌勇. 土壤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2000.263-311. [15]陈敏建. 水土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潜力分析[N ]. 中国科学报,
1999-12-07.
[16]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J ].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
用,(2):20002-4.
[17]朱希刚. 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J ]. 农业经济问题,1999
(7):2-9.
[18]江泽民.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N ]. 北京晨报,2002-11-18.
[19]方时姣.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 ]. 农业经济导刊,
(3):20023-8.
[20]刘江.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做好农业和农
(11):村经济计划[J ]. 宏观经济研究,20013-11.
[21]柯炳生,何秀荣,田维明,等. WTO 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M ]. 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28.
灌溉渠系科学合理。土地整理不但可以通过开垦边角地、田梗、坟场、废弃村庄和工矿增加耕地,还可通过合理的改土培肥和灌溉提高耕地质量。
(5)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配套建设。我国以往
的经验说明增加灌溉面积会带动粮食产量的提升。应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江河湖海流域的灌溉面积。另外还得研究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节水抗旱品种,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和集水农业技术,提高北方降水利用率。
(6)积极完善农地制度,建立严格科学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制度,尽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扩大土地的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和种粮效益的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Cultivated Land ’s Ouantity and Ouality in China
33
,HU Xiao -ping 2,YU Zhen -guo 1,
(1. College of Southeast L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uersity ,Hangzhou 310029;2. Chinese Geology
3. Chinese Land and Resources Economy Research Academy ,Beijing 101149,China )Uniu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iyzes the demand of food in the next 30years ,the trend of non -agricuiturai utiiization of cuitivated iand ,actuaiity of cuitivated iand guaiity ,portent of productivity of cuitivated iand in China and the guantity of food export in worid market. It suggests that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cuitivated iand can ’t be prevented in future ,the food security can ’t oniy depend on maintain the existing guantity of cuiti-vated iand or import of food. So the right wa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the next 30years is improving the guaiity and productivity of cuitivated iand.
Key words :cuitivated iand guantity ;cuitivated iand guaiity ;food import ;productivity of cuitivated iand ;food security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余振国, 胡小平
余振国(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 胡小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2003,19(3)94次
参考文献(21条)
1. 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 1999(06)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2) 20023. 张凤荣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2000
4. 胡靖 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 2000(04)5.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 2000(03)6. 冯海发 世界糖产品供求平衡的未来走向 1997(03)7. 徐更生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我国的对策 1998(03)8. 丁声俊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20039. 李元 生存发展 1997
10. 程厚思 中国农业发展:困境与出路 1999(10)11. 王先进 中国耕地供求状况及对策 2002(16)
12. 徐彬彬;李德成 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1999(01)
13. 封志明;李香莲 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期刊论文]-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03)
14. 黄昌勇;李保国;潘根兴 土壤学 2000
15. 陈敏建 水土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潜力分析 199916. 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 2000(02)
17. 朱希刚 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1999(07)18. 江泽民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219. 方时姣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2002(03)
20. 刘江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扎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计划[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 2001(11)21. 柯炳生;何秀荣;田维明 WTO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 2002
引证文献(94条)
1. 姚鑫. 杨桂山. 万荣荣 昆山市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4)2. 郝瑞彬. 李文荣 基于耕地压力分析的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策略[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0(11)
3. 卞鸿雁. 任志远 陇东南地区粮食安全与空间格局分析——以天水市为例[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3)
4. 杨忍. 任志远 贵州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2)
5. 赵连武. 谢永生. 王继军. 刘涛. 何毅峰 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2009(4)
6. 杨忍. 任志远 贵州省粮食安全时空格局与预测[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8(4)
7. 李玉平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陕西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7(4)
8. 李玉平. 蔡运龙 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
9. 陈百明. 周小萍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5(2)
10. 李婷. 张世熔. 林海川. 王冀 彭州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3)11. 李晶. 任志远. 周自翔 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5(4)12. 徐志宇. 宋振伟.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3(1)
13. 杨永芳. 牛璞. 朱连奇 相邻县域粮食生产状况与耕地压力指数对比分析——以鄢陵、尉氏两县为例[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
14. 陈印军. 王晋臣. 肖碧林. 方琳娜. 杨瑞珍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2)15. 高小琛. 石培基. 潘竟虎. 吕立刚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和GM(1,1)模型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1(4)
16. 张扬. 张德强 对我国粮食总量供给安全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9(10)
17. 雷诚. 张永福 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关系研究——以策勒县为例[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09(5)18. 李玉平 河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3)
19. 杜娟. 郑新奇 基于Lindo模型的济南市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0. 邢素丽. 刘孟朝. 彭青伟. 秦丽 我国小麦供需平衡监测体系组建与应用[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1)21. 周小莉 基于能值分析的安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2. 童彦. 潘玉君. 朱海燕 农业干旱灾害影响粮食产能安全的机理分析——以云南省为例[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2011(2)
23. 李伯霞. 王贝 提高耕地质量以确保四川省粮食安全的思考与建议[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24. 冯雪力. 吴世新. 陈红. 张良侠 新疆非耕地系数相似性类型区划分[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0(3)
25. 杨茂. 赵予新 我国粮食综合产能提高过程中的资源替代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2)
26. 夏显力. 甘奇慧. 党夏宁. 赵凯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技术措施和保障机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5)
27. 郭毅. 赵景波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5)28. 赵广芬. 冯继康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期刊论文]-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29. 赵建宁. 左腾云. 胡元盛 土壤肥料与我国粮食安全[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 2009(1)30. 张银岭. 张俊飚 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分析[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08(8)
33. 张士功. 邱建军. 唐华俊 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6(2)34. 龚子同. 陈鸿昭. 张甘霖. 赵玉国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5(5)35. 阳文成 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与利用决策研究——以长沙县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6. 王洪波 系统化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7. 徐志宇. 宋振伟. 陈武梅. 邓艾兴. 陈阜. 张卫建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5)
38. 朱铁辉. 麻吉亮. 钱小平 中国农田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例[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研究2012(6)
39. 成定平 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改善功能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1(5)
40. 郭晴睛. 刘金萍. 李建国 烟台市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2)41. 匡远配. 康红 中国农垦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期刊论文]-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9(6)
42. 孙君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科学发展——从第3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谈起[期刊论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4)
43. 袁顺全. 刘殿成. 赵烨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1)44. 邢素丽. 刘孟朝. 彭青伟 我国小麦资源与综合生产能力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2)45. 张士功. 王建湘 从粮食安全角度审视加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5)46. 张学浪. 李俊奎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国家粮食安全[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6)47. 郑鹏. 徐家鹏 基于价格扰动与市场风险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8(22)48. 余振国. 王秀珍 倡导节约资源的先进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4)
49. Bai Wei. Hao Jinmin. Zhang Qiuping Study on the Programming Standard for Ecological Rescue in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 2006(4)50. 重庆市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
51. 何蓓蓓. 何兵 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2)
52. 杨茂. 赵予新 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的资源替代计量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3. 马莉 宝鸡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10(6)
54. 陈园园. 张文学. 苏海宽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以山东省为例[期刊论文]-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14)55. 李玉平. 蔡运龙 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8(6)
56. 姚慧敏. 张锡金. 朱振林. 隋学艳 济南市粮食安全与耕地数量变化的相关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农业科学 2008(1)57. 姚慧敏. 张凤荣. 张锡金. 朱振林. 隋学艳 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7(8)
58. 张莉. 张安邦. 李晓明 新乡市粮食安全生产因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 2007(3)59. 程静. 舒媛洁 抓质量促提升实现粮食质检工作跨越式发展[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31)60. 陈秀端. 任志远 区域粮食安全的动态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6(3)
63. 马莉. 赵景波. 张掌权. 李美娟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4)64. 李竹. 王龙昌 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
65. 孟庆香. 刘国彬. 常庆瑞. 杨勤科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粮食供需测算[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1)66. 赵翠薇. 濮励杰 贵州省50年来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
67. 陕北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
68. 马文杰. 冯中朝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流失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5)
69. 方斌. 吴次芳. 吕军 耕地质量多功能技术评价指标研究--以平湖市为例[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6(1)70. 田野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4(3)
71. 荣慧芳. 胡文海. 陈怀录 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期刊论文]-池州学院学报 2010(6)72. 曾科军. 陈逸. 高中贵. 彭补拙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
73. 成定平 农地利用结构的配置研究[期刊论文]-安康学院学报 2009(6)
74. 陈印军. 肖碧林. 方琳娜. 马宏岭. 杨瑞珍. 易小燕. 李倩倩 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2011(17)
75. 唐秀美. 潘瑜春. 秦元伟. 任艳敏 滨海集约农区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以山东省广饶县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13(2)
76. 华红莲. 童彦. 朱妙园 粮食安全研究进展与模式创新[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8(14)
77. 史清华. 卓建伟 农户粮作经营及家庭粮食安全行为研究--以江浙沪3省市26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例[期刊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 2004(5)
78. 孟繁盈. 许月卿 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展及展望[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8(2)79. 乐建明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0. 姚鑫. 杨桂山. 万荣荣 谱系聚类法在小区域粮食安全预测中的应用——以昆山市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11(2)
81. 李爱新. 田克明 金融危机形势下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性及对策[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 2010(2)82. 李沫 基于GIS与RS的叶尔羌河流域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83. YU Bohua. LU Chang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Food Security in China[期刊论文]-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2006(4)
84. 徐锡广 开放市场下的贵州粮食安全问题[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5. 沈仁芳. 陈美军. 孔祥斌. 李永涛. 同延安. 汪景宽. 李涛. 鲁明星 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12(6)
86. 陆建康 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87. 罗孝玲 基于粮食价格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88. 郧文聚 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89. 杨云 种植业要素投入及其配置效率:基于固定观察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90. 吴上进 论耕地资源的行政法保护[学位论文]硕士 2005
91. 杨晓艳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92. 刘永学 面向对象的桐庐县标准农田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93. 何国松 多尺度丘陵山区耕地演变机理及预警系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94. 张士功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lxygtyj200303013.aspx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33
余振国1,,胡小平2,
(1. 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北京100083;北京101149)2. 中国地质大学,3.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摘要:该文分析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世界市场粮食出口量、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趋势和耕地质量现状,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指出未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我国粮食安全既不能过多地依靠保持现有耕地的数量又不能过多地依赖粮食进口。因此保障未来三十年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关键词: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粮食进口;耕地生产能力;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3)1672-050403-0045-05
(WFO )指出,粮食安全的1983年世界粮农组织
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
[1]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可见,粮食安全的关
人均粮食需求将继续增大。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
[5]
研究小组计算,目前,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城市
键是生产供应所有人口所需的粮食。而要确保生产和供应足够的粮食,最根本的是要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耕地数量,另一方面是耕地质量,即单位耕地的生产能力。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确保人类总体粮食需要的最根本途径也只有两条,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耕地的产量。就一国的粮食安全来说,除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外,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但这要取决于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和本国有足够的购买能力。
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kg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在人均GNP 接近和达到人均粮食需求量虽比欧洲、北美洲等同1万美元时,
等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低得多,但也分别达557kg 、536kg 、684kg 和500kg 。当前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达390kg 左右,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将达460kg 左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最低为500~600kg ,最高为1000kg )。这是因为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均口粮的消费量下降,但对粮食的间接消耗量(肉蛋奶和水产品等消耗饲料粮)将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人均粮食总需求量也将增加。
2030年16.50亿的总人口和人均460kg 的粮食需求量将使我国的粮食总需求达到7.59亿I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1998年粮食生产由3.03亿I 上升为5.12亿I 。以后由于粮食库存过多及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综合生产力(即国家统计年鉴中的农产品总产量)连年下降,至2001年只有4.53亿I 。若按1998年的最高水平计算,到2030年我国粮食供应需再增加2.47亿I 以上,才能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据张凤荣预测,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能达到6.32亿I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联合国粮食组织(FAO )等合作进行的“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结论是,在低投入水平下,可产原粮4.44亿I ;在在高投入水平下,中投入水平下,可产原粮5.70亿I ;可产原粮7.05亿[。很明显,按上述预测我国粮食I 3]很难保障完全自给,可能分别会有1.27亿(占、I 17%)
1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1.1
粮食需求随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2]
至2001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2.76亿。从20世纪70年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我国人口
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以及传统观念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依然较快,现在仍在以每年1200万~1300万人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到2025年,人口低预测值为15.15亿,高预测值为16.33亿。据张凤荣测算,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分别为2030年时,
[3]
。综合各方面专家的各种预测13.76亿、15.53亿
值,比较多的人认为,至2030年前后,我国将达到[4]
。届时,我国人口将比目前16.50亿人口的最大值
增加3.84亿。随着人口增加粮食总需求(2001年)
量也会增加。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2-09-16;修订日期:2003-05-01作者简介:余振国(1967-),男,副研究员,从事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和国土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法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外及
港澳台土地登记制度比较研究》、《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矿产政策研究》等,已发表论文十多篇。
、和0.54亿(占3.15亿(占I 41%)1.89亿(占I 25%)I
粮食需要在国际粮食市场采购。但国际粮食市7%)
场能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吗?1.2
国际市场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目前,世界市场粮食的出口资源总量为2.1亿
,到2010年时会达到3.28亿[。据联~2.3亿[I 5]I 6]合国统计,世界约有3.6亿hm 2以上的闲置可耕地,
其中有部分土地比较容易开发,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有大量的停耕土地,仅仅恢复耕种这些土地,估计可增产粮食4000万I 左右。另外,如果二三十年后世界粮食的平均单产能够提高到美国目前持占补平衡,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将会极大地威胁我国粮食安全。2.1
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
2.1.1后备耕地所剩无几新中国初期开荒造田
面积超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使耕地逐年增加。
2
全国耕地面积扩展到1.12亿hm (该统计数1957年,
[3]
是我国耕地最多的一年)。据国土资源部、国家统
计局和全国普查办公室进行的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结果显示,至1996年10月31日我国的耕地面积为
[2]
。即1996年全国耕地比1949年的1.30亿km 2
的水平(一般来说,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产水
平还可能更高)[7],世界粮食出口量可以达到4亿I
左右[1]。目前世界上仍有7.77亿饥饿人口,世界上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粮食紧急状况[8]。据预测到2010年时,世界粮食进口量将达到3.16亿I ,
相比3.28亿I 的粮食出口量,只有0.12亿I 的粮食
盈余[6]。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以正常的价格我国目前只能进口3000万I 以下的粮食,今后可能达到5000万[I 5],进口过多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上粮价大涨。另外,由于进口运费太高,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不可能拿出大量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从外汇支付能力的角度看,未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以5
000万I 左右,
保持90%的自给水平为宜[1]
,如果再考虑到农业生产丰歉互补及粮食贸易的灵活性等因
素,粮食自给率仍可以下调5~10个百分点,一般来说达到85%或80%的自给率也是安全经济的。如果
我国像日本那样,将自给率降低到50%以下[4]
,就得
进口3.80亿I 粮食,这将占去世界粮食出口的绝大部分,必然会对世界粮食价格产生强烈冲击,使中国威胁论又会甚嚣尘上。
如果我国进口太多的粮食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市场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均集中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业生产资源十分优越,农业生产现代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国家。尽管未来阿根廷、越南、印度、泰国、东欧、独联体可能增加出口
或成为新的出口地区[1],但不大可能动摇美欧主宰粮
食市场的贸易格局。如果我国粮食进口长期依赖美欧市场,也无法建立起粮食进口多元化战略。
2耕地量减质降威胁粮食安全
上述分析都是建立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的,在保持现有耕地数量的基础上,保持未来粮食供应安全尚且如此艰巨,如果我国未来的耕地数量难以保
9788万hm 2净增3216万hm 2。后来虽然也在开荒
造田,但根本难抵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自1957后我国耕地增加相当缓慢。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耕地的数量增长都是有极限的。我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亿hm 2,
但可以用于食物生产的土地资源(耕地、园地、草地)共约4.64亿hm 2。这4.64亿hm 2土地中,生态极为脆弱的陡坡地和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滩、自然保护区等还占很多。据国土资源部调查研究(1998年),目前全国后备农用地资源共4078.06万hm 2,后备耕地资源806.92万hm 2,若全部开垦出来,按60%垦殖率估算,仅可得耕地484.15万hm 2,其余的80%多的后备农用地资源只适宜于
开发为林地、牧地或园地,不适宜开发为耕地
[3]
。这就是说,我国的耕地面积最大只能从1996年的1.30亿hm 2增加到1.35亿hm 2。这说明,受我国国土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耕地数量很难有较大的增加。2.1.2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我国耕地总面积不但不能再增加多少,将来还会因建设占用而不断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六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235万hm 2,
年均减少47万hm 2;“七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123万hm 2,年均减少25万hm 2。1986—1995年我国耕地减少684万hm 2,扣除开垦补充的耕地,净减少19万hm 2,这10年间统计
数字显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97万hm (据国家土2地管理局的抽样和典型调查,非农业建设实际占用耕地数一般是统计数的2.5倍左右
[9]
)。今后3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期,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民居住、工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建设用地,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据张凤荣测算,1997—2030年,
我国居住、建设(不含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将达534.27万hm 2,
平均每年16.02万hm [23]
。实际上,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即使实施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政策这几年,耕地面积也从1996年的1.30亿
平均每年减少hm 2减少到2001年底的1.27亿hm 2,
[2]
了75万hm 2。
而生态退耕将会减少耕地2313.67万hm 2,非农建设即使以较低的速度占用耕地,也将减少0.255亿
而如果以1.2%的正常速度占用耕地将会减少hm 2,
增减相抵至2030年时,最0.468亿hm 2。也就是说,
好的结果将是减少耕地0.438亿hm 2,但也可能出现届时我国耕地的数减少耕地达0.651亿hm 2的情况,
量将由1996年时的1.30亿hm 2减少到0.862亿或0.649亿hm 2。hm 2,2.2
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
2.2.1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我国山地丘陵面国际上的经验说明,人口密集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遭受耕地严重损失。工业化进程愈快,耕地损失也愈多。如日本1955—1994年耕地面
积减少52%,韩国1965—1994年耕地面积减少我国台湾省1962—1994年耕地面积减少42%。46%,
这些国家和地区1956年粮食耕地面积总计为790万年平hm ,1993年降为410万hm ,37年中减少48%,
均减少1.2%。我国人口密集,1986—1995年平均每2
2
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50万hm 2,10年间耕地共减少
了38.44%[10]
。根据日、韩和我国台湾省的情况,如果未来30年,我国耕地平均每年也减少1.2%(平均每年减少156万hm 2耕地),到2030年我国耕地将减少0.468亿hm 2,假设我国耕地减少控制得好,像1996年底至2001年底四年间平均每年减少75万
hm (即每年约减少2
0.6%)
那样,届时耕地减少额也将达0.255亿hm 2。但是如果将非农建设用地控制在这样的增速水平上,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就将受到制约。
2.1.3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49年的1.00亿hm 2扩展到目前的3.67亿hm 2,已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8.2%,而且每年仍在
以24万hm 2的速度扩展[11]。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
计,我国坡度在25 以上的耕地607万hm 2,15 ~25
的坡耕地1247万hm (不含修成梯田的耕地)2
,坡度大于15 的耕地合计达1854万hm 2,按水土保持科学要求,15 以上的坡耕地的耕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是不适宜作耕地的。日本规定15 以上的坡地不准作
为耕地,违者要受法律制裁[11]
。事实上,我国耕地水
土流失面积达4541万hm 2,占全国耕地普查面积的
34.36%,
与坡度在8 以上的耕地面积极为接近,这说明水土流失耕地主要是由坡度在8 以上的坡耕地组成。由于滥垦滥牧,已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政府于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下决心将25 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15 ~25 的坡耕地的退耕势在必行。如果再加上严重沙化的266.67万hm 2耕地,影响引洪的33万hm 2耕地和灾损的160
万hm 2的耕地(三项合计459.67万hm 2)退耕[11]
,生态
退耕将减少2313.67万hm 2耕地。
2.1.4耕地减少的总体额度很大综合以上情况,
到2030年我国后备耕地开垦能增加484.15万hm 2,
积大,平原仅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很大一部分土地位于山坡丘陵区、干旱半干旱区或低洼易涝区。全国基本无限制、质量相对较好、有灌溉措施的保收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9.9%。另外60%的耕地受到干旱、坡度、洪涝、盐碱等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质量相对较差,这些受障碍因素影响的耕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是:瘠薄耕地17.9%、缺水耕地17%、坡耕地11.1%、渍涝旱地4.7%,渍涝水田4.1%,盐碱耕地2.9%,风沙耕地2.2%,其它障碍因素耕地占7.9%。全国的8744.6万hm 2的中低产田主要是由
这些耕地组成的[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
地只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
量分,高产田占29.7%,中产田占3.03%,低产田占41%。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
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现有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
10%。水土流失、
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853.33万hm 2。
2.2.2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
下降有以下原因。
2.2.2. 1非农建设压占良田,
而开垦补偿的则是劣质地,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1)我国近几年各种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郊的良田和菜地,熟化程度高、产出率高。而新开发的耕地在数量上可达到占补平衡,但其质量和产出率却往往相差几倍,一般3hm 2新地才能抵得上1hm 2熟地。如水田在1991—1995年间减少6.67万hm 2,直接导致水稻减少411万I 。2)耕地减少集中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而南方耕地的产量相当于北方耕
地产量的1.6倍[12]。3)近年开垦后备耕地所补偿的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北纬40 ~50 之间的热量不够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同时又是降水量小、干燥度高的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三者之和占全国增产潜力的65%。其中,长江流域在进一步发展灌
溉面积220万hm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后,可以增产0.85亿I 粮食。淮河流域通过提高耕地生产潜力可以增产0.55亿~0.60亿I 粮食。东北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好,但目前由于水利工程落后,并没有全面发挥出其耕地的生产潜力。如果大力开发并科学配置各种粮食生产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使灌溉面积发展建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则粮食生到1583万hm 2,
产的潜力可以提高到1.13亿I 。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即使全国其它地区耕地和灌溉面积维持现状,“用”、“养”不当,引起耕地质量下降。2.2.2.2耕地
近年来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施用化肥量增加,施肥养分比例失调、高强度耕作等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目前的耕地地如江苏全省11年动态监测资料表明,
力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0.8~2.8个百分点,
[12]
有的地方甚至下降了8.9个百分点。2.2.2.3耕地退化加剧引起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以24万hm 2/a 的速度扩展。全国每年输入江河湖海的泥沙超过100亿I ,相当于1.6亿I 化肥,300万hm 2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全国
沙化土地仍在以34.96万hm 2/a 的速度扩展
[11]
。全国酸雨区已扩展到陆地面积的30%。全国有100万
hm 2耕地受盐渍化。固体废弃物堆压土地达0.367万hm 2,因水土及空气的污染,使我国100万hm 2的
农田遭受了污染破坏[14]
。2.2.2.4耕地财产权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经营耕地没有长期的、良好的赢利预期,导致掠夺式利用或随意撂荒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
3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途径:
提高耕地质量3.1
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难度太大,往往得不偿失
以上分析说明,至2030年,
我国耕地肯定会减少。如果控制得好,减少的额度小一些。而所谓通过占补平衡,确保目前的耕地总量在短期内不下降是可以实现的,但要使耕地总量30年都不下降是不现实的。不要说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不足以补充非农建设占用。即使后备耕地充足,其开发难度很大,往往得不偿失。因为,按目前开发0.07hm 2耕地平均需1500元计,则将4078.06万hm 2的后备农用地资源开发出来,将需9175.64亿元,除考虑财力问题外,由于这些后备耕地多处于水、热条件较差的北部和西部,其土地生产能力很低,而且开垦这些后备耕地极可能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灾难,结果还得进行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几十年开荒造田换来的沉痛教训,警示我们再也不能将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开发后备耕地上。3.2
大力提高耕地质量才是出路
根据陈敏建估算[15]
,在我国水土资源得到充分
利用的情况下,较为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大约能生产8.85亿I 粮食,
如果考虑南水北调这一有利因素,粮食可年产8.99亿I 。我国现在粮食生产在5亿I 左右,粮食增产潜力大约为3.9亿I 。增产潜力最大的
只是将现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全国粮食产量也能达到6.6亿I 。这一粮食产量已占我国2030年16.50亿人口、7.59亿I 粮食)需求的87%,符合前述的80%以上的自给率要求。
假如我国的耕地到2030年时真的减少到了
0.862亿hm 2,
若届时复种指数从现在的157%提高到170%[16]
,则播种面积可达1.47亿hm 2左右;按目
前的高产田所占比率30%计,
则高产量播种面积0.441亿hm 2。如果通过精准农业、
作物良种等高新技术使高产田产量增加10%,即从目前的9I /hm 2增加到9.9I /hm 2,则高产量播种面积可产粮4.37亿I 。对于70%约1.03亿hm 2的中低产田,通过增施肥
料、改良土壤等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其产量,如果能使其达到1996年时全国全部耕地的平均产
量水平4.37I /hm [217]
,则可产粮4.50亿I 。两者相加可产8.87亿I 粮食,可超过届时7.59亿I 的需求。即使1.03亿hm 2的中低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提高不了这么多,而只能提高到1980年时全部耕地2.81I /hm 2
的产量[17],也可产粮2.89亿I ,高中低产播种面积合计可产粮7.26亿I ,已占2030年7.59亿I 粮食需求的
96%。也是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
国家土地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粮食组织合作研究结果及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扩大投入提高产量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可达7.05亿[I 3],也可达93%的粮食自给率。3.3
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
提高耕地质量,要切实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加大农业科技进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
[18]
的总要求进行。具体地说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粮食种植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投入。
中国是世界上对耕地投入最少的国家之一,1990年,日本耕地投入2040元/hm 2,法国、前苏联投入300
(
元/hm 2,而中国目前只投入45~57元/hm 2。应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2)实施立体化农业,充分挖掘我国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加工及其巧妙结合,构筑多物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能利
[19]用,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生物潜力、耕地生产潜
提高有利于研究、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有利于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7)积极利用我国加入WTO 后的农业发展机
遇,面向世界市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我国
[21]的比较优势,利用WTO 的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力、空间潜力和时间潜力(延伸可种植时间和复种指数)的高产、高效生态集约农业生产系统,从而实现陆地农业向海陆空农业,即陆地的绿色农业、海洋和天空的蓝色农业和微生物工业型的白色农业相结合的“三色”立体网状结构的农业生产结构快速转变。
(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粮食生产的高新技术,探索和建立基因农业、精准农业和优质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科技进步花钱最少、收益最高。国内外研究表明,科技储备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可增加0.4~0.5个百分
[20]
点,经济作物可增长24%。
(4)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全国通过土地整理可补充耕地600万hm 2,通过整理复垦工矿废弃地可得耕
[11]地200万hm 2。土地整理复垦使田成方、树成行、
参考文献:
[1]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
(社科版),(6):[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74-80.
[2]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2)[Z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
2002.3-6,385-394. [3]张凤荣,等.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 ]中国农业. 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1-71,158-234.
[4]胡靖. 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 ]. 中国农村
观察,(4):200024-30.
[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J ]. 资源节约与综
合利用,(3):20003-5.
[6]冯海发. 世界糖产品供求平衡的未来走向[J ]. 世界农业,1997
(3):14-19.
[7]徐更生.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我国的对策[J ]. 世界经济,1998
(3):31-37.
[8]丁声俊.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N ]. 经济日报,2003-08-(6)01.
[9]李元. 生存发展[M ]中国大地出版社,. 北京:1997.1-19. [10]程厚思. 中国农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 ](10):. 发展研究,1999
23-28.
[11]王先进. 中国耕地供求状况及对策[J ]. 耕地保护通讯,2002
(16):2-11. [12]徐彬彬,李德成. 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J ]. 土壤,
(1):19998-12.
[13]封志明,李香莲. 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
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 ](3):.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1-5.
[14]黄昌勇. 土壤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2000.263-311. [15]陈敏建. 水土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潜力分析[N ]. 中国科学报,
1999-12-07.
[16]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J ].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
用,(2):20002-4.
[17]朱希刚. 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J ]. 农业经济问题,1999
(7):2-9.
[18]江泽民.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N ]. 北京晨报,2002-11-18.
[19]方时姣.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 ]. 农业经济导刊,
(3):20023-8.
[20]刘江.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做好农业和农
(11):村经济计划[J ]. 宏观经济研究,20013-11.
[21]柯炳生,何秀荣,田维明,等. WTO 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M ]. 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28.
灌溉渠系科学合理。土地整理不但可以通过开垦边角地、田梗、坟场、废弃村庄和工矿增加耕地,还可通过合理的改土培肥和灌溉提高耕地质量。
(5)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配套建设。我国以往
的经验说明增加灌溉面积会带动粮食产量的提升。应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江河湖海流域的灌溉面积。另外还得研究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节水抗旱品种,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和集水农业技术,提高北方降水利用率。
(6)积极完善农地制度,建立严格科学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制度,尽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扩大土地的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和种粮效益的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Cultivated Land ’s Ouantity and Ouality in China
33
,HU Xiao -ping 2,YU Zhen -guo 1,
(1. College of Southeast L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uersity ,Hangzhou 310029;2. Chinese Geology
3. Chinese Land and Resources Economy Research Academy ,Beijing 101149,China )Uniu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iyzes the demand of food in the next 30years ,the trend of non -agricuiturai utiiization of cuitivated iand ,actuaiity of cuitivated iand guaiity ,portent of productivity of cuitivated iand in China and the guantity of food export in worid market. It suggests that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cuitivated iand can ’t be prevented in future ,the food security can ’t oniy depend on maintain the existing guantity of cuiti-vated iand or import of food. So the right wa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the next 30years is improving the guaiity and productivity of cuitivated iand.
Key words :cuitivated iand guantity ;cuitivated iand guaiity ;food import ;productivity of cuitivated iand ;food security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余振国, 胡小平
余振国(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 胡小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2003,19(3)94次
参考文献(21条)
1. 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 1999(06)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2) 20023. 张凤荣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2000
4. 胡靖 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 2000(04)5.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 2000(03)6. 冯海发 世界糖产品供求平衡的未来走向 1997(03)7. 徐更生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我国的对策 1998(03)8. 丁声俊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20039. 李元 生存发展 1997
10. 程厚思 中国农业发展:困境与出路 1999(10)11. 王先进 中国耕地供求状况及对策 2002(16)
12. 徐彬彬;李德成 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1999(01)
13. 封志明;李香莲 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期刊论文]-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03)
14. 黄昌勇;李保国;潘根兴 土壤学 2000
15. 陈敏建 水土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潜力分析 199916. 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农业与发展 2000(02)
17. 朱希刚 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1999(07)18. 江泽民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219. 方时姣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2002(03)
20. 刘江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扎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计划[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 2001(11)21. 柯炳生;何秀荣;田维明 WTO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 2002
引证文献(94条)
1. 姚鑫. 杨桂山. 万荣荣 昆山市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4)2. 郝瑞彬. 李文荣 基于耕地压力分析的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策略[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0(11)
3. 卞鸿雁. 任志远 陇东南地区粮食安全与空间格局分析——以天水市为例[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3)
4. 杨忍. 任志远 贵州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2)
5. 赵连武. 谢永生. 王继军. 刘涛. 何毅峰 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2009(4)
6. 杨忍. 任志远 贵州省粮食安全时空格局与预测[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8(4)
7. 李玉平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陕西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7(4)
8. 李玉平. 蔡运龙 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
9. 陈百明. 周小萍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5(2)
10. 李婷. 张世熔. 林海川. 王冀 彭州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3)11. 李晶. 任志远. 周自翔 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5(4)12. 徐志宇. 宋振伟.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3(1)
13. 杨永芳. 牛璞. 朱连奇 相邻县域粮食生产状况与耕地压力指数对比分析——以鄢陵、尉氏两县为例[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
14. 陈印军. 王晋臣. 肖碧林. 方琳娜. 杨瑞珍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2)15. 高小琛. 石培基. 潘竟虎. 吕立刚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和GM(1,1)模型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1(4)
16. 张扬. 张德强 对我国粮食总量供给安全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9(10)
17. 雷诚. 张永福 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关系研究——以策勒县为例[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09(5)18. 李玉平 河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3)
19. 杜娟. 郑新奇 基于Lindo模型的济南市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0. 邢素丽. 刘孟朝. 彭青伟. 秦丽 我国小麦供需平衡监测体系组建与应用[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1)21. 周小莉 基于能值分析的安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2. 童彦. 潘玉君. 朱海燕 农业干旱灾害影响粮食产能安全的机理分析——以云南省为例[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2011(2)
23. 李伯霞. 王贝 提高耕地质量以确保四川省粮食安全的思考与建议[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24. 冯雪力. 吴世新. 陈红. 张良侠 新疆非耕地系数相似性类型区划分[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0(3)
25. 杨茂. 赵予新 我国粮食综合产能提高过程中的资源替代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2)
26. 夏显力. 甘奇慧. 党夏宁. 赵凯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技术措施和保障机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5)
27. 郭毅. 赵景波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5)28. 赵广芬. 冯继康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期刊论文]-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29. 赵建宁. 左腾云. 胡元盛 土壤肥料与我国粮食安全[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 2009(1)30. 张银岭. 张俊飚 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分析[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08(8)
33. 张士功. 邱建军. 唐华俊 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6(2)34. 龚子同. 陈鸿昭. 张甘霖. 赵玉国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5(5)35. 阳文成 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与利用决策研究——以长沙县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6. 王洪波 系统化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7. 徐志宇. 宋振伟. 陈武梅. 邓艾兴. 陈阜. 张卫建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5)
38. 朱铁辉. 麻吉亮. 钱小平 中国农田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例[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研究2012(6)
39. 成定平 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改善功能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1(5)
40. 郭晴睛. 刘金萍. 李建国 烟台市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2)41. 匡远配. 康红 中国农垦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期刊论文]-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9(6)
42. 孙君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科学发展——从第3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谈起[期刊论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4)
43. 袁顺全. 刘殿成. 赵烨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1)44. 邢素丽. 刘孟朝. 彭青伟 我国小麦资源与综合生产能力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2)45. 张士功. 王建湘 从粮食安全角度审视加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5)46. 张学浪. 李俊奎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国家粮食安全[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6)47. 郑鹏. 徐家鹏 基于价格扰动与市场风险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8(22)48. 余振国. 王秀珍 倡导节约资源的先进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4)
49. Bai Wei. Hao Jinmin. Zhang Qiuping Study on the Programming Standard for Ecological Rescue in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 2006(4)50. 重庆市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
51. 何蓓蓓. 何兵 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2)
52. 杨茂. 赵予新 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的资源替代计量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3. 马莉 宝鸡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10(6)
54. 陈园园. 张文学. 苏海宽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以山东省为例[期刊论文]-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14)55. 李玉平. 蔡运龙 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8(6)
56. 姚慧敏. 张锡金. 朱振林. 隋学艳 济南市粮食安全与耕地数量变化的相关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农业科学 2008(1)57. 姚慧敏. 张凤荣. 张锡金. 朱振林. 隋学艳 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7(8)
58. 张莉. 张安邦. 李晓明 新乡市粮食安全生产因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 2007(3)59. 程静. 舒媛洁 抓质量促提升实现粮食质检工作跨越式发展[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31)60. 陈秀端. 任志远 区域粮食安全的动态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6(3)
63. 马莉. 赵景波. 张掌权. 李美娟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4)64. 李竹. 王龙昌 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
65. 孟庆香. 刘国彬. 常庆瑞. 杨勤科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粮食供需测算[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1)66. 赵翠薇. 濮励杰 贵州省50年来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
67. 陕北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
68. 马文杰. 冯中朝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流失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5)
69. 方斌. 吴次芳. 吕军 耕地质量多功能技术评价指标研究--以平湖市为例[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6(1)70. 田野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4(3)
71. 荣慧芳. 胡文海. 陈怀录 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期刊论文]-池州学院学报 2010(6)72. 曾科军. 陈逸. 高中贵. 彭补拙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
73. 成定平 农地利用结构的配置研究[期刊论文]-安康学院学报 2009(6)
74. 陈印军. 肖碧林. 方琳娜. 马宏岭. 杨瑞珍. 易小燕. 李倩倩 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2011(17)
75. 唐秀美. 潘瑜春. 秦元伟. 任艳敏 滨海集约农区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以山东省广饶县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13(2)
76. 华红莲. 童彦. 朱妙园 粮食安全研究进展与模式创新[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8(14)
77. 史清华. 卓建伟 农户粮作经营及家庭粮食安全行为研究--以江浙沪3省市26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例[期刊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 2004(5)
78. 孟繁盈. 许月卿 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展及展望[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8(2)79. 乐建明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0. 姚鑫. 杨桂山. 万荣荣 谱系聚类法在小区域粮食安全预测中的应用——以昆山市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11(2)
81. 李爱新. 田克明 金融危机形势下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性及对策[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 2010(2)82. 李沫 基于GIS与RS的叶尔羌河流域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83. YU Bohua. LU Chang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Food Security in China[期刊论文]-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2006(4)
84. 徐锡广 开放市场下的贵州粮食安全问题[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5. 沈仁芳. 陈美军. 孔祥斌. 李永涛. 同延安. 汪景宽. 李涛. 鲁明星 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12(6)
86. 陆建康 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87. 罗孝玲 基于粮食价格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88. 郧文聚 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89. 杨云 种植业要素投入及其配置效率:基于固定观察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90. 吴上进 论耕地资源的行政法保护[学位论文]硕士 2005
91. 杨晓艳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92. 刘永学 面向对象的桐庐县标准农田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93. 何国松 多尺度丘陵山区耕地演变机理及预警系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94. 张士功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lxygtyj200303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