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初中历史课课外活动的探索

改革初中历史课课外活动的探索

张熙峰

几年来,我们与抚松县三中和白山市二十一中在开展“优化初中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课外活动,努力探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境况

早在l990年,我们就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从中发现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历史课是“小科、副科”,只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忽视历史课外活动,等等。有鉴于此,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必须尽快把初中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历史学科的“双优”实验,大力探索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以培养和造就一批迎接2l 世纪挑战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二、主要做法

1.紧扣中学历史教材,切实发挥德育功能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教材的德育因素。比如,初一学生学习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后,教师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中,选取了“龙的传人一一北京人”、“华夏之祖——黄帝”、“治国有方的姜尚”、“龙的传人故事竞赛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初步了解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激发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二年级在学完中国现代史后,教师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人民英雄刘志丹”、“从容就义的方志敏”等26位中华英烈的事迹,各班分别出一期壁报,不少班级还举办了“中华英烈演讲会”。

2.充分利用当地资料,编写宣讲乡土教材

教学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本信息条件。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内容。为此,我们与地理、生物学科共同编写出版了乡土教材《抚松》。为了编好这部教

材,我们组织人力,深入县档案馆、方志办等部门,搜集、整理了大量反映当地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始资料,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我们遵照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在历史部分根据厚今薄古的精神,撰写了抚松的沿革等13个题目,把抚松的历史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乡土教材的教学主要是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一共安排l0学时。正因为乡土教材所讲的是乡土的历史,感染力强,学生感到亲切,所以,利用乡土教材是一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3.针对初中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除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正面灌输思想教育外,搞好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则是主攻方向。针对初中历史教育方式单一死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以及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和活泼求新的特点,我们对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有:

(1)历史专题报告会。我们紧密配合形势教育,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历史课堂教学等,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尽可能在年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举办图片展览。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举办了“勿忘九一八——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实”图片展和“鉴古知今,学史明志(1840—1949)”图片展。先后组织千余名学生参观。这种大型图片展览,图文并茂,解说简明、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2)播放录像片。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陆续播放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驱者之歌》、《屠城血证》等十几部历史文献片和电影,学生观看人数达千人以上。近年来,随着中学历史教材的不断完善,文化史的内容显著增加。这不仅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选播了10分钟“云冈石窟”的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仿佛使学生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之中。这次活动,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美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受到学生的喜爱。

(3)历史故事会或演讲会。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这项自我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即使对其他观看的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要比教师讲授亲切,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4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从1990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鸦片战争150周年”、“香港百年回归”等重大节日,大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抚松三中“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包括:(1)召开全校“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大会,由东北师大教师作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的专题报告。然后,由4名学生代表登台演讲,痛斥日寇侵华的累累罪行——日本731细菌部队灭绝人寰的细菌实验、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辽源万人坑等。(2)举办“勿忘九一八——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实”图片展。这些图片真实地、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生动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英勇斗争。

(3)各班召开了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主题班会。(4)组织师生观看有关影片。(5)以“莫忘国耻,爱我中华”为题进行命题作文。

三、初见成效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学习历史应是兴趣盎然的事情。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严重程式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呈下降趋势。据《中国图书商报》与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最不满意的是“讲大道理太多,缺乏趣味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意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初中历史教学当然应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近些年来,两所中学的历史教师按照“激情引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心理导行”的指导思想,全面地落实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过去学习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如墨子“非攻”的思想等,因教材缺乏生动的史实,学生感到枯燥、生硬、难懂,不愿学习。而在故事会上,学生在讲述的历史人物中补充墨子的“止楚攻宋”、“扁鹊见齐桓侯”、“马陵之战”孙庞斗智的具体事例,就使这些人物变得栩栩如生了。又如,老师在讲授乡土教材时,不少学生都反映“历史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离我们很近”。总之,通过历史课外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课后争相购买和阅读历史书籍的可喜现象。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的历史课外活动实践证明,它有助于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东方巨龙重振雄风。有些学生还在日记中发出了心灵的呼喊:莫忘国耻,警钟应时时响起;爱我中华,更是我们心中的最强音。通过教育活动,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经过中国人民用血和泪的代价得出的真理。从近代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中,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3.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途径,应以自我研习、自我修养、函授进修为主,辅以参加“双优”课题实验。几年来,两校历史教师通过“双优”课题实验,整体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抚松三中历史教师为例,在历次各级教学竞赛中榜上有名,其中一名教师还被评为白山市级教学能手。

4.有利于充实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 中指出了初中德育基本内容的7个方面。它包括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这7个方面只是一些条目,并未列出具体内容。而在《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 和《中学生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 中,则明确提出了加强“两史一情”教育总的目的要求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育要点,这是对现行中学大纲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加强和补充,是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我们通过历史课外活动,开展“两史一情”的一系列教育内容就是对中学德育大纲的充实,也是落实大纲的实际行动。

四、几点体会

1.把历史课外活动纳入学校德育整体计划

中学德育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专门传授思想教育的政治课,又有寓德育于学科学习的教学,还有班团队会等活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两所中学一直把历史课外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统筹安排,具体部署。还要求校团委、少先队、政教处、教务处、学科组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在历史课外活动中,

还注意与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及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德育、智能相互促进的目的。

2.精心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认真策划历史课外活动的全部过程,精心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首先,主题要鲜明。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确定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是组织好活动的重要前提。历史课外活动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4个方面:要紧密配合党和国家当前的形势、任务、方针和政策;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根据学校、年级布置的中心工作;要从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其次,准备要充分。它包括围绕主题恰当地选择内容,精心地设计形式,适时地做好检查。这是组织好活动的关键。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只是确定了教育的中心,要真正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还必须将主题变为各项具体内容。那么,如何围绕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呢? 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扣主题,教材要真实、典型。二是少而精,切忌多而杂,大而空。三是要生动形象,不能干瘪无趣。四是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五是要编排程序,即要根据材料的时间先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好内容的编排工作,使其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感召力。如“近代中华英烈演讲会”就较好体现了上述要求。这次活动选择了李大钊等几位烈士作为代表,每个人物着重突出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以及慷慨就义的悲壮场面,切实做到以事感人,以情感人。

再次,形式要新颖。这是能否有效地突出主题,表现内容的重要方面,也是直接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一般是指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活动的形式及编排,人员的调配、会场的布置、气氛和节奏等。一般讲,初中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以一节课为宜,活动动静结合,也可穿插些小节目。如“龙的传人竞赛会”就是设计比较成功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形象,就在会场的幕布中央贴上“龙的传人故事竞赛会”9个醒目的大字,下面是一条金光灿灿的腾飞巨龙,在巨龙的下方悬挂着与故事会相配套的几位古代杰出人物的彩色画像。这一精心设计的画面,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为龙的传人,怎能不为中华而自豪,怎能不为祖国而效劳,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就在这种情景中萌发、深入。

第四,会前要检查。即要做好每次活动前的检查工作,修改不合适的地方,把整个活动安排得

妥当,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

3.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壁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

历史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能使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并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步履维艰: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有时甚至干脆放弃。诸如此类现象,不但未能发挥出历史课外活动的优势,而且还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反题正做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开展难的首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在历史学科课时少、中考和高考压力大的情况下,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务正业”、“多此一举”,特别是一些家长,公开反对学校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对此,我们把活动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突破口,让事实说话。如我们组织学生到丝路古城黑水城遗址开展了采集陶片的考古活动。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把所采集到的陶片先按器表纹饰进行分类,分出印纹、划纹、窝点纹、附加纹等;彩陶纹饰又分出三角网纹、菱形网纹、平行线纹等;根据器型,再分为罐、盆、杯、瓮、勺等。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分选并填写报告单。最后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使得学生兴致盎然,课内课外议论的话题都和考古、历

史有关。组织学生对周边古建筑、古遗迹、已发掘的古墓葬进行考察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一系列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史地活动的开展,也使家长逐渐由反对变为支持,教师组织活动也由“牵着走”变为“引着走”。最终,历史课外活动被大家认为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难题善做

历史课外活动中,经费和安全问题属于敏感话题,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因经费的制约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往往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课外活动最大的障碍。在经费问题上,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因陋就简、资源共享、友好合作”。如在当地文物局的指导下,我们廉价地从古玩商店购买了一些文物复制品,并在历史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历史教室。这样,既解决了经费紧张的问题,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大方便了师生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由于一个区域内各学校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设施会有所不同,我们则和友好学校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这也成为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历史课外活动,我们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并通过“全员参与,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原则予以处理。

三、旧题新做

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活动形式有阅读历史课外读物、观看历史影片、编辑历史墙报、举办历史报告会、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形式容易操作,且参与面广,很受师生欢迎,在历史课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一些活动形式则可重新进行调整。如历史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除向学生推荐一些书报期刊外,可指导学生适时地在网上进行阅读;历史影片的观看,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家中进行,如收看《百家讲坛》《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历史墙报的编辑,可指导学生编辑历史电

脑报;历史报告会、历史主题会的举办,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学生资源,以使活动丰富多彩,更具实效。

四、小题大做

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一些大的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历史专题展览、进行考古活动、历史调查等,已为众多的师生所接受。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看似很小的内容,其虽然没有设计课外活动,但进行课外活动的必要性很大。如在学习“西周的分封”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编写家谱的评比活动。又如,在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开展造纸、制作竹木简等活动,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在班内进行比赛,并对做得好的个人或小组给予奖励,最后,要求全班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从中再评出最优秀的小论文。这样,不但把一个在整个教材中看起来很“小”的话题变成了一个全员参与的“大”活动,而且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历史课外活动大有可为

上海市管弄中学姜光有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正在加速,包含思想素质教育内在因素的历史学科受到青睐。历史课堂教学 需要加强,课外活动同样需要强化。笔者长期热衷于历史课外活动并取得明显效果,其做法主要是:

一、建立兴趣小组

历史课外兴趣小组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但是为了缩小多年以来应

试教育对历史学科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建组以前笔者主动和班主任就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对历史成绩优良的部分同学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坚持 参加小组活动,且能发挥骨干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到有趣则来,无味则去,兴趣小组自然要有趣味。为了保持组员稳定,达 到活动预期目标,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效果良好。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听老师讲解,讲故 事比赛,看历史资料,出历史园地,听戏剧录音,看幻灯投影,看录象放映,搞外出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活 动秩序井然。

在现有情况下,老师讲解是主要形式,讲课前应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从长期积累的资料中,事先确定讲课 内容。讲课力求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四性兼备,讲课内容配合历史教学进度,考虑报刊影视内容 ,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例如正课上原始社会时,第二课堂参阅《帝鉴图说》选讲尧、舜、禹的故事。明朝托孤 老臣张居正、吕调阳为小皇帝朱翊均编写的帝王教材《帝鉴图说》中既有“善可以为法”的故事,又有“恶可 以为戒”的故事。内容深刻,可读性强,每一个有趣的故事,配一幅生动的插图,图画古色古香,学生喜闻乐 见。正课上春秋战国时,第二课堂选讲《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珍闻录》中孔子、孟子、屈原的故事。又如电视连 续剧《三国演义》放映时,讲述三国名人轶事。身处移民城市的上海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学生存有地域偏 见,我有的放矢地介绍地区名人,如:汉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是江苏沛县人,献身虎门的抗英名将关天培是 江苏淮安人,祖籍泰州、生于北京的梅兰芳是京剧大师,祖籍绍兴、生于淮安的周恩来是开国总理等等,教育

学生加强联系,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增强团结。当发现有人歧视丧父亡母的学生时,则介绍幼年丧父的东汉 科学巨人张衡,父丧母亡的三国“神医”华陀,父母双亡的一代贤相诸葛亮,父亲早逝的千古“书圣”王羲之 ,幼失怙恃的唐代“画圣”吴道子,幼年亡母的“诗中之圣”杜甫等人,从而使来自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 生统一认识:丧父亡母而自强不息的孩子可以逆境成才,甚至脱颖而出,成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名人。参加 历史兴趣小组的女生较多,就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女性名人,如女皇武则天、女诗人李清照、女纺织家黄道婆、 “鉴湖女侠”秋瑾、“国之瑰宝”宋庆龄等,她们喜上眉梢。初中学生爱听历史故事,如果投其所好,他们乐 而忘返,课外活动常常延长时间,而听完课后,他们会提出一些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得到满意答复,才含笑而 去,有的还要翻阅老师带来的历史资料,兴尽而归。

二、组建考察小队

热爱祖国的不能仅仅是少数参加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而应该是每个学生,学生虽不能象沈括、李时珍和 徐霞客那样进行科学旅行,也不能像法显、玄奘和鉴真那样西行或东渡;既不能象张骞那样开辟“丝绸之路” ,也不能象郑和那样开出“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建国之才、效国之 行,我让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结合而组成“我爱故乡”、“热爱祖国”、“万里长城” 、“首都北京”、“十朝古都”、“丝绸之路”、“名人陵墓”、“名胜古迹”等热爱祖国考察队,在图书管 理员支持下,尽情遨游书海,集体借阅图书,广泛查阅资料,收集书面材料,写出考察文章,“一二·九”纪

念日组织学生交流,评出先进小队。通过组织这一活动,提高学生读写兴趣,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更加热爱文 明古国,为振兴中华学习,立志为人民服务。

三、组织外出活动

初中学生虽不可能象宋朝学者刘彝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上海既是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名城,近代以来又多光荣革命传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班主任配合下组织全班学生外出活动,或者 组织历史小组外出活动,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参观地处中心地带、馆内珍宝荟萃的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代雕刻等几个专题陈列 馆使中华文明6000年灿烂辉煌在这里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又如参观位于虹桥、展品丰富的上海历史博物馆 ;集中虹口、堪称一绝的家庭收藏馆。

不知其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出版家、教育家,曾工作、生活在上海,我们因而可能参观名人留 下的幢幢建筑:香山路7 号孙中山故居,皋兰路1号张学良旧居,山阴路132弄鲁迅故居, 重庆南路205弄万宜 坊54号邹韬奋故居,华山路303弄26号蔡元培故居; 参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思南路73号周公馆等 。

不少名人永远安息在上海,学生因而也能瞻仰名人墓地:志丹公园徐光启墓,宝山临江公园陈化成墓,闸 北公园宋教仁墓,虹口公园鲁迅墓,虹桥路宋庆龄陵园,龙华烈士陵园,等等。

千姿百态的古塔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江山,学生足不出沪而能在旅游中看到独特新颖的座座宝塔和其他建筑 ,如北宋初建仿木结构的南翔寺

砖塔,北宋所建玲珑多姿的松江方塔,近在塔旁画面生动的明刻照壁,南宋始 建规模较大的嘉定孔庙。由近及远,还组织学生走出上海到昆山古镇周庄,参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看到民 风淳朴的江南古镇,领略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情。

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鸦片战争》、《血战台儿庄》、《重庆谈判》、《大转折》等影片,也可培养学生爱 国思想、革命情操。

四、出版历史园地

按照教学进程,配合纪念活动,结合素质教育,及时布置《历史之窗》。

依据社会发展过程,先后展览古今中外历史图片。这一部分历史图片,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学 挂图缩样》,图片紧扣教材,布置方便快捷。这些图片在课堂上虽曾使用,但重新布置在橱窗之中,可使学生 仔细琢磨,温故知新。

《历史之窗》还陈列过不少图书、画册。如: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上海博物馆藏宝录》,工具书《世界 之最》、《中华第一词典》、《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中国历代帝王录》、《中国将相辞典》、《中国宫廷 知识词典》、《中国名胜典故》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名人传略、历史名著等等, 增强学生求知欲望,颇受欢迎。

另外,《历史之窗》还展出过邮票、钱币、毛主席像章、旅游纪念品,鼓励学生业余收藏,友好交流各自 藏品。

遇有重大纪念活动,《历史之窗》出版专刊。如毛泽东诞辰100 周

年,刊出毛泽东生前工作、生活照片和 《毛主席纪念堂》照片。中共诞生70周年,展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照片。

《历史之窗》以史育人,以史明理,内容充实,设计精美,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开阔了师生眼界,宣传了 历史知识,弘扬了祖国文化。 《历史之窗》出版频繁,兴趣小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尽所能,完成一份工作,有的还能独当一面。这样 既可减轻老师负担,更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五、开设历史讲座

在全国和在上海有重大庆祝活动或纪念活动时,在领导支持下,向全校师生开设历史讲座,以求普及历史 知识。

例如1991年在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时开设历史讲座, 讲述上海这座世界名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培养 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改革开放中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而尽心尽力。配合讲座,《上海旧 影》随之推出,回眸历史,让大家看到清朝末期的上海外滩、信号台、国际饭店、跑马场、静安古寺、火车站 、清末民初的上海街景、大世界……以后又推出了《今日上海》,让大家看到摄影镜头下的南浦大桥、杨浦大 桥、人民广场、“一大”会址、少年宫、博物馆……通过新旧对比,更爱社会主义。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专题讲述香港历史来龙去脉,发动各班学生,出版《香港小报》,择优陈列在《历 史之窗》中,从而形成欢庆高潮。

其他如建党、建军、建国等节日,在不同范围里开设讲座,培养学生

热爱共产党、拥护解放军、建设共和 国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素质,还培养了能力。

改革初中历史课课外活动的探索

张熙峰

几年来,我们与抚松县三中和白山市二十一中在开展“优化初中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课外活动,努力探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境况

早在l990年,我们就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从中发现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历史课是“小科、副科”,只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忽视历史课外活动,等等。有鉴于此,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必须尽快把初中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历史学科的“双优”实验,大力探索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以培养和造就一批迎接2l 世纪挑战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二、主要做法

1.紧扣中学历史教材,切实发挥德育功能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教材的德育因素。比如,初一学生学习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后,教师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中,选取了“龙的传人一一北京人”、“华夏之祖——黄帝”、“治国有方的姜尚”、“龙的传人故事竞赛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初步了解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激发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二年级在学完中国现代史后,教师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人民英雄刘志丹”、“从容就义的方志敏”等26位中华英烈的事迹,各班分别出一期壁报,不少班级还举办了“中华英烈演讲会”。

2.充分利用当地资料,编写宣讲乡土教材

教学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本信息条件。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内容。为此,我们与地理、生物学科共同编写出版了乡土教材《抚松》。为了编好这部教

材,我们组织人力,深入县档案馆、方志办等部门,搜集、整理了大量反映当地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始资料,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我们遵照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在历史部分根据厚今薄古的精神,撰写了抚松的沿革等13个题目,把抚松的历史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乡土教材的教学主要是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一共安排l0学时。正因为乡土教材所讲的是乡土的历史,感染力强,学生感到亲切,所以,利用乡土教材是一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3.针对初中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除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正面灌输思想教育外,搞好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则是主攻方向。针对初中历史教育方式单一死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以及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和活泼求新的特点,我们对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有:

(1)历史专题报告会。我们紧密配合形势教育,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历史课堂教学等,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尽可能在年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举办图片展览。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举办了“勿忘九一八——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实”图片展和“鉴古知今,学史明志(1840—1949)”图片展。先后组织千余名学生参观。这种大型图片展览,图文并茂,解说简明、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2)播放录像片。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陆续播放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驱者之歌》、《屠城血证》等十几部历史文献片和电影,学生观看人数达千人以上。近年来,随着中学历史教材的不断完善,文化史的内容显著增加。这不仅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选播了10分钟“云冈石窟”的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仿佛使学生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之中。这次活动,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美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受到学生的喜爱。

(3)历史故事会或演讲会。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这项自我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即使对其他观看的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要比教师讲授亲切,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4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从1990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鸦片战争150周年”、“香港百年回归”等重大节日,大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抚松三中“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包括:(1)召开全校“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大会,由东北师大教师作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的专题报告。然后,由4名学生代表登台演讲,痛斥日寇侵华的累累罪行——日本731细菌部队灭绝人寰的细菌实验、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辽源万人坑等。(2)举办“勿忘九一八——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实”图片展。这些图片真实地、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生动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英勇斗争。

(3)各班召开了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主题班会。(4)组织师生观看有关影片。(5)以“莫忘国耻,爱我中华”为题进行命题作文。

三、初见成效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学习历史应是兴趣盎然的事情。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严重程式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呈下降趋势。据《中国图书商报》与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最不满意的是“讲大道理太多,缺乏趣味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意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初中历史教学当然应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近些年来,两所中学的历史教师按照“激情引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心理导行”的指导思想,全面地落实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过去学习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如墨子“非攻”的思想等,因教材缺乏生动的史实,学生感到枯燥、生硬、难懂,不愿学习。而在故事会上,学生在讲述的历史人物中补充墨子的“止楚攻宋”、“扁鹊见齐桓侯”、“马陵之战”孙庞斗智的具体事例,就使这些人物变得栩栩如生了。又如,老师在讲授乡土教材时,不少学生都反映“历史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离我们很近”。总之,通过历史课外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课后争相购买和阅读历史书籍的可喜现象。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的历史课外活动实践证明,它有助于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东方巨龙重振雄风。有些学生还在日记中发出了心灵的呼喊:莫忘国耻,警钟应时时响起;爱我中华,更是我们心中的最强音。通过教育活动,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经过中国人民用血和泪的代价得出的真理。从近代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中,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3.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途径,应以自我研习、自我修养、函授进修为主,辅以参加“双优”课题实验。几年来,两校历史教师通过“双优”课题实验,整体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抚松三中历史教师为例,在历次各级教学竞赛中榜上有名,其中一名教师还被评为白山市级教学能手。

4.有利于充实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 中指出了初中德育基本内容的7个方面。它包括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这7个方面只是一些条目,并未列出具体内容。而在《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 和《中学生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 中,则明确提出了加强“两史一情”教育总的目的要求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育要点,这是对现行中学大纲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加强和补充,是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我们通过历史课外活动,开展“两史一情”的一系列教育内容就是对中学德育大纲的充实,也是落实大纲的实际行动。

四、几点体会

1.把历史课外活动纳入学校德育整体计划

中学德育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专门传授思想教育的政治课,又有寓德育于学科学习的教学,还有班团队会等活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两所中学一直把历史课外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统筹安排,具体部署。还要求校团委、少先队、政教处、教务处、学科组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在历史课外活动中,

还注意与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及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德育、智能相互促进的目的。

2.精心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认真策划历史课外活动的全部过程,精心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首先,主题要鲜明。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确定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是组织好活动的重要前提。历史课外活动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4个方面:要紧密配合党和国家当前的形势、任务、方针和政策;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根据学校、年级布置的中心工作;要从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其次,准备要充分。它包括围绕主题恰当地选择内容,精心地设计形式,适时地做好检查。这是组织好活动的关键。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只是确定了教育的中心,要真正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还必须将主题变为各项具体内容。那么,如何围绕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呢? 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扣主题,教材要真实、典型。二是少而精,切忌多而杂,大而空。三是要生动形象,不能干瘪无趣。四是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五是要编排程序,即要根据材料的时间先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好内容的编排工作,使其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感召力。如“近代中华英烈演讲会”就较好体现了上述要求。这次活动选择了李大钊等几位烈士作为代表,每个人物着重突出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以及慷慨就义的悲壮场面,切实做到以事感人,以情感人。

再次,形式要新颖。这是能否有效地突出主题,表现内容的重要方面,也是直接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一般是指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活动的形式及编排,人员的调配、会场的布置、气氛和节奏等。一般讲,初中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以一节课为宜,活动动静结合,也可穿插些小节目。如“龙的传人竞赛会”就是设计比较成功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形象,就在会场的幕布中央贴上“龙的传人故事竞赛会”9个醒目的大字,下面是一条金光灿灿的腾飞巨龙,在巨龙的下方悬挂着与故事会相配套的几位古代杰出人物的彩色画像。这一精心设计的画面,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为龙的传人,怎能不为中华而自豪,怎能不为祖国而效劳,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就在这种情景中萌发、深入。

第四,会前要检查。即要做好每次活动前的检查工作,修改不合适的地方,把整个活动安排得

妥当,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

3.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壁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

历史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能使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并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步履维艰: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有时甚至干脆放弃。诸如此类现象,不但未能发挥出历史课外活动的优势,而且还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反题正做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开展难的首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在历史学科课时少、中考和高考压力大的情况下,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务正业”、“多此一举”,特别是一些家长,公开反对学校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对此,我们把活动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突破口,让事实说话。如我们组织学生到丝路古城黑水城遗址开展了采集陶片的考古活动。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把所采集到的陶片先按器表纹饰进行分类,分出印纹、划纹、窝点纹、附加纹等;彩陶纹饰又分出三角网纹、菱形网纹、平行线纹等;根据器型,再分为罐、盆、杯、瓮、勺等。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分选并填写报告单。最后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使得学生兴致盎然,课内课外议论的话题都和考古、历

史有关。组织学生对周边古建筑、古遗迹、已发掘的古墓葬进行考察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一系列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史地活动的开展,也使家长逐渐由反对变为支持,教师组织活动也由“牵着走”变为“引着走”。最终,历史课外活动被大家认为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难题善做

历史课外活动中,经费和安全问题属于敏感话题,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因经费的制约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往往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课外活动最大的障碍。在经费问题上,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因陋就简、资源共享、友好合作”。如在当地文物局的指导下,我们廉价地从古玩商店购买了一些文物复制品,并在历史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历史教室。这样,既解决了经费紧张的问题,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大方便了师生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由于一个区域内各学校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设施会有所不同,我们则和友好学校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这也成为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历史课外活动,我们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并通过“全员参与,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原则予以处理。

三、旧题新做

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活动形式有阅读历史课外读物、观看历史影片、编辑历史墙报、举办历史报告会、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形式容易操作,且参与面广,很受师生欢迎,在历史课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一些活动形式则可重新进行调整。如历史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除向学生推荐一些书报期刊外,可指导学生适时地在网上进行阅读;历史影片的观看,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家中进行,如收看《百家讲坛》《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历史墙报的编辑,可指导学生编辑历史电

脑报;历史报告会、历史主题会的举办,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学生资源,以使活动丰富多彩,更具实效。

四、小题大做

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一些大的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历史专题展览、进行考古活动、历史调查等,已为众多的师生所接受。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看似很小的内容,其虽然没有设计课外活动,但进行课外活动的必要性很大。如在学习“西周的分封”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编写家谱的评比活动。又如,在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开展造纸、制作竹木简等活动,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在班内进行比赛,并对做得好的个人或小组给予奖励,最后,要求全班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从中再评出最优秀的小论文。这样,不但把一个在整个教材中看起来很“小”的话题变成了一个全员参与的“大”活动,而且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历史课外活动大有可为

上海市管弄中学姜光有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正在加速,包含思想素质教育内在因素的历史学科受到青睐。历史课堂教学 需要加强,课外活动同样需要强化。笔者长期热衷于历史课外活动并取得明显效果,其做法主要是:

一、建立兴趣小组

历史课外兴趣小组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但是为了缩小多年以来应

试教育对历史学科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建组以前笔者主动和班主任就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对历史成绩优良的部分同学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坚持 参加小组活动,且能发挥骨干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到有趣则来,无味则去,兴趣小组自然要有趣味。为了保持组员稳定,达 到活动预期目标,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效果良好。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听老师讲解,讲故 事比赛,看历史资料,出历史园地,听戏剧录音,看幻灯投影,看录象放映,搞外出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活 动秩序井然。

在现有情况下,老师讲解是主要形式,讲课前应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从长期积累的资料中,事先确定讲课 内容。讲课力求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四性兼备,讲课内容配合历史教学进度,考虑报刊影视内容 ,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例如正课上原始社会时,第二课堂参阅《帝鉴图说》选讲尧、舜、禹的故事。明朝托孤 老臣张居正、吕调阳为小皇帝朱翊均编写的帝王教材《帝鉴图说》中既有“善可以为法”的故事,又有“恶可 以为戒”的故事。内容深刻,可读性强,每一个有趣的故事,配一幅生动的插图,图画古色古香,学生喜闻乐 见。正课上春秋战国时,第二课堂选讲《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珍闻录》中孔子、孟子、屈原的故事。又如电视连 续剧《三国演义》放映时,讲述三国名人轶事。身处移民城市的上海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学生存有地域偏 见,我有的放矢地介绍地区名人,如:汉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是江苏沛县人,献身虎门的抗英名将关天培是 江苏淮安人,祖籍泰州、生于北京的梅兰芳是京剧大师,祖籍绍兴、生于淮安的周恩来是开国总理等等,教育

学生加强联系,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增强团结。当发现有人歧视丧父亡母的学生时,则介绍幼年丧父的东汉 科学巨人张衡,父丧母亡的三国“神医”华陀,父母双亡的一代贤相诸葛亮,父亲早逝的千古“书圣”王羲之 ,幼失怙恃的唐代“画圣”吴道子,幼年亡母的“诗中之圣”杜甫等人,从而使来自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 生统一认识:丧父亡母而自强不息的孩子可以逆境成才,甚至脱颖而出,成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名人。参加 历史兴趣小组的女生较多,就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女性名人,如女皇武则天、女诗人李清照、女纺织家黄道婆、 “鉴湖女侠”秋瑾、“国之瑰宝”宋庆龄等,她们喜上眉梢。初中学生爱听历史故事,如果投其所好,他们乐 而忘返,课外活动常常延长时间,而听完课后,他们会提出一些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得到满意答复,才含笑而 去,有的还要翻阅老师带来的历史资料,兴尽而归。

二、组建考察小队

热爱祖国的不能仅仅是少数参加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而应该是每个学生,学生虽不能象沈括、李时珍和 徐霞客那样进行科学旅行,也不能像法显、玄奘和鉴真那样西行或东渡;既不能象张骞那样开辟“丝绸之路” ,也不能象郑和那样开出“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建国之才、效国之 行,我让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结合而组成“我爱故乡”、“热爱祖国”、“万里长城” 、“首都北京”、“十朝古都”、“丝绸之路”、“名人陵墓”、“名胜古迹”等热爱祖国考察队,在图书管 理员支持下,尽情遨游书海,集体借阅图书,广泛查阅资料,收集书面材料,写出考察文章,“一二·九”纪

念日组织学生交流,评出先进小队。通过组织这一活动,提高学生读写兴趣,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更加热爱文 明古国,为振兴中华学习,立志为人民服务。

三、组织外出活动

初中学生虽不可能象宋朝学者刘彝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上海既是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名城,近代以来又多光荣革命传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班主任配合下组织全班学生外出活动,或者 组织历史小组外出活动,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参观地处中心地带、馆内珍宝荟萃的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代雕刻等几个专题陈列 馆使中华文明6000年灿烂辉煌在这里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又如参观位于虹桥、展品丰富的上海历史博物馆 ;集中虹口、堪称一绝的家庭收藏馆。

不知其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出版家、教育家,曾工作、生活在上海,我们因而可能参观名人留 下的幢幢建筑:香山路7 号孙中山故居,皋兰路1号张学良旧居,山阴路132弄鲁迅故居, 重庆南路205弄万宜 坊54号邹韬奋故居,华山路303弄26号蔡元培故居; 参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思南路73号周公馆等 。

不少名人永远安息在上海,学生因而也能瞻仰名人墓地:志丹公园徐光启墓,宝山临江公园陈化成墓,闸 北公园宋教仁墓,虹口公园鲁迅墓,虹桥路宋庆龄陵园,龙华烈士陵园,等等。

千姿百态的古塔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江山,学生足不出沪而能在旅游中看到独特新颖的座座宝塔和其他建筑 ,如北宋初建仿木结构的南翔寺

砖塔,北宋所建玲珑多姿的松江方塔,近在塔旁画面生动的明刻照壁,南宋始 建规模较大的嘉定孔庙。由近及远,还组织学生走出上海到昆山古镇周庄,参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看到民 风淳朴的江南古镇,领略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情。

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鸦片战争》、《血战台儿庄》、《重庆谈判》、《大转折》等影片,也可培养学生爱 国思想、革命情操。

四、出版历史园地

按照教学进程,配合纪念活动,结合素质教育,及时布置《历史之窗》。

依据社会发展过程,先后展览古今中外历史图片。这一部分历史图片,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学 挂图缩样》,图片紧扣教材,布置方便快捷。这些图片在课堂上虽曾使用,但重新布置在橱窗之中,可使学生 仔细琢磨,温故知新。

《历史之窗》还陈列过不少图书、画册。如: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上海博物馆藏宝录》,工具书《世界 之最》、《中华第一词典》、《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中国历代帝王录》、《中国将相辞典》、《中国宫廷 知识词典》、《中国名胜典故》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名人传略、历史名著等等, 增强学生求知欲望,颇受欢迎。

另外,《历史之窗》还展出过邮票、钱币、毛主席像章、旅游纪念品,鼓励学生业余收藏,友好交流各自 藏品。

遇有重大纪念活动,《历史之窗》出版专刊。如毛泽东诞辰100 周

年,刊出毛泽东生前工作、生活照片和 《毛主席纪念堂》照片。中共诞生70周年,展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照片。

《历史之窗》以史育人,以史明理,内容充实,设计精美,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开阔了师生眼界,宣传了 历史知识,弘扬了祖国文化。 《历史之窗》出版频繁,兴趣小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尽所能,完成一份工作,有的还能独当一面。这样 既可减轻老师负担,更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五、开设历史讲座

在全国和在上海有重大庆祝活动或纪念活动时,在领导支持下,向全校师生开设历史讲座,以求普及历史 知识。

例如1991年在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时开设历史讲座, 讲述上海这座世界名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培养 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改革开放中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而尽心尽力。配合讲座,《上海旧 影》随之推出,回眸历史,让大家看到清朝末期的上海外滩、信号台、国际饭店、跑马场、静安古寺、火车站 、清末民初的上海街景、大世界……以后又推出了《今日上海》,让大家看到摄影镜头下的南浦大桥、杨浦大 桥、人民广场、“一大”会址、少年宫、博物馆……通过新旧对比,更爱社会主义。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专题讲述香港历史来龙去脉,发动各班学生,出版《香港小报》,择优陈列在《历 史之窗》中,从而形成欢庆高潮。

其他如建党、建军、建国等节日,在不同范围里开设讲座,培养学生

热爱共产党、拥护解放军、建设共和 国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素质,还培养了能力。


相关内容

  •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初中历史教研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历史教研工作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常规为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改革为重点,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研工作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先进地区的教科研经验,把经验落到实处.针对我区学科师 ...

  •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
  • 初中历史(人教版)目录 初一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7 第3课 华夏之祖 ------------------12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

  •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 ...

  • 浅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的措施
  • 摘 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面向未来"是历史课堂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开设历史课的意义所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所改变,都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传统的教育弊端依然存在,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七年级历史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适应的一些对策, ...

  •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
  •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历史(人教版) 初一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7 第3课 华夏之祖 ------------------12 活动 ...

  • 浅谈新教材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 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下出版了.历史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型增多了,新增了阅读课和活动课. 2.课文的写法上有一些改动,留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删繁就简,突出了阶段特征,多角度展示历史信息.这主要表现在标题和课题提示,突出阶段特征, 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而 ...

  • 试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及特点
  • 试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及特点 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 ...

  • 县教育局教研室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xxxx"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xx<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年工作思路,围绕&quo ...

  •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09年6月,在省教科所和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本课题组结合学校文学社团发展情况,经过多方深入地论证,向省课题规划办申报了本课题,获得了课题立项.我们进行的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三年来,本课题组始终把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