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2)名字发展与禁忌

中国古人重视姓氏,也重视名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跟“姓氏”一样,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个分离的概念,“名”与“字”不可混为一谈。

名字生成脉络与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名,用于辨别个体,人名也是,是区别他人的一种文字符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就是说,在黄昏天黑之后,由于不能辨清对方面貌,便以代号相称,“名”由此产生。

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至今,是个人口由少极多的繁荣发展过程,取名也历经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名叫轩辕。那一时期对取名没有明确的规范。到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十分单纯,取名还是比较简单,人们多以生日命名,当时的商王几乎都以历法中的天干为名,诸如太乙、外丙、太庚、盘庚、武丁、武乙、帝辛等。

西周之后,对取名有了明确的礼法制度。据《周礼》所述“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父母才会为他取名。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取名分为五类, 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命名为“象”等。这些规定称为“五则六避”,在古人命名里都有体现,如孔子的儿子名为孔鲤,因他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了一条鲤鱼。即命名鲤,字伯鱼。“五则六避”对后世影响极大,“六避”更是成为避讳的兆源。

“字” 传说是在商朝出现,比“名”晚。《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仪礼?士冠礼》则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准许出嫁时举行笄礼取字。男子成人后要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出嫁要离开娘家,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尊重,避免他人直呼其名。未出嫁的叫“未字”,也可叫 “待字”,所谓“待字闺中”便是由此得来。

可见“字”的诞生,是为了表示尊重、恭敬的需要。成人后,父母长辈可以称名,自己也可以自谦称名,称谓对方时要称字,这都是表示礼貌尊敬。直呼其名,尤其是直呼对方长辈姓名、上级的姓名是大不敬。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谓“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名”与“字”大多有着相近、相反或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字义相近。而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含义正好相反;岳飞字鹏举,关羽字云长,名与字互相关联补充。字是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现象。

名字避讳现象

名字中的避讳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体现帝王时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起源于西周或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并不严格,但是越往后越注重。命名避讳主要有三:一是“国讳”,也可以叫做“公讳”。即皇帝的名字,全国的上下臣民都要避讳。二是“家讳”,或者叫“私讳”,即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三是“圣讳”,即对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三者中“国讳”最严格,如汉文帝名刘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把姮娥改为嫦娥;汉明帝名刘庄,当时便把《庄子》改称为《严子》。另外,把凡是姓庄的一律都改为姓严。又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唐初时虎字成讳,不许说,不许写,把以前叫虎子的溺器,一律改叫马子。今人所谓“马桶”,就是这么来的。

国讳体现尊君,家讳则表示敬祖。凡避讳者,都需找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讳“谈”,《史记》中因此无一“谈”字,连赵谈都改成了赵同。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他家讳。家讳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例如《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 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

名字彰显社会文化

名字也是一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直接反映。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深入人心,很多人向道修道,玄、道、之、法等字在名字中大量出现,特别是“之”字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景、崔僧护等。以后历代,取名均受时代文化风尚的影响。现当代也不例外。

上述的名字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今天,“字”和“讳”的制度已经不存在,而命名理念却流传下来。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天人感应,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这自然反映到命名学中,使命名跟命理学紧密相连,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命名理念和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以八字中五行的情况命名是古老的习俗了。

五行命名的机要

五行学说最早见诸于上古时代的黄帝内经中《素问》: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 更贵更贱, 以知生死, 以决成败。”之后周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经》,更是渗透着这种哲学思想。命理学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应验性极高。它的发展过程很长,到了宋代,根据徐子平的论命方法记录下来的《渊海子平》一书成为系统完整的“四柱命理学”的开山立派之作,称为“子平八字”,它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上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明朝的《三命通会》是子平命理学的一脉相承,书中收录了《渊海子平》等著作,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见当时全社会都注重命理学。

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 时,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又叫四柱。古代和近代孩子出生了,父母记好生辰八字依据五行取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将来婚配,也要看生辰八字与配偶是否相合。生辰八字里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相对应,这样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五行必须俱全,命运才会兴旺。那么生辰八字是不能更改的,名字则可以弥补它的缺陷。就是八字五行中缺什么,名字中就补什么,比如缺木,名字就可以叫木或木偏旁的字,或木制的事物,如桐柏、树、松,梁栋之类。如果缺的多,名字中的木就多,如叫林,或者叫森。在古代常见到一些以森、焱、鑫、淼、尧为名字的人,一般就是命中五行缺了一种。如果缺两种,就都要补,像缺金、木的可以叫金桂,缺金、火的可以叫金焱等等。

以上是用五行学说来命名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也很普遍,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给家族世系命名。在生辰八字当中,总有一行是主要的,这一行就主宰命运,就是这个人的德性,也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种说法源于战国时齐国人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他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五行相配的德性,为立国之本。比如商朝是水德,而汉朝是火德,宋朝是火德,所以有炎刘、炎宋之说。后来代代相传,成为定型的理论。关于朝代更替的规律,有人持相生说。比如说祖父是水命,水生木,父乃是木命,木生火,子乃是火命。取名就要与之相配,取五行为偏旁的字,父子相继,构成五行相生之序。明代,朱元璋的儿孙就是以五行命名。朱棣一辈取木名,下一辈朱允、朱高炽取火名,再往下依次取土金水名,循环往复。这种五行命名的方法,既可以表示出父系血缘关系,又可以看出行辈,所以跟宗谱的行辈字派有些相似,很有伦理意义,有很多古人都在使用。

另外,随着宗族谱学的兴盛,同姓同族的人大多采用字辈来命名。字辈一般以诗歌的形式预先排好,如“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每一辈男性名字中必含同一个字,按辈序依次往下。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出血缘关系和辈分,即使迁徙他乡,依然能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明清以后,以族谱派语字辈来命名成为取名的重要方式,沿用至今。 一般也要注意与五行命名的相合。

好名字增好运

中国几千年的古人都相信姓名与命运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凶名招致凶运,好名招致好运,有此名必有此命。古贤者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之间有玄机相联,文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称为“数”, 数为灵之表现,姓名能影响命运是根据“数”与“音”的威力。古人有“数之所定”、“天数难逃”等说法,可见数对命运的制约关系。人生不顺,其人姓名必有缺陷。有人会问:同名同姓之人命运也不同啊。这是因为除姓名外还有先天八字配合的关系。八字与姓名俱好,则吉上加吉,八字好而名不好,则减命中福份。反之同理。即使八字相同,由于生时具体时间的细微差别,出生地点不同等情况,命运也千差万别。所以,人人不论先天如何,都想选好名字以补救或辅助,以求人生平安富贵。这是古人重视名字的重要原因。这种传统的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很多父母也是想方设法为孩子取一个吉名。

中国古人重视姓氏,也重视名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跟“姓氏”一样,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个分离的概念,“名”与“字”不可混为一谈。

名字生成脉络与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名,用于辨别个体,人名也是,是区别他人的一种文字符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就是说,在黄昏天黑之后,由于不能辨清对方面貌,便以代号相称,“名”由此产生。

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至今,是个人口由少极多的繁荣发展过程,取名也历经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名叫轩辕。那一时期对取名没有明确的规范。到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十分单纯,取名还是比较简单,人们多以生日命名,当时的商王几乎都以历法中的天干为名,诸如太乙、外丙、太庚、盘庚、武丁、武乙、帝辛等。

西周之后,对取名有了明确的礼法制度。据《周礼》所述“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父母才会为他取名。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取名分为五类, 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命名为“象”等。这些规定称为“五则六避”,在古人命名里都有体现,如孔子的儿子名为孔鲤,因他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了一条鲤鱼。即命名鲤,字伯鱼。“五则六避”对后世影响极大,“六避”更是成为避讳的兆源。

“字” 传说是在商朝出现,比“名”晚。《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仪礼?士冠礼》则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准许出嫁时举行笄礼取字。男子成人后要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出嫁要离开娘家,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尊重,避免他人直呼其名。未出嫁的叫“未字”,也可叫 “待字”,所谓“待字闺中”便是由此得来。

可见“字”的诞生,是为了表示尊重、恭敬的需要。成人后,父母长辈可以称名,自己也可以自谦称名,称谓对方时要称字,这都是表示礼貌尊敬。直呼其名,尤其是直呼对方长辈姓名、上级的姓名是大不敬。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谓“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名”与“字”大多有着相近、相反或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字义相近。而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含义正好相反;岳飞字鹏举,关羽字云长,名与字互相关联补充。字是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现象。

名字避讳现象

名字中的避讳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体现帝王时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起源于西周或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并不严格,但是越往后越注重。命名避讳主要有三:一是“国讳”,也可以叫做“公讳”。即皇帝的名字,全国的上下臣民都要避讳。二是“家讳”,或者叫“私讳”,即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三是“圣讳”,即对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三者中“国讳”最严格,如汉文帝名刘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把姮娥改为嫦娥;汉明帝名刘庄,当时便把《庄子》改称为《严子》。另外,把凡是姓庄的一律都改为姓严。又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唐初时虎字成讳,不许说,不许写,把以前叫虎子的溺器,一律改叫马子。今人所谓“马桶”,就是这么来的。

国讳体现尊君,家讳则表示敬祖。凡避讳者,都需找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讳“谈”,《史记》中因此无一“谈”字,连赵谈都改成了赵同。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他家讳。家讳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例如《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 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

名字彰显社会文化

名字也是一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直接反映。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深入人心,很多人向道修道,玄、道、之、法等字在名字中大量出现,特别是“之”字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景、崔僧护等。以后历代,取名均受时代文化风尚的影响。现当代也不例外。

上述的名字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今天,“字”和“讳”的制度已经不存在,而命名理念却流传下来。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天人感应,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这自然反映到命名学中,使命名跟命理学紧密相连,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命名理念和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以八字中五行的情况命名是古老的习俗了。

五行命名的机要

五行学说最早见诸于上古时代的黄帝内经中《素问》: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 更贵更贱, 以知生死, 以决成败。”之后周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经》,更是渗透着这种哲学思想。命理学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应验性极高。它的发展过程很长,到了宋代,根据徐子平的论命方法记录下来的《渊海子平》一书成为系统完整的“四柱命理学”的开山立派之作,称为“子平八字”,它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上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明朝的《三命通会》是子平命理学的一脉相承,书中收录了《渊海子平》等著作,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见当时全社会都注重命理学。

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 时,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又叫四柱。古代和近代孩子出生了,父母记好生辰八字依据五行取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将来婚配,也要看生辰八字与配偶是否相合。生辰八字里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相对应,这样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五行必须俱全,命运才会兴旺。那么生辰八字是不能更改的,名字则可以弥补它的缺陷。就是八字五行中缺什么,名字中就补什么,比如缺木,名字就可以叫木或木偏旁的字,或木制的事物,如桐柏、树、松,梁栋之类。如果缺的多,名字中的木就多,如叫林,或者叫森。在古代常见到一些以森、焱、鑫、淼、尧为名字的人,一般就是命中五行缺了一种。如果缺两种,就都要补,像缺金、木的可以叫金桂,缺金、火的可以叫金焱等等。

以上是用五行学说来命名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也很普遍,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给家族世系命名。在生辰八字当中,总有一行是主要的,这一行就主宰命运,就是这个人的德性,也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种说法源于战国时齐国人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他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五行相配的德性,为立国之本。比如商朝是水德,而汉朝是火德,宋朝是火德,所以有炎刘、炎宋之说。后来代代相传,成为定型的理论。关于朝代更替的规律,有人持相生说。比如说祖父是水命,水生木,父乃是木命,木生火,子乃是火命。取名就要与之相配,取五行为偏旁的字,父子相继,构成五行相生之序。明代,朱元璋的儿孙就是以五行命名。朱棣一辈取木名,下一辈朱允、朱高炽取火名,再往下依次取土金水名,循环往复。这种五行命名的方法,既可以表示出父系血缘关系,又可以看出行辈,所以跟宗谱的行辈字派有些相似,很有伦理意义,有很多古人都在使用。

另外,随着宗族谱学的兴盛,同姓同族的人大多采用字辈来命名。字辈一般以诗歌的形式预先排好,如“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每一辈男性名字中必含同一个字,按辈序依次往下。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出血缘关系和辈分,即使迁徙他乡,依然能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明清以后,以族谱派语字辈来命名成为取名的重要方式,沿用至今。 一般也要注意与五行命名的相合。

好名字增好运

中国几千年的古人都相信姓名与命运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凶名招致凶运,好名招致好运,有此名必有此命。古贤者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之间有玄机相联,文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称为“数”, 数为灵之表现,姓名能影响命运是根据“数”与“音”的威力。古人有“数之所定”、“天数难逃”等说法,可见数对命运的制约关系。人生不顺,其人姓名必有缺陷。有人会问:同名同姓之人命运也不同啊。这是因为除姓名外还有先天八字配合的关系。八字与姓名俱好,则吉上加吉,八字好而名不好,则减命中福份。反之同理。即使八字相同,由于生时具体时间的细微差别,出生地点不同等情况,命运也千差万别。所以,人人不论先天如何,都想选好名字以补救或辅助,以求人生平安富贵。这是古人重视名字的重要原因。这种传统的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很多父母也是想方设法为孩子取一个吉名。


相关内容

  • 鼠宝宝起名禁忌
  • 十二属相起名大全 给属鼠的人起名字 给肖鼠人起名字,首先要遵循以下四点: 一.鼠年宝宝起名性别化.也就是说男孩必须有男孩的名字,女孩必须有女孩的名字,这让大家在生活中也好区分. 二.鼠年宝宝起名符合八字.要结合传统文化当中的周易文化,周易文化包含五行,包含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组成自己的八字,一定要结 ...

  • 第七讲 口语词.书面语词和称谓语.称呼语
  • 第七讲 口语词.书面语词和称谓语.称呼语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是普通话词汇着眼于不同的适用语域所进行的一种分类.口语词是在日常口头交际中所使用的词,往往具有通俗.俏皮的风格:书面语词是在正式的交际场合所使用的词,往往具有典雅.庄重的色彩. 关于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状况,我们所知更少.几乎所有的现代 ...

  • 汉族的禁忌
  • 汉族的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 ...

  • 免费起名测试打分,免费公司起名测名,羊年宝宝取名禁忌
  • 本文由<好运来宝宝起名网>提供,百度搜索即可免费下载 男孩起名技巧 (1)尽量避免使用单字 首先,单字对命理五行的补救不如双字作用强,简单的说,单字名字的得分普遍比双字的低. 其次,单字比较容易因为普通.俗气而大众化,也久是容易出现重名.个性化不强,也不太引人注意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 ...

  • 女孩起名 猴年女孩子名字大全
  • 女孩起名 猴年女孩子名字大全 猴年女宝宝起名技巧 1.宜用三才五格法取名.姓名五格是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所谓三才,就是指五格中的天格.人格.地格.在三才五格的命名格式中,以天格.人格.地格之三才格式最重要,因为天地人三才为一体.相互关联. 2.宜用按结构形状取名.字都是上下结构或左右等相同 ...

  • 动物_图腾_崇拜
  •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第6卷 第2期Vol. 6 No. 2 Mar. 20042004年3月JOURNAL OF DAL IAN NA TIONAL ITIES UN IV ERSIT Y 动物・图腾・崇拜 蒋栋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图腾文化是产生于 ...

  • 标志设计市场调研报告
  • 标志设计市场调研报告 1.企业简介: 三星集团(简称:三星/삼성)是韩国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跨国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包括众多的国际下属企业,旗下子公司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生命.三星航空等等,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 三星集团的发展 起步(1938-1969)在1938年 ...

  • 论姓名的起源与时代特征
  • 论姓名的起源以及时代特征 摘要: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人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姓名也在不断变化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名字 姓氏 起源 时代特征 文化 Abstract:Name as part ...

  • 中 国 姓 氏 文 化
  • 第3课 中 国 姓 氏 文 化 引言: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它经历了五个阶段:姓氏萌芽阶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阶段:姓氏合一阶段:姓名充分发展阶段:实名与虚名分化阶段.中国姓氏特点表现为:开放性.等级性.地域性.多源性.时代性. ○中国姓氏文化有着其重要的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