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胡兰成[今生今世]散记

一、糊涂的真实和远与近

胡兰成结婚前,曾被家人带着去相亲,他却没能看清未来妻子的模样。而家人却以为他看着了,又以为他是满意的,使他“无从剖白,但也不觉得是被误会或受了委屈,人世最最真实的事每每会有像这样好的糊涂”。

“人世最最真实的事每每会有像这样好的糊涂。”这句话真真是好。

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这么糊涂着过来了。考大学选专业,找工作,谈恋爱,结婚,做的时候仿佛都是极认真的极郑重其事的,现在回过去想来,那些认真和郑重其事也都是糊涂的,大多于结果是无用的。

而于自己的人生,那时也是极模糊的,倒底该是怎样的,并不清楚。这不清楚,其他也都失了方向,跟着一并糊涂。

等若干年后回过去看,才有些分明。

只是那时的糊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错。糊涂中似乎也做对了许多事。再想想,如果回过去重过一遍,自己还不知道现在的模样,大约也只会像原样地过。

人生大概就是在这糊涂中或对或错地过去了。

胡兰成订婚后,他写下这么一段话:

“这人世上就已有着一人是我的妻了,而她是还在做女儿,不知她想着时是怎么样的想法,大约也和我一样,只是这个感觉非常好。”

也许要的就是那份感觉。

感觉着人世间有那么一个人会陪着自己一路走去,心里便有些踏实。

其实有些就那么远远地看着,想着,感觉最好。

真走到一起了,靠近了,也许反倒把那种感觉丢了。

婚姻大概就是这模样。有感觉的时候就结婚。结婚后却把感觉丢了,于是便烦,失望。可真的散了,重新找那感觉,找另一个,却往往发现,原来的才是自己最合适的。 想起英国的那个换鞋子的故事。

如果有一个人,在远远在想着你,理解着你,随时分享着你的幸福快乐,分担着你的痛苦忧愁,心与心相伴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的感觉。

心的靠近远比肉体的接触重要,也许。

二、多情恰似无情

晨读胡兰成写他结发妻子玉凤早殁章,竟渐至凝噎,不能卒读。强自看完一节,掩书起立。

妻已送儿子上学回家,在洗衣服。我过去轻抚其背,低声说我去上班了。妻笑着说好,送我至门口。又见我上衣口袋插着铅笔,笔尖朝上,便指着说:当心戳着。我把笔随意拨斜一点,说:没事。妻却伸过手来,把笔尖掖在衣领里。

出得门来,太阳很好。我在一片阳光里缓步走着。

突然“嗨”得一声传来,回首,却见一同事兴高采烈地蹬着一小自行车飞驰而来。她摇晃着身子,一副奋力前行的模样,也是满脸的阳光。打过招呼后,她裙裾飘飘,先我而飞。我依旧缓步而行。

走进校园,最近的一条路是在教学楼中穿插,时有阴影。另有一条大道,绕开教学楼,从操场边经过,没有遮挡,一路的阳光。

我没有思考,便走上了那条阳光大道。迎着太阳,脸上带着微笑。

情感是如此的倏来忽去。人也似多情却也无情。

胡兰成抑或便是如此。玉凤殁时,他不在跟前,在别处筹钱,心里突然难过,流下泪来。等确切消息传来,他倒反没有泪,并不急着赶回去,只是到处借钱,历经几番人世炎凉,最终厚着脸借着了,购得好棺材,才回去。一路上却得意着自己的“成就”。及至回到家中,见玉凤挺在板上,众姐妹大声举哀,他也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哭,努力流些泪。然真走到妻子跟前,握着她的手说:“玉凤,我回来了。”把脸挨着她的脸,此时却一股热泪涌了上来,滴在他妻子的脸上。

这“汉奸”的性情,却是真人。

三、亲人 知己与伴侣

胡兰成与玉凤、张爱玲、周训德三人感情的区别。

我以为玉凤是亲人,是人伦大信。玉凤也许在理性上无法理解胡兰成,但从直觉上,从夫妻情份上对胡兰成有着亲人之间的信任和亲切。胡兰成与她也许没有语言上的直接交流沟通,但却有着最质朴的理解和相契。两人之间有的也只是生活的琐事,没有动人心魂的爱恋。但玉凤的早殁却让胡兰成大痛。那是右手失去左手的割肉的疼痛。所以胡兰成能放弃读书人的意气,愿受一切折辱也要为玉凤办好后事。

这种大痛也让胡兰成后来面对种种感情,都能以一种淡然甚至无情的姿态出现。有过那样的疼痛又怎能再让他再掀情感的巨澜?他的心已结起了厚厚的一层壳。即使内心再过柔弱,那层壳也能让他坚硬如平常。

与张爱玲则是知己,是彼此的欣赏、相知、相悦。两人在一起琴瑟和谐,幸福快乐,有一种大欢喜。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回忆很多都是两个人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两人一起读书品诗,携手并进。但这不是生活,这是理想、美梦。所以当胡兰成离开上海,到了空袭不断,人生没有一点安全感的武汉时,理想和美梦便支撑不了他,他需要另外的依靠,便有了周训德,虽然那时他与张爱玲的婚约没有解除。

周训德是他的伴侣,是他在危险中的镇静剂。所以两人在一起,并没有多少激情,但心很安定。无论是面对滚滚长江,还是历史人物,他们都没有兴亡之感,只是平常如昔。他们在一起也都只是各自工作,闲暇时分便是安定的散步。两人的感情成份也大都是感激。周训德的学问地位与胡兰成相差甚远,对胡兰成的爱是一种自下对上的感恩。而周训德的简静恒定对胡兰成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慰与平衡,这无疑让胡兰成也是感谢的。所以即使在抗战胜利后,胡兰成被迫逃亡,他依然心如平镜。他自有他的确信。

我猜想,后来,胡兰成思念最多的当是张爱玲,因为那是他最幸福美好的时光。事实《民国女子》一章对张爱玲的回忆极多,而且琐琐碎碎,事情极多,情感极深。而对周训德的思念却温暖平和的。

男人一生中有这样三个女人,也算是幸福的了。如三个女人为一体,那便是天堂。

四、爱情也是一种需要

所有的物品只有当它被需要的时候,才有价值。当它不被需要时,也就成了累赘。爱情也是。

越是华美激越的爱情越需要温室。因为人只有在安逸的环境中才能生出强烈的生存需求以外的需要来,这种超越于生存的需求才是高级的,有着许多浪漫色彩,因而也便华美,也是最最甜蜜的。也因其华美,带着许多非现实的因素,也便易折。如胡兰成与张爱玲。

当人处于患难中时,生存的物质需求掩盖住精神需要,或者说这时即使有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也是变异的,非常态的。这时的爱情参杂了许多物质的因素,常常因为困苦让他们有相依相偎的需要,带着些苦涩。这种情感带着极强的依恋,有着亲人的情感。相处大多如平常生活。如胡兰成与周训德、范秀美。

华美的爱情只有在安逸中才会被需要。所以当胡兰成逃往温州时,张爱玲千里迢迢去看他,他的第一反应是厌烦,是给他添了累。他居然生不出感激来,因为那时他的第一需要是安全,张爱玲的到来对他来说无疑是危险的。

我们大可指责他的薄情,却是真实的人性。此人做汉奸,果有其性格的必然之处。不过,汉奸大多数人会做,只是有人有机会做,有人没机会做罢了。

但若生活一旦有转机,患难之中的情感往往会被淡忘,放进记忆的角落。偶有触及,心中滋生的是一种感激,而不是向往。

我们常常赞美患难之中的爱情。焉不知那是一种变异的情感,是不是爱情,真的说不清楚。这种情感日后能维持下去,一是靠变异而成的亲情,二是靠道德责任的约束。

一个人如果能在苦难中仍旧坚持自己高级的精神需要。这个人大概可以称为贵族了。

可大多数时候,人并不贵。

五、不占有的爱

胡兰成见到张爱玲,并没有所愧疚。只是因为他觉得张在他心中的地位不同,并不因为有了周训德和范秀美而有所改变。他讲了一件事作比方:讲他小时候,父亲去看他,带了金橘,分给其他小孩,唯没有他的。他心中觉得不然,但也知道要大方。后来跟着父亲到了僻静处,他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艳艳的大福橘,是专然留给他的。他以此来譬张爱玲。

张爱玲在他笔下也并不吃小周与范先生的醋。只是张与范画像时,画到后来难过得画不下去。原因是她越画越觉得范像胡兰成。又有一回,胡兰成肚子疼,跟张在一起不说,等范来了,才讲与范听。张爱玲觉得一阵惆怅,因为分明胡与范才是亲人。

人总还是有比较的,如果自己处于强势的时候,总能宽容。一旦觉得自己处于劣势,难免就会脆弱,于是便斤斤计较。

胡兰成又说:忧患惟使人更亲,而不涉爱,爱就有许多悲伤惊惧,不胜其情。亲却是平实廉洁,没有那种罗嗦。

所以亲情更使人觉得安定妥贴,虽不激烈,但却平实得让人放心。

后来收到张爱玲的诀别信,胡兰成虽“即刻好像青天白日里一声响亮”,却也心思平静,并无怨憎,还念着张爱玲的好。他说:“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

也许真是这种不是占有的爱让胡兰成觉得自己也没有被占有,所以他在情感上始终是自由的,不因某人而限制了自己,处处留情。

他失去了张爱玲之后,碰到了一个像张爱玲的学生,却谨言慎行。以前他有张时,却去招惹周训德和范秀美。失去了,却不因为有人像张,就去招惹,以填补空白。这是对张的珍重,也是对自己情感的珍惜。

读到此处,总觉得胡兰成的情感其实还是洁净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滥情,透着一种真实的健康,而没有纵欲的荒淫。

胡兰成这种不占有的爱让我想起网络恋情。网络恋情其实也是一种不能占有的爱。可大多数人总想占有,偏偏又占有不得,于是便生出许多痛苦来。

六 嫁妆中的丧服

“半下昼发箱。女眷们多来到新房里,由叔婆婆或太婆问新娘要来钥匙开嫁妆箱子,把衣裙一件一件发出来给众人过目,用快子做筹码点数,取快快兴发之意。发到最底一层是孝服,就停止……” ——《今生今世 有凤来仪 婚礼》

旧式婚礼竟是如此地通透,能这般直面人世。于这样的喜庆中不忘来日的悲哀,却又能把这来日的悲哀看成欢喜的一部分。

这样的不自欺,岂不是一种大智慧。

现在号称文明时代的婚礼却不见这样的通达。不过,民间尚有喜丧之说。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显示了对人生的残缺的承认与明达。

七、格物、诚意、文字与慷慨激昂

胡兰成《武汉记》写了五十万字,他说“等于学射,射中者十无二三,尽管写时是诚心诚意,写出来仍十之七八是诳,《大学》里说格物还在诚意之先,真真不错,若未能格物,虽诚意亦不过是戏剧化的认真罢了”。他一字一句的反省,明白了哪些是本色,哪些是浮华客气。

中国的戏演得太多。台上演,台下也演。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便有演。久而久之,便失了本相,把演当作是真实,独自一人时也演。写文字时,把这演当作真实来写,却以为看到了事物的本相。而因为久在表演之中,思维方式也是表演的。于是又表演着把那些演写出来。结果离本相就越来越远,文字也大多是“浮华客气”。

真正直视内心直视本相的东西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有能力直视本真的人少。习惯了表演,连真实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了。另一方面是不敢直视。

刘景晨反对《维摩诘经》里说的“以众生病,是故我命”,说:“其实万姓何尝有这样多的疾病。”胡兰成当下憬然:“原来来悲悯激昂的话,多半是自身不得清安。”

悲悯激昂之人大多是觉得自己超出众生,能施舍于众生的。于是先就失了平等。焉不知众生却往往是本真的。他们也许没有知识,不会思考,却真实地生活着。悲悯激昂很多却也是给人看的,即使是诚意的,也是戏剧化的诚意,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投身于这样的悲悯激昂,转头来发现不过是梦一场戏一场罢了。朱光潜先生质疑辛亥革命的意义。不知道那些先烈们地下有知,该是怎样的感受。

平实才是最真的。众生大多却是平实的是故众生无病,病者却是以为众生病者。

认识到最本真的东西,大约就是格物吧。

一、糊涂的真实和远与近

胡兰成结婚前,曾被家人带着去相亲,他却没能看清未来妻子的模样。而家人却以为他看着了,又以为他是满意的,使他“无从剖白,但也不觉得是被误会或受了委屈,人世最最真实的事每每会有像这样好的糊涂”。

“人世最最真实的事每每会有像这样好的糊涂。”这句话真真是好。

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这么糊涂着过来了。考大学选专业,找工作,谈恋爱,结婚,做的时候仿佛都是极认真的极郑重其事的,现在回过去想来,那些认真和郑重其事也都是糊涂的,大多于结果是无用的。

而于自己的人生,那时也是极模糊的,倒底该是怎样的,并不清楚。这不清楚,其他也都失了方向,跟着一并糊涂。

等若干年后回过去看,才有些分明。

只是那时的糊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错。糊涂中似乎也做对了许多事。再想想,如果回过去重过一遍,自己还不知道现在的模样,大约也只会像原样地过。

人生大概就是在这糊涂中或对或错地过去了。

胡兰成订婚后,他写下这么一段话:

“这人世上就已有着一人是我的妻了,而她是还在做女儿,不知她想着时是怎么样的想法,大约也和我一样,只是这个感觉非常好。”

也许要的就是那份感觉。

感觉着人世间有那么一个人会陪着自己一路走去,心里便有些踏实。

其实有些就那么远远地看着,想着,感觉最好。

真走到一起了,靠近了,也许反倒把那种感觉丢了。

婚姻大概就是这模样。有感觉的时候就结婚。结婚后却把感觉丢了,于是便烦,失望。可真的散了,重新找那感觉,找另一个,却往往发现,原来的才是自己最合适的。 想起英国的那个换鞋子的故事。

如果有一个人,在远远在想着你,理解着你,随时分享着你的幸福快乐,分担着你的痛苦忧愁,心与心相伴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的感觉。

心的靠近远比肉体的接触重要,也许。

二、多情恰似无情

晨读胡兰成写他结发妻子玉凤早殁章,竟渐至凝噎,不能卒读。强自看完一节,掩书起立。

妻已送儿子上学回家,在洗衣服。我过去轻抚其背,低声说我去上班了。妻笑着说好,送我至门口。又见我上衣口袋插着铅笔,笔尖朝上,便指着说:当心戳着。我把笔随意拨斜一点,说:没事。妻却伸过手来,把笔尖掖在衣领里。

出得门来,太阳很好。我在一片阳光里缓步走着。

突然“嗨”得一声传来,回首,却见一同事兴高采烈地蹬着一小自行车飞驰而来。她摇晃着身子,一副奋力前行的模样,也是满脸的阳光。打过招呼后,她裙裾飘飘,先我而飞。我依旧缓步而行。

走进校园,最近的一条路是在教学楼中穿插,时有阴影。另有一条大道,绕开教学楼,从操场边经过,没有遮挡,一路的阳光。

我没有思考,便走上了那条阳光大道。迎着太阳,脸上带着微笑。

情感是如此的倏来忽去。人也似多情却也无情。

胡兰成抑或便是如此。玉凤殁时,他不在跟前,在别处筹钱,心里突然难过,流下泪来。等确切消息传来,他倒反没有泪,并不急着赶回去,只是到处借钱,历经几番人世炎凉,最终厚着脸借着了,购得好棺材,才回去。一路上却得意着自己的“成就”。及至回到家中,见玉凤挺在板上,众姐妹大声举哀,他也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哭,努力流些泪。然真走到妻子跟前,握着她的手说:“玉凤,我回来了。”把脸挨着她的脸,此时却一股热泪涌了上来,滴在他妻子的脸上。

这“汉奸”的性情,却是真人。

三、亲人 知己与伴侣

胡兰成与玉凤、张爱玲、周训德三人感情的区别。

我以为玉凤是亲人,是人伦大信。玉凤也许在理性上无法理解胡兰成,但从直觉上,从夫妻情份上对胡兰成有着亲人之间的信任和亲切。胡兰成与她也许没有语言上的直接交流沟通,但却有着最质朴的理解和相契。两人之间有的也只是生活的琐事,没有动人心魂的爱恋。但玉凤的早殁却让胡兰成大痛。那是右手失去左手的割肉的疼痛。所以胡兰成能放弃读书人的意气,愿受一切折辱也要为玉凤办好后事。

这种大痛也让胡兰成后来面对种种感情,都能以一种淡然甚至无情的姿态出现。有过那样的疼痛又怎能再让他再掀情感的巨澜?他的心已结起了厚厚的一层壳。即使内心再过柔弱,那层壳也能让他坚硬如平常。

与张爱玲则是知己,是彼此的欣赏、相知、相悦。两人在一起琴瑟和谐,幸福快乐,有一种大欢喜。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回忆很多都是两个人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两人一起读书品诗,携手并进。但这不是生活,这是理想、美梦。所以当胡兰成离开上海,到了空袭不断,人生没有一点安全感的武汉时,理想和美梦便支撑不了他,他需要另外的依靠,便有了周训德,虽然那时他与张爱玲的婚约没有解除。

周训德是他的伴侣,是他在危险中的镇静剂。所以两人在一起,并没有多少激情,但心很安定。无论是面对滚滚长江,还是历史人物,他们都没有兴亡之感,只是平常如昔。他们在一起也都只是各自工作,闲暇时分便是安定的散步。两人的感情成份也大都是感激。周训德的学问地位与胡兰成相差甚远,对胡兰成的爱是一种自下对上的感恩。而周训德的简静恒定对胡兰成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慰与平衡,这无疑让胡兰成也是感谢的。所以即使在抗战胜利后,胡兰成被迫逃亡,他依然心如平镜。他自有他的确信。

我猜想,后来,胡兰成思念最多的当是张爱玲,因为那是他最幸福美好的时光。事实《民国女子》一章对张爱玲的回忆极多,而且琐琐碎碎,事情极多,情感极深。而对周训德的思念却温暖平和的。

男人一生中有这样三个女人,也算是幸福的了。如三个女人为一体,那便是天堂。

四、爱情也是一种需要

所有的物品只有当它被需要的时候,才有价值。当它不被需要时,也就成了累赘。爱情也是。

越是华美激越的爱情越需要温室。因为人只有在安逸的环境中才能生出强烈的生存需求以外的需要来,这种超越于生存的需求才是高级的,有着许多浪漫色彩,因而也便华美,也是最最甜蜜的。也因其华美,带着许多非现实的因素,也便易折。如胡兰成与张爱玲。

当人处于患难中时,生存的物质需求掩盖住精神需要,或者说这时即使有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也是变异的,非常态的。这时的爱情参杂了许多物质的因素,常常因为困苦让他们有相依相偎的需要,带着些苦涩。这种情感带着极强的依恋,有着亲人的情感。相处大多如平常生活。如胡兰成与周训德、范秀美。

华美的爱情只有在安逸中才会被需要。所以当胡兰成逃往温州时,张爱玲千里迢迢去看他,他的第一反应是厌烦,是给他添了累。他居然生不出感激来,因为那时他的第一需要是安全,张爱玲的到来对他来说无疑是危险的。

我们大可指责他的薄情,却是真实的人性。此人做汉奸,果有其性格的必然之处。不过,汉奸大多数人会做,只是有人有机会做,有人没机会做罢了。

但若生活一旦有转机,患难之中的情感往往会被淡忘,放进记忆的角落。偶有触及,心中滋生的是一种感激,而不是向往。

我们常常赞美患难之中的爱情。焉不知那是一种变异的情感,是不是爱情,真的说不清楚。这种情感日后能维持下去,一是靠变异而成的亲情,二是靠道德责任的约束。

一个人如果能在苦难中仍旧坚持自己高级的精神需要。这个人大概可以称为贵族了。

可大多数时候,人并不贵。

五、不占有的爱

胡兰成见到张爱玲,并没有所愧疚。只是因为他觉得张在他心中的地位不同,并不因为有了周训德和范秀美而有所改变。他讲了一件事作比方:讲他小时候,父亲去看他,带了金橘,分给其他小孩,唯没有他的。他心中觉得不然,但也知道要大方。后来跟着父亲到了僻静处,他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艳艳的大福橘,是专然留给他的。他以此来譬张爱玲。

张爱玲在他笔下也并不吃小周与范先生的醋。只是张与范画像时,画到后来难过得画不下去。原因是她越画越觉得范像胡兰成。又有一回,胡兰成肚子疼,跟张在一起不说,等范来了,才讲与范听。张爱玲觉得一阵惆怅,因为分明胡与范才是亲人。

人总还是有比较的,如果自己处于强势的时候,总能宽容。一旦觉得自己处于劣势,难免就会脆弱,于是便斤斤计较。

胡兰成又说:忧患惟使人更亲,而不涉爱,爱就有许多悲伤惊惧,不胜其情。亲却是平实廉洁,没有那种罗嗦。

所以亲情更使人觉得安定妥贴,虽不激烈,但却平实得让人放心。

后来收到张爱玲的诀别信,胡兰成虽“即刻好像青天白日里一声响亮”,却也心思平静,并无怨憎,还念着张爱玲的好。他说:“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

也许真是这种不是占有的爱让胡兰成觉得自己也没有被占有,所以他在情感上始终是自由的,不因某人而限制了自己,处处留情。

他失去了张爱玲之后,碰到了一个像张爱玲的学生,却谨言慎行。以前他有张时,却去招惹周训德和范秀美。失去了,却不因为有人像张,就去招惹,以填补空白。这是对张的珍重,也是对自己情感的珍惜。

读到此处,总觉得胡兰成的情感其实还是洁净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滥情,透着一种真实的健康,而没有纵欲的荒淫。

胡兰成这种不占有的爱让我想起网络恋情。网络恋情其实也是一种不能占有的爱。可大多数人总想占有,偏偏又占有不得,于是便生出许多痛苦来。

六 嫁妆中的丧服

“半下昼发箱。女眷们多来到新房里,由叔婆婆或太婆问新娘要来钥匙开嫁妆箱子,把衣裙一件一件发出来给众人过目,用快子做筹码点数,取快快兴发之意。发到最底一层是孝服,就停止……” ——《今生今世 有凤来仪 婚礼》

旧式婚礼竟是如此地通透,能这般直面人世。于这样的喜庆中不忘来日的悲哀,却又能把这来日的悲哀看成欢喜的一部分。

这样的不自欺,岂不是一种大智慧。

现在号称文明时代的婚礼却不见这样的通达。不过,民间尚有喜丧之说。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显示了对人生的残缺的承认与明达。

七、格物、诚意、文字与慷慨激昂

胡兰成《武汉记》写了五十万字,他说“等于学射,射中者十无二三,尽管写时是诚心诚意,写出来仍十之七八是诳,《大学》里说格物还在诚意之先,真真不错,若未能格物,虽诚意亦不过是戏剧化的认真罢了”。他一字一句的反省,明白了哪些是本色,哪些是浮华客气。

中国的戏演得太多。台上演,台下也演。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便有演。久而久之,便失了本相,把演当作是真实,独自一人时也演。写文字时,把这演当作真实来写,却以为看到了事物的本相。而因为久在表演之中,思维方式也是表演的。于是又表演着把那些演写出来。结果离本相就越来越远,文字也大多是“浮华客气”。

真正直视内心直视本相的东西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有能力直视本真的人少。习惯了表演,连真实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了。另一方面是不敢直视。

刘景晨反对《维摩诘经》里说的“以众生病,是故我命”,说:“其实万姓何尝有这样多的疾病。”胡兰成当下憬然:“原来来悲悯激昂的话,多半是自身不得清安。”

悲悯激昂之人大多是觉得自己超出众生,能施舍于众生的。于是先就失了平等。焉不知众生却往往是本真的。他们也许没有知识,不会思考,却真实地生活着。悲悯激昂很多却也是给人看的,即使是诚意的,也是戏剧化的诚意,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投身于这样的悲悯激昂,转头来发现不过是梦一场戏一场罢了。朱光潜先生质疑辛亥革命的意义。不知道那些先烈们地下有知,该是怎样的感受。

平实才是最真的。众生大多却是平实的是故众生无病,病者却是以为众生病者。

认识到最本真的东西,大约就是格物吧。


相关内容

  • 她们的今生今世:张爱玲."李莫愁".翁美玲
  • 负面榜样张爱玲 人不光得有正面榜样,还得有负面榜样,据我的经验,负面榜样给我们的贡献甚至更大,在许多不知该如何去做的刹那,是他们为我指明了方向--凡是他们会去做的,我就不应去做,凡是他们有可能采用的做法,我们就得反着来. 张爱玲的"影射小说"("张爱玲最后一个亲人&qu ...

  • 读[今生今世]
  • 读<今生今世> 听着多老套的名字,可我实在是生得拙劣,不曾自我创造出什么富有新意或是颇有意味的名字来,且就这么叫着罢. 每每读爱玲的文字,真就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可我亦多发抱怨,怎就视野这样狭小,怎就想法这般新奇,本是想买来<小团圆>看看,实在是没有料想竟会一时糊涂,连着&l ...

  • 关于张爱玲[小团圆]的话题
  • <今生今世>是<小团圆>的阅读伴侣 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我是且笑且骂,对于这样一个男人,实在无法明确自己的态度,只能说:如果不读<今生今世>,我将永远不会知道,世界上的男人还有这样一个品种! 虽然一直为张爱玲抱屈,但仍残存着最后的安慰:无论如何,胡 ...

  • 胡兰成今生今世部分文摘
  • 说到浙江农村,乡下养蚕是个传统的大事. 蚕时乡下人哥哥体谅妻子的辛苦,兄弟姊妹也比平时客气,不可粗言暴语,也不可说不顺经的话.做一件大事情要有好心怀,果然也是应该的. 女子嘴馋容易失节,男子嘴馋容易夺志. 小孩且亦不可知识开的太早.今时的小孩百伶百俐,会买东西,会应酬生客,玩具及漫画读物多到无数,学 ...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张爱玲
  • 张爱玲,一代才女,她一生既辉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凉.她是那个时代,大上海开出的一朵奇葩,冷艳之中略带凄楚. 张爱玲是大家闺秀,又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封建社会不赞成女孩读书,可见女人有了知识还是了得的.当权者傲,富贵人傲,女人傲,文人傲.张爱玲只能是"傲&quo ...

  • 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 繁华与落寞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张爱玲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故事家,其小说本身渗透出来的繁华与落寞,以及小说主人公个人命运的悲喜沉浮,极易与张爱玲个人的一生坎坷相映照,使人不自觉于心里郁结出一声冗长的哀叹,缠绵悱恻.经久不息.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个大写的"不如意" ...

  • 张爱玲其人其作
  • 作者:苏伟贞 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11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7)03-0048-16 书信,是张爱玲的另一个舞台,另一个形式的演出. 情节大约要从青少年时期被父亲囚禁的那场风暴开始,之后,便确立了她的后场演出模式.是的,如果对戏 ...

  • 胡兰成如何搞定一代才女张爱玲?
  • 胡兰成如何搞定一代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他们的旷世虐恋一直饱受争议.大张爱玲十多岁的文坛恋爱达人胡兰成,是如何搞定一代高冷才女的,这给我们恋爱学习之路又有哪些启示呢? 最近寒假放假在家,身为文艺小青年的笔者自然在家博览群书~最近刚好在研究 ...

  • [小团圆]读后感
  • 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发表以后,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信史. 难道不是吗?里面的人物都是各有所指:盛九莉分明就是作者自己,二婶蕊秋是她的母亲,二叔盛乃德是她的父亲,盛楚娣是她的姑姑,邵之雍则是胡兰成,小康是护士小周,巧玉是范秀美,荀桦是柯灵,燕山是桑弧,虞克潜是沈启无„„如果真是这样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