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文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 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通假字

1. 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折叠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1.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折叠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⑷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⑸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⑺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 折叠 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折叠 编辑本段 论语十则 折叠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

3、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4、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折叠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折叠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折叠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

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世说新语 折叠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7.引 古义:拉 今义:领 折叠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折叠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折叠 一词多义

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

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

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

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 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通假字

1. 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折叠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1.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折叠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⑷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⑸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⑺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 折叠 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折叠 编辑本段 论语十则 折叠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

3、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4、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折叠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折叠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折叠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

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世说新语 折叠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7.引 古义:拉 今义:领 折叠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折叠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折叠 一词多义

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

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

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

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相关内容

  •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之听课反思
  •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之听课反思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之听课反思 09年我在东莞某小学任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的早晨,全体语文老师有幸来到阳光小学,听该校名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古文示范课,仿佛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让我记忆犹新.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

  • 2014-2015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26.27四课的重点古文和第23.24.28.29四篇 一般古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 ...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含答案)
  • <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 ...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 八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繁多而错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 ...

  •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26.古文二则导学案
  • 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 习 目 标: ⒈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能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了解孟子及著作 1.孟子,名,字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 .孟子主张&qu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5[世说新语]两则]说课稿(2)
  •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

  •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强()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 ...

  •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古文两则]教案1
  •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2. 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3. 结合文中注释,4. 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