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步骤及方法

一、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

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

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

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

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

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

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

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

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

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

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

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

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

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

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

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

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

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

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

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

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

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

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

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

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

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

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

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可套用公式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

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

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

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

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

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

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

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

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

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

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

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

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

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

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

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

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

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用典故

2、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衬托(反衬):突出另一事物烘托:使对象鲜明突出

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正侧结合:使对象更鲜明。

白描:简练、不烘托、不渲染、不设喻、不修饰、刻画形象。

动静结合: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赋比兴:铺陈叙事为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辞为兴,在兴中又兼有比喻手法为“比兴”。

点面结合:点,可以着眼具体细节,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突出广泛的社会人生意义。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

充分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趣味、诗韵具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引发联想,意味无穷。

*抑扬结合: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设置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意象组合:名词与名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直接拼合,省略连接词语,剪辑组合,巧妙

构成画面,营造独特意境。

*细节描写:真实、准确、传神、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色彩:色彩词丰富,画面感强,明丽的色彩可以渲染传达愉快的感情,也可以反衬感伤之

情。

*观察角度:变换角度,全面立体

*视觉听觉:色彩,画面,声音,动感,生机

3、修辞手法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使感情更加浓烈;用来说理,可把道

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

内容,加重感情。

比喻:化„为„,突出事物或景象的特点、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具体;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

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拟人: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和感情,使事物特色鲜明,更加别致而富有情韵,生动形

象,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对比:两样事物,两相对照,特征各异,反差强烈,立场清楚,态度鲜明,爱憎褒贬强烈。

夸张:使事物、景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强调某一特点,寄托浓烈情感,使想象奇特、浪漫、

奔放。

反复:音韵回环之美;强调特点;强化感情。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能连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

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引用:突出特点;增强文化渊源所带来的意味,扩开背景和深度;使语言生动传神(引用

口语);便于巧妙含蓄委婉地抒发情感。

*双关:利用谐音关系,便于巧妙含蓄的抒发情感,意味深长。(表层与深层意思挖掘)

*借代:化繁为简,典型精炼,强化特征,突出形象。

*通感:以不同感官的感受突出事物和景象的特征,巧妙生动。

*反问: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态度和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语句富于变化。

*顶针:增强韵律节奏感,旋律优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跌宕起伏,便于抒情。

五,表现手法详解

1、 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

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

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

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

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

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

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

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

的思想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

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

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

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

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

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

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

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

书机构) 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

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

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

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

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

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

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

的反用典故了。

从另一个角度划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

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

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

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

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

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

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

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

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中的

"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

"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

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

结合的神来之笔。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

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

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

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

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

江景物的特点。

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

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

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

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

的主题。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

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

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

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7、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

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8.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海燕》,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

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

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

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设置悬念。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孔乙

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

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

果。

10.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

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11.欲扬先抑。

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

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12.对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对比较,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我的叔叔于勒》

通过“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

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1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志。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4、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5、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高洁,谁为表予心。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1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17、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9、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更有特色。

一、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

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

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

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

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

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

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

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

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

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

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

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

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

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

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

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

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

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

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

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

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

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

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

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

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

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

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

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可套用公式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

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

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

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

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

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

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

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

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

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

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

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

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

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

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

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

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

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用典故

2、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衬托(反衬):突出另一事物烘托:使对象鲜明突出

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正侧结合:使对象更鲜明。

白描:简练、不烘托、不渲染、不设喻、不修饰、刻画形象。

动静结合: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赋比兴:铺陈叙事为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辞为兴,在兴中又兼有比喻手法为“比兴”。

点面结合:点,可以着眼具体细节,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突出广泛的社会人生意义。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

充分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趣味、诗韵具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引发联想,意味无穷。

*抑扬结合: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设置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意象组合:名词与名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直接拼合,省略连接词语,剪辑组合,巧妙

构成画面,营造独特意境。

*细节描写:真实、准确、传神、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色彩:色彩词丰富,画面感强,明丽的色彩可以渲染传达愉快的感情,也可以反衬感伤之

情。

*观察角度:变换角度,全面立体

*视觉听觉:色彩,画面,声音,动感,生机

3、修辞手法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使感情更加浓烈;用来说理,可把道

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

内容,加重感情。

比喻:化„为„,突出事物或景象的特点、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具体;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

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拟人: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和感情,使事物特色鲜明,更加别致而富有情韵,生动形

象,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对比:两样事物,两相对照,特征各异,反差强烈,立场清楚,态度鲜明,爱憎褒贬强烈。

夸张:使事物、景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强调某一特点,寄托浓烈情感,使想象奇特、浪漫、

奔放。

反复:音韵回环之美;强调特点;强化感情。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能连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

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引用:突出特点;增强文化渊源所带来的意味,扩开背景和深度;使语言生动传神(引用

口语);便于巧妙含蓄委婉地抒发情感。

*双关:利用谐音关系,便于巧妙含蓄的抒发情感,意味深长。(表层与深层意思挖掘)

*借代:化繁为简,典型精炼,强化特征,突出形象。

*通感:以不同感官的感受突出事物和景象的特征,巧妙生动。

*反问: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态度和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语句富于变化。

*顶针:增强韵律节奏感,旋律优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跌宕起伏,便于抒情。

五,表现手法详解

1、 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

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

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

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

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

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

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

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

的思想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

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

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

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

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

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

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

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

书机构) 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

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

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

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

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

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

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

的反用典故了。

从另一个角度划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

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

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

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

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

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

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

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

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中的

"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

"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

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

结合的神来之笔。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

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

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

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

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

江景物的特点。

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

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

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

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

的主题。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

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

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

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7、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

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8.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海燕》,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

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

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

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设置悬念。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孔乙

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

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

果。

10.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

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11.欲扬先抑。

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

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12.对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对比较,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我的叔叔于勒》

通过“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

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1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志。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4、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5、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高洁,谁为表予心。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1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17、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9、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更有特色。


相关内容

  •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 ...

  • 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指什么
  • 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指什么? 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 关系: 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学生关联. 区别:课程目标是一个阶段完成的任务.学习领域的目标:识字.写字.阅读 教学目标是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层级:单元学习目标:一个阅读单元.一次习作,一次口语交际.层级二一 ...

  • 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 摘 要: 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教,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去阅读.去体味,所以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 ...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
  •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8-01 新课标要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需要达到405万字,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具有突破性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 ...

  •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 xxxkt--xxyw671 课题名称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负责人 赵亚荣 所在单位 未央区感业寺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 ...

  • 学乐堂个性化辅导方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
  • <学乐堂个性化辅导方案> 学生姓名:林思羽.安家振 年 级:四年级 学 校: 辅导科目:语文 教 师:陆老师 时 间: 2015.07.08 把您的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 1 教学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林思羽 性别:女 年级:四年级 所在学校: 家庭住址: 姓名:安家振 性别 ...

  • 现代汉语重难点填空题
  • 一. 填空题 1. 语文是( 书面语言 )和(口头语言 )的合称. 2. 语文课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3.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 人文性 )它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4. 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是(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5语文必须遵循的两律一是(感 ...

  • 中学语文教师面试100问
  • http://www.zsbd.cn 语文教师面试100问 1.如何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进行有效深入的阅读? 2.语文教师要具有哪些学科知识? 3.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要从哪几方面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4.你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 5.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写作能力? 6.作 ...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实录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实录 作者:朱明慧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2期 一.目标确定课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四首诗. (投影)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 ...

  • 初一语文学法指导
  • 初一语文学法指导(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谈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围绕"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常常是反复地教,可很多学生仍然是读书费解其意,作文不得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