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阅读走向阅读生活
——多角度阅读《滥竽充数》作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多角度 阅读
内容提要:
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写作尤其是如此。我们只有从封闭、单向、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培养和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富有个性的构思方法。
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探索,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
《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
一、创设情境,阅读文本。
1、观看寓言《滥竽充数》的动画片,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它的寓意。
[观看寓言《滥竽充数》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不是为情境而情境,更不是为了让人看起来活跃、热闹。它更在于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淡化书本、教师的权威,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语文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多角度阅读给学生多样的选择,让他们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不少学校曾用来给学生做作文。起初,绝大多数人循着寓言本意,把立意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处士没有本事而骗人这点上,千篇一律。但后来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时换了一个角度,把批评矛头指向齐宣王的管
理制度不严和搞“大锅饭”的制度上;于是,此后的学生一遇到这道作文试题,又群起而效之,立意当然也不新了。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
其实,只要积极思维,善于变换角度,新的立意还是很多的。如:据文本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风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总之,角度一变,立意出新,就有可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文章。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学生进一步对寓言进行质疑,共同析疑。
如: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齐宣王为什么能让南郭先生混下去?
南郭先生明知自己不会吹竽,为什么还敢进宫“充数”?
南郭先生在宣王那儿吹竽为什么一直没有露馅?
南郭先生在齐湣王那儿混不下去便溜之大吉,你对此又有何看法?
……
[学生质疑,应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仅围绕教师所提的几个问题在打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主宰,应更好让学习主体发挥其作用。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让学习主体在提问中学会提问,养成批判意识、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得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
的问题”。在阅读中,学生是否思考的主要表现是头脑中是否形成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的习惯十分重要。]
二、评说故事,走进文本。
学生读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用“ 是一
个 的人”的句式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如:南郭处士是一个滥竽充数的人。
南郭是处士是一个不诚实,不实事求是,滥竽充数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贪图享乐,缺乏对人才鉴别的人。
齐湣王是一个注意人才实学的人。
南郭处士是一个精明狡猾,能抓住机遇,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爱气派的人。
齐湣王是一个注意对人才考核的人。
南郭处士是一个不学无术,爱耍小聪明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不能正确选才,不注重选才的人。
南郭处士是一个善于钻空子,不劳而获的人。
宫廷中乐师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死要面子,喜欢听人合奏的人。
齐湣王是一个敢于打破旧的体制,重于用人的人。
……
[教师在教学中多问:“为什么?” “你有什么根据吗?”“理由何在?”用这种问题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从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
师生共同小结:
1. 宣王是一个喜欢造声势,用人不问是非的人。
2. 湣王是一个有个性、不拘于传统的人。
3. 南郭是一个善于见机行事、无真才实学的人。
[引导学生做好内容归纳。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学习什
从文本阅读走向阅读生活
——多角度阅读《滥竽充数》作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多角度 阅读
内容提要:
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写作尤其是如此。我们只有从封闭、单向、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培养和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富有个性的构思方法。
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探索,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
《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
一、创设情境,阅读文本。
1、观看寓言《滥竽充数》的动画片,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它的寓意。
[观看寓言《滥竽充数》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不是为情境而情境,更不是为了让人看起来活跃、热闹。它更在于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淡化书本、教师的权威,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语文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多角度阅读给学生多样的选择,让他们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不少学校曾用来给学生做作文。起初,绝大多数人循着寓言本意,把立意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处士没有本事而骗人这点上,千篇一律。但后来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时换了一个角度,把批评矛头指向齐宣王的管
理制度不严和搞“大锅饭”的制度上;于是,此后的学生一遇到这道作文试题,又群起而效之,立意当然也不新了。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
其实,只要积极思维,善于变换角度,新的立意还是很多的。如:据文本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风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总之,角度一变,立意出新,就有可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文章。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学生进一步对寓言进行质疑,共同析疑。
如: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齐宣王为什么能让南郭先生混下去?
南郭先生明知自己不会吹竽,为什么还敢进宫“充数”?
南郭先生在宣王那儿吹竽为什么一直没有露馅?
南郭先生在齐湣王那儿混不下去便溜之大吉,你对此又有何看法?
……
[学生质疑,应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仅围绕教师所提的几个问题在打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主宰,应更好让学习主体发挥其作用。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让学习主体在提问中学会提问,养成批判意识、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得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
的问题”。在阅读中,学生是否思考的主要表现是头脑中是否形成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的习惯十分重要。]
二、评说故事,走进文本。
学生读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用“ 是一
个 的人”的句式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如:南郭处士是一个滥竽充数的人。
南郭是处士是一个不诚实,不实事求是,滥竽充数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贪图享乐,缺乏对人才鉴别的人。
齐湣王是一个注意人才实学的人。
南郭处士是一个精明狡猾,能抓住机遇,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爱气派的人。
齐湣王是一个注意对人才考核的人。
南郭处士是一个不学无术,爱耍小聪明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不能正确选才,不注重选才的人。
南郭处士是一个善于钻空子,不劳而获的人。
宫廷中乐师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人。
齐宣王是一个死要面子,喜欢听人合奏的人。
齐湣王是一个敢于打破旧的体制,重于用人的人。
……
[教师在教学中多问:“为什么?” “你有什么根据吗?”“理由何在?”用这种问题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从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
师生共同小结:
1. 宣王是一个喜欢造声势,用人不问是非的人。
2. 湣王是一个有个性、不拘于传统的人。
3. 南郭是一个善于见机行事、无真才实学的人。
[引导学生做好内容归纳。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学习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