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我国已经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也在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如简单地使用powerpoint演示课件,上网查资料)就是课程整合。这种整合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和内容结合起来,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文稿替代板书,可能有助于节省时间,但是并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换言之,在一节课里,不是你用了计算机、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了。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1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 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 紧紧围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哪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教师面临着新课标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新变化,很多人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 杨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我国已经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也在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如简单地使用powerpoint演示课件,上网查资料)就是课程整合。这种整合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和内容结合起来,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文稿替代板书,可能有助于节省时间,但是并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换言之,在一节课里,不是你用了计算机、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了。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1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 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 紧紧围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哪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教师面临着新课标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新变化,很多人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