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我把它总结出来,以就教于之家。
一.明确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具体要求是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积累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目前看,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说话作文语言贫乏,语文水平普遍低下。因此说,开展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做为语文老师在班上要经常大力宣扬读书的好处,激情地讲述名人热爱读书的轶事,而且教室内的标语、黑板报的内容尽量书写有关催人奋进的读书名言,比如:“一个人不读书,命运惩罚他,一个民族不读书,历史惩罚她”、“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融入到了“书”海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发奋读书的欲望。
第二,书写友情的提示语言。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比较顽劣,往往会把读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抛之脑后而不顾,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温馨提醒,比如可以在黑板的上边写上这样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今天你读书了吗?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成功就是在坚持之中诞生的! ”学生来到教室只要一睁眼、一抬头,就会看见这句友情的提示语,自然就不会忘了读书的事了。
第三,布臵具体的阅读任务。
有人说:“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是啊!如果做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自己又何来动力呢?阅读也是一样,假如教师只站在远处且不布臵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学,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再加上各种能力也有限,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去学习,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一连串的问题将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使他们挥之不去,要他们专心地去阅读根本不可能。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一定要布臵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才会去努力呀!
第四,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小学生更爱表现自己,他们都想在班里甚至学校里小有名气,因为那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当然奖励机制的制订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制订时要权衡利弊,(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不能让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肆无忌惮,不顾一切。)一定要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古人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须,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由于学生手中的阅读资料很缺乏,而且又不统一,所以我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载体,交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做好预习:预习时要朗读;要结合课后题理解课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
二要学会思考,读而不思则惘。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读书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只读书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三要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哲学家培根认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面对上代传送下来的“珍贵的货物”,我们绝对不能草率地对待,而应积极地加以吸收。如果只求一目十行,不求学有所得,只是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不重视学习的质量,那些暂时掌握的东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往往很快就会忘掉。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划一划(划精彩处) 、摘一摘(摘精美句) 、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 的好习惯。
四要学会运用,死书读活长精神。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应该把书读活。所谓读活,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所读,所思,所疑,所悟,用自己的笔写下来这就是写作。
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我把它总结出来,以就教于之家。
一.明确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具体要求是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积累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目前看,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说话作文语言贫乏,语文水平普遍低下。因此说,开展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做为语文老师在班上要经常大力宣扬读书的好处,激情地讲述名人热爱读书的轶事,而且教室内的标语、黑板报的内容尽量书写有关催人奋进的读书名言,比如:“一个人不读书,命运惩罚他,一个民族不读书,历史惩罚她”、“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融入到了“书”海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发奋读书的欲望。
第二,书写友情的提示语言。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比较顽劣,往往会把读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抛之脑后而不顾,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温馨提醒,比如可以在黑板的上边写上这样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今天你读书了吗?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成功就是在坚持之中诞生的! ”学生来到教室只要一睁眼、一抬头,就会看见这句友情的提示语,自然就不会忘了读书的事了。
第三,布臵具体的阅读任务。
有人说:“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是啊!如果做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自己又何来动力呢?阅读也是一样,假如教师只站在远处且不布臵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学,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再加上各种能力也有限,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去学习,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一连串的问题将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使他们挥之不去,要他们专心地去阅读根本不可能。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一定要布臵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才会去努力呀!
第四,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小学生更爱表现自己,他们都想在班里甚至学校里小有名气,因为那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当然奖励机制的制订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制订时要权衡利弊,(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不能让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肆无忌惮,不顾一切。)一定要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古人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须,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由于学生手中的阅读资料很缺乏,而且又不统一,所以我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载体,交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做好预习:预习时要朗读;要结合课后题理解课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
二要学会思考,读而不思则惘。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读书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只读书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三要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哲学家培根认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面对上代传送下来的“珍贵的货物”,我们绝对不能草率地对待,而应积极地加以吸收。如果只求一目十行,不求学有所得,只是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不重视学习的质量,那些暂时掌握的东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往往很快就会忘掉。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划一划(划精彩处) 、摘一摘(摘精美句) 、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 的好习惯。
四要学会运用,死书读活长精神。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应该把书读活。所谓读活,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所读,所思,所疑,所悟,用自己的笔写下来这就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