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侯桂红

(通辽市科尔沁区职业中专,内蒙古通辽028000) X

〔摘 要〕运用所罗门·阿希等人实验探讨从众心理。从各个方面剖析了从众心理现象,包括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增强和减弱从众心理的变因,从众心理产生的三个阶段。最后剖析从众的利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众者中的“不介入”的旁观者。这是引起许多消极社会影响的一个“症结”。从整个剖析过程中可以看出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心理现象而存在,是任何个人或团体所不能改变的。

〔关键词〕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5149 (2007) 01 - 0033 – 02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使我们生活在各种相互矛盾

的状态中。而从众心理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矛盾现象。在

此对这一心理现象做一些探讨。“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

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

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

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

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

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

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

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

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引起从众行为的原因

所罗门·阿希曾做过从众研究。在阿希的实验里,情境

很微妙。在这些情境中对从众没有明确的奖励;对不从众也

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么为什么阿希的被试者还要从众呢?

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 1 、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

前,人就不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易出错误。2 、可能他们是

“表面上迎合别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

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最初是被力求正确的欲望所驱动的,

而另一些是为了迎合别人以获得好感。当人们慎重的观察

一个类似阿实验的从众实验时,他们都预测被试者要比实际

生活中从众者多。更有趣的是,这些躲在一旁的观察者则预

测他们自己不会那么从众。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别人从众,

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阿希实验中从众者是否相信自己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 其他几个人的一致判断是正确的? 但我们无法去问被试者,

其他测试者中有少数坚持说,他们确实和别人看的一样。而

我们如何才能肯定被试人说的是实话呢? 假如你是被试人,

而且你也坚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你屈从了团体的

压力,这时,如果你承认自己是屈从了,那就太伤面子了,会

显得你很软弱胆小,所以有些人为了面子上好看而欺骗实验

者。

二、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变因

在与阿希实验类似的情境下,众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其意见是否遵从众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实验中,哪怕只有一个同伴的答案是正确的,被试人遵从众人的错误答案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团体中即使只有一个不合作的人不同意众人的意见,团体的压力也会显著减弱。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缺乏自信的人比那些自我评估高的人更有可能遵从团体的压力,而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任务的特点能影响人的自信。一个对任务没有准备的人比以前取得过成功的人更易从众。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眼前的任务,其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民间智慧结晶的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美国,人们常说:“吱吱叫的轮子得到油”,而日本人则说:“冒尖的钉子遭锤打”,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的观察证实了这一总体印象。最近,他们用阿希方法在17 个不同的国家做了133 次实验,结果出现在集体主义的社会如挪威、中国、日本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法国) 人们更容易从众,不同性别的从众性也不同,女性比男性更从众。当然,这个问题还与施加压力的团体的构成有关。一个团体具备以下几点就更容易使个人从众: (1) 由专家组成。

(2) 对个人来说,团体成员有很重要的任务。(3) 它的成员在某些方面与个人相似。

三、从众心理产生的三个阶段

1. 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

2. 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 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四、从众的利弊之分

从众的益处如下:

1.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

2. 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比如一个没有标志的左右两个厕所,你不知进入哪个,而这时来了一群女孩走进右边厕所,那么她们为你提供了信息。

3. 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而不从众会引起灾祸。例如:假如我讨厌做一个从众者,于是为了表示不从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从众亦有不利的一面,分析如下:

1. 人太过于从众则会使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无从得到培养,缺乏个性,失去自我。

2. 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在施佩尔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在回忆录中他描述了紧紧团结在希特勒周围的一个集团,其从众

性之强,使该团体内部容不下半点不遵从行为,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最野蛮的行为也是有理的,因为没有人持异议。这就造成了所有人意见都一致的假象,使人不敢去想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余地。这是希特勒集团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希特勒集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体,与反对意见绝缘。当这种集团召集起来做出决定时,他们总是深为群体思想所困。陷入不良的决策方式的团体,一般来说都认为自己无懈可击,他们被乐观主义遮住了眼睛,进而酿成大祸。这里所要着重提出“不介入”的旁观者的从众者,1964 年纽约城里一个叫吉诸维斯的年轻姑娘遇刺身亡。这是一桩悲剧,但事件本身并不新奇。在人口稠密的繁华地带凶残的的谋杀案时有发生。奇怪的是:至少有38 位邻居在凌晨3点钟听到她可怕的喊叫声后,走到了自己家窗前,站在那里呆呆的看了30 分钟,在这30 分钟里,凶手完成了他那可怕的暴行,先后攻击了3 次竟没有一个人来帮助她,等到有人 拿走电话报警时,已经为时过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旁观者不去救助? 是大城市里的人对别人的危难无动于衷吗? 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灾祸,因而对痛苦和暴力变得漠不关心吗? 这些旁观者是否有些方面与我们不同?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看来都是否定的。旁观者不去帮助可能另有原因。在那种情境中很有可能是当人们认识到别人也目睹了此事时,个人的责任就减弱了。在吉诸维斯案件中,当每个目击者看到其他几家打开灯,探出头去观望时,可能就会感到自己没有责任采取必要的行动。每个人都

认为既然别人也在看,说不定有人已经报警了,或者认为报

警是别人的事。

后来约翰等人在与其同事们进行的一系列巧妙的实验

中提供了更多有说服力的解释,他们假设许多人目击残案减

少了任何人去救助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有许多人看到受

害者的痛苦,那这个受害者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减少。也就是

说,如果有许多人看到受害者的痛苦,那这个受害者得到救

助的可能性减少,因此,我们可以把“不介入”试为一种从众

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旁观者看来,好像别人都正在权

衡帮助他人是否明智,是否恰当。我们已看到,从别人那里

得到暗示,是很合理的,但偶尔也会产生错误,尤其在关键情

境下容易铸成大错,在我们的社会里,在众人面前暴露强烈

的感情是不合适宜的。

五、结束语

上述所做的探讨,并不是想说明做出愚蠢、灾难性决定的个性不应承担责任,我想说的是质问和指责他人比理解这些错误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更容易的多。但是只有通过对这些过程追根究底并尽力理解,我们才能有希望改善人们的决策方式,从而减少成灾难性决策的发生率。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性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61 - 164. 〔2〕阿伦森. 社会性动物〔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3 - 34. 〔责任校对 徐寿军〕

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侯桂红

(通辽市科尔沁区职业中专,内蒙古通辽028000) X

〔摘 要〕运用所罗门·阿希等人实验探讨从众心理。从各个方面剖析了从众心理现象,包括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增强和减弱从众心理的变因,从众心理产生的三个阶段。最后剖析从众的利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众者中的“不介入”的旁观者。这是引起许多消极社会影响的一个“症结”。从整个剖析过程中可以看出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心理现象而存在,是任何个人或团体所不能改变的。

〔关键词〕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5149 (2007) 01 - 0033 – 02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使我们生活在各种相互矛盾

的状态中。而从众心理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矛盾现象。在

此对这一心理现象做一些探讨。“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

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

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

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

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

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

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

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

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引起从众行为的原因

所罗门·阿希曾做过从众研究。在阿希的实验里,情境

很微妙。在这些情境中对从众没有明确的奖励;对不从众也

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么为什么阿希的被试者还要从众呢?

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 1 、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

前,人就不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易出错误。2 、可能他们是

“表面上迎合别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

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最初是被力求正确的欲望所驱动的,

而另一些是为了迎合别人以获得好感。当人们慎重的观察

一个类似阿实验的从众实验时,他们都预测被试者要比实际

生活中从众者多。更有趣的是,这些躲在一旁的观察者则预

测他们自己不会那么从众。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别人从众,

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阿希实验中从众者是否相信自己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 其他几个人的一致判断是正确的? 但我们无法去问被试者,

其他测试者中有少数坚持说,他们确实和别人看的一样。而

我们如何才能肯定被试人说的是实话呢? 假如你是被试人,

而且你也坚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你屈从了团体的

压力,这时,如果你承认自己是屈从了,那就太伤面子了,会

显得你很软弱胆小,所以有些人为了面子上好看而欺骗实验

者。

二、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变因

在与阿希实验类似的情境下,众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其意见是否遵从众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实验中,哪怕只有一个同伴的答案是正确的,被试人遵从众人的错误答案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团体中即使只有一个不合作的人不同意众人的意见,团体的压力也会显著减弱。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缺乏自信的人比那些自我评估高的人更有可能遵从团体的压力,而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任务的特点能影响人的自信。一个对任务没有准备的人比以前取得过成功的人更易从众。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眼前的任务,其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民间智慧结晶的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美国,人们常说:“吱吱叫的轮子得到油”,而日本人则说:“冒尖的钉子遭锤打”,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的观察证实了这一总体印象。最近,他们用阿希方法在17 个不同的国家做了133 次实验,结果出现在集体主义的社会如挪威、中国、日本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法国) 人们更容易从众,不同性别的从众性也不同,女性比男性更从众。当然,这个问题还与施加压力的团体的构成有关。一个团体具备以下几点就更容易使个人从众: (1) 由专家组成。

(2) 对个人来说,团体成员有很重要的任务。(3) 它的成员在某些方面与个人相似。

三、从众心理产生的三个阶段

1. 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

2. 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 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四、从众的利弊之分

从众的益处如下:

1.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

2. 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比如一个没有标志的左右两个厕所,你不知进入哪个,而这时来了一群女孩走进右边厕所,那么她们为你提供了信息。

3. 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而不从众会引起灾祸。例如:假如我讨厌做一个从众者,于是为了表示不从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从众亦有不利的一面,分析如下:

1. 人太过于从众则会使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无从得到培养,缺乏个性,失去自我。

2. 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在施佩尔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在回忆录中他描述了紧紧团结在希特勒周围的一个集团,其从众

性之强,使该团体内部容不下半点不遵从行为,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最野蛮的行为也是有理的,因为没有人持异议。这就造成了所有人意见都一致的假象,使人不敢去想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余地。这是希特勒集团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希特勒集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体,与反对意见绝缘。当这种集团召集起来做出决定时,他们总是深为群体思想所困。陷入不良的决策方式的团体,一般来说都认为自己无懈可击,他们被乐观主义遮住了眼睛,进而酿成大祸。这里所要着重提出“不介入”的旁观者的从众者,1964 年纽约城里一个叫吉诸维斯的年轻姑娘遇刺身亡。这是一桩悲剧,但事件本身并不新奇。在人口稠密的繁华地带凶残的的谋杀案时有发生。奇怪的是:至少有38 位邻居在凌晨3点钟听到她可怕的喊叫声后,走到了自己家窗前,站在那里呆呆的看了30 分钟,在这30 分钟里,凶手完成了他那可怕的暴行,先后攻击了3 次竟没有一个人来帮助她,等到有人 拿走电话报警时,已经为时过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旁观者不去救助? 是大城市里的人对别人的危难无动于衷吗? 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灾祸,因而对痛苦和暴力变得漠不关心吗? 这些旁观者是否有些方面与我们不同?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看来都是否定的。旁观者不去帮助可能另有原因。在那种情境中很有可能是当人们认识到别人也目睹了此事时,个人的责任就减弱了。在吉诸维斯案件中,当每个目击者看到其他几家打开灯,探出头去观望时,可能就会感到自己没有责任采取必要的行动。每个人都

认为既然别人也在看,说不定有人已经报警了,或者认为报

警是别人的事。

后来约翰等人在与其同事们进行的一系列巧妙的实验

中提供了更多有说服力的解释,他们假设许多人目击残案减

少了任何人去救助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有许多人看到受

害者的痛苦,那这个受害者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减少。也就是

说,如果有许多人看到受害者的痛苦,那这个受害者得到救

助的可能性减少,因此,我们可以把“不介入”试为一种从众

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旁观者看来,好像别人都正在权

衡帮助他人是否明智,是否恰当。我们已看到,从别人那里

得到暗示,是很合理的,但偶尔也会产生错误,尤其在关键情

境下容易铸成大错,在我们的社会里,在众人面前暴露强烈

的感情是不合适宜的。

五、结束语

上述所做的探讨,并不是想说明做出愚蠢、灾难性决定的个性不应承担责任,我想说的是质问和指责他人比理解这些错误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更容易的多。但是只有通过对这些过程追根究底并尽力理解,我们才能有希望改善人们的决策方式,从而减少成灾难性决策的发生率。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性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61 - 164. 〔2〕阿伦森. 社会性动物〔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3 - 34. 〔责任校对 徐寿军〕


相关内容

  • 大众消费者从众购物心理探析与研究分析报告
  • 大众消费者从众购物心理探析与研究分 析报告 Ⅲ 摘要 消费者旳.从众行为在现实生活消费旳.过程中是一种很普遍旳.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旳.主要原因是人们旳.从众心理因素'作为企业旳.管理者来说,无论是是利用4P理论营销或者是用6P理论来营销,其目旳.都是为了卖出自己旳.产品'而抓住消费者旳.购物心 ...

  •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
  • 86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Research2009,2(1):86-89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 陈文涛 桑青松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对196名在校大学生的消费从众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与分析.大学生因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特殊环 ...

  •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_邬强
  • 2009年第1期总第177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 No.12009seria.lNo.177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邬 强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 516007)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 ...

  • 教科版思品八上第六课从众与自主教案
  •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之 剖析从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 ...

  • 探讨从众心理与过节高消费问题
  • 探讨从众与节日礼品消费过高现象 摘要:现代社会中,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心理学把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本文从现今节日礼品消费过高这一社会现象入手,以期了解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探索正确引导从众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从 ...

  • 教科版八上[第三单元 走自己的路]word学案
  •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导 第1课时 剖析从众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利弊.2. 正确认识从众现象,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 ...

  • 行为金融学中股市的从众效应
  • 课 程 论 文 学生姓名: 王治钧 学 号: 57 学 院: 经济学院 班 级: 2014 级 保院 班 课程名称: 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题 目: 行为金融学中股市的从众效应 授课老师: 陈文俊 导 师: 陈文俊 摘 要 目前中国股市投资跟风行为严重,所以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很容易形成聚集的情况 ...

  • 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教案
  • 篇一:<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教学设计 <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 青铜峡市回民中学:郝立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五日课题: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 开课班级:第五中学七(7)班 开课时间:2013.12.6 开课教师:郝立雅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 ...

  • 论从众心理
  • 论从众心理 心理是自然界中最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心理是一种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作为一种智力高度发达的高等动物,其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远在自然界其他任何动物之上.正是因为我们人具有如此强大的思维能力,使得我们在做事情时往往会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