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的[边界望乡]

洛夫的《边界望乡》

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此诗在写作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语言的多义、可感——意象的运用:

一是杜鹃。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泪。同样,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三是鹧鸪。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氛围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作者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通过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其次是语言上的可感: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段“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

语言的跳跃——丰富的表现手法:

一是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

国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二是联想。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蕴味无穷。 三是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

综上所述,洛夫的《边界望乡》独特的意象、新奇的语言、繁复多变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愁情怀,在古今难以计数的思乡诗篇中脱颖而出,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洛夫的《边界望乡》

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此诗在写作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语言的多义、可感——意象的运用:

一是杜鹃。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泪。同样,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三是鹧鸪。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氛围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作者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通过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其次是语言上的可感: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段“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

语言的跳跃——丰富的表现手法:

一是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

国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二是联想。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蕴味无穷。 三是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

综上所述,洛夫的《边界望乡》独特的意象、新奇的语言、繁复多变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愁情怀,在古今难以计数的思乡诗篇中脱颖而出,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相关内容

  • 多多与洛夫诗歌的比较阅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多与洛夫诗歌的比较阅读 作者:白天伟 刘涵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5期 内容摘要:纵观多多和洛夫的诗路历程和人生经历,二人最初都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都曾"二度流亡",后期的诗作又都趋于回 ...

  •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 2005年 殷都学刊 55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沿续使用的表现模式,本文将其归纳为登高思乡思亲等六种,并对这六种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乡愁主题诗歌;表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I ...

  •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沈秋伟 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 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 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 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 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 ...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荐阅读目录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荐阅读目录 小说: 孙 犁:<铁木前传> 杜鹏程:<保卫延安> 王 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路 翎:<洼地上的战役> 宗璞:<红豆> 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 ...

  • 七年级语文下(江苏版)8.52梅岭三章
  • 梅岭三章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1.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注音: (1)当纸钱( )A. dàng B. dāng . (2)应有涯( )A. yīng B. yìng .(3)国门悬( )B. xián B. xuán . (4)遍种自由花( )A. zhòng B. zhǒng . 2. 为 ...

  • 贝加尔湖是怎样被割让的--[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 包括贝加尔湖一带在内的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匈奴族就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至三国.北魏.周隋时,鲜卑.柔然.突厥继起,领有其地.唐朝打败了突厥,在此置官设治,建立了安北都护府.辽金时代,原住在额尔古纳河的蒙古部逐步西迁,成吉思汗崛起于此,统一漠北,进行远征,建立 ...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 ...

  • 18―19世纪中叶哈萨克汗国与帝俄的关系
  • 摘要:18世纪,俄国加快了对哈萨克草原的蚕食.它采取三项措施:一是使哈萨克诸部臣服于俄国:二是在哈萨克草原上建筑要塞:三是推行所谓"民政建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完成了对哈萨克的征服,将其纳入俄国版图. 关键词:俄国:哈萨克汗国:小玉兹:中玉兹:大玉兹 中图分类号:K512.3 ...

  • 流体主要计算公式
  • 主要的流体力学事件有: ∙ ∙ 1738年瑞士数学家:伯努利在名著<流体动力学>中提出了. 1755年在名著<流体运动的一般原理>中提出概念,并建立了理想流体基本方程和连续方程,从而提出了流体运动的解析方法,同时提出了速度势的概念. ∙ ∙ ∙ ∙ 1781年拉格朗日首先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