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简评

钱梦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简评

作者:司正权

来源:《学园》2014年第11期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设疑提问方式的优势关系到课堂的成败。本文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探究高质量的设疑提问的基本要求,力图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06-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给我柳暗花明之感。

钱先生所上的这篇文言文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双主互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钱先生执教重视学生的预习,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巧妙地设置问题,考察学生对本文的预习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钱先生的课堂中,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认识到以后应有针对性地把时间集中在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在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另外,钱先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引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钱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 问要有值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

“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学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教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师这样总结:

教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是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研习钱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体会,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

二 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如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样,那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因素,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尝试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得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四 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项万和〕

钱梦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简评

作者:司正权

来源:《学园》2014年第11期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设疑提问方式的优势关系到课堂的成败。本文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探究高质量的设疑提问的基本要求,力图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06-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给我柳暗花明之感。

钱先生所上的这篇文言文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双主互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钱先生执教重视学生的预习,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巧妙地设置问题,考察学生对本文的预习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钱先生的课堂中,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认识到以后应有针对性地把时间集中在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在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另外,钱先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引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钱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 问要有值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

“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学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教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师这样总结:

教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是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研习钱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体会,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

二 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如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样,那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因素,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尝试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得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四 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项万和〕


相关内容

  • 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观后评析
  • 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观后评析 在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我受益匪浅.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的一开始,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读完 ...

  • 研读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有感(陶有杏)
  • 研读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有感 龙街中学 陶有杏 在仔细研读了钱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之后,我深受启发.以前我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主要侧重的是字.词.句和文意的基本把握,只要上文言文,课堂气氛就一片沉寂,学生都感觉非常的枯燥乏味.而钱先生所上的这篇 ...

  • 学习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
  • 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让我感受颇深,让我又重新思考我们日常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课伊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亡"字读错,然后教师让学生共同订 ...

  • 钱梦龙先生
  • 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我的评析 今天,我认真观摩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我被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被他精彩的讲课所感动.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愚公移山>教学中,钱梦 ...

  • 华平[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 7月22日下午,终于有机会现场聆听华平教授的课堂教学,一睹他的教学风采.听课期间,真想一字不漏地入耳入心,所以做了录音,现在将现场实录稍作整理,以享大家. 平常之处显功力 李华平教授<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一.开场语(5分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们两堂课学生是一样的,真是 ...

  • 关于教育的大讨论
  • [大讨论]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新生代向三大名师发难 近年来,关于中国语文教学的争论始终就没有停歇.2月9日,新浪网转登<教师之友>发表的<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新生代向三大名师发难 >,将这场争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文章对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名师---魏书生.于漪.钱梦龙进行了史无前例 ...

  • 读王荣生教授随笔
  • 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马祥勇 (一)  关于态度与方法 无论你同意不同意王荣生先生的观点,你都不能不信服王先生讨论学术问题的方法,他以自己对语文科课程论卓有成效的建构(有<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为证)为根基,无论是推崇一堂课还是否定一堂课,都以扎实的理据和严密的逻辑来说理,也就是说,王先 ...

  •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足!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 ...

  • 精卫填海课堂实录
  • 精卫填海课堂实录 一.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说说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这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小鸟锲而不舍地向大海投石子,仍树枝,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再来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