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局里的潜规则

中国饭局里的潜规则

——饭局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中国饭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见诸于廿四史之中的著名饭局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饭局密切相关。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正惟如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饭局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在零点公司的调查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

中国人觉得太紧张。”

联谊饭局,宾主尽欢

颐和园的听鹂馆是北京比较高档的饭店。一些部门举行的大型会议的宴会,有时安排在此。

“一般的政府筵席是比较经济的,并不奢侈浪费,属于工作餐的性质,”在听鹂馆工作的一位高级技师说,“真正属于豪宴的多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饭局,一桌饭菜至少是几千,几万或者十几万一桌也平常,甚至还有几十万一桌的,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花费了36.6万元的那一桌饭局便是听鹂馆西安分店做出来的。”

笔者曾在听鹂馆亲眼目睹了一次两个企业间联谊的豪门夜宴。他们吃的是“满汉全席”。听鹂馆有个特别规矩,即所有的菜均没有价格,而是全部按人头计算。不同档次的宴席,上来的菜单不一样;或者菜名一样,但用料不同。这两个企业吃的是500元/人的档次,属于听鹂馆的中等档次。

听鹂馆里,宫灯高照,富丽堂皇,宫廷式样摆设的宴会大厅,全套古香古色的桌椅、餐具,来回穿梭着身着仿清服饰的服务员。

饭局开始,双方领导各自进行了一番讲话。讲话结束,便全体起立端杯。第一杯饮尽,主菜也便上来了,菜名是“京扒四宝”。技师说四宝分别是鲍鱼、海参、小勺鸽蛋和鸡脯,都是菜中珍品。

饭局这才算正式开始,觥筹交错,气氛活跃,敬酒与撞杯之声不绝于耳。饭桌上形成了几大阵营,每个阵营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对手,阵营中的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大概的计划:该敬谁,该谈些什么,该说些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该给谁做个人情等等。

经过几轮的你来我往,大家都已吃饱喝足,于是领导一声令下,餐桌上的各式餐具、酒水便悉数撤下,换上水果拼盘和饮料。戏台上早已准备好的歌舞表演也适时开始了,这个戏台是当年慈禧太后吃饭听戏的地方,据听鹂馆工作人员说,仅这戏台一晚上的租金就是两万。

粗略计算了一下,这顿晚宴的费用和歌舞表演等其他费用加起来不下10万元。

这样的饭局,多数是宾主尽兴而归。因为其目的单纯,就是吃饭娱乐。男女的恋爱也可归入此类,但花样就不如上述饭局多了。广州的一位少妇今年说的一句话被媒体频频引用:恋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只是一个饭局。有美食家之称的专栏作家沈宏非说,正常男女在一个正常年代谈一场正常的恋爱,很难绕过餐桌而行。

谈判饭局,险象环生

企业间的谈判饭局,就没有这么欢娱的气氛了。饭局开始是风平浪静,寒暄过后,便风云突变。饭局中双方互揭彼之短,扬己之长,即要把对方说得可有可无,而把己方说得不可或缺,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上风,掌

控饭局的主动。

酒菜便成为缓和气氛的工具,为了防止谈判僵持,聪明的饭局领导者都会在争论比较激烈的时候站出来提议大家干上一杯,缓和下情绪再继续讨论,这也正是谈判事项选在饭局上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加者一般都是酒中高手,不会出现喝多酒误事的情况,于是酒桌之上,你来我往,竟都有千杯不醉的架势。即使谈判结束,也还是不能放松,生怕自己比别人先喝趴下了出丑。

还有一种饭局,专为讨债而设。温女士是一家企业的老总,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个通过饭局讨债的故事。

温女士的企业和很多国内著名大企业都有业务联系。其中一些公司在她这里提货时并不能当场付款,于是公司每年便多了一项额外任务——讨债。这些公司中,有个公司每次都让派去的讨债人员无功而返,于是温女士决定亲自出马,出发的时候带上了当时年仅5岁的女儿萌萌。

饭局地点设在高档饭店。席间,那刘经理一直感叹生意难做,自己能力有限,表明他现在还没钱还货款。温女士设局之前,对这个公司做过详细的调查,于是便在刘经理感叹自己能力不够管理不好之时接过话来说:“贵公司今年上缴的国家税款就有几千万,纯利润更是几亿元,怎么还能说是管理不善呢。”

之后,温女士转过身端起酒杯对女儿说:“萌萌,敬刘叔叔一杯,祝他

事业总是这么一帆风顺。”刘经理说:“哦,这么小就会喝白酒啊?行,只要你能喝下这杯酒,我便把货款一分不少地还给你妈妈,怎么样啊?”

那小姑娘应了声“好”便举起杯子干了,又让服务员连续倒了两杯,依次干完,竟连干三杯。满坐皆惊,引起一片掌声。连倒酒的服务员都惊得愣在当场。刘经理当即便掏出支票签了字。

这样或诡异或残酷的饭局每天都在上演着,房间里高朋满座,桌子上觥筹交错,私下却是暗自较劲。“饭”和“局”,有些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社交饭局,办事求人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违章开车牌照被扣,先问亲戚朋友交管局有无熟人,然后再拉出来吃饭。

几乎可以说只要需要求人,便都可以饭局开场。单位的饭局,同事之间,是为了互相照顾工作,上级请下级,为了维持稳定,鼓舞士气,收买人心。下级请上级,为了升职、涨工资、部门调动,甚至单纯为了说错某句话而道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被称为象牙塔的学校,亦有社交饭局的渗入。考试不及格、被记迟到旷课次数过多、夜不归宿被捉等等,只要犯了事就得拜托和老师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把老师请过来,摆上一桌,请客了事。

也有想竞争团委干部之类的同学请客拉选票,或是男人追女生的“相亲饭局”,有些漂亮女生是每个星期都专门等着有人来请客打牙祭的,吃完就抬屁股走人,甚至连请客的人什么模样事后都不记得。

社交饭局以男性为多,女性更喜欢快餐和小吃,“所以,懂美食的人中男性更多”。“政府间的饭局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下级请上级,或者政府官员吃别人。企业间拉关系的饭局很多,也吃的奢侈,富豪摆出的高档饭局,基本都是公关性质的。一般的公司也都将招待费作为普遍的正常开支。”袁岳说。

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06亿元,同比增长16.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3.9%。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解释说,8806亿的营业额,这数字是1978年的108倍。连续15年都实现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餐饮业增长率一直位居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之首。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在增长,社会的服务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人喜欢在外吃饭而不是在家。

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数字还显示,在陕西、四川、广东等地,餐饮业已经成为该地的支柱型产业。全国目前有各类餐厅400多万家,从业人员多达2000万人。

边疆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饭局多是商务饭局,如今则以大众消费为

主体,多数是家庭及朋友聚会,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起了很大变化。

饭局潜规则

沈宏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中国的饭局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个饭局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

初来北京工作的记者陈磊说,广州上海北京的饭局各有特色。上海的请客吃饭,朋友聚会公司联谊的较多,不像北京,凡是在大馆子吃饭的,都是有背后交易的。从习惯上说,北京还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在广州,因为比较崇尚个人努力,办事的饭局就较少。

辽源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刘助则豪爽地回答:“在俺们东北,上来先喝酒,饭局好不好那要看酒好不好,喝多了喝醉了那才是最佳境界。而且都是白酒。”

组织一个饭局,必定先要想好要邀请的人选,被邀请者也都很关心你还邀请了谁,估算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没有和自己有过节的,有没有和自己很投缘的,以决定去或不去。而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就考虑完的。

“饭局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约吃饭,但对于他们吃饭只是办事的成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工

具。”袁岳分析说。

与此同时,袁岳也注意到,将饭局作为商品时,因为处于较低阶层的请客者因购买力的局限,往往会采用低成本社交,所以,他们的社交饭局档次也较低。处于较高层次的被请者因为经常参加各类饭局,因而更加关心饭局的特色,而非档次。

饭局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一些一般工具所具有的共性及使用规则,并且不同的饭局规则也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老同学之间的聚会,一般男人是不能带着现任女朋友去赴会的,同行业之间的饭局上是不能谈论自己单位或询问别人单位的内部机密的,企业之间谈判的饭局上是不能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去赴宴的„„

南京真知味饭店的老板沈加林笑着说,“决定饭局的档次不是请客者的阶层,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轻重。越重要的事情,饭局档次也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餐,反而会选择小馆子,更加随意。”

中国饭局里的潜规则

——饭局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中国饭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见诸于廿四史之中的著名饭局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饭局密切相关。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正惟如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饭局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在零点公司的调查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

中国人觉得太紧张。”

联谊饭局,宾主尽欢

颐和园的听鹂馆是北京比较高档的饭店。一些部门举行的大型会议的宴会,有时安排在此。

“一般的政府筵席是比较经济的,并不奢侈浪费,属于工作餐的性质,”在听鹂馆工作的一位高级技师说,“真正属于豪宴的多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饭局,一桌饭菜至少是几千,几万或者十几万一桌也平常,甚至还有几十万一桌的,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花费了36.6万元的那一桌饭局便是听鹂馆西安分店做出来的。”

笔者曾在听鹂馆亲眼目睹了一次两个企业间联谊的豪门夜宴。他们吃的是“满汉全席”。听鹂馆有个特别规矩,即所有的菜均没有价格,而是全部按人头计算。不同档次的宴席,上来的菜单不一样;或者菜名一样,但用料不同。这两个企业吃的是500元/人的档次,属于听鹂馆的中等档次。

听鹂馆里,宫灯高照,富丽堂皇,宫廷式样摆设的宴会大厅,全套古香古色的桌椅、餐具,来回穿梭着身着仿清服饰的服务员。

饭局开始,双方领导各自进行了一番讲话。讲话结束,便全体起立端杯。第一杯饮尽,主菜也便上来了,菜名是“京扒四宝”。技师说四宝分别是鲍鱼、海参、小勺鸽蛋和鸡脯,都是菜中珍品。

饭局这才算正式开始,觥筹交错,气氛活跃,敬酒与撞杯之声不绝于耳。饭桌上形成了几大阵营,每个阵营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对手,阵营中的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大概的计划:该敬谁,该谈些什么,该说些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该给谁做个人情等等。

经过几轮的你来我往,大家都已吃饱喝足,于是领导一声令下,餐桌上的各式餐具、酒水便悉数撤下,换上水果拼盘和饮料。戏台上早已准备好的歌舞表演也适时开始了,这个戏台是当年慈禧太后吃饭听戏的地方,据听鹂馆工作人员说,仅这戏台一晚上的租金就是两万。

粗略计算了一下,这顿晚宴的费用和歌舞表演等其他费用加起来不下10万元。

这样的饭局,多数是宾主尽兴而归。因为其目的单纯,就是吃饭娱乐。男女的恋爱也可归入此类,但花样就不如上述饭局多了。广州的一位少妇今年说的一句话被媒体频频引用:恋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只是一个饭局。有美食家之称的专栏作家沈宏非说,正常男女在一个正常年代谈一场正常的恋爱,很难绕过餐桌而行。

谈判饭局,险象环生

企业间的谈判饭局,就没有这么欢娱的气氛了。饭局开始是风平浪静,寒暄过后,便风云突变。饭局中双方互揭彼之短,扬己之长,即要把对方说得可有可无,而把己方说得不可或缺,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上风,掌

控饭局的主动。

酒菜便成为缓和气氛的工具,为了防止谈判僵持,聪明的饭局领导者都会在争论比较激烈的时候站出来提议大家干上一杯,缓和下情绪再继续讨论,这也正是谈判事项选在饭局上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加者一般都是酒中高手,不会出现喝多酒误事的情况,于是酒桌之上,你来我往,竟都有千杯不醉的架势。即使谈判结束,也还是不能放松,生怕自己比别人先喝趴下了出丑。

还有一种饭局,专为讨债而设。温女士是一家企业的老总,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个通过饭局讨债的故事。

温女士的企业和很多国内著名大企业都有业务联系。其中一些公司在她这里提货时并不能当场付款,于是公司每年便多了一项额外任务——讨债。这些公司中,有个公司每次都让派去的讨债人员无功而返,于是温女士决定亲自出马,出发的时候带上了当时年仅5岁的女儿萌萌。

饭局地点设在高档饭店。席间,那刘经理一直感叹生意难做,自己能力有限,表明他现在还没钱还货款。温女士设局之前,对这个公司做过详细的调查,于是便在刘经理感叹自己能力不够管理不好之时接过话来说:“贵公司今年上缴的国家税款就有几千万,纯利润更是几亿元,怎么还能说是管理不善呢。”

之后,温女士转过身端起酒杯对女儿说:“萌萌,敬刘叔叔一杯,祝他

事业总是这么一帆风顺。”刘经理说:“哦,这么小就会喝白酒啊?行,只要你能喝下这杯酒,我便把货款一分不少地还给你妈妈,怎么样啊?”

那小姑娘应了声“好”便举起杯子干了,又让服务员连续倒了两杯,依次干完,竟连干三杯。满坐皆惊,引起一片掌声。连倒酒的服务员都惊得愣在当场。刘经理当即便掏出支票签了字。

这样或诡异或残酷的饭局每天都在上演着,房间里高朋满座,桌子上觥筹交错,私下却是暗自较劲。“饭”和“局”,有些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社交饭局,办事求人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违章开车牌照被扣,先问亲戚朋友交管局有无熟人,然后再拉出来吃饭。

几乎可以说只要需要求人,便都可以饭局开场。单位的饭局,同事之间,是为了互相照顾工作,上级请下级,为了维持稳定,鼓舞士气,收买人心。下级请上级,为了升职、涨工资、部门调动,甚至单纯为了说错某句话而道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被称为象牙塔的学校,亦有社交饭局的渗入。考试不及格、被记迟到旷课次数过多、夜不归宿被捉等等,只要犯了事就得拜托和老师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把老师请过来,摆上一桌,请客了事。

也有想竞争团委干部之类的同学请客拉选票,或是男人追女生的“相亲饭局”,有些漂亮女生是每个星期都专门等着有人来请客打牙祭的,吃完就抬屁股走人,甚至连请客的人什么模样事后都不记得。

社交饭局以男性为多,女性更喜欢快餐和小吃,“所以,懂美食的人中男性更多”。“政府间的饭局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下级请上级,或者政府官员吃别人。企业间拉关系的饭局很多,也吃的奢侈,富豪摆出的高档饭局,基本都是公关性质的。一般的公司也都将招待费作为普遍的正常开支。”袁岳说。

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06亿元,同比增长16.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3.9%。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解释说,8806亿的营业额,这数字是1978年的108倍。连续15年都实现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餐饮业增长率一直位居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之首。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在增长,社会的服务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人喜欢在外吃饭而不是在家。

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数字还显示,在陕西、四川、广东等地,餐饮业已经成为该地的支柱型产业。全国目前有各类餐厅400多万家,从业人员多达2000万人。

边疆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饭局多是商务饭局,如今则以大众消费为

主体,多数是家庭及朋友聚会,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起了很大变化。

饭局潜规则

沈宏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中国的饭局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个饭局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

初来北京工作的记者陈磊说,广州上海北京的饭局各有特色。上海的请客吃饭,朋友聚会公司联谊的较多,不像北京,凡是在大馆子吃饭的,都是有背后交易的。从习惯上说,北京还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在广州,因为比较崇尚个人努力,办事的饭局就较少。

辽源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刘助则豪爽地回答:“在俺们东北,上来先喝酒,饭局好不好那要看酒好不好,喝多了喝醉了那才是最佳境界。而且都是白酒。”

组织一个饭局,必定先要想好要邀请的人选,被邀请者也都很关心你还邀请了谁,估算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没有和自己有过节的,有没有和自己很投缘的,以决定去或不去。而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就考虑完的。

“饭局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约吃饭,但对于他们吃饭只是办事的成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工

具。”袁岳分析说。

与此同时,袁岳也注意到,将饭局作为商品时,因为处于较低阶层的请客者因购买力的局限,往往会采用低成本社交,所以,他们的社交饭局档次也较低。处于较高层次的被请者因为经常参加各类饭局,因而更加关心饭局的特色,而非档次。

饭局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一些一般工具所具有的共性及使用规则,并且不同的饭局规则也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老同学之间的聚会,一般男人是不能带着现任女朋友去赴会的,同行业之间的饭局上是不能谈论自己单位或询问别人单位的内部机密的,企业之间谈判的饭局上是不能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去赴宴的„„

南京真知味饭店的老板沈加林笑着说,“决定饭局的档次不是请客者的阶层,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轻重。越重要的事情,饭局档次也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餐,反而会选择小馆子,更加随意。”


相关内容

  • 中国的酒桌文化和潜规则(大全)
  • 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为了不出丑,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 一.座次 主人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被邀请者则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二.点菜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 ...

  • 中国礼仪---饭局里的潜规则
  • 中国礼仪----饭局里的潜规则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孔孟之道,数千年来,积累了不少的礼仪规矩,就连请客吃饭也不例外. 在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是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让你无法应对.本人将几十年来听到的.看到的和学到的写下来和大家共勉. 一.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q ...

  • 饭局里不可不学的潜规则细节
  • 在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是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为了不出丑,呵呵,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 注意细节: 1-座次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 ...

  • 饭局里不可不学的潜规则
  •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大家都知道.因此在中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礼仪,尤其是办事吃饭更是常事,遇到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为了不出丑,呵呵,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 注意细节: 1-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quo ...

  • 中国办公室的22条潜规则
  • 1.必须有一个圈子.无论如何做都是画地为牢: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只有孤独求败的精英才可完全避免圈子的困扰――这种人通常只有一个圈子,圈子里只站着老板一个人. 2.必须争取成为第二名.名次与帮助你的人数成正比――如 ...

  • 职场新人你不可不知的职场餐桌礼仪
  • 职场人士戏称"在中国,公关是在饭桌上进行的",办事吃饭最平常不过了,也就有那么多的商务人士天天应酬.可是饭桌上的学问可多着呢!作为一名职场新人,职场餐桌小窍门是不可不知的. 职场礼仪:职场饭局怎么坐有讲究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

  • 白领必知的18种饭局喝酒规则
  •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 ...

  • "排座"看你是否懂礼数"饭局面试"的现实隐喻
  • 新闻背景 "排座"看你是否懂礼数:"敬酒"考察你是否有社交能力--大学生求职面试竟然被安排到了饭桌上.近日,小林跟其他4位考生一起参加了温州永嘉某协会秘书岗位的面试,自认为表现不如别人的小林居然被录用了,原因就和一个饭局有关.这样的面试方式,遭到了不少大学毕业 ...

  • 修炼厚黑学
  • 很长一段时间,吴宇慧都在早上7点准时起床.正式上妆之前,先涂面膜,梳妆台上放着一本叫做<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的书,这位加拿大女子用每天早晨敷脸的15分钟,背诵中国古诗词. 书角已经磨损,页面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书里罗列了中国历代名诗佳句,并按照实用程度从高到低划为五个级别.吴宇慧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