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9 气垫导轨上的实验二项
在物理力学实验中,由于摩擦的存在,往往使测量误差很大,甚至使某些物理实验无法进行。气垫导轨就是为消除摩擦而设计的力学实验仪器。它利用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的压缩气体,使导轨表而与滑块之间形成一层很薄的“气垫”,将滑块浮起,这样,滑块在导轨表面的运动几乎可看成是无摩擦的,这就减少了力学实验中摩擦力带来的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再配上先进、准确的光电计时装置,使实验值更接近理论值。近年来,气垫技术在交通运输、机械等工业部门得到了一些实际应用,如气垫船、空气轴承等。这些气垫装置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气垫导轨简介:
气垫导轨由导轨、滑块、光电门和气源组成, 如图(1.9—1)所示。
图1.9—1 气垫导轨
1. 导轨:由长1.5m~2 m的三角形中空铝型材制成的. 轨面上两侧各有两排直径为0.4~0.6 mm 的喷气孔。导轨一端装有进气嘴,当压缩空气进入管腔后,就从小孔喷出,在导轨和滑块之间形成0.05~0.20 mm 厚的空气层,即气垫,依靠这层气垫和大气的压差将滑块托起,使滑块在气轨上作近似无摩擦的运动。导轨两端有缓冲弹簧,一端安有滑轮。整个导轨安在钢梁上,其下有三个用以调节导轨水平的底脚螺丝。
2. 滑块:用三角铝材制成,其两侧内表面和导轨面精确吻合,滑块两端装有缓冲弹簧,其上面可安置挡光片或附加重物。 3. 光电门:由聚光灯泡和光电管组成,立在导轨的一侧。光电管与数字毫秒计相接。当有聚光灯泡的光线照到光电管上时, 光管电路导通;这时如挡住光路,光电管为断路,通过数字毫秒计门控电路,输出一脉冲使数字毫秒计开始或停止计时。滑块上的挡光片在光电门中通过一次,数字毫秒计将显示从开始计时到停止计时相应的时间t 。
如果相应的挡光片宽度为d ,则可得出滑块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 =
d t
其
中d 是挡光片第一前沿到第二前沿的距离,如图(1.9—2)所示。
4. 数字毫秒计:一种精密的电子计时仪器。计时过程是:当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缘刚挡光时开始计时,当挡光片再次挡光时停止计时。
气垫导轨使用注意事项
1. 气垫导轨的轨面不许敲、碰,如果有灰尘污物,可用棉球蘸酒精擦净。 2. 滑块内表面光洁度很高,严防划伤,更不容许掉在地上。 3. 在导轨未通气的情况下,禁止将滑块放在导轨上滑动。
4. 及时关闭气源,防止气源和导气管过热。实验完毕后,先从气轨上取下滑块,再关气源。以避免划伤气轨。
气垫导轨的调节
1. 粗调(静态法)。打开气源把滑块在气轨中央静止释放,观察滑块是否停在原处不动。若总往一处滑动,则气轨倾斜,调节单脚螺钉,直到滑块保持不动或稍有滑动,但无一定方向性,即可认为大致水平。
2. 细调(动态法)。接通毫秒计,中速推动滑块,使滑块在气轨上来回运动,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一般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略大于第一个。调节单脚螺钉,使滑块左、右运动时,∆t 2-∆t 1
实验一 速度加速度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了解气垫导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用气垫导轨测量滑块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游标卡尺
实验原理
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测量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时间内的位移为∆s ,则物体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s 为v =,当∆t →0时,平均速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即物体在该点的瞬时速度。
∆t
∆s ds lim =我们用v 来表示瞬时速度,即v =∆。实验中直接用上式测量某点的瞬t →0∆t dt
时速度是很困难的,一般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用极短的∆t 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2. 加速度的测量
把调平后的气垫导轨的一端重新垫高,此时滑块受一恒力,它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方程如下:
v =v 0+at ,s =v 0t +
122
at ,v t 2-v 0=2as 2
在斜面上物体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若测得物体在两个光电门位置
2v 2-v 12
处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 ,则加速度a =
2s
(1.9—1)
v -v
若测出滑块从第一光电门加速到第二光电门的时间∆t ,则a =21
∆t
(1.9—2)
3. 重力加速度g 的测量
物体在光滑的斜面上下滑时,a =g ⋅sin θ,θ为斜面倾角;设斜面的长与高分别为l ,h ,
g ⋅h a ⋅l
(1.9—3) 则有:a =g ⋅sin θ=;可得:g =
l h
实验步骤
1. 调平导轨:分别用动态法和静态法将气垫导轨调平。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1)将导轨的一端垫高,使导轨成一斜面。
(2)使滑块从距光电门x =20.0cm处自然下滑,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记下滑块在两个光电门位置处的遮光时间t 1和t 2,重复三次。
(3)分别用游标卡尺和米尺测出当管片的宽度d 和两光电门间的距离s 。 (4)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求出滑块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5)改变光电门间的距离s ,重复上述步骤2—3次,将数据记录表格。
al
(6)测出垫块的高度h ,及斜面的长l ,根据g =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h
数据处理
挡光片宽度:d = mm 斜面高:h = mm 斜面长:l = cm
表(1.9—1) 速度加速度测量数据记录表
平均值:a =(a 1+a 2+a 3) /3=cm/s2 重力加速度:g =
al
=cm/s2 h
实验二 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实验目的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进一步熟悉气垫导轨、通用电脑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3.用观察法研究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电脑计数器,气源,物理天平等。
实验原理
如果某一力学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本实验中利用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儿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在水平导轨上滑块儿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则两个滑块儿在碰撞时除受到相互作用的内力外,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因而碰撞的动量守恒。如m 1和m 2分别表示两个滑块儿的质量,以v 1、v 2、v ' 10、v ' 20分别表示两个滑块儿碰撞前后的速度,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 2v 20' (1.9—4) m 1v 10+m 2v 20=m 1v 10
下面分别情况来进行讨论:
1. 完全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的特点是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 机械能也守恒。如果在两个滑块儿相碰撞的两端装上缓冲弹簧,在滑块儿相碰时,由于缓冲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后恢复原状,系统的机械能基本无损失,两个滑块儿碰撞前后的总功能不变,可用公式表示
111122
'2+m 2v 20'2 (1.9—5) m 1v 10+m 2v 20=m 1v 10
2222
由(1.9—4)式和(1.9—5)式联合求解可得
'=v 10
(m 1-m 2) v 10+2m 2v 20⎫
⎪m 1+m 2⎪
(m 2-m 1) v 20+2m 1v 10⎬
⎪'=v 20
⎪m 1+m 2⎭
在实验时,若令m 1=m 2,两个滑块儿的速度必交换。若不仅m 1=m 2 ,且
令v 20=0,则碰撞后m 1滑块儿变为静止,而m 2滑块儿却以m 1滑块儿原来的速度沿原方向运动起来。这与公式的推导一致。 若两个滑块儿质量m 1≠m 2, 仍令v 20=0,即
'=v 10
(m 1-m 2) v 10
m 1+m 2
2m 1v 10
'=v 20
m 1+m 2
实际上完全弹性碰撞只是理想的情况,一般碰撞时总有机械能损耗,所以碰撞前后仅是总动量保持守恒,当v 20=0时
'+m 2v 20' m 1v 10=m 1v 10
2. 完全非弹性碰撞
在两个滑块儿的两个碰撞端分别装上尼龙搭扣,碰撞后两个滑块儿粘在一起
'=v 20'=v , 由以同一速度运动就可成为完全非弹性碰撞。若m 1=m 2, v 20=0, v 10(1.9—4)式得v =
1
v 10 2
m 1
v 10
m 1+m 2
若两个滑块儿质量m 1≠m 2, 仍令v 20=0,则有v =
3. 恢复系数和动能比
碰撞的分类可以根据恢复系数的值来确定。所谓恢复系数就是指碰撞后的相对速度和碰撞前的相对速度之比,用e 来表示
'-v 10'v 20
e = (1.9—6)
v 10-v 20
'=v 10'是完全非'-v 10'是完全弹性碰撞;若e =0,即v 20若e =1,即v 10-v 20=v 20
弹性碰撞。此外,碰撞前后的动能比也是反映碰撞性质的物理量,在v 20=0,
m 1=m 2时,动能比为
1
(1+e 2) (1.9—6) 2
若物体做完全弹性碰撞时,e =1则R =1(无动能损失);若物体做非弹性碰
R =
撞时,0
实验内容
1. 用弹性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m 1=m 2时的弹性碰撞 1)连接和调试好仪器;
2)把滑块儿1(在左) 放在左光电门的外侧,滑块儿2放在两光电门之间靠近右面光电门的地方,让滑块儿2处于静止状态;
3)把滑块儿1反向推动,让它碰后反弹回来通过左面光电门后再和滑块儿2发生碰撞,碰撞前的速度v 10由左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t 1反映出来。碰撞后v ' 10=0,m 2以v 10的速度运动,即v ' 20=v 10,m 2的速度v ' 20由右面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t ' 20反映出来。所以实验中要记录下经过左面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1和碰撞后经过右面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 20即可验证在实验条件下的动量守恒;
4)用所测的碰撞前后的速度计算恢复系数和动能比; 5)改变碰撞时的速度v 10重复以上内容。
(2)m 1≠m 2时的弹性碰撞
1)将一个滑块加上配重质量块,分别称其质量为m 1和m 2;
2)在左光电门外侧放大滑块儿1,较小的滑块儿2放在两光电门之间。使v 20
=0,推动m 1使之与m 2相碰,测量较大的滑块儿在碰撞前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
及碰撞以后m 1、由此计算出v 0、m 2先后经过右面光电门的时间∆t ' 20、∆t 10,∆t ' 10,
'+m 2v 20'; v ' 1、v ' 2,便可验证在此实验条件下的动量守恒,即m 1v 10=m 1v 10
3)改变碰撞时的速度v 10重复以上内容。 2. 用完全非弹性碰撞验证动量守恒 (1)较大的滑块儿1和较小的滑块儿2的两个碰撞端,分别装上尼龙搭扣,用天平称m 1和m 2,使m 1=m 2;
(2)在左光电门以外的地方放一个滑块儿1,在两光电门之间靠近右光电门的地方放一个滑块儿2,并使v 20=0,推动m 1使之与m 2相碰撞。碰撞后两个滑
'=v 20'=v ;块儿粘在一起以同一速度运动就可成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速度v 10
(3)记下滑块儿经过左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10及经过右光电门的遮光时间
', 在此实验条件上可验',由此可以计算出碰撞前的速度v 10及碰撞后的速度v 10∆t 10
'=1/2v 10; 证v 10
(4)改变弹性碰撞的速度v 10,重复多次测量; (5)用碰撞前后的速度算一下恢复系数和动能比。
数据处理
表(1.9—2) m 1=m 2时的弹性碰撞数据记录
其他数据记录表格请同学自拟。
对上述两种碰撞情况下所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碰撞前和碰撞后的总动量,并通过比较得出动量守恒的结论。
思考题
1. 在弹性碰撞情况下,当m 1≠m 2,v 20=0时,两个滑块儿碰撞前后的动能是否相等?如果不完全相等,试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2.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应如何保证实验条件减少测量误差?
实验1.9 气垫导轨上的实验二项
在物理力学实验中,由于摩擦的存在,往往使测量误差很大,甚至使某些物理实验无法进行。气垫导轨就是为消除摩擦而设计的力学实验仪器。它利用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的压缩气体,使导轨表而与滑块之间形成一层很薄的“气垫”,将滑块浮起,这样,滑块在导轨表面的运动几乎可看成是无摩擦的,这就减少了力学实验中摩擦力带来的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再配上先进、准确的光电计时装置,使实验值更接近理论值。近年来,气垫技术在交通运输、机械等工业部门得到了一些实际应用,如气垫船、空气轴承等。这些气垫装置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气垫导轨简介:
气垫导轨由导轨、滑块、光电门和气源组成, 如图(1.9—1)所示。
图1.9—1 气垫导轨
1. 导轨:由长1.5m~2 m的三角形中空铝型材制成的. 轨面上两侧各有两排直径为0.4~0.6 mm 的喷气孔。导轨一端装有进气嘴,当压缩空气进入管腔后,就从小孔喷出,在导轨和滑块之间形成0.05~0.20 mm 厚的空气层,即气垫,依靠这层气垫和大气的压差将滑块托起,使滑块在气轨上作近似无摩擦的运动。导轨两端有缓冲弹簧,一端安有滑轮。整个导轨安在钢梁上,其下有三个用以调节导轨水平的底脚螺丝。
2. 滑块:用三角铝材制成,其两侧内表面和导轨面精确吻合,滑块两端装有缓冲弹簧,其上面可安置挡光片或附加重物。 3. 光电门:由聚光灯泡和光电管组成,立在导轨的一侧。光电管与数字毫秒计相接。当有聚光灯泡的光线照到光电管上时, 光管电路导通;这时如挡住光路,光电管为断路,通过数字毫秒计门控电路,输出一脉冲使数字毫秒计开始或停止计时。滑块上的挡光片在光电门中通过一次,数字毫秒计将显示从开始计时到停止计时相应的时间t 。
如果相应的挡光片宽度为d ,则可得出滑块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 =
d t
其
中d 是挡光片第一前沿到第二前沿的距离,如图(1.9—2)所示。
4. 数字毫秒计:一种精密的电子计时仪器。计时过程是:当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缘刚挡光时开始计时,当挡光片再次挡光时停止计时。
气垫导轨使用注意事项
1. 气垫导轨的轨面不许敲、碰,如果有灰尘污物,可用棉球蘸酒精擦净。 2. 滑块内表面光洁度很高,严防划伤,更不容许掉在地上。 3. 在导轨未通气的情况下,禁止将滑块放在导轨上滑动。
4. 及时关闭气源,防止气源和导气管过热。实验完毕后,先从气轨上取下滑块,再关气源。以避免划伤气轨。
气垫导轨的调节
1. 粗调(静态法)。打开气源把滑块在气轨中央静止释放,观察滑块是否停在原处不动。若总往一处滑动,则气轨倾斜,调节单脚螺钉,直到滑块保持不动或稍有滑动,但无一定方向性,即可认为大致水平。
2. 细调(动态法)。接通毫秒计,中速推动滑块,使滑块在气轨上来回运动,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一般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略大于第一个。调节单脚螺钉,使滑块左、右运动时,∆t 2-∆t 1
实验一 速度加速度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了解气垫导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用气垫导轨测量滑块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游标卡尺
实验原理
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测量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时间内的位移为∆s ,则物体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s 为v =,当∆t →0时,平均速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即物体在该点的瞬时速度。
∆t
∆s ds lim =我们用v 来表示瞬时速度,即v =∆。实验中直接用上式测量某点的瞬t →0∆t dt
时速度是很困难的,一般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用极短的∆t 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2. 加速度的测量
把调平后的气垫导轨的一端重新垫高,此时滑块受一恒力,它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方程如下:
v =v 0+at ,s =v 0t +
122
at ,v t 2-v 0=2as 2
在斜面上物体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若测得物体在两个光电门位置
2v 2-v 12
处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 ,则加速度a =
2s
(1.9—1)
v -v
若测出滑块从第一光电门加速到第二光电门的时间∆t ,则a =21
∆t
(1.9—2)
3. 重力加速度g 的测量
物体在光滑的斜面上下滑时,a =g ⋅sin θ,θ为斜面倾角;设斜面的长与高分别为l ,h ,
g ⋅h a ⋅l
(1.9—3) 则有:a =g ⋅sin θ=;可得:g =
l h
实验步骤
1. 调平导轨:分别用动态法和静态法将气垫导轨调平。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1)将导轨的一端垫高,使导轨成一斜面。
(2)使滑块从距光电门x =20.0cm处自然下滑,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记下滑块在两个光电门位置处的遮光时间t 1和t 2,重复三次。
(3)分别用游标卡尺和米尺测出当管片的宽度d 和两光电门间的距离s 。 (4)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求出滑块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5)改变光电门间的距离s ,重复上述步骤2—3次,将数据记录表格。
al
(6)测出垫块的高度h ,及斜面的长l ,根据g =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h
数据处理
挡光片宽度:d = mm 斜面高:h = mm 斜面长:l = cm
表(1.9—1) 速度加速度测量数据记录表
平均值:a =(a 1+a 2+a 3) /3=cm/s2 重力加速度:g =
al
=cm/s2 h
实验二 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实验目的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进一步熟悉气垫导轨、通用电脑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3.用观察法研究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电脑计数器,气源,物理天平等。
实验原理
如果某一力学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本实验中利用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儿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在水平导轨上滑块儿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则两个滑块儿在碰撞时除受到相互作用的内力外,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因而碰撞的动量守恒。如m 1和m 2分别表示两个滑块儿的质量,以v 1、v 2、v ' 10、v ' 20分别表示两个滑块儿碰撞前后的速度,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 2v 20' (1.9—4) m 1v 10+m 2v 20=m 1v 10
下面分别情况来进行讨论:
1. 完全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的特点是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 机械能也守恒。如果在两个滑块儿相碰撞的两端装上缓冲弹簧,在滑块儿相碰时,由于缓冲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后恢复原状,系统的机械能基本无损失,两个滑块儿碰撞前后的总功能不变,可用公式表示
111122
'2+m 2v 20'2 (1.9—5) m 1v 10+m 2v 20=m 1v 10
2222
由(1.9—4)式和(1.9—5)式联合求解可得
'=v 10
(m 1-m 2) v 10+2m 2v 20⎫
⎪m 1+m 2⎪
(m 2-m 1) v 20+2m 1v 10⎬
⎪'=v 20
⎪m 1+m 2⎭
在实验时,若令m 1=m 2,两个滑块儿的速度必交换。若不仅m 1=m 2 ,且
令v 20=0,则碰撞后m 1滑块儿变为静止,而m 2滑块儿却以m 1滑块儿原来的速度沿原方向运动起来。这与公式的推导一致。 若两个滑块儿质量m 1≠m 2, 仍令v 20=0,即
'=v 10
(m 1-m 2) v 10
m 1+m 2
2m 1v 10
'=v 20
m 1+m 2
实际上完全弹性碰撞只是理想的情况,一般碰撞时总有机械能损耗,所以碰撞前后仅是总动量保持守恒,当v 20=0时
'+m 2v 20' m 1v 10=m 1v 10
2. 完全非弹性碰撞
在两个滑块儿的两个碰撞端分别装上尼龙搭扣,碰撞后两个滑块儿粘在一起
'=v 20'=v , 由以同一速度运动就可成为完全非弹性碰撞。若m 1=m 2, v 20=0, v 10(1.9—4)式得v =
1
v 10 2
m 1
v 10
m 1+m 2
若两个滑块儿质量m 1≠m 2, 仍令v 20=0,则有v =
3. 恢复系数和动能比
碰撞的分类可以根据恢复系数的值来确定。所谓恢复系数就是指碰撞后的相对速度和碰撞前的相对速度之比,用e 来表示
'-v 10'v 20
e = (1.9—6)
v 10-v 20
'=v 10'是完全非'-v 10'是完全弹性碰撞;若e =0,即v 20若e =1,即v 10-v 20=v 20
弹性碰撞。此外,碰撞前后的动能比也是反映碰撞性质的物理量,在v 20=0,
m 1=m 2时,动能比为
1
(1+e 2) (1.9—6) 2
若物体做完全弹性碰撞时,e =1则R =1(无动能损失);若物体做非弹性碰
R =
撞时,0
实验内容
1. 用弹性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m 1=m 2时的弹性碰撞 1)连接和调试好仪器;
2)把滑块儿1(在左) 放在左光电门的外侧,滑块儿2放在两光电门之间靠近右面光电门的地方,让滑块儿2处于静止状态;
3)把滑块儿1反向推动,让它碰后反弹回来通过左面光电门后再和滑块儿2发生碰撞,碰撞前的速度v 10由左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t 1反映出来。碰撞后v ' 10=0,m 2以v 10的速度运动,即v ' 20=v 10,m 2的速度v ' 20由右面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t ' 20反映出来。所以实验中要记录下经过左面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1和碰撞后经过右面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 20即可验证在实验条件下的动量守恒;
4)用所测的碰撞前后的速度计算恢复系数和动能比; 5)改变碰撞时的速度v 10重复以上内容。
(2)m 1≠m 2时的弹性碰撞
1)将一个滑块加上配重质量块,分别称其质量为m 1和m 2;
2)在左光电门外侧放大滑块儿1,较小的滑块儿2放在两光电门之间。使v 20
=0,推动m 1使之与m 2相碰,测量较大的滑块儿在碰撞前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
及碰撞以后m 1、由此计算出v 0、m 2先后经过右面光电门的时间∆t ' 20、∆t 10,∆t ' 10,
'+m 2v 20'; v ' 1、v ' 2,便可验证在此实验条件下的动量守恒,即m 1v 10=m 1v 10
3)改变碰撞时的速度v 10重复以上内容。 2. 用完全非弹性碰撞验证动量守恒 (1)较大的滑块儿1和较小的滑块儿2的两个碰撞端,分别装上尼龙搭扣,用天平称m 1和m 2,使m 1=m 2;
(2)在左光电门以外的地方放一个滑块儿1,在两光电门之间靠近右光电门的地方放一个滑块儿2,并使v 20=0,推动m 1使之与m 2相碰撞。碰撞后两个滑
'=v 20'=v ;块儿粘在一起以同一速度运动就可成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速度v 10
(3)记下滑块儿经过左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10及经过右光电门的遮光时间
', 在此实验条件上可验',由此可以计算出碰撞前的速度v 10及碰撞后的速度v 10∆t 10
'=1/2v 10; 证v 10
(4)改变弹性碰撞的速度v 10,重复多次测量; (5)用碰撞前后的速度算一下恢复系数和动能比。
数据处理
表(1.9—2) m 1=m 2时的弹性碰撞数据记录
其他数据记录表格请同学自拟。
对上述两种碰撞情况下所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碰撞前和碰撞后的总动量,并通过比较得出动量守恒的结论。
思考题
1. 在弹性碰撞情况下,当m 1≠m 2,v 20=0时,两个滑块儿碰撞前后的动能是否相等?如果不完全相等,试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2.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应如何保证实验条件减少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