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文化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因此,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人除了认识,以及了解胡同建筑的特色外,还要对古建筑产生保护意识与责任感。了解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做到弘扬真正的中国文化,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研究老北京的胡同建筑,我们不仅能从艺术建筑方面得到拓展,还能对几何数学、政治思想、语文古味、物理构造等方面进行升入感受。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是体会课本以外知识的新技能。

现如今我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可是邻里间没有胡同里内些老住户们间的熟络。尽管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更密切,而不是越来越疏离。

课题的研究对象已经被国家设为保护项目,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 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如今已经形成了追古文化的潮流之一。

我们组研究的这个课题作为一个文化课题,十分具有浓厚的古风气息,中国趣味。对研究人员来说既可以发现新奇的古文化,还可以边学边娱乐。社会方面,它符合现社会重点倾向,对城市发展也有了推动。

而且,我们组研究的这个课题涉及广泛,本组主要选择的研究范围是胡同建筑特色与胡同建筑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它传播特色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是对“古代建筑对新时代的影响”进行了实质内容缩小,变成了主要研究胡同特色对新时代的城市规划突出影响与成就。研究内容是对胡同进行介绍,以及深入探讨胡同的真正意义,例如:记录了人们的风俗、改变了现如今一些小巷的特点、传播古中国文化特色。

本组进行选择的样本对象是德胜门附近的南锣鼓巷,鼓楼以及后海的宋庆龄故居。

我们组在研究这个课题时,采用的是分组合作。

首先,本组成员一起实地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倾向于南锣鼓巷的胡同。 具体分工如下:

2人照相,1人登记,2人观察,1记录,1人采访,1人引导。

其次,本组成员内部分工进行分类文献。1人收集,1人分类。

然后,本组成员开始抒写讲稿与教材合成。2人合成,2人演讲。

接着,本组成员全体总结个人所获,然后统计。

最后,抒写论文与成果展示。

据有关资料记载,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 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 !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我们组的研究结论是胡同文化,同样反应了北京市民生活和思想的特点。

胡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物质载体。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以走人为主,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从四面将庭院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因此得名。 四合院通常为一大家子人提供居所,按照中国的传统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提供了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建造得较多。

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很多街道和建筑,其中就包括了四合院。因此可以说,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明信片。 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北京胡同的文化发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护较好的胡同中,开辟出了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乘坐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还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这样传播到了全世界。

资料显示,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有自然景观、生活用品、人物姓氏等。

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如“宽街”、“八道湾”、“一尺大街”等;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原望,如“安福胡同”、“寿长胡同”、“永祥胡同”等。胡同的名称反映出胡同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

众说纷纭。现在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胡同文化:“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关于胡同的历史也相当的悠久。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因此 ,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最终得出记下几条结论:

1·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城的象征

2·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历史的象征

3·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

4·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根

5·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魂

6·胡同、四合院不但是老北京人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世界的。 7·没有了胡同、四合院,京味文化将逐渐消失或仅仅保留在教科书、博物馆里。

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文化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因此,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人除了认识,以及了解胡同建筑的特色外,还要对古建筑产生保护意识与责任感。了解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做到弘扬真正的中国文化,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研究老北京的胡同建筑,我们不仅能从艺术建筑方面得到拓展,还能对几何数学、政治思想、语文古味、物理构造等方面进行升入感受。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是体会课本以外知识的新技能。

现如今我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可是邻里间没有胡同里内些老住户们间的熟络。尽管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更密切,而不是越来越疏离。

课题的研究对象已经被国家设为保护项目,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 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如今已经形成了追古文化的潮流之一。

我们组研究的这个课题作为一个文化课题,十分具有浓厚的古风气息,中国趣味。对研究人员来说既可以发现新奇的古文化,还可以边学边娱乐。社会方面,它符合现社会重点倾向,对城市发展也有了推动。

而且,我们组研究的这个课题涉及广泛,本组主要选择的研究范围是胡同建筑特色与胡同建筑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它传播特色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是对“古代建筑对新时代的影响”进行了实质内容缩小,变成了主要研究胡同特色对新时代的城市规划突出影响与成就。研究内容是对胡同进行介绍,以及深入探讨胡同的真正意义,例如:记录了人们的风俗、改变了现如今一些小巷的特点、传播古中国文化特色。

本组进行选择的样本对象是德胜门附近的南锣鼓巷,鼓楼以及后海的宋庆龄故居。

我们组在研究这个课题时,采用的是分组合作。

首先,本组成员一起实地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倾向于南锣鼓巷的胡同。 具体分工如下:

2人照相,1人登记,2人观察,1记录,1人采访,1人引导。

其次,本组成员内部分工进行分类文献。1人收集,1人分类。

然后,本组成员开始抒写讲稿与教材合成。2人合成,2人演讲。

接着,本组成员全体总结个人所获,然后统计。

最后,抒写论文与成果展示。

据有关资料记载,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 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 !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我们组的研究结论是胡同文化,同样反应了北京市民生活和思想的特点。

胡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物质载体。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以走人为主,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从四面将庭院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因此得名。 四合院通常为一大家子人提供居所,按照中国的传统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提供了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建造得较多。

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很多街道和建筑,其中就包括了四合院。因此可以说,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明信片。 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北京胡同的文化发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护较好的胡同中,开辟出了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乘坐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还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这样传播到了全世界。

资料显示,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有自然景观、生活用品、人物姓氏等。

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如“宽街”、“八道湾”、“一尺大街”等;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原望,如“安福胡同”、“寿长胡同”、“永祥胡同”等。胡同的名称反映出胡同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

众说纷纭。现在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胡同文化:“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关于胡同的历史也相当的悠久。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因此 ,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最终得出记下几条结论:

1·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城的象征

2·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历史的象征

3·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

4·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根

5·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魂

6·胡同、四合院不但是老北京人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世界的。 7·没有了胡同、四合院,京味文化将逐渐消失或仅仅保留在教科书、博物馆里。


相关内容

  • 整合环境与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北京皇城--以环境整治为核心的皇城保护策略
  • 整合环境与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北京皇城 --以环境整治为核心的皇城保护策略 宋晓龙廖正昕 [摘要]通过分析皇城历史.现状空间特征,在明确皇城保护区性质的前提下,提出从环境整治入手,建立整体保护体系,以延续皇城的历史风貌. [关键词]北京皇城:整体保护:环境整治 CONSER./盯IONSTRATEGY ...

  • 教育论文投稿指南
  • 教育论文投稿指南! - [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思想 理论 教育 杂志 上海市 普陀 区 太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http://sq.k12.com.cn/d ...

  • 旅游资源之北京专题论文
  • 北京旅游概况 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文物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北京现有旅游定点 ...

  •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
  • [摘要]地名是社会管理的产物,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既包含着鲜活的民俗民风,又体现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地名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运动轨迹.本文从老北京地名儿的变迁着眼,展现了北京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揭示了地名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文明与落后.富足与贫穷.前进 ...

  • 关于前门
  • 正阳门,明清时代内城的正门,最早修建完工的城门,也是京师九门中规模最高、最为壮丽的城门。明朝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一1439年)改建并加修瓮城箭楼,是当年全城最高的建筑。古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遂更名为“正阳门”,只供皇帝出入,因此又称“国门”,俗称“前门”。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 ...

  •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 浅谈: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摘要:西安城下有长安,北京城下有大都,南京城下是建宁,太多的城市下面有着古代城市的" 遗骸", 所以不 ...

  • 关于转发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
  • 关于转发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关于举办中小学班主任 工作方法创新与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区)教研室,市直各中小学: 现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关于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与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按通知精神认真 ...

  • 浅析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 ・32・ 20 第36卷第20期 10年7月 山 SHANXI 西 建筑 Vd.36No.20 ARamTECTURE Jd.201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20-0032-03 浅析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顾宁 宋靖 孙伟 摘要:简要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形成和类型,从儒家思 ...

  • 关于我对旅游的认识以及介绍
  • 关于我对旅游的认识以及介绍 ----0904520107何洁 上了这么多节中外旅游知识课,我增长了许多见识,领略到了各国各地的风景以及风土人情,本来我对旅游就有很高的热情,现在了解得更多了,不光对国内那些如丽江,黄果树瀑布,同里等未曾去过的地方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对于国外的,像日本,新加坡,泰国,马 ...